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专用)2020_2020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11望海潮教案(必修4)
- 格式:docx
- 大小:2.67 MB
- 文档页数:13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优秀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案(精选精细化处理后的文本教学内容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二语文教材《望海潮》,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绘了大海的壮丽景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对诗歌进行逐句解析,使学生能够领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同时解释生僻字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望海潮》,使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领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3. 通过诗歌学习,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生僻字词的掌握。
难点:诗歌的深层含义的解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词典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以大海的图片或音乐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 诗歌逐句解析: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解释生僻字词,阐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文学鉴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领会唐代诗歌的魅力。
4. 随堂练习: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景象,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板书《望海潮》板书内容:意境:大海的壮丽景象情感:对大海的敬畏和赞美艺术特色:韵律美、意境深远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大海的作文,要求运用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经过精细化处理后的文本,上述教案变得更加贴近真实的人类书写习惯,语言表达更加自然,内容组织结构更加合理,符合人类阅读和写作的逻辑。
通过这种方式,的文本能够更好地隐藏其机器的痕迹,展现出更丰富的人性温度和艺术魅力,从而提高读者的沉浸感和接受度。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6篇诗词类文学作品的教学应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望海潮》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望海潮》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望海潮》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作为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诗歌作品,《望海潮》用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独特地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让学生深入了解该诗歌的内涵与意义呢?下面笔者将从诗歌的主题,语言技巧,以及哲学思考三个方面来讲述。
一、主题《望海潮》的主题是人生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对于幸福和追求的探讨。
在诗歌中,作者通过对海潮的描述和比喻,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的向往和追求。
在探究主题时,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全文,理解其中的比喻和借景手法,分析诗歌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同时,我们还可以联系生活和现实,与学生进行互动,让他们认识到人生的追求和理想都需要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并且不能轻易放弃。
二、语言技巧《望海潮》以独特而优美的语言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感悟和哲学思考。
在诗歌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通过对海潮的描绘和赞美,折射出了生命的无穷追求和对于真理的探索。
此外,诗歌中还涉及到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精致的语言,把自然界的美和丰富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和领会这些手法和技巧,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哲学思考《望海潮》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于人生和生命的理解和思考,通过这样的诗歌作品,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一些哲学思考的气息。
在诗歌中,作者表达了自己的感悟和观点,对一些人生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这些思考,把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和了解提升到更深层次。
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深刻思考自己的生命和价值,鼓励他们勇往直前,不断探索和寻找生命的真谛。
在教学《望海潮》时,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创造,让他们通过诗歌感悟、探究人生,激发他们的文学情感和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从而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文学作品,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为未来的人生道路注入无穷的正能量总的来说,《望海潮》是一首充满哲学思考和文学艺术的优秀诗歌作品。
六、点染手法的运用从上阙看,开头就告诉我们“钱塘自古繁华”,接着从美景和居民方面详细描绘。
这样来写,从结构上来看,乍看有点像我们说的写文章时的“总分方式”,其实,这是一种描写手法,名字叫“点染”。
技法分析:点,抽象的评点;染,具体的描述。
(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
)——表现鲜明的情志。
“繁华”两字点了杭州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
接着,“烟柳”等句作意染,通过具体的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大都市的风采。
雕栏画栋,房屋密集,人口众多,社会太平,百姓富足,此乃“繁华”也。
师:下阙也有运用点染手法,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明确:“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
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
拓展:我们学过的哪些诗歌也是同样运用了点染的手法的呢?A、《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两句就上二句意染之。
B、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七、合作探究活动:为杭州作宣传,写一则城市标语。
钱塘景美,古已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让我们也用自己的文字来展示它的美。
大家都知道,每个城市都会有自己的城市标语,如北京的标语是:新北京,新奥运;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也试着从诗中概括杭州的特点,并用“对联”或“其他形式”给钱塘写一则城市标语。
如烟碧水如画人家,如丝锦绣如梦杭州。
自然之胜景,天下之盛世,心中之圣地。
⊙学以致用,这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如果使学生以使用所学知识的心态进行学习,他们一定会有强烈的学习欲望。
⊙学生朗读,讨论并写城市标语。
⊙让学生根据文本写城市标语,在紧扣文本同时,紧跟了高考形式,并且用“对联”或“其他形式”,融入当前社会的热点,流行元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极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
高二语文必修4《望海潮》教案高二语文必修4《望海潮》教案高二语文必修4《望海潮》教案高二语文必修4《望海潮》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2、反复诵读诗词,品味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3、学习诗词中铺叙、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1、诗词中铺叙、点染的表现手法;2、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与感悟、讨论与交流、点拨与评说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杭州的迷人景色所倾倒: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意大利马可波罗说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杭州到底有什么迷人的景色而让人如此难忘、如此歌咏呢?今天我们跟随北宋词人柳永到杭州走一遭。
二、背景介绍(多媒体展示)1、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在四旗中号情长,他的词大多缠绵悱恻、婉丽多姿,有豪苏腻柳之称。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2、背景介绍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望海潮》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宋词的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了解作者。
3、掌握词中点染、铺陈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韵美。
2、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
2、正确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
四、教学重难点:1、这首词的写景特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名句欣赏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柳永的轶事、趣谈1、奉旨填词—柳三变2、不求黄金万两只求柳哥一面3、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4、柳永(约987——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二、词的有关知识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词的段落叫:阕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三、听音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四、反复吟咏,思考问题1、参考课文注释,扫清字词障碍。
2、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3、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五、问题探讨:1、本词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钱塘”的繁华?提示:历史沿革、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等方面。
《望海潮》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柳永词作的艺术风格,领悟作者工于铺排的手法和“音律谐婉,语义妥帖”的特点;2.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3.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能当堂成诵;2.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本词的艺术手法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感悟体会;2.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有幸来到九澧实验中学,感到非常高兴。
走进校园,发现这里绿树成荫,环境清幽,好一派安祥和的景象。
我在想,古人是否也有这样的所在,特别适合学习或者生活?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柳永一起来走进一首词、一座城。
(打开课本到34面)二、作者简介(ppt)柳永,何许人也?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三、背景介绍(ppt)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四、教师范读下面我们就走进这首词,走进这座城。
老师先示范朗读一下。
五、整体感知听完朗读,你对杭州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同学告诉我,你觉得杭州是一座怎样的城市?(ppt)六、朗读训练下面让我们各自走进杭州城。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宋词精选》章节,详细内容为《望海潮》一词的解析与学习。
《望海潮》是宋代著名词人柳永的作品,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望海潮》的背景、作者、词牌、韵律等基本知识。
2. 领悟词中所表达的景象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词中意象的把握和情感的体会。
重点:词的背景、作者、词牌、韵律等基本知识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望海潮》。
2. 讲解背景:介绍作者柳永,讲解《望海潮》的背景和词牌特点。
3. 诗词解析:a. 学生自读诗词,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b. 教师逐句解析,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c. 学生讨论,共同探讨词中的难点和重点。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的宋词,分析其意象、情感和表达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另一首宋词。
7. 课后作业布置:见第七部分。
六、板书设计1. 《望海潮》2. 内容:a. 作者:柳永b. 背景:钱塘江大潮c. 词牌:长调d. 意象:潮、云、月、风等e. 情感:壮志未酬、忧国忧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望海潮》中的三个意象。
b. 分析《望海潮》中的情感。
c. 比较本节课所学宋词与另一首宋词的异同。
2. 答案:a. 潮:象征国家的命运,波澜壮阔。
云:象征人生的浮沉,变幻无常。
b. 《望海潮》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对壮志未酬的忧虑。
c. 学生需自行分析比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词的背景、作者、词牌等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词中意象和情感的体会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宋代词人的作品,了解不同词人的风格和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望海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二)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学习诗中铺陈、点染的表现手法。
三、学习方法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江南胜景,自古叫人魂牵梦绕,享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是天赐美景。
今天,我们一起追随婉约词人柳永走进诗词殿堂,品读一种真正的美,脱俗的美。
(二)教学目标展示。
(三)预习检查:1、作者介绍:柳永(约980--约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仕途不顺,飘零沦落,自由张狂。
2、背景: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四)听朗读,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内容分析概括:一派太平、富庶、地理位置惊叹安定、祥和的自然景观赞美都市生活景象市井面貌艳羡百姓生活地方行政(五)、名句赏析:1、鉴赏钱塘的景象: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人烟阜盛,千门万户门帘轻摆,怡然安详。
这是对杭州城的一个全景描绘,表现了杭州城街巷河道的富丽。
“烟柳画桥”就是如烟的杨柳,雕画的桥梁。
而一个“烟”字描写出朦胧之美。
“内帘翠幕”描写居民的住宅的雅致。
必修四语文《望海潮》教案必修四语文《望海潮》教案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必修四语文《望海潮》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目标:1、体会词的音律美,感受词的意境美。
2、探究学习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诵读、讨论、分析、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宋代杭州的繁华富饶,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1、同学们去过杭州吗?(我也没有去过.)我这里准备了两幅杭州风景的图片,大家欣赏一下。
(展示课件)一千年前的杭州是什么样的?我这里没有图片了,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幅“文字图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望海潮》,作者是北宋的柳永。
(展示课件,板书课题、作者)2、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
(展示课件)3、介绍作者、背景,复习关于词的知识,(展示课件)。
二、诵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意境。
1、初读课本,扫除字音障碍,词义、词的活用,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2、再读课文,体会词的音韵美。
(本词押“a”韵)。
(指导学生齐读)3、欣赏“文字图画”。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形胜、繁华(板书)(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同学找出具体景物和场面,并作简要分析)景物场面(3)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一个词(字)概括(美景------美(板书)(有类似的词语就可以)(4)生活场面呢?民------乐官------愉(板书)(5)一个词概括“人间天堂”(板书)(6)探讨最后一句,帮助加深理解全词感情,照应投赠之作,“好景”值得夸耀----祝愿早日回到京城。
惊叹、赞美、羡慕的感情。
(板书)(7)带着感情再次诵读课文小结文字图画:这些景物和场面,就是诗词当中的意象,本词借助意象所给人的美的情趣,所体现出来的欢乐愉快的.情调,就是本词的意境。
(辽宁专用)2019_2020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11望海潮教案11 望海潮学习目标1.反复吟诵,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体会词中词人流露出的浓浓的感情。
3.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
1.字音辨识(1)堤.沙( ) (2)天堑.( ) (3)珠玑.( )(4)罗绮.( ) (5)叠( )答案(1)dī(2)qiàn(3)jī(4)qǐ(5)yǎn2.词语解释(1)天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2)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3)羌管弄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菱歌泛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吟赏烟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天然壕沟。
词中指钱塘江。
(2)重叠的山峰。
(3)悠扬的羌笛声在晴空中飘荡。
(4)采菱的歌曲在夜间唱起。
(5)一边吟诗一边欣赏美丽的自然风景。
3.词类活用异日图.将好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名词用作动词,画图4.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①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②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③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2)课外名句——柳永名句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望海潮教案望海潮教案三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望海潮教案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望海潮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词和宋词的相关情况;了解柳永的词作。
过程与方法:分析《蝶恋花》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赏析最后两句;分析《望海潮》所采取的铺叙手法和点染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柳永的痴情和对杭州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分析《望海潮》所采取的铺叙渲染手法和点染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蝶恋花》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赏析最后两句。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背诵、讨论、分析。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蝶恋花【导入语】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词的天地,去细细品位它们的动人之处。
【词和宋词介绍】词,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又称长短句。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原来乐谱也即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长调又叫慢词。
词可以分段,分2、3、4段的依次叫双调、三调、四调,不分段者叫单调。
词有四个特点:a 句子长短不齐,又叫“长短句”;b 有固定的词牌,字、句数、声韵固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c 结构多为两片或两阙;d 押韵要么全押平韵,并一韵到底,要么全押仄韵,一韵到底,中途换韵不多。
词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
高二语文必修4《望海潮》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2、反复诵读诗词,品味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3、学习诗词中铺叙、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1、诗词中铺叙、点染的表现手法;2、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与感悟、讨论与交流、点拨与评说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杭州的迷人景色所倾倒: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意大利马可波罗说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杭州到底有什么迷人的景色而让人如此难忘、如此歌咏呢?今天我们跟随北宋词人柳永到杭州走一遭。
二、背景介绍(多媒体展示)1、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在四旗中号“情长”,他的词大多缠绵悱恻、婉丽多姿,有“豪苏腻柳”之称。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2、背景介绍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望海潮》教案(优秀3篇)《望海潮》教案篇一【情景导入】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径钱塘(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是什么样的一首词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呢?【信息筛选】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然后说说读后的感受。
2、这首词描写的是杭州,那么作者笔下的杭州究竟是怎样一座城市呢?它有什么特点呢?富庶而又美丽的繁华大都市。
人们生活安定和美,一切显得极为和谐。
3、具体来说,上片和下片各自交代了什么内容?请结合文本本身来简要概括一下。
明确:上片写杭州美丽的环境和繁荣的经济,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生活景象。
(过渡)了解了词大概内容后,请同学们再来朗读课文,跟着作者再次走进当年的杭州。
【合作探究】1、自古杭州皆繁荣,那么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展现它的美丽和繁华的呢?明确:“东南形胜”三句从地理条件、悠久历史来说的,“烟柳画桥”六句是从风景美丽和人口众多来说,“市列珠玑”三句是从人们生活的城市的商业发展来看的。
这是上片描写的内容。
2、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文本详细地分析一下上片。
解说:“东南形胜”从地理条件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恨重要,风景优美,故曰“形胜”。
“ 三吴都会”,是从历史悠久着笔的。
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才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
开头三句,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
“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
“风联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表现都市户口繁庶。
“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绿树环抱,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教课设计主备人:使用人:时间:课题望浪潮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新授教课学生领会、鉴赏描绘钱塘的自然风景和生依照:2018年高考纲领剖析:认识并掌握要点活情景,赏析写景的特点常有的古代文化知识,挑选整合文中信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教课理解婉约派代表词人的柳永在写作上的依照:2018年高考纲领剖析:归纳内容要难点特点。
理解《望浪潮》的艺术特点。
点,归纳中情意思。
正确解读文本,挑选整合信息,剖析思想内容、组成特点和语言特点。
一、知识目标:原因:古1.认识作者柳永的平生。
诗文阅读2.掌握词中借景抒怀、动静联合、视听联合等表达技巧。
是高考重3 .认识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点题型。
学习二、能力目标:目标1、思想能力:经过学生课前收集整理的文章的有关背景知识,培育学生筛选、剖析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运用能力:利用工具书,联合书下说明,读准字音,疏导粗心,从而理解课文感情。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练习册教课教课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企图时间环节课前默写《蜀道难》第一检查记忆状况,评默写,互换批阅,增强记忆3分钟三分钟段价总结小考结果校正错误,稳固记考纲规定忆。
的“正确使用词语”部分1柳永的有关背景资1巡视检查学生完1、各组登台展现,查收学生4分钟承接结料成状况,进行实时课代表辅助老自主学习果环节评论。
师检查达成情的结果并2增补相应知识。
况。
增强记忆3大屏幕展现系统2、在书上记录具的完好的背景资体的知识。
料。
3、小组或同桌间检查。
2自由朗诵课文巡视学生课本,检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5分钟做议讲查预习状况。
试试领会语言和情为朗诵课评感。
文中的重环节点片段做准备朗诵课文1、指引学生以各1、抽签指名朗诵。
训练学生7分钟种形式朗诵课文。
2、集体朗诵。
朗诵能力,2、大屏幕展现相3、小组为单位朗并领会作关读音及图片。
读。
者的感情。
4、男女生朗诵。
柳永词二首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柳永其人其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学生识记背诵柳永的词;明确鉴赏诗句的角度并鉴赏诗句;2、过程和方法:反复吟咏,感受柳永词的意境特点;赏析名句,体会作者词中蕴含的情感;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作者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对诗词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柳永词的意境特点;弄清柳永词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鉴赏名句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北宋词人柳永,有人说他是浪迹江湖的游客,有人说他是出没秦楼楚馆的风流才子,有人说他是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还有人说他是创作发展宋词的一代巨匠,那么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感受其人其词。
二、学习柳词1、进京赶考,途经杭州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jì)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学生齐读。
写作背景:柳永路过杭州,想拜谒世交前辈两浙转运使孙何。
因此作此词。
《古今词话》载:柳耆卿与孙相和为布衣交,孙知杭州,门禁甚严,耆卿欲见之不得,作《望海潮》词,往谒名妓楚楚曰,欲见孙相,恨无门路,愿借朱唇歌于孙相公之前,若问谁为此词,但说柳七,中秋府会,楚楚宛转歌之,孙即日迎耆卿预坐。
思考归纳:这首词上、下片内容上侧重写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词的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赞美之情。
播放视频朗读。
2、科举不中,满腹牢骚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xiǎng)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必修4课文《望海潮》教学设计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外,平时的积累与练习也是学生提高成绩的重要途径,本文为大家提供了高中语文必修4课文《望海潮》教学设计,祝大家阅读愉快。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认识作者。
⑵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3)学习诗歌中触摸和叙事的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诵,感受词的旋律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力。
⑵感悟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
(2)正确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重点】1.名句鉴赏。
2、这首词的写景特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困难]学习本词中点染和铺叙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阅读以体会这种感觉。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一、进口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习一下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
二、朗诵诗歌1、初读课文:要求:自由朗读,朗读单词的正确发音,结合笔记朗读单词的正确含义。
强调以下词语的音、形、义:(1)形式胜利:地理位置很重要。
⑵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3)天然护城河:天然护城河,描绘了这里钱塘江的壮丽。
地堑。
⑷重湖叠?清嘉:?,yǎn,山峰。
清嘉,秀丽。
(5)高牙:最初指的是军队前面的旗帜。
它之所以命名是因为旗杆上装饰着象牙。
这个词指的是高级官员孙鹤。
⑹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
将,助词,无实义。
2.一起读课文:诵读指导:(1)充满情感,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⑵上阕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要读出一种气势来。
(3)用优美的文字、较长的歌词和歌曲、平静而舒缓的节奏书写西湖的美丽风景,读出轻松愉快的感觉。
三、整体感知1.这个词描述的是什么样的城市生活?杭州是太平盛世里富庶而又美丽的繁华大都市。
在那里,人们生活安定和美,一切显得极为和谐。
11 望海潮学习目标 1.反复吟诵,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体会词中词人流露出的浓浓的感情。
3.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
1.字音辨识(1)堤.沙( ) (2)天堑.( ) (3)珠玑.( )(4)罗绮.( ) (5)叠( )答案(1)dī(2)qiàn(3)jī(4)qǐ(5)yǎn2.词语解释(1)天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羌管弄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菱歌泛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吟赏烟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天然壕沟。
词中指钱塘江。
(2)重叠的山峰。
(3)悠扬的羌笛声在晴空中飘荡。
(4)采菱的歌曲在夜间唱起。
(5)一边吟诗一边欣赏美丽的自然风景。
3.词类活用异日图.将好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名词用作动词,画图4.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①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②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③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2)课外名句——柳永名句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②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鹤冲天黄金榜上》③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④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鹤冲天黄金榜上》一、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崇安(今福建崇安)人。
因在家中排行第七,后世也称他为“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因此也被称作“柳屯田”。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
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和文人词的优良传统,为宋词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影响深远。
著有《乐章集》,收词近200首,其中《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千古不朽的名作。
二、背景展示《望海潮》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
据说,宋真宗咸平末年(1002—1003),柳永从家乡前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考,路经钱塘(今浙江杭州),为了谒见两浙转运使孙何,柳永写了这首词投赠他。
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写景多于投赠之意。
三、文学常识词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始于隋唐,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婉约派婉约派是宋词的主要流派之一。
婉约,即婉转含蓄。
其主要特点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
四、文化常识1.三吴..都会三吴:指代长江下游江南的一个地域名称。
一般意义上的三吴是指吴兴、吴郡和会稽。
词中泛指江、浙一带。
2.有三秋..桂子三秋:古时人们将农历的七、八、九月份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代指秋天。
“三秋”有时亦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3.千骑拥高牙..高牙: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导引,旗很高,故称“高牙”。
词中是恭维孙何的话。
4.归去凤池..夸凤池:即凤凰池的简称,本为皇帝禁苑中的池沼,因魏晋时中书省掌管机要而接近皇帝,故以凤凰池称中书省,后凡中书省中机要的位置,均称“凤凰池”,此处代指朝廷。
古代外任者不如京官,故以“凤池”贺其升迁。
文白对译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杭州地处东南方,地理形势优越,是三吴的都会,杭州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以来就很繁华。
如烟的柳树、雕饰华丽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和翠绿色的帏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
茂密如云的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林木环绕沙堤,浪涛汹涌像卷起来的白色霜雪,钱塘江是广阔无涯。
市列珠玑,户无边的天然壕沟。
市场上陈列着大小不同的各种珠宝,家家户户盈罗绮,竞豪奢满是绫罗绸缎,争比豪华奢侈。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白堤两侧的里湖、外湖和远近重叠的山峰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桂花(飘香),十里的荷花(绽放)。
悠扬的羌笛声在晴空中飘荡,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采菱的歌曲在夜间唱起,钓鱼的老翁和采莲的少女都很愉快。
千骑拥高牙,乘醉长官们在无数骑兵的簇拥下浩浩荡荡走过,他们乘着醉意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倾听箫声鼓音,观赏、吟唱美丽的自然风景。
他日把杭州美好景,归去凤池夸。
景画出来,回京升官时向朝廷夸耀。
忍把浮名掷地,烟花巷,吟晓风残月;留得秃笔生花,柳岸边,叹才子佳人。
千年前的北宋词坛,有这么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有人说他是浪迹江湖的游客,有人说他是出没秦楼楚馆的风流才子,有人说他是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也有人说他是创作发展宋词的巨匠。
但无论怎样评价,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他的词在当时就是最流行的歌曲,直到千年后的今天还在独领风骚。
下面是本词结构思维导图,读后思考后面的问题。
请用三个两字词语概括出词人在上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并填写在图中横线处。
答案惊叹、赞美、艳羡1.上片中,词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景?是按照什么样的角度来写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词人运用了动静结合(“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比喻(“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夸张(“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等手法,极力铺排渲染,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使西湖与钱塘胜景尽收眼底。
(2)词人先从地理位置(“东南”)的角度来写杭州的“形胜”,然后从历史传统(“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的角度来写杭州的富庶繁华。
2.“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三句中,若将“卷”字改为“推”字,好不好?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好。
因为“霜雪”比喻浪花,正好与“怒涛”相对,“怒涛卷霜雪”能够表现出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
而用“推”字则显得比较平淡,力度、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字形象、逼真。
3.如何理解词中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答案这句词是用来表现杭州水色山光之美的。
桂子,即桂花。
桂花与荷花本非一时花木,但词人为了写景、铺叙的需要,便打破了时序的界限,使人忘记了桂子、荷花的不同时,一想到杭州风景便是“隘上的三秋桂子,水面的十里荷花”。
使人如见如嗅,色香一片,陶醉在美的花丛中,难怪金主亮闻歌后“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4.下片是通过什么内容来表现杭州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景象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杭州的生活环境美好。
有美丽的西湖,有重叠秀丽的群山,夏季有成片的荷花,秋季有飘香的桂花。
(2)普通百姓生活得自然安乐。
吹笛人“弄晴”,恬然自安;钓鱼的老者,悠然自得;采菱女“菱歌泛夜”,宁静安康。
(3)权贵潇洒。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南宋目录学家陈振孙说,柳永的词“韵律谐婉,词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尽致”,《观海潮》就当之无愧。
说说这首词描绘了什么样的“承平气象”?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这首词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
(2)作者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工于铺叙,安排巧妙词人以铺叙的笔法,描摹钱塘湖山优美、树木苍郁、人烟阜盛、市井富庶、歌舞升平、官民同乐,足称“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宋代词论家李之仪盛赞其“铺叙展衍,备足无余,形容盛明,千载如同当日”。
技巧点拨铺叙是写作中常用的手法,即充分展开叙述,使描写的事物穷形尽相,它是克服叙事概念化、简单化的诀窍之一。
多方铺叙,一是指多方位、多角度地铺叙,二是指采用多种方法铺叙。
迁移运用假如你观看了一场足球比赛,请你用铺叙手法写一段文字,再现足球场看台上的那种热烈、火爆的场面,写出球迷们的那种疯狂劲儿。
答案(示例)球入网的那一刹那,“噢……”的一声,整个看台都沸腾了。
输球的一方大骂守门员的呆笨。
有的人脸涨得通红,歇斯底里地叫喊着,脖子上绽出了青筋;有的人握紧拳头,用脚使劲地跺地,仿佛想把那股子情意和不满踩进地底去……赢球的一方高兴得手舞足蹈。
有的人脚下仿佛装着一根弹簧,不停地往上跳;有的人仰天大笑,笑得全身发颤,笑得脸上肌肉收缩在一起,隆起老高;有的人使劲舞动着大彩旗,“呼隆”一下盖过你的头顶,又“呼隆”一下掠过你的耳际。
整个人群就像热分子运动,让人想起集体出巢的蜜蜂,想起锅里翻滚的稀粥。
每个人都扯着喉咙朝赛场喊,亢奋的、愤怒的,尖嗓门的、哑嗓门的,平日能言善辩的、沉默寡言的,此刻都提高了16度,整个和在一起,轰轰地响。
那响声被支离成千百万的分子,充斥在空气中的每一个角落,如山呼海啸,铺天盖地,震耳欲聋。
每个人的血液都在激烈地奔涌着,每根神经都在高速传递着亢奋的元素,每个细胞都憋足了劲在扩张,每个人只管将心中的狂喜、怨气、兴奋、惋惜一股脑儿倾出来……一、课本素材点击素材因为柳永在《鹤冲天》一词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句,宋仁宗御批:“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他削落进士之榜。
柳永从此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怀揣一颗破碎的心,在人生的旅途上辗转、颠簸,四处飘游。
他时而纵情于繁华闹市,时而滞留于古道荒原;时而混迹于风尘女子之中,同下层市民耳鬓厮磨,时而金樽檀板,在及时行乐中尽情挥洒……运用示例生命有意义才会精彩,精彩的生命才会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