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96.40 KB
- 文档页数:1
15例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awe)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方法对收治的15例剖宫产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5例患者经术后病理证实均为剖宫产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其中单发病灶12例(80.0%),2个病灶2例(13.3%),多发病灶1例(6.7%),所有病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1例病灶多发,累及腹直肌,术后给米非司酮口服,所有病例腹壁切口甲级愈合,术后随访2年无复发。
结论根据典型的症状、体征可对剖宫产后腹壁内膜异位症做出正确诊断,一经确诊立即手术,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关键词】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s)多发生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异位病灶多见于盆腔脏器和腹膜,也可出现在身体的其他部位如脐、膀胱、肾、输尿管等处。
数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逐年上升,腹壁剖宫产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也逐渐增多,该病已成为妇科常见病,为探讨剖宫产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治疗和预防,选取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人民医院2000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例剖宫产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15例剖宫产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发病年龄22~28岁,平均26岁,均为腹壁横切口,15例患者均有孕足月剖宫产手术史,术前均无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
其中12例患者为单发肿块,占患病总数的80.0%,2例患者为2个肿块,占患病总数的13.3%,1例患者为4个肿块,占患病总数的6.7%,发病时间为剖宫产术后6个月至5年。
1.2 临床表现⑴症状:15例患者均有下腹部手术切口瘢痕处或周围疼痛性肿块,13例为规律性疼痛,疼痛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月经期肿块增大,疼痛明显,月经后肿块缩小,疼痛减轻或消失。
2例肿块疼痛呈持续性,与月经周期无明显关系。
⑵体征:下腹部手术瘢痕处或周围触及1~2个或2个以上不规则肿块,直径1~5 cm,肿块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质较硬,活动度差,基底固定,有不同程度的压痛。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析郭红娟(闻喜县残疾人联合会康复中心,山西闻喜043800)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良性浸润性疾病,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最常见于盆腔,也可发生于尿道、膀胱、肠道、三角肌、肺部、皮肤等处。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少见,发生在腹壁瘢痕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盆腔手术如子宫肌瘤剔除术、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直接种植或子宫内膜经血运或淋巴转移所致[1]。
近年来临床行剖宫产明显增加,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也随之相应增多。
我院从2009年1月到2011年7月经病理确诊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8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剖宫产术后引起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低,仅为0.03% ̄0.47%[2].我院2009年1月—2011年7月行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8例,年龄24~45岁;痛经明显5例,周期性直肠刺激症状明显者6例,性交时痛者3例。
异位病灶出现时间多在剖宫产术后6个月 ̄1年,有报道长达21年[2];我院统计为5个月 ̄3年发病,平均为1.5年。
均在腹壁切口瘢痕处发现肿块,并于经期或经期前后肿块增大,经期后肿块缩小,疼痛逐渐减轻至消失。
触诊时可在腹壁切口的瘢痕周围触及不规则结节状包块,质地韧性大或呈现实性包块,多有压痛,肿块大小1.0cm ̄5.0cm,盆腔检查多无异常。
6例行腹壁肿块穿刺细胞学检查,有3例合并感染。
1.2方法直视下行病灶彻底切除术,年轻人一般采用保留子宫及附件(尽量保留双侧),只是切除病灶,分离粘连,重建卵巢,修复组织;年龄接近绝经期,尤其病情重,有过复发的患者采用根治性手术行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
手术时尽可能避免卵巢内膜囊肿破裂,囊液流出时应尽快吸尽、冲洗。
2结果切除的肿块切面呈现暗红色致密蜂窝状,外周为较厚的纤维包膜,内侧面光滑,外侧面与周围健康组织分界不清。
内膜异位病灶侵及腹直肌前筋膜层5例,3例累及腹膜。
3讨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原本在子宫腔里的内膜移位至子宫腔以外,散落在卵巢上,就形成卵巢巧克力囊肿;散落在盆腔,就形成盆腔内异症;异位在子宫肌层就形成了子宫腺肌症。
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17例临床分析[摘要]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17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资料。
结果 17例患者病灶均经手术切除,其中8例累及腹直肌前鞘,3例累及腹直肌,2例累及腹膜,对于直径大于3 cm、病灶累及腹直肌及腹膜者,术后给予口服孕三烯酮治疗3~6个月,术后随访半年至6年均无复发。
结论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查体及辅助检查多可确诊,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
预防本病关键在于剖宫产手术时应尽量避免将蜕膜组织和间质成分带至腹壁切口。
[关键词] 剖宫产;子宫内膜异位;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 r711.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2(c)-0189-02近些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逐渐引起专科医师的重视,其多发生于剖宫产术后,给患者带来痛苦,临床上应引起重视。
现将我院2005年1月~2011年12月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1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17例,均为孕足月剖宫产,年龄23~35岁,平均31岁,平均孕次3.2次,产次1.5次,均为下腹部横切口,其中一次剖宫产15例,二次剖宫产2例。
1.2 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17例患者均有经期肿块增大,经后缩小的特点,部分患者月经期结节表面皮肤呈紫色。
有15例患者伴有月经期局部胀痛或刺痛,经后疼痛逐渐减轻或消失的症状,另2例无明显经期疼痛症状。
发病时间最早剖宫产术后5个月,最晚剖宫产术后5年,平均为29个月。
17例均有腹壁切口周围结界,大小1~6 cm 不等,活动度差,质韧或实性,边界不清,多有不同程度压痛,以经期为著。
17例患者均行腹壁彩超检查提示腹壁切口下方囊性或低回声结节,边界不清,均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
剖宫产腹壁切口瘢痕处子宫内膜异位症32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32例剖宫产手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孕三烯酮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手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32例,治愈率100%,对照组治疗有效18例,治愈率5625%,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经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有剖宫产手术史,患者可随月经周期发生进行性加重地腹壁切口的触痛结节,结节可以随着月经周期而变化,超声影像学显示腹壁切口下可见低回声结节及混合型的包块,边界模糊而且不规则,没有完整的包膜。
病检可见组织内包含有子宫内膜的上皮、腺体及内膜的间质与纤维素和出血。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非手术的方案进行治疗,患者口服孕三烯酮,每次2.5 mg,2次/周,在月经的第1天开始服药,应用6个月。
观察组:采用手术方案进行治疗,患者与月经结束以后的3~7 d 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灶切除手术,在距离包块的边缘左右或者上下大约1.5 cm部位梭形切开患者的皮肤与皮下组织并剔除瘢痕,将病灶暴露,钳夹住包块,在包块周围05 cm左右进行完整切除。
1.4 判定标准治疗有效为患者出现的周期性疼痛消失,临床检查未发现痛性结节与肿块,超声影像学提示无低回声的结节。
治疗无效则为患者额周期性疼痛未见明显好转或者加重,临床检查仍可初级痛性结节与肿块,超声影像学提示可有低回声结节。
1.5 统计学方法应用 spss 15.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