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06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政策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领域,涉及到多个朝代和时期。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1. 农业政策:在古代中国,农业一直是国家经济的基础。
许多政策都是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的收入。
例如,实行土地改革,减轻农民的负担,鼓励开垦荒地和种植作物。
这些政策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
2. 商业政策:在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相对有限。
政府通常实行一些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如征收重税、限制贸易路线和商品种类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朝代逐渐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鼓励商业活动的发展。
这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同时也为政府带来了税收收入。
3. 货币政策: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
政府通常会控制货币的发行量和流通范围,以保持货币的稳定和价值。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问题。
一些朝代还实行了货币政策来支持特定行业或地区的发展,如铸造带有特殊图案或文字的货币来促进手工业或贸易的发展。
4. 税收政策:税收是古代中国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政府会根据不同的行业和地区制定不同的税收政策,以平衡收入来源并促进经济发展。
一些朝代实行了轻税政策,以鼓励商业活动和农业发展;而另一些朝代则实行重税政策,以弥补政府的财政赤字或支持特定的项目和行业。
5. 土地政策:土地问题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政府实行了一些土地政策来控制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如土地分封、土地买卖和土地税等。
这些政策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兼并和权贵阶层的影响。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旨在促进农业、商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发展,平衡政府的收入来源,并应对各种经济问题。
这些政策的影响因朝代和时期而异,但也为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现代中国,经济政策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独特的经济政策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主要可以归纳为农业经济政策、商业经济政策和贸易政策三个方面。
首先,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政策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农业一直被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产业,绝大部分人口都从事农业生产。
为了调节农业生产、保障粮食供应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古代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农业经济政策。
例如,西汉时期的均田制和租税改革,明清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都是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的福利。
这些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也为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物资基础。
其次,商业经济政策在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商业经济在古代中国起初并不受到重视,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到。
为了促进商业的繁荣和发展,古代中国朝代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商业经济政策。
比如,唐朝的市场规模扩大和商业发达,宋朝的仁宗时期通过推行农商并举政策,明朝的海禁政策的废除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对于商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推动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最后,贸易政策也是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通过丝绸之路等贸易通道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
为了促进贸易发展和保护国家贸易利益,古代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贸易政策。
例如,汉武帝时期的西域都护府的建立和东汉南蛮的开发以及唐朝的海上丝绸之路政策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扩大了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包括农业经济政策、商业经济政策和贸易政策三个方面。
这些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发展。
这些经济政策对于中国古代的经济体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后世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氾水高级中学2013届历史二轮复习学案(4)4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和经济政策【专题讲解】一、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1、商周:出现职业商人,政府执行“工商食官”的政策。
2、春秋战国:城市兴起(基本上是政治中心),商业兴盛,私商取代官商,政府重农抑商。
3、秦汉前期:商业的繁荣,出现了一些大都会,长安城有东西九市,集中贸易,政府设置专门机构管理。
(空间限制、时间限制)4、南北朝:“草市”出现;5、隋唐:商业也呈现繁荣景象,长安、洛阳盛极一时,长安城布局严整,有东市、西市,实行“市坊分离”,时空限制仍比较严格,后期扬州、益州(成都)繁华,“扬一益二”。
夜市产生。
“柜坊”(早期银行)、5、北宋时期:有了一个新的转折。
其表现在:①解除了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市坊制度被打破,出现晓市、夜市。
②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商业。
③商税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比重剧增。
对外贸易发达。
④出现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⑤城市的消闲文化发展,如瓦肆的出现和宋词的发展。
6、明朝时期:城市经济、商品经济非常活跃,这个时期城市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①城市的生产性和商业性更为突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大大减弱。
②江南一些城市出现的手工丁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市镇,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
④明朝后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⑤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思维拓展】1、中国古代“市”的规律性变化地域从城市扩展到乡镇和农村空间唐代以前有明确的空间(市坊分离),宋代打破限制时间唐代以前有严格限制,宋代突破限制,出现“晓市”、“夜市”管理逐渐放松,政府宋代不再直接监管服务设施由单纯的商品买卖场所,发展为服务设施齐全的商业区2、比较唐宋商业活动。
唐朝宋朝商业活动有严格的空间、时间限制,“市坊分离”,“日中为市”,唐朝后期出现“夜市”“市”突破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城市市坊界限打破,沿街开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夜市、晓市出现。
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政策(一)含义:中国历代王朝采用的基本经济政策,主张重视农业,限制和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作为“末”业。
(二)演变商周时期:国家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后来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和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出现重农抑商思想。
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
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
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
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
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
措施:重农抑商、奖励耕战作用:增强秦国的国力,维护和巩固了秦国的封建制度,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2、西汉:汉武帝大规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西汉初经过长期战乱,民生凋敝,而商人却囤积牟利。
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汉朝政府规定商人的地位低于一般的编户齐民,凡从事商业者需向政府登记,并缴纳市租,其专门的户籍称为市籍,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
措施: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作用:这些政策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对恢复经济造成阻碍。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促进西汉国力的强盛。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的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唐太宗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同时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但是商人实际上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4、宋代:商人遭歧视开始转变(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宋朝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商业繁荣,统治者改变了西汉以来的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富商地位显赫,官吏兼营商业者很多,促使了商业的繁荣。
唐代安史之乱后,吐蕃、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相继崛起,隔断了宋朝与国外的陆路联系,东南海路成了宋朝对外贸易的唯一通道,海路贸易更加兴盛,促进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宋代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的时期。
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0分)
1.(2010年9月长沙一中高三月考19题)自北宋出现纸币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被日益普遍使用,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最终获得政府认可。
这反映出()A.“重农抑商”政策的失败B.私营手工业超越官营手工业
C.中国的银矿开采突飞猛进D.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
2.(2010年11月北京市西城区高三期中9题)下面表格反映的是西汉和唐朝人口分布情况。
结合所学,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①西汉时,全国人口分布比较平均②从汉到唐,黄河中下游始终是经济重心
③唐朝时,南方地区人口增长很快④从汉到唐,黄河中下游的人口一直最多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3.丁一是汉高祖时期居住在长安城中一位安分守己的老百姓,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他不能穿丝织衣服,携带兵器,乘车骑马,他本人及其子弟都不得做官。
他的身份属于()
A.商人
B.手工业者
C.农夫
D.奴婢
4.古代中国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商人奸滑不利于经济秩序的正常管理
B.有利于维护自然经济,巩固统治
C.统治者大多是农民出身
D.古代中国自给自足,不需要商业经济
5.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规定耕织收入多者,免其徭役;禁止游手好闲,弃农经商,凡因从事工商活动和怠惰而致贫穷的,全家一并没为官奴。
这些措施集中体现的指导思想是()
A.奖励耕织
B.轻徭薄赋
C.打击工商
D.重农抑商
6.(2010年12月江苏徐州竞赛3题)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A.③④①②B.④②③①C.④③②①D.②③④①
7.(2010年11月河南信阳市高三调研6题)史料记载: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
上述材料反映了
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②佃农与商品经济发生了关系
③在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④佃农的生产自主权扩大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8.(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一质检8题)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它造成的后果不包括()
A.原料不足B.市场狭小C.劳动力缺乏 D.资金短缺
9.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于()
A.春秋时的各诸侯国为争取农民支持而实行该政策
B.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变法
C.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
D.汉武帝时与盐铁官营等政策同时施行
10.(2009年3月厦门市质检2题)“民农则重(持重),重则少私义(议),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这反映出作者()
①主张重农抑商②倡导以法治国③力求社会稳定④维护农民利益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0分)
11.《汉书》中记载了这样的说法:“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我们应当如何认识中国古代抑商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一课一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材料中体现的纸币、白银作为流通货币的兴衰历程。
由此材料中未能体现AB的信息。
而C 在材料信息中也未涉及,故正确的答案是D。
2.C
解析:根据图示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比较稠密,而江南地区还未得到大规模片开发,故人口相对较少,因此应该排除①,所以应该选择C。
3.A
解析:汉高祖时期“不能穿丝织衣服,携带兵器,乘车骑马”的规定针对的是商人,体现的是重农抑商。
4.B
解析: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源在于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巩固统治、安定社会秩序的一种必然选择。
5.D
解析:商鞅变法的这些措施包含两方面,奖励耕织和打击工商,体现的是重农抑商的指导思想,无论选A还是C都只涉及某一方面。
6.B
解析:本题第①项“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反映了明中期开始在江南地区部分行业中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第②项是是唐代诗人陆龟蒙赞美青瓷的诗句;第③项是陆游描绘南宋草市发展概况的诗句;第④项“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指原来在宗庙中用于祭祀的牲口,现在已经成为田里工作的主要力量,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在农业上应用。
本题选B项。
7.C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的农业发展情况。
材料说明了明代租佃制的普及和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的史实,但看不出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排除带有③的选项。
答案为C。
8.C
解析:明代在江南丝织业中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受到诸从因素阻碍,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制度的压制;小农经济的抵制;官府重农抑商的压制;手工业者自身观念影响,他们挣到钱后,多大量购地,还是地主阶级思想,影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本题中“重农抑商”政策即是其中一个因素,它造成的后果包括原料不足、市场狭小、资金短缺等,但C项劳动力缺乏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
9.B
解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是该政策的起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10.A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分析材料能力。
从“民农则重(持重),重则少私义(议);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知①正确;又从材料“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知③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1)出现原因:①中国古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造成商人的社会地位非常底下,但是,农业的发展会带动商业的发展,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不可避免地致富了,这是历史的必然;②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依附于土地的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而地主是靠剥削农民来生存的,农民虽然名义上政治地位被“抬高”,事实上处于社会的低层,在封建政府和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下,极其贫困。
(2)作用和影响:①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推动农业经济向前发展;②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剥削和控制,进而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③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④随着历史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其消极作用就更明显。
它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和工商业的正常发展,打乱了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内部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商业资本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发展,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这是造成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之一。
专题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