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基本的保髋手术技术: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6
手术技术:髋关节外科脱位后髋关节内手术入路2015-01-09 13:49来源:中华外科杂志作者:张洪邹吉扬肖凯字体大小-|+髋关节的关节囊近端附丽于髋臼缘,远端附丽于股骨颈基底,关节内结构除髋臼与股骨头之外,还包括全部股骨颈。
在髋关节手术中,需要充分显露髋关节所有结构方得以观察和处理髋关节内的畸形和病变,例如:股骨头骨折、股骨髋臼撞击症(FAI)、股骨头骨骺滑脱(SCFE)、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等关节内畸形与疾病。
但是髋关节脱位后引发股骨头血运损伤和股骨头坏死很常见,是关节外科医生最担心的手术并发症。
本文重点围绕髋关节外科脱位这一主题,介绍了该外科脱位技术入路的临床应用。
一、股骨头的主要血管解剖既往股骨头主要血供被认为是来自旋股内侧动脉和旋股外侧动脉发出的,环绕在股骨头颈交界处的基底动脉环,并以此发出数条侧骨骺动脉以及圆韧带动脉,后续证实圆韧带动脉对股骨头血运供应微弱,没有临床意义。
同时发现当股骨头颈交界处从下向上切断90%,仅保留股骨头颈在上端的连续时股骨头动脉灌注良好;当股骨头颈交界处上端被切断时股骨头血运完全丧失说明股骨头颈交界上端血管对股骨头血运的重要性。
有研究发现起于股动脉的旋股内侧动脉(MFCA) 于髂腰肌与耻骨肌间,经闭孔外肌与短收肌之问到达髋关节后面,其终支在股方肌深侧沿闭孔外肌下缘向外上至转子窝,最后跨过闭孔外肌腱浅面或深面直接延续为MFCA 的深支。
MFCA 深支通过股骨颈外上方在股骨头颈交界处进入股骨头(图1)。
MFCA 深支是股骨头血供的命脉,仅靠MFCA 深支即可保证股骨头的血供,而如果任何原因伤及股骨头颈交界处外侧MFCA 深支进入股骨头的穿支,股骨头的血供基本丧失。
因此,保护好该血管进入股骨头的穿支是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的核心。
二、手术技术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1) 股骨头的血供主要来自MFCA 深支,并从股骨头颈交界处外上方进入股骨头。
(2) 应用大转子截骨并向前翻转,保持大转子后方外旋肌群的完整性,使在其中穿行的MFCA 得以保护。
⼀项基本的保髋⼿术技术: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1960年以来,随着髋关节置换技术的⽇臻完善,⾮置换的保髋⼯作进⼊低⾕[1];但髋关节置换在年轻患者的远期疗效不尽理想,使⽤年限较短、翻修率较⾼、不能参加活跃活动及中重度体⼒劳动[2,3]。
随着髋关节镜技术[4]、MR关节直接造影技术[5]、新的超声成像技术的成熟和普及[6],以及近年对股⾻头⾎液供应深⼊的临床解剖学研究[7],对年轻患者髋关节疾患的认识程度愈发深⼊和准确。
为了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保留⾃⾝关节功能、推迟或避免关节置换的⽬标,保髋⼯作再次得到关注。
特别是髋关节外科脱位⼿术技术的出现[8],给保髋⼯作提供了新的、⾮常有效的⼿段。
现将髋关节外科脱位⼿术技术及应⽤介绍如下。
1股⾻头⾎运的研究进展长期以来,普遍认为股⾻头的⾎运主要由股⾻颈基底部动脉环的多个分⽀、股⾻头圆韧带⾎管供给,⽽且股⾻颈基底动脉环主要通过髓腔内穿⽀上⾏供给股⾻头⾎运。
⽽近年来的临床解剖研究证明,这种认识有严重的不⾜,甚⾄错误。
实际上,多数情况下股⾻头⾎液供应主要来⾃旋股内动脉深⽀(deep branch of the medial femoral circumflex artery, MFCA)[7],该动脉⾃股深动脉或股动脉发出,绕股⾻颈内下⽅经髂腰肌腱与耻⾻肌之间向后绕⾏,再经短收肌和闭孔外肌腱之间到达后关节囊,发出⼤转⼦⽀,之后沿髋关节外旋短肌深⾯与⼤转⼦之间上升,⾄闭孔外肌腱下⽅穿过关节囊,进⼊股⾻颈⾻膜下上⾏,延续为外侧颈升动脉,分为2~3⽀⾄头颈交界处9~12点处进⼊股⾻头,供应股⾻头外上⽅4/5的⾎运[7]。
MFCA经过股⾻颈内下⽅时发出数条分⽀,称内侧颈升动脉,穿⼊关节囊后沿股⾻颈纤维条索(Weitbrecht韧带)分多束进⼊,供应股⾻头内下⽅约1/4的⾎运。
股⾻头圆韧带⾎管仅供应股⾻头⼩凹附近很⼩部分的⾎运。
股⾻颈前⽅和后⽅的颈升动脉不恒定,或缺如。
股⾻头⾎液供应并⾮从股⾻颈内部的哈佛⽒系统进⼊股⾻头的。
创伤骨科髋关节脱位诊疗技术髋关节的结构相当稳定,只有强大的暴力才可引起脱位。
髋关节脱位常合并髋臼、股骨头或股骨颈骨折,以及其他部位骨骼或重要器官损伤。
一、损伤机制造成髋关节脱位的损伤暴力可作用于大转子部、屈曲的膝关节前方、膝关节伸直时的足部或骨盆后部,从而传导至髋关节。
当髋关节处于屈曲内收位时,股骨头顶于髋臼后上缘,上述暴力使股骨头向后,或使骨盆由后向前,从而造成股骨头向后脱位,并可合并髋臼后缘或股骨头骨折。
当髋关节处于过度外展位时,大转子顶端与髋臼上缘相撞形成支点,股骨头便冲破前方关节囊至闭孔或耻骨前方,形成前脱位。
当下肢处于轻度外展位,膝部伸直足跟着地时,股骨头直接撞击髋臼底部,引起髋臼底部骨折,使股骨头内陷而向盆腔内移位,形成中央脱位。
有典型的外伤史,伤肢剧烈疼痛,活动严重受限。
后脱位的患者患髋弹性固定在内收、内旋、屈曲位。
前脱位的患者下肢处于外旋、外展、屈曲位。
中心脱位的患者无特殊体位畸形,股骨头移位严重者下肢轻度短缩。
有时由于并发其他部位损伤如骨盆、脊柱、膝部损伤,可改变脱位后肢体的位置。
因此需要详细观察X线片的表现,包括股骨头、髋臼的形状、Shenton线、股骨干的位置、股骨头的大小等,以明确脱位类型和是否并发骨折。
应注意检查排除坐骨神经损伤和同侧膝部损伤。
复位后应再次摄片,以了解复位情况并再次明确是否合并骨折,必要时应加做CT 检查。
三、分类(一)髋关节后脱位根据Thompson的分类法,可以分为5型:1.I型单纯髋关节后脱位或伴有髋臼缘裂纹骨折。
2.Ⅱ型后脱位伴有髋臼后唇单处骨折。
3.Ⅲ型后脱位伴有髋臼后唇粉碎性骨折。
4.IV型后脱位伴有髋臼后唇和髋臼底骨折。
5.V型后脱位伴股骨头骨折。
(二)髋关节前脱位髋关节前脱位较少见,包括:1.I型耻骨部脱位,可分为:(1)IA:单纯脱位,不伴有骨折。
(2)IB:伴有股骨头骨折。
(3)IC:伴有髋臼骨折。
2.Ⅱ型闭孔部脱位,可分为:(1)ⅡA:单纯脱位,不伴有骨折。
髋关节脱位切开复位术髋关节脱位分为前脱位与后脱位两大类,临床常见为后脱位。
一般说来,髋关节新鲜脱位无论前后,在完善的麻醉下,手法复位甚易成功,疗效也好。
但陈旧性脱位;并有大块髋臼骨折或股骨头骨折,因而妨碍手法复位的新鲜脱位;或并有坐骨神经损伤,或手法复位失败的新鲜脱位,则均须切开复位。
陈旧性脱位还应在切开复位的同时,根据病人的年龄、职业及股骨头病理改变等行关节融合术或人工关节置换术,由于前脱位甚少,本节仅介绍后脱位的切开复位术。
[术前准备]1.陈旧性脱位术前应作持续骨牵引1周左右。
2.显露途径的选择:髋关节脱位的显露途径可选用前外侧显露途径或后侧显露途径。
前者取仰卧位,手法复位比较方便,但脱位的股骨头位于髂骨的后面,比较深,分离有一定困难。
后侧显露一般取俯卧位,显露股骨头、坐骨神经及髋臼比较直接,容易;但手法复位不方便。
如将体位改为侧卧位或侧俯卧位,则可克服此困难。
因此,前脱位及某些不须探查坐骨神经,不须内固定髋臼的新鲜后脱位;或虽为陈旧性后脱位,但股骨头的活动度较大者可考虑用前外侧显露。
反之,后脱位并有坐骨神经损伤或大块髋臼骨折,或脱位的股骨头在髋臼以上,而且活动度甚小者,可考虑用后侧显露途径。
[手术步骤]1.体位、切口与显露采用前外侧显露途径(见下肢骨关节显露途径),病人仰卧,将患侧腰背部及臀部垫高,与手术台面成20°~30°。
作前外侧切口,近侧于骨膜下剥离髂骨翼内、外侧的肌肉,远侧自缝匠肌及阔筋膜张肌之间进入,下翻股直肌,即抵髋关节的前面。
采用后侧显露则病人取侧卧或侧俯卧位,使病人腹部与手术台成45°角。
作后侧切口,裂牙臀大肌,先探查坐骨神经,予以分离和保护[图1 ⑴分离并保护坐骨神经]。
自大转子切断梨状肌、闭孔内肌及上、下孖肌肌腱,并翻向内侧,即可见脱位的股骨头[图1 ⑵分离股骨头和颈部]。
2.分离股骨头和颈部一般髋关节后脱位时,股骨头穿破后侧关节囊,位于髋臼的后上方。
探讨在髋关节手术中应用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研究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在髋关节手术中的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0月~2021年10月62例行髋关节手术的患者根据电脑随机方式分为参照组(常规治疗)和实验组(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每组31例。
对比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和活动度。
结果两组治疗前差别不明显(P>0.05);实验组治疗后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
结论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具有理想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和活动度,便于患者正常生活,值得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髋关节手术;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功能[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surgical dislocation of hip in hip surgery. Methods 62 patients who underwent hip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8 to October 2021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reference group (routine treatment) and experimental group (surgical dislocation of hip), with 31 cases in each group. Hip function and range of motion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reference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surgical dislocation of hip joint has ideal therapeutic effect, improves the function and mobility of hip joint, and is convenient for patients' normal life.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and using.[Key words] hip surgery; Surgical dislocation of hip joint; function髋关节损伤是骨科常见疾病,多发人群为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便是关节软骨功能受损。
髋关节脱位治疗方法髋关节是由股骨头与髋臼组成的杵臼关节,其解剖特点是:髋臼深,包含股骨头的5/6,韧带坚强,有关节内韧带(即股骨头韧带),也有关节外韧带,肌肉肥厚,对外来的损伤缓冲力较强。
因髋关节周围有坚韧的韧带及强壮的肌群,结构十分稳固,因此,髋关节较稳定,只有在强大的暴力作用下才能发生脱位,多发生于青壮年。
1 病因根据股骨头脱位后的位置分为前、后脱位和中心脱位三种类型,以后脱位最常见。
1.1 后脱位是由于髋关节在屈曲、内收、内旋位时,受到来自股骨长轴方向的暴力,可使韧带撕裂,股骨头向后突破关节囊而造成后脱位,此种常见于乘坐汽车时,急刹车膝关节撞击前排车座所致的脱位。
如果髋关节在屈曲和轻度内收位,同样外力可使髋臼顶部后缘骨折,股骨头向后脱位。
1.2 中心性脱位当髋关节在中位或轻度外展位,暴力可引起髋臼骨折,股骨头沿骨折处向盆腔方向移位,叫作中心性脱位,很少见。
1.3 前脱位当髋关节处于外展位,股骨大粗隆与髋臼上缘相顶撞,以此为支点继续外展,暴力沿股骨头长轴冲击,可发生前脱位。
股骨头可停留在闭孔或耻骨嵴处。
如在下蹲位,两腿外展,矿井倒塌或塌方时,也可发生前脱位。
2 临床表现髋关节脱位因分类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2.1 后脱位的临床表现2.1.1 外伤史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位时的外伤史。
2.1.2 症状髋关节疼痛,肿胀,活动障碍等。
2.1.3 脱位的特有体征髋关节弹性固定于屈曲、内收、内旋位,足尖触及健侧足背,患肢外观变短。
腹沟部关节空虚,髂骨后可摸到隆起的股骨头。
大转子上移征阳性。
包括以下三种。
(1)高出髂坐线(髂前上棘与坐骨结节之连线,即Nelaton line)。
正常时,股骨大转子顶部位于此线以下,如果髋关节脱位时,高于此线。
(2)髂转线:两侧大转子与髂前上棘的连线,在腹部交于一点(Shoemaker线),正常时,此点位于人体的前正中线上,如果发生髋关节脱位,此点偏离中线,位于健侧。
(3)Bryant三角:沿髂前上棘划一条横线,再连接髂前上棘与大转子,从股骨干轴线向髂前上棘的横线划一条线,此三线组成一个三角形。
陈晓东《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及其应用》02-外科脱位入路步骤详解阿联笔记由阿联携手创伤网络学院推出的《阿联笔记》昨天我们讲到Ganz教授发现外科脱位的入路下面我们进一步讲解这个手术该怎么做这个手术怎么做?以前我们主要是用的一个外侧入路,而现在皮肤的切口,我们是用后外侧的入路。
把皮肤切开以后,我们就可以看到:分开了一个臀大肌,臀大肌可以做一个锐性的剥离,或者一个顿性的撕裂。
这样,我们可以看它大粗隆、股外侧肌和臀中肌。
那么在这个当中,我们可以做一个截骨。
就是把大粗隆做一个截骨,在大粗隆的远端我们是和股外侧肌相连,在近端是和臀中肌相连。
这样呢,这三者,加上大粗隆骨块,连为一体以后。
给它用摆锯做一个截骨,截完以后,把这个骨块翻向前方。
这个时候可以屈髋,这样把这个关节囊的前方,上方都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暴露。
暴露好了以后,我们就可以把关节囊,做一个Z字形的切开。
为什么要做Z字形的切开?我们也就是为了保护股骨头血供的入骨点。
保证在这个入股点的血供不受影响。
这个Z字切开是怎么做?我们在股骨颈的基底部是往前方走。
在髋臼的后上缘是往后方走。
这就像一个z字一样。
这样的话,有利于我们对血供的一个保护。
这个关节囊打开以后,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到,我们屈髋外旋以后,股骨头就可以更多的显露出来。
但这个时候股骨头我们知道,还有个圆韧带在里边,所以我们要把圆韧带,作为一个松解。
这个时候股骨头就可以完全的脱位。
脱位以后,我们在手术台的前方可以做一个小的无菌袋,把这个小腿屈曲内收以后,就可以放在这个无菌袋里边。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对股骨头,对髋臼进行360度的一个诊查。
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视频。
(完整手术视频请关注【8分钟创伤】查看)我们可以看看这个手术,我们是怎么做的。
这个是一个股骨头的骨折。
我们可以看到:Piakin I型II型III型IV型。
这今天就不做一个详细的解释。
股骨头骨折往往是合并一个股骨头的脱位,在以前我们更多的是用一个后外侧的入路,也就是Kocher-Langenbeck。
陈晓东《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及其应用》03-应用篇(上)阿联笔记昨天我们通过创伤病例详细阐述了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的步骤,今天我们从一个股骨头合并髋臼骨折的病例说起:用于创伤这是另外的一个32岁的一个女性,车祸伤,同样的也是一个IV型的骨折。
她很清楚,既有脱位也有髋臼的骨折,也有股骨头的骨折。
这是三维重建的一个影像,这个是手术当中的一个情况。
我们给它做了一个复位,内固定。
这是固定了以后,同样把髋臼也给它做了一个固定。
这是术后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固定的一个情况。
我们可以看到股骨头的固定,也是非常的稳定,髋臼的骨折块也很稳定。
这是术后一年半的情况。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术后的功能,是非常的好。
股骨头没有出现坏死。
患者可以盘腿坐起来,这也是非常的好。
用于髋关节撞击综合症除了在创伤,这就是一个髋关节撞击综合症的病人。
这个男性21岁,左侧的髋部疼痛半年了。
去了很多的医院,找不出原因。
觉得很好,没有骨折没有肿瘤没有脱位。
但实际上,他是一个髋关节撞击。
但很多医生,就说你是一个滑膜炎,吃点消炎止痛片就可以了。
但实际上这个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如果我们做一个CT我们发现什么?在股骨头颈结合部,有一个Bump,有一个隆起。
他在屈髋内旋的时候,和髋臼就有一个撞击。
这样可以引起盂唇的损伤。
这是一个叫穿轴位的摄片,我们可以看到,在股骨头颈结合部的隆起是非常大。
这是把股骨头脱出来以后,这个隆起我们可以做一个,骨软骨成型的一个方法,术后再用磨钻给它打磨。
打磨以后,这个就是术后的一个情况。
早期的时候我们用骨蜡,来封闭这样一个骨创面。
但是后来发现骨蜡还是一个异物,所以近来我们基本上就不用这样一个方法了。
这是术后,就用两枚螺钉把大粗隆的骨块做一个原位的固定。
术后的穿轴位片。
我们可以发现,头颈结合部就更加符合生理的一个需求。
它的一个offset偏心距,得到了一个很好的恢复,比术前有明显的改善。
这个是我们说的Cam型(凸轮撞击型)的一个撞击综合症。
如果说在Pincer型(钳夹撞击型),我们用另外的一个方法。
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在髋关节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对髋关节功能预后的影响引言:髋关节是人体最大的关节之一,是支撑身体重量并进行各种活动的重要关节。
髋关节疾病和损伤是影响人们工作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
髋关节脱位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髋关节损伤,需要及时的外科干预来恢复关节功能。
近年来,随着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关节进行手术修复的效果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在髋关节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对髋关节功能预后的影响。
一、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1. 髋关节外科手术类型髋关节外科手术的类型主要包括关节复位、骨折修复和软组织修复等。
对于髋关节脱位患者,外科手术的目的是恢复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减轻疼痛并预防并发症的产生。
2. 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髋关节脱位是指髋臼和股骨头的脱位,常常伴有软组织和骨折损伤。
传统的髋关节脱位修复手术通常需要大幅度的切口和骨折复位,术后恢复时间长且容易产生并发症。
而随着微创技术的进步,以及关节复位器械的应用,现在常用的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主要包括腔道复位和闭合复位两种。
这些技术不仅具有微创、创伤小和恢复时间快的优势,而且能够减少并发症的产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3. 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的应用效果根据相关研究表明,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在髋关节手术中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
术后患者疼痛减轻,关节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并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与传统手术相比,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还可以显著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对髋关节功能预后的影响1. 髋关节功能评估方法评估髋关节功能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电子X线摄影、核磁共振成像以及关节功能评分等。
其中关节功能评分是最为直观和客观的评估方法之一,可以全面评估患者关节的疼痛程度、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3. 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对髋关节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尽管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在髋关节手术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影响因素。
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在髋关节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对髋关节功能预后的影响【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在髋关节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对髋关节功能预后的影响。
引言部分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正文部分包括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的发展历程、临床应用效果分析、对髋关节功能预后的影响、影响因素分析以及临床病例分析。
结论部分总结了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在髋关节手术中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提出总结和建议。
通过对现有研究及临床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得出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在髋关节手术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未来研究可以深入探讨影响因素,进一步完善技术,并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关键词】关键词: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髋关节手术、临床应用效果、功能预后、影响因素、临床病例分析、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总结和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在髋关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髋关节功能预后的影响是当前关节外科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随着髋关节手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针对髋关节脱位的外科治疗技术也得到了较大发展。
而在髋关节手术中,外科脱位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的发展离不开长期临床实践和研究,医学界对其应用效果及对髋关节功能预后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对大量临床数据和病例的分析,研究人员逐渐揭示了外科脱位技术在髋关节手术中的作用机制和优势,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
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应用,对于改善患者手术效果、促进康复和提升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其临床应用效果及对髋关节功能预后的影响,对于进一步提高手术治疗水平,全面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在髋关节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并分析其对髋关节功能预后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文献和临床病例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此技术的发展历程,探讨影响其应用效果和预后影响的因素,为进一步提高髋关节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康复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