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第二单元望海潮预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2
《望海潮》预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了解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2、在反复吟咏中,感受词的音律美和语言美,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感受词的意境美,整体把握词作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掌握点染、铺陈的表现手法。
难点: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
【导学流程】一、了解感知1、导入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词是在我国文学史上继唐诗之后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种诗歌体裁。
而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
他们的作品兼顾了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作品《望海潮》和《雨霖铃》,来体会柳永词的语言特色及其创作风格。
2、词的有关知识(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词的段落叫:阕或片)(4)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岳飞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5)风格比较:A、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
阴柔之美:如升初日、如云如霞、如烟如清风、如幽林曲涧、如珠玉之辉、秀雅恬静、安适柔媚,给人心旷神怡、轻松愉悦之感婉约派四大旗帜:“闺语”:李清照“别恨”:晏殊“情长”:柳永“愁宗”:李煜B、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篇一】人教语文必修四望海潮教案《望海潮》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一、教学目标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丰富内涵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掌握互文,点染等艺术手法三、教学课时45分钟四、教学过程1、导入在上课前老师想问问大家,有那些同学去过杭州呀?没去过的也没关系,老师给大家放映几张图片让大家感受一下杭州的美丽景象。
这是现在的杭州景象,那么一千年前的杭州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柳永留给我们的一幅“文字画”来看看一千年前的杭州又是怎样的一幅美景。
2、师:请大家结合课文注释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并且找出这首词是围绕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生:“形胜”,“繁华”师:全首先我们来看这首词的上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东南形胜”从地理条件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恨重要,风景优美,故曰“形胜”。
“三吴都会”,是从历史悠久着笔的。
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才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
开头三句,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绕、卷师:这首词的上阙分别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这些角度对杭州这个地方进行了描绘,展示了自然风光图和都市繁华图,让读者从宏观上对杭州美景有了初步领略。
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这首词的下阕,看看这位大词人是怎样运用他的生花妙笔来进行描绘的。
生诵读文本。
师: 上阙就杭州城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刻画,再现了杭州的繁华气象,那么下阙围绕着什么来写?生:西湖师:那作者笔下的西湖是怎样一幅美景?生:“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师:“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
“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
“三秋、十里”,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着眼。
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ppt展示图片)师:西湖如此之美,那我们来看看,在这样的美景中都生活着什么人呀?师,分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望海潮》导学案(学生版)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文体知识及词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有感情地吟诵本词,品味语言,理解意境。
3.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4.背诵整首词。
【课前积累】1、关于“词”:(1)词,是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2)宋词风格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2、柳永(约987—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47岁才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终官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中寻求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内容上,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女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愁思。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时人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看清字形,标出注音,参差..()罗绮.()重.()湖叠( ) ..()天堑.( ) 珠玑羌.管 ( ) 钓叟. ( ) 千骑.()二、整体感知1、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上片:下片:2、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3、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4、这首词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合作探究1、“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哪两个词用的好?若将“卷”字改为“推”字好不好?为什么?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生活情景?并用再次自己的话细细描画一下,可加入合理的想象。
《望海潮》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望海潮》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望海潮》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作为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诗歌作品,《望海潮》用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独特地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让学生深入了解该诗歌的内涵与意义呢?下面笔者将从诗歌的主题,语言技巧,以及哲学思考三个方面来讲述。
一、主题《望海潮》的主题是人生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对于幸福和追求的探讨。
在诗歌中,作者通过对海潮的描述和比喻,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的向往和追求。
在探究主题时,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全文,理解其中的比喻和借景手法,分析诗歌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同时,我们还可以联系生活和现实,与学生进行互动,让他们认识到人生的追求和理想都需要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并且不能轻易放弃。
二、语言技巧《望海潮》以独特而优美的语言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感悟和哲学思考。
在诗歌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通过对海潮的描绘和赞美,折射出了生命的无穷追求和对于真理的探索。
此外,诗歌中还涉及到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精致的语言,把自然界的美和丰富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和领会这些手法和技巧,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哲学思考《望海潮》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于人生和生命的理解和思考,通过这样的诗歌作品,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一些哲学思考的气息。
在诗歌中,作者表达了自己的感悟和观点,对一些人生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这些思考,把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和了解提升到更深层次。
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深刻思考自己的生命和价值,鼓励他们勇往直前,不断探索和寻找生命的真谛。
在教学《望海潮》时,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创造,让他们通过诗歌感悟、探究人生,激发他们的文学情感和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从而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文学作品,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为未来的人生道路注入无穷的正能量总的来说,《望海潮》是一首充满哲学思考和文学艺术的优秀诗歌作品。
4.1 望海潮(东南形胜)重难点:一、写作背景宋真宗咸平末年(1002—1003),柳永从家乡前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考,途经钱塘(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为一介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于是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传唱,以使孙何知道,后孙何亲自前往见面。
二、作者介绍柳永(约987—约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出身于儒宦世家,工部侍郎柳宜少子,景祐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世称柳屯田。
柳永为人放荡不羁,仕途坎坷。
时人将其举荐于仁宗,却只得四字批语:“且填词去。
”仕途无望,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流连于歌楼舞榭,沉迷于声色词曲,潦倒终生,死后由群伎合金才得以入葬。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主要作品:《雨霖铃》(寒蝉凄切)、《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定风波》(自春来)、《鹤冲天》(黄金榜上)、《望海潮》(东南形胜)、《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等。
三、文言知识【词类活用】1.云树绕堤沙(名词作形容词,高耸入云的)2.嬉嬉钓叟莲娃(名词作动词,采莲)3.异日图将好景(名词作动词,画出美景图)【古今异义】1.有三秋桂子古义:指农历九月。
今义:秋收、秋耕、秋播的合称。
2.嬉嬉钓叟莲娃古义:戏乐的样子。
今义:游戏,玩耍。
练习题:1.记字音①参差()②天堑()③珠玑()④叠巘()⑤羌管()⑥怆然()⑦豆蔻()⑧窥江()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胜:________②千骑拥高牙拥:________③异日图将好景图:________④解鞍少驻初程少:________⑤荠麦弥望望:________⑥算而今,重到须惊算:________3.一词多义1.形①东南形胜()②因势象形()③无案牍之劳形()④以己之长,形人之短()2.将①异日图将好景()②出郭相扶将()③天将降大任()④将百万之众()3.望①荠麦弥望()②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③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⑤都督阎公之雅望()⑥七月既望()4.过①予过维扬()②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③尝过樊将军哙,哙趋拜送迎,言称臣()④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⑥闻大王有意督过之()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⑧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5.兵①废池乔木,犹厌言兵()②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③悉使羸兵负草填之()④将军起兵江东()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天堑无涯天堑变通途B.参差十万人家参差错落C.异日图将好景此事异日再议D.户盈罗绮遍身罗绮者5.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归去凤池夸B.钱塘自古繁华C.参差十万人家D.烟柳画桥6.下列对词的有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高中语文《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教案《望海潮·东南形胜》是宋代词人柳永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主要描写杭州的富庶与美丽。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高中语文《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教案一【教材版本】: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标题是《柳永词两首》【教材分析】:柳永是北宋年间专力写词的文人,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望海潮》就是他的一篇典型代表作,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其写景壮伟,声调激越,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颇有东坡的豪放之味,艺术上的精妙值得我们研究。
【学情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强调:学生“要努力提高对古今诗歌语言的感受力,体味诗中的积极情感,提升审美能力和境界”。
从新课标的行文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今语文课程改革对诗歌教学的高度重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学习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二)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学习炼字方法。
难点: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诗中铺陈的表现手法?【学法教法】:?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美,最美在西湖,宋代苏轼曾在《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中这样描写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将西湖与西子相比可谓推陈出新,愈发显出西湖全方位的柔美姿态。
而南宋还有一位著名词人柳永也对杭州和西湖情有独钟,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望海潮》。
望海潮雨霖铃学习目标1.体会婉约派词的语言风格。
2.反复朗诵,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理解这两首词的感情与意境。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一)《望海潮》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请概述。
(二)阅读《雨霖铃》,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从时间的角度来分,可以分为哪三个层次?3.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哪一个是实写,哪一个是虚写?4.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二、自练自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参.差( ) 参.天( ) 沙堤.( ) 提.防( ) 天堑.( ) 珠玑.( ) 罗绮.( ) 叠( ) 嬉.笑( ) 箫.鼓( ) 千骑.( ) 骑.兵( ) 骤.雨( ) 凝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胜①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②刑人如恐不胜.( )③东南形胜.( )④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 )去①念去.去,千里烟波( )②大江东去.( )③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④沛公军霸上,相去.四十里( )⑤此去.经年( )发①兰舟催发.( )②而大声发.于水上( )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将①异日图将.好景( )②不知老之将.至( )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④率疲敝之卒,将.数百之众( )三、质疑问难请将预习本文过程中的疑问写在下面,并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
合作探究1.《望海潮》一词中“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在全词中具有怎样的作用?3.《雨霖铃》一词的词眼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句子。
这三句话为什么为人们所欣赏?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重.湖(chónɡ)珠玑.(jī)千骑.高牙(qí)B.罗绮.(qǐ)骤.雨(zhòu)暮霭.(ǎi)C.雨霖铃.(líng)都.门(dū)无语凝噎.(yè)D.天堑.(qiàn)羌.管(jiánɡ参差.(cī)2.下列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望海潮》导学案《<望海潮>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柳永的生平经历及创作风格。
2、理解《望海潮》这首词的大意,感受词中描绘的杭州的繁华景象。
3、品味词中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学习其艺术手法。
4、体会作者对杭州的赞美之情,培养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感受杭州的繁华。
(2)赏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难点(1)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词的深层内涵。
(2)掌握词的韵律和节奏,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柳永(约984 年—约1053 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他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写作背景《望海潮》这首词是柳永写给当时两浙转运使孙何的。
孙何门禁甚严,柳永想谒见而不得,于是作此词,先在歌妓中传唱,后传入孙何耳中,孙何遂邀柳永参加宴饮。
四、文本解读1、原文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2、译文杭州地处东南方,地理形势优越,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
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
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澎湃的潮水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
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
必修四第二单元
《望海潮》预学案
一:重点词语注音:
鲁莽()忏悔()天谴()国玺()昭告()藩属()禀赋()恭聆()蟊贼()吮吸()嬉笑()箫骨()千骑()豪奢()骤雨()参差()天堑()暮霭()都会()凝噎()故垒()公瑾()吟啸()料峭()蓑()竹杖芒鞋()羽扇纶巾()二、名句抄写
东南形胜,( ),钱塘自古繁华。
( ),( ),参差十万人家。
(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竞豪奢。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
()。
千骑拥高牙,(),吟赏烟霞。
(),归去凤池夸。
三、了解作者: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字(),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之情。
创作
(),雅俗兼擅,以()为主,在当时流传很广。
四、注意以下词语的音、形、义:
⑴形胜:
⑵参差:
⑶天堑:
⑷重湖叠巘清嘉:
⑸高牙:
⑹异日图将好景:
五、整体感知:
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
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
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六、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七、作者的写作目的(主旨):
这首词着力描写(),展现了一派()、()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