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2018
- 格式:ppt
- 大小:3.32 MB
- 文档页数:65
专题七古代中国的经济第Ⅰ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过春节”又称为“过年”。
“年”的甲骨文写法是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
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人们祈求谷物生产大丰收B.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一直占主导地位C.为了纪念神农氏D.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立国的根本2.下图(二牛一人、犁)所示的耕作方式,应该是( )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C.铁犁牛耕D.集体耕作3.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称“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有了它,旱涝无常的某某平原成了天府之国”。
这一“工程”是指( )A.隋唐大运河B.都江堰C.X国渠D.灵渠4.(2016·某某会考)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它最早出现于( )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5.“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段唱词,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是(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商品经济发达C.自耕农经济脆弱D.农家生活自然祥和6.(2018·某某学考)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了改变,最明显的是( )A.使用二牛一人的耕作方法B.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C.开始刀耕火种D.出现了曲辕犁7.(2017·学考)如图所示的古代农业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A.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曹魏时期D.隋唐时期8.(2018·某某学考)“雩祀(yu si)”最初为中国古代人们为求雨而举行的仪式。
每年农历四月,万物生长旺盛,急需雨水浇灌之时,举行求雨礼。
随着时代的发展,“雩祀”由民间祈祷活动逐渐上升为国家祀典。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从老百姓到统治者都非常重视( )A.农业B.手工业C.商业D.渔业9.(2018·学考)南宋诗人X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考纲展示考情回顾备考指南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020年:统治者注视农业生产;2019年:土地兼并;2018年:中国培植水稻古代中国是典型的农耕文明社会,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本专题以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为主题,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其基本结构是以农耕经济为主体,工商业经济为补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征手工业的发展2019年:景德镇瓷器;2018年:手工业发展商业的发展2020年:唐代的坊市制度;2018年:广州对外通商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2020年: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2019年:资本主义萌芽;2018年:闭关锁国政策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一、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进步(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商周:石器锄耕(耜耕)。
(3)春秋战国:铁犁牛耕(牛耕)。
2.传统农业技术的进步(1)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和垄作法。
(2)西汉:耦耕和犁壁出现,有了播种工具——耧车。
(3)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形成;发明灌溉工具翻车(利用人力)。
(4)隋唐:出现曲辕犁,标志传统步犁定型;创制灌溉工具筒车(利用水力)。
(5)南宋: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6)明清:多熟种植;出现风力水车。
3.土地所有制的演变(1)土地公有制:原始社会。
(2)井田制①性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②出现:商周时期。
③瓦解:春秋时期。
④废除: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3)土地私有制①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②形式a.君主私有土地:由宫廷控制,主要用于君主私人开支。
b.自耕农私有土地: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
c.地主私有土地:土地兼并是其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③后果: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第20讲 古代的经济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 江苏考试说明 主要经济政策:(1)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重农抑商;(3)“海禁”与“闭关锁国”。
知识点一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原因: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2.确立(1)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问题:土地兼并和集中,政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知识点二 “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1)战国: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发展。
(2)西汉: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3)明清: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4.评价(1)积极⎩⎨⎧①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②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③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2)消极:强化了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
知识点三 “海禁”与“闭关锁国”考向一“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形成及影响[史料研读]史料一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史料二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
《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史料三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商,后之禁寇。
最新历史备考资料秘籍03 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及商品经济的发展(2018年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高三第六次质量考评)下表是摘引自古代史书中有关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些历史叙述。
据此可得出的共同结论是A.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B.汉代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C.汉代政府实施重农政策D.汉代手工业技术获得发展【参考答案】C(2018年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南宋时杭州在“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
这可用来说明当时A.政治与经济中心合一B.城市商业比较发达C.官府加强了经济监管D.理学思想压倒迷信观念【参考答案】B多种史观看待古代中国经济1.以文明史观把握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演进的特点(1)从制作材料上看:经历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铜、铁等需要加工的金属材料的变化。
(2)从制作方法上看:经历了从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化。
(3)从使用的动力上看: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化。
(4)从农具种类上看:经历了由单一性到多样性的变化。
2.以生态史观看农耕文明时代的环境问题(1)古代中国重农抑商,长期对土地过度开发,带来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气候恶化等环境问题。
(2)古代中国历代王朝建造宫殿、陵墓、寺院,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3)在“人定胜天”的理念下,大面积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产生了一定的后患。
3.以文明史观分析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限制。
(2)交易物品的变化:先以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转向市场。
(3)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后来出现一般等价物——贝、铜钱等货币。
北宋时还出现纸币——“交子”。
(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
(5)流通领域的变化:由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过程相结合。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2019年题组1.(2019·北京文综·14)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
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考点】古代重农抑商经济思想的相关内容【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知县张咏下令毁百姓茶树、改种桑麻,以及要求百姓自己种菜可知,作为地方官员的知县反对百姓从事商业活动而要求其致力于农桑,这是宋代地方官员固守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表现,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知县反对百姓种茶获利,但并没有说明政府对茶叶实行垄断经营,故A项错误。
材料中从事商业活动的并非商人,而是经营商品性农业生产的农民,不能说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9·江苏单科·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考点】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私有物品,这说明土地私有制出现,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
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没有涉及世袭制度的变化,也没有体现对商业的抑制,故排除B、C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直接关系,故排除D项。
【答案】A2018年题组(2018·全国卷Ⅱ·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教师用书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教师用书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教师用书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考点1|古代商业的发展NO。
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古代商业1.先秦时期:商朝人善于经商;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2.秦汉以来: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3.隋唐时期: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4.两宋: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5.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6.明清时期: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商帮”出现。
[轻巧识记]古代商业发展的“三先”“三后"阶段位置、时间政府监管设市表现宋朝以前①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②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①西汉长安设东、西“市”九处②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宋朝时期①城中市坊的界限打破,市分散在城中②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至明清,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及朱仙镇成为四大夜市昼夜相接商业名镇[易误辨析]古代“市”的基本形态(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