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东南形胜》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1.18 KB
- 文档页数:4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望海潮(东南形胜)》,使学生了解宋代词的发展背景,掌握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望海潮(东南形胜)》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词语解释:理解《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的关键词语,如“形胜”、“东南”、“朝气”等。
2. 诗句解析:分析《望海潮(东南形胜)》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词的意象组合:理解词人如何通过意象的组合展现东南地区的风貌。
2. 词的艺术特色:把握《望海潮(东南形胜)》的韵律、对仗等艺术特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宋代词的发展背景,整理教学PPT。
2. 学生准备:预习《望海潮(东南形胜)》,了解词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宋代词的发展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词这一文学体裁。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望海潮(东南形胜)》,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4. 成果展示: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5.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的发言,对《望海潮(东南形胜)》进行深入解析。
6.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词人的豪情壮志,培养爱国情怀。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的重要性和艺术魅力。
9. 教学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10. 课后拓展:推荐相关词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宋代词。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检查学生对《望海潮(东南形胜)》的词语解释、诗句解析的掌握程度。
2. 能力提升:评估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体验,了解对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的认同程度。
《望海潮(东南形胜)》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共3篇《望海潮(东南形胜)》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1教学题目:《望海潮(东南形胜)》精品教案【引言】《望海潮》是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代表作,被誉为“经典名篇”。
这篇文章描写了家乡的繁华景象和海上商运,自然景色和社会经济情况相互交织,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福建泉州市的繁荣景象。
本篇文章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传达出了情感和思想,且充满了生命力,能够引发思考与共鸣。
本文以高二选择性必修下《望海潮(东南形胜)》一课为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望海潮》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文章结构、主旨、核心词汇和句式,并理解其文化内涵。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解释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通过创设情境、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和交际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展现福建泉州市的地理、人文和经济方面的文化内涵,使学生爱家乡、了解与本地相关的文化元素。
【教学内容】一、教学重点:文章结构、主题、词汇及句式。
二、教学难点: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一、课前热身1. 提问:谁是文学巨匠,创作了《望海潮》这篇经典文章?2. 分组交流:请学生围绕海浪、船只、市井、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词汇展开自由讨论。
二、课堂教学1. 呈现难点:如何更好地表达文化内涵。
2. 分析主题:通过文本分析,总结出文本的主题。
3. 理解词汇:通过查找和理解精选词汇,理解其内涵和用法。
4. 解读语言:通过学习篇章结构,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
5. 分析句式:探究产生中心句子的因素,分析句子在表现中的作用。
三、课后拓展1. 分角色讨论:学生担任角色,谈论人物在文本中的性格特点。
2. 课外阅读:通过阅读古诗词、史书资料等,更好地了解福州泉州市的地理和文化。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在理论学习和课堂实践中积累了较多的知识和技能。
他们对《望海潮》文本的文化内涵和目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通过课堂交流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了他们的协作和沟通技能。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背诵《望海潮(东南形胜)》。
1.1.2 分析诗歌的韵律、意境和表现手法。
1.1.3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读、互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1.2.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1.2.3 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意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东南形胜的赞美之情。
1.3.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的字词解释、句意翻译。
2.1.2 诗歌的韵律、意境和表现手法分析。
2.1.3 诗歌的背诵和默写。
2.2 教学难点2.2.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2.2 诗歌深层意境的体会。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诗人柳永及其创作背景。
3.1.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字词句意。
3.2.2 学生互评、讨论,解决生僻字词问题。
3.3 课堂讲解3.3.1 讲解诗歌的韵律特点。
3.3.2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3.3 解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3.4 课堂练习3.4.1 学生练习翻译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3.4.2 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意境。
3.5 课堂小结3.5.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5.2 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熟读并背诵《望海潮(东南形胜)》。
4.2 分析并总结诗歌的韵律、意境和表现手法。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5.2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
5.3 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形成性评价6.1.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回答问题时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望海潮(东南形胜)》,使学生了解宋代词的背景知识,理解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望海潮(东南形胜)》的意境和情感。
难点:把握宋代词的背景知识和词中的意象。
三、教学方法: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分析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宋代词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望海潮(东南形胜)》,感受词的韵律美。
3.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理解词的意境。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望海潮(东南形胜)》,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2. 结合课后注释,深入了解宋代词的背景知识。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宋代词,进行赏析,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词赏析分享,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重点关注学生对《望海潮(东南形胜)》的理解程度和对宋代词的兴趣。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的参与度等。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八、教学拓展:为了加深学生对宋代词的了解,可以组织一次宋代词人的专题介绍,让学生了解词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推荐一些经典的宋代词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和欣赏。
九、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质量和词赏析的分享,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对词的理解、意象的把握、情感的体会以及对词人背景的了解。
十、教学总结:在课程的对整个《望海潮(东南形胜)》的教学进行总结,回顾学生的学习进展和收获。
4.1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目的】1.疏通诗歌内容2.把握诗歌情感3.鉴赏语言手法(点染)【重点难点】读懂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
学习点染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1课时一知人论世1. 柳永(约980--约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外。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
2.写作背景投赠之作真宗咸平末年,年青的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据说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二诵读训练1.朗读指导: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上片首句在“繁华”处读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壮观的词句、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要读出这种气势来。
③下片写西湖清幽的美景,节奏要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2.反复诵读,读出情感。
三疏通诗意(详见课件)杭州地处东南方,地理形势优越,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
雾气笼罩着的柳树、装饰华美的桥梁,挡风的帘子、青绿色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
茂盛如云的树木,环绕着钱塘江沙堤,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
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望海潮(东南形胜)》。
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能够解释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会使用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望海潮(东南形胜)》全诗。
相关古代文化背景资料。
2.2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背景。
2.3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解释生僻词语。
3.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解释古代文化背景。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学生课堂参与度、讨论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4.2 评价标准: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诗歌内容,解释生僻词语。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学生能够欣赏并评价诗歌的美。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望海潮(东南形胜)》文本。
相关古代文化背景资料。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音响设备。
教学课件或教案。
5.3 教学辅助材料:相关诗词鉴赏指南或评论。
生僻词语解释词典。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第一步: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柳永以及《望海潮》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2 第二步: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诗歌,注意生字的读音和词义的把握。
6.3 第三步: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表达技巧。
6.4 第四步: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讲解诗歌中的难点和重点。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望海潮(东南形胜)》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代表作之一,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
全词通过描绘东南地区的秀丽景色,抒发了作者振兴山河的壮志豪情。
其忧国忧民、志存高远的家国情怀,与当代青年学生"振兴中华"的理想追求形成呼应,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优秀教材。
本词艺术成就很高,语言清新俊逸,用典丰富,想象瑰丽,长调大词的铺陈适宜口吟,有助于引导学生感悟词的意境之美。
【学情分析】高中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关注社会生活,渴望探索未知世界,形成远大理想,培养家国情怀。
但部分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兴趣不高,主要原因是语言隔阂导致理解和感悟的困难。
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感知与体验中打开情感通道,在讨论与分享中实现对话与共鸣。
同时,要发挥多媒体手段的辅助作用,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将抽象的诗词意象形象化、具体化,引领学生进入诗人构建的意境,感悟其情怀。
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理想追求,创设贴近学生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共鸣,达成知行合一。
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掌握词的字词内涵,理解词的整体意思。
(2)理解词中意象的寓意,品析作者构建的艺术意境。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感悟,在反复吟诵中感知词的语言美、音韵美。
(2)通过合作探究,在讨论交流中理解和把握词的主旨。
(3)通过情境再现,在比较分析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悟作者忧国忧民、志存高远的爱国情操。
(2)学习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思考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的关系。
【教学重点】1.把握全词的主旨,理解作者志在振兴山河、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2.品析词的意象,领悟"海上升明月"等意象组合营造的雄浑壮阔的艺术意境。
【教学难点】1.理解词中承上启下、照应全篇的关键句"卧看满天星斗"的深层内涵。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海潮(东南形胜)》。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3)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2)学会珍惜美好生活,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诗歌主题和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难点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望海潮(东南形胜)》,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主题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在表达主题和情感方面的作用。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望海潮(东南形胜)》。
2. 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小诗。
3. 深入阅读一首唐诗,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杭州的美丽风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中的景象,增强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2.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探讨诗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海潮(东南形胜)》。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解释“形胜”、“东南”等词语的含义。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了解词的分类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
(2)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词人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
2. 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3. 词的分类和特点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的感悟。
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
3. 对不同词人创作风格的比较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的全文、注释、译文、相关图片等。
2. 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如词的分类介绍、词人介绍等。
3. 准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引导学生关注词的特点和分类。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望海潮(东南形胜)》,理解诗的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译文,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分析词的分类和特点。
(2)教师讲解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引导学生感悟。
4. 朗读和背诵:(1)学生集体朗读诗文,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学生个人或小组背诵诗文,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5.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6. 比较分析:(1)教师展示其他词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海潮(东南形胜)》。
(2)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领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意象分析。
2. 诗歌的韵律、结构和修辞手法。
3. 诗歌所表现出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景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典故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体会。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
2. 利用图像、音乐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
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望海潮(东南形胜)》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杭州西湖美景。
(2)简要介绍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3)提问:同学们对杭州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望海潮(东南形胜)》。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并圈点出关键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讲解诗歌中所表现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目聆听古典音乐,想象诗歌描绘的美景。
(2)分享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美。
7. 作业布置(1)背诵《望海潮(东南形胜)》。
(3)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望海潮(东南形胜)》,使学生了解宋代词的背景知识,掌握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望海潮(东南形胜)》,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词牌介绍:介绍《望海潮》的词牌背景,使学生了解其音乐特点和节奏韵律。
2.2 词句解析:对《望海潮(东南形胜)》的每一句进行详细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2.3 词的意境感受:通过朗读、图片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词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望海潮(东南形胜)》的词牌特点、意象分析和情感理解。
3.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体会作者的审美情趣。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以图片展示或歌曲演唱等方式导入《望海潮(东南形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知识讲解:讲解词牌背景、意象分析和情感理解,为学生提供文学鉴赏的思路和方法。
4.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讨论、朗读词句,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4.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第五章: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讨论发言和练习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
6.2 终结性评价:在课程结束后,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总结教学效果。
第七章:教学资源7.1 教材:《望海潮(东南形胜)》原文及相关注释。
高中语文《望海潮(东南形胜)》教案设计大全此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望海潮(东南形胜)》教案设计大全,希望大家喜欢!高中语文《望海潮(东南形胜)》教案设计大全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和宋词的相关情况;了解柳永的词作。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3、学习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二)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方法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柳永写了一首词,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但出师不利,完颜亮在今安徽采石一战中惨败,自己也被手下杀死。
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哪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作者把完颜亮大动干戈的责任归到柳永身上。
完颜亮的侵犯是不是就因为柳永的关系?肯定不是的,他们都夸大了文学的作用。
但有一点肯定的是,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现在我们来学习这首词《望海潮》(二)知识积累词的基本常识词,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又称长短句。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原来乐谱也即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长调又叫慢词。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望海潮(东南形胜)》诗文。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运用诗词分析方法,解读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江南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理解诗中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了解作者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解释诗文的题目“望海潮(东南形胜)”的含义。
2.2 诗文朗读与翻译: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和节奏。
翻译诗文,解释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
2.3 诗文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解读诗文中的情感和主题,探讨作者的表达意图。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词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与诗文相关的问题,引发思考。
3.2 诗文朗读与翻译:组织学生朗读诗文,注意指导发音和语气。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帮助翻译诗句,解答疑惑。
3.3 诗文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具体分析。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2 诗文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3 翻译和表达能力:评估学生的翻译准确性以及表达清晰度。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诗文的背诵和默写。
选取与本诗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
5.2 课堂展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海潮(东南形胜)》。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解析诗人的表达技巧。
(3)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认识宋代词的发展历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望海潮(东南形胜)》。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词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3)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意象的解析。
3. 诗人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高级词汇和复杂句式的理解。
2. 诗歌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3. 宋代词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解读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 采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及其演变。
4. 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阐述《望海潮(东南形胜)》在词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诗文。
(2)解析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词作,进行比较分析。
(2)深入剖析《望海潮(东南形胜)》的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词人的爱国情怀。
(2)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望海潮(东南形胜)》。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望海潮(东南形胜)》,使学生了解词的背景、作者的生平等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春光的热爱之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词的背景、作者的生平等知识。
2. 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词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有关词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初读词:学生自读,注意读音和节奏。
3. 讲解词的背景、作者的生平等知识。
4. 细读词:引导学生逐句理解,分析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5. 分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分享自己的理解。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词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背诵词,并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词的知识,教学方法是否得当,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改进和提高。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词的意境。
3. 运用比较法,将《望海潮(东南形胜)》与其他相关词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词的理解。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包括词的全文、注释、图片等。
2. 准备与词相关的背景资料,如作者的生平、词的历史背景等。
3. 准备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背诵情况和相关的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海潮(东南形胜)》。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3)了解作者柳永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和文化的热爱。
(2)体味诗词中的哲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诗中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
(3)作者背景和创作风格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对诗词内涵的深入理解和鉴赏。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 互动教学法:采用问题启发、讨论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3. 案例分析法:以作者其他作品为例,对比分析《望海潮(东南形胜)》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掌握诗歌内容,了解作者背景,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和材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找作者相关资料,准备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江南风景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
(2)简要介绍作者柳永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和意境。
(2)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解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4. 互动讨论(1)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展示学习收获和感悟。
6. 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诗歌鉴赏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选取其他描写江南美景的诗词,如《江南春》、《泊船瓜洲》等,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
2024年望海潮(东南形胜教案教学设计精品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四章《宋词欣赏》的第二节,详细内容为对宋代词人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一词的深入解析。
该词作为宋代词的代表作之一,以其豪放的情怀和深厚的内涵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柳永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望海潮》的历史背景。
2. 通过对词作内容的解读,使学生能够领会并欣赏柳永的词风及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望海潮》中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深层次的意境理解。
教学重点:柳永的词风特色,以及词作的结构与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背景资料和词作原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东南沿海风光图片,引发学生对地理与文学关联的兴趣,顺势引入柳永的《望海潮》。
实践情景引入:简要介绍宋代杭州的繁荣景象,让学生感受词作的历史背景。
2. 文本解读:讲解词作的结构与韵律。
例题讲解:分析“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意象。
随堂练习:让学生找出词中的其他自然意象,并解读其象征意义。
3. 艺术特色分析:讨论柳永的豪放词风及其在《望海潮》中的体现。
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排比等。
4. 诗词朗诵:让学生分组朗诵词作,体验诗词的节奏与韵律美。
教师示范,强调情感的表达。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2. 主要内容:词作背景:宋代杭州结构特点: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艺术特色:豪放词风、意象、修辞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以“望海潮”为题,创作一首描绘现代海滨城市的诗歌。
分析并比较柳永的《望海潮》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写景手法。
2. 答案示例:诗歌创作示例:(略)比较分析示例:(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讲解柳永的词风时,是否通过充分的例证使学生理解其豪放特点。
高中语文《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教案一【教材版本】: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标题是《柳永词两首》【教材分析】:柳永是北宋年间专力写词的文人,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望海潮》就是他的一篇典型代表作,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其写景壮伟,声调激越,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颇有东坡的豪放之味,艺术上的精妙值得我们研究。
【学情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强调:学生“要努力提高对古今诗歌语言的感受力,体味诗中的积极情感,提升审美能力和境界”。
从新课标的行文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今语文课程改革对诗歌教学的高度重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学习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二)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学习炼字方法。
难点: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诗中铺陈的表现手法?【学法教法】:?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美,最美在西湖,宋代苏轼曾在《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中这样描写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将西湖与西子相比可谓推陈出新,愈发显出西湖全方位的柔美姿态。
而南宋还有一位著名词人柳永也对杭州和西湖情有独钟,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望海潮》。
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也差点成了千古罪人。
语文《望海潮(东南形胜)》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望海潮(东南形胜)》的作者、创作背景及文学价值;2.掌握古诗《望海潮(东南形胜)》的基本信息和字句含义;3.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古诗《望海潮(东南形胜)》的基本信息和字句含义;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三、教学准备1.课堂教学课件;2.古诗《望海潮(东南形胜)》的课文原文;3.音频设备;4.学生教材、笔记和答案;5.黑板、粉笔、草稿纸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老师带着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的内容(讲解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直至学生回忆完成。
2. 学习新课2.1 呈现新课老师播放《望海潮(东南形胜)》的音频,鼓励学生认真聆听,感受古诗的美。
2.2 学习新课听完音频后,老师从古诗的背景、作者及诗歌意境等方面简单介绍,让学生了解《望海潮(东南形胜)》的基本信息。
接着,老师由浅入深,从字句意义解读、词语考辨、古代文学特点等方面,逐步分析古诗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3. 教学互动老师结合对古诗的分析和讲解,适时地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积极发表意见,提出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老师组织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学会掌握古诗的节奏、音高、声音大小等朗诵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 总结课堂老师在总结课堂时,可以针对本次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而直观的回顾,让学生再次了解到《望海潮(东南形胜)》的魅力和价值,同时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堂作业,整理本节课的笔记,并对古诗《望海潮(东南形胜)》进行深入分析,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方式采用讲课、互动问答、朗读等多种教学方式。
七、教学手段采用电子课件、音频设备、黑板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
2024年望海潮(东南形胜教案教学设计精品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望海潮》,主要围绕东南形胜的地理特点与文化背景展开,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三节“江南水乡”,着重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望海潮》的地理背景及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感受作者对东南形胜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中修辞手法的分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掌握《望海潮》的地理背景和文化内涵,赏析诗句的意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望海潮》诗句打印稿、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江南水乡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东南形胜的地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望海潮》的作者背景,带领学生朗读诗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内容分析:详细讲解诗句中的意象,分析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并阐述其作用。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东南形胜的赞美之情,讨论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关于家乡的小诗。
六、板书设计1. 《望海潮》2. 内容:a. 地理背景:江南水乡b. 文化内涵:东南形胜c. 修辞手法:对仗、排比等d. 思想感情:赞美、热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望海潮》中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2. 答案:示例: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运用了对仗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望海潮》的地理背景和文化内涵有了深入了解,但在分析修辞手法方面还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江南水乡的诗歌,提高文学素养,同时开展户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实地感受家乡的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诗句中修辞手法的分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案
教材分析:
这是北宋柳永的一首词,是一首投赠之作。
作者对杭州的自然风景的秀美、壮丽和市井的繁荣、奢华进行了详细具体的描绘,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北宋前期的社会历史面貌。
对于《望海潮》词中描绘了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学生理解是没有问题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判断并鉴赏作者运用的高超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
有鉴于此,决定采取“由表及里”“抽丝拨茧”的方法进行引导,由学生自主探究,不进行硬性拔高,而强调课堂的自然生成。
从而贯彻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2、鉴赏品评词中的比喻、铺陈、动静结合等艺术手法。
3、体会并评价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鉴赏品评词中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感悟词的意境美,鉴赏品评词中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导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给条件猜一个城市名。
【条件】
1、它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重要交通枢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苏轼、白居易都曾在此为官,并且都留下了着名的人文景观。
3、这里有着名的人文景观灵隐寺、六和塔、飞来峰、岳王庙、西泠印社、虎跑泉等。
4、这里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
5、这里有“白蛇传”的美丽传说。
6、这里有一个着名的湖,苏轼曾经为其写下“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佳句。
7、这里盛产一种有名的茶叫“龙井”。
【答案】杭州
二、上阙欣赏
1、学生朗读,如有错误,正音。
2、今天的杭州风景宜人,看宋代柳永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杭州画卷。
这幅画中画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什么颜色的?是怎样来画的?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人家(市井美貌)
珠玑罗绮
云树沙堤怒涛波浪(霜雪)天堑(自然景观)
(意象)
3、从这些意象当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怎样的杭州?
(总分结构)
&形胜都会————空间————因
繁华————————时间————果
(为什么杭州会如此繁华?)
三、下阙欣赏
1、学生齐读
2、上阙作者以“繁华”贯穿上下,是上阙的“词眼”。
下阙有没有一个字起到贯穿的作用呢?
&“好”或者“夸”
3、下阙写了哪些好景(夸了哪些方面)?
&西湖美景:
风景之美
音乐之美
生活之美
长官之美
4、“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将杭州美景写得如此之美,说明什么?除此之外作者这样写还有什么目的呢?
&对杭州的喜爱、赞美
&投赠谒见之作————取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5、柳永简介及写作背景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
6、教师范读
四、拓展延伸
我们听了柳永夸了宋代杭州,他这一夸不要紧,据说“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今天,我们带着对西湖美景的神往,一起夸一夸现在的杭州。
附:主要板书设计
望海潮·东南形胜
柳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