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单元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教案

第八单元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教案

第八单元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教案
第八单元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教案

教学反思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对大海的情感,使他们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深刻的体会化学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重要价值。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复习目标: 1、进一步熟记金属的化学性质; 2、理解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会应用; 3、知道铁生锈的条件,冶炼钢铁的原理及有关计算 复习重点: 1、金属的化学性质; 2、比较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方案; 3、铁的冶炼及金属防锈的措施; 复习难点: 1、金属与酸反应的质量关系; 2、金属与盐的混合物溶液反应; 复习指导:第一课时 1、课前准备:将课本P23-P24“本单元小结”的内容填写在书上,尝试记忆有关内容 2、课堂检测复习效果: 第二课时:归纳本单元常见题型: ⑴金属与酸的反应: ①判断金属能否与酸反应: 例:下列各种物质中能够能够用盐酸与金属直接反应得到的是() A、FeCl3 B、MgCl2 C、CuCl2 D、AgCl 分析: ②比较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量的多少问题: 例:质量相等的镁、铝、锌、铁分别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最多的是() A、镁 B、铝 C、锌 D、铁 分析过程: ③图像问题: 例:将质量相等的A、B、C三种金属,同时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且足量的稀盐酸中,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已知:A、B、C在生成物中均为+2价) () A.放出H2的质量是A>B>C B.金属活动性顺序是A>B>C C.反应速率最大的是A D.相对原子质量是C>B>A 分析过程: ④判定杂质问题: 例:5.6 g含杂质的铁片加到足量的稀硫酸中,共收集到0.19 g氢气,该铁片中不可能含有的杂质是() A. 镁 B.锌 C.铜 D.铝 分析过程: ⑤天平平衡问题: 例:烧杯中盛有质量相等、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天平调平后,同时分别向左盘、右盘中加入等质量的锌片和铁片,则从反应开始到金属完全反应的过程中,天平指针指向的变化是( )

海水中的化学海洋化学资源

第六单元海水中的化学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 【学习目标】 1、知道海洋蕴藏着丰富资源;能说出海洋包括哪些资源;认识海洋资源的开发对人类进步的重要作用。 2、了解海水及海底所蕴藏的主要物质。 3、了解海水淡化的方法--蒸馏法、结晶法、膜法。 【学习重点】了解海洋资源及其开发和利用的价值。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一:认识海水中的物质。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P2~3, 交流和总结: 1、海水中溶解的盐占______%,其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较多。 2、利用海水制取镁的反应原理是: 海水或卤水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 3、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二:了解海底矿物。 学生活动2:阅读课本P3~5, 交流和总结: 1、海底有哪些矿产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燃冰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优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讨论:海底矿物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怎样科学合理地开发海底矿物? 学习任务三:探究海水淡化的方法。 1提出问题:威海著名的旅游圣地刘公岛上每天需用的数千吨淡水都是利用海水淡化得到的,用什么方法可以将海水淡化呢? 2建立假设:蒸馏或其他方法 3搜集证据:1、组装仪器、检查气密性。 2、加入约5mL海水,加热。 3、取少量冷凝水滴入AgNO3溶液观察。 4获得结论:蒸馏是海水淡化的一种方法。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的是蒸馏法的“___________________”。 5反思交流评价: ①为使蒸馏效果更好,你认为应对实验装置做哪些改进? ②还有什么淡化海水的方法? 二、诊断评价: 1、广泛应用于火箭、导弹和飞机制造业的金属镁可以从海水中提取,镁属于() A、矿产资源 B、动力资源 C、化学资源 D、生物资源

九年级化学全套教案鲁教版第八单元教案

课题名称:8~1 食物中的有机物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组成及在人体内的变化和对生命活动的 重要意义 2、了解维生素对生命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主要的食物来源 能力目标: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育目标:初步认识一种研究复杂事物的简易方法一模型法 教学方法:阅读、实验、讲解法 教学媒体:实验仪器和药品 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8~1食物中的有机物 名词解释:1、有机化合物: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物。 2、无机化合物:除有机物以外的其他化合物。 3、人体所摄入的主要物质:空气、水、食盐、糖类、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 一、糖类:(碳水化合物) 1、种类: 蔗糖:(C12H22O11) 葡萄糖:(C6H12O6) 淀粉:[(C6H10O5)n] 2、淀粉的检验:(实验探究) 分别向面包、米饭、土豆片、苹果上滴加几滴碘水。 现象:以上几种物品都呈现蓝色 3、高分子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化合物 4、转化: 淀粉葡萄糖二氧化碳、水和热量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缓慢氧化 C6H12O6 + 602 ======== 6CO2 + 6H2O

二、油脂:油;(液体)花生油、豆油 脂肪:(固体)猪油、奶油 脂肪在人体中氧化,放出能量,多余的脂肪在体内储存起来。 学生阅读:1、P50成人每天脂肪的摄入量; 2、根据成人每天脂肪的摄入量计算产生的热量。 三、蛋白质: 构成人体细胞的基础物质,帮助人体生长和修补破损组织所需要的主要物质。 蛋白质在人体中的反应过程: 蛋白酶和水重新组合 蛋白质-------------- 氨基酸------------- 新的蛋白质 二氧化碳、水和尿素 学生阅读:P51多识一点 四、维生素 1、作用:调节体内进行的各种化学反应,保持身体健康。 2、种类和功能:r维生素A:保护视力 [维生素C:保护皮肤和牙龈 维生素D:有助丁骨骼和牙齿的生长发育五、纤维素:维持身体正常 生理功能的微量物质 教学反思: 布置作业:1、目标:P54 2、课本:P54 (1、2、3) 第八单元课题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课程目标]探究教案: 1.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懂得一些生活常识。 2.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特别是网络)查找资料,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 方法获取有用信息;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初步认识化学 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难点] 无机盐的生理功能,即一些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准备]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

第八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 第一节 海洋化学资源 1.了解海水及海底所蕴含的主要物质。 2.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探究,知道蒸馏法是淡化海水最常用的方法。 海洋资源 阅读课本30-32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海水制镁的流程:海水或卤水――→石灰乳氢氧化镁――→盐酸氯化镁――→通电 镁 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MgCl 2+Ca(OH)2===Mg(OH)2↓+CaCl 2 (2)Mg(OH)2+2HCl===MgCl 2+2H 2O (3)MgCl 2=====通电Mg +Cl 2↑ 2.海底矿物 常规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 新型矿产资源: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 金属矿物:多金属结核——锰结核。 1.海水中本来就有氯化镁,为什么不直接将海水进行电解制取金属镁呢? 答:①海水中氯化镁的含量太低,直接提取成本太高;②直接电解海水得到的是氢气和氧气,不能制取金属镁。所以一般是将镁沉淀成氢氧化镁,再转化为氯化镁,然后电解。 2.为什么“可燃冰”被誉为“21世纪能源”?目前为什么还没对“可燃冰”进行大规模开采? 答: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由天然气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冰状固体,燃烧产生的热量比同等条件下的煤或石油产生的热量多得多,而且在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或废气。但是,可燃冰埋藏于海底的沉积物和陆地冻土的岩石中,如果在开采中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将比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更加严重,所以,开采可燃冰的关键是解决技术上的问题。 3.海洋资源包括哪些?海洋中哪些资源不可再生?在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应如何保护海洋资源? 答: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物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海洋中的矿物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保护海洋资源可以有多种措施:海洋环境立法、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加强海洋环境监测、提高消除污染的技术水平等等。 1.下列不会造成海洋污染的是(C) A .垃圾填海 B .油轮泄漏 C .海水晒盐 D .生活废水排入海洋 2.海底不仅蕴藏着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化石燃料,人们还在海底发现了一种新型矿石资源——天然气水合物,它的主要成分是(C) A .冰 B .干冰 C .甲烷 D .煤和石油 3.由海水制备无水氯化镁,主要有以下步骤:①在一定条件下脱水干燥;②加熟石灰;③加盐酸;④过滤;⑤浓缩结晶。其先后顺序正确的是(D) A .②④⑤③① B .③②④①⑤ C .③④②⑤① D .②④③⑤①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金属材料教案新人教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1金属材料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及常见金属的特性和应用,能区分金属和非金属。 (2)认识合金,能说出合金和纯金属在组成和性能上的区别,知道合金比纯金属用途更广泛。 (3)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材料。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收集、整合信息的方法。 (2)学习设计和进行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用途,用途体现其性质”的观念。 (2)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理使用金属保护金属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及影响金属材料用途的因素。教学难点: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但不是唯一因素。 教与学互动设计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一组金属制品的图片(马踏飞燕、司母戊鼎、铁狮子、铝合金制品、日常金属用品……) 提问:图片中的物品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提问:⑴生活、生产中常用金属有哪些? ⑵你知道人类目前用途最广的金属(铜、铁、铝)被人类应用的时间前后吗?录像展示:人类利用金属的发展史。 过渡: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金属材料的相关知识。 一、预习导学 1、根据生活经验,你所知道的金属有哪些?你见过哪些金属制品? 2、自学课本4-6页 了解什么是合金?合金有什么特点? ①合金: ②合金的特点: ③钢和铁是两种含碳量不同的铁的合金。

课内容有何疑问? 二、交流探究 活动一、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决定用途的因素: 讲述故事:1912年,英国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因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了,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锡却莫名其妙地化为了灰尘。1867年冬天,俄国彼得堡海军仓库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留下了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 提问:①听了上面两个小故事,你能猜出产生事故的原因吗?②在日常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因为不恰当使用金属而导致的尴尬事吗? 过渡:看来熟悉金属材料的性质非常重要,我们一起通过科学探究得到我们想知道的知识。利用发给小组的金属材料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并结合生活经验总结金属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①常温下是固体(汞除外)②有金属光泽③有延展性④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⑤密度较大⑥熔点较高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2-3页,了解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和部分重要金属的物理性质比较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课时 1.知道一些常见金属如铁、铝、铜等的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2.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1.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资料、联系实际等方法获取信息. 2.运用比较、分析、联想、分类等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1.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2.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树立为社会的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重点】 1.铁的冶炼. 2.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含杂质物质的计算. 【难点】 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含杂质物质的计算. 【教师准备】矿石样品(重晶石、赤铁矿石等);金、银戒指;镊子;酒精灯;火柴等.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视频和相关图片等.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本课时内容;收集我国钢铁厂的简介材料. 导入一: 【展示】如图表示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铁和铝被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大致年限. 【提问】为什么铜的开发使用比铁和铝早数千年?金属被大规模开发、利用主要和金属的哪些性质和特点有关?钠、镁等金属为什么在自然界中不能以单质形式存在,而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各种矿物之中?

2 2 导入二: 【展示图片】 为纪念199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而发行的邮票.自然界以单质形式存在的金、银 . 【设问】 我们知道自然界中只有金、银等少数金属以单质形式存在,大部分的金属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那么我们在生产、生活中用到最多的金属——铁是怎样炼成的? 导入三: 【展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有一名钢铁厂的工人误把这本书当成介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科技书籍. 【提疑】 你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吗?钢铁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呢 ? 【引入】 不同种类的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并不相同.它们在地壳中呈怎样的分布趋势呢? 【展示】 教材有关金属资源的图片. 【提问】 人类目前普遍使用的金属有哪些? 【回答】 铁、铝、铜等. 【追问】 这是否和它们在地壳中的含量有一定的关系呢? 【学生】 肯定有!因为铝、铁在地壳中的含量是所有金属中最多的.

(整理)初中化学《海洋化学资源》教案

第六单元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 【学情分析】黄岛的学生尽管在海边生长,但他们对海洋的了解,更多的是看到了大海的壮观、海边景色的优美和餐桌上丰富的海鲜,学生很可能不会从资源的角度去认识海洋,他们知道大庆油田,但很少有人知道从海洋中也可以开发石油,也不知道我们做燃烧实验使用的镁条可以从海水中提取出来,对海水淡化更是知之甚少。所以本节课先要设法让学生认识到海洋是个资源宝库,可开发海水中的物质以造福人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动力资源等。 2、了解海水中提取镁的过程。 3、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方案探究,知道蒸馏法是海水淡化最常用的方法。 4、《 5、通过对海水制镁和海水淡化的探究,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分离混合物的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6、了解海水及海底所蕴含的主要物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海水淡化的实验方案的探究,学生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用蒸馏法分离物质。 2、通过观察图表,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从量的方面认识事物。 3、通过学习海水制镁的过程,形成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如学会权衡利弊选择原料,学会化学上少量物质的富集方法并会利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海洋不仅是壮观和美丽的,它更是一个资源的大宝库。 2、] 3、让学生认识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辨证关系,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4、通过海水制镁和海水淡化过程的探究,了解对海底矿产资源开发的力度不够,体会海洋开发的不易, 树立节能意识。 重点: 1、海洋资源的两个开发:镁的开发和淡水开发。 2、帮助学生树立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和海洋资源保护的意识。 难点: 1、对海水提取镁的过程的探究。 2、对海水淡化的方法的探究。 *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图表、实验活动 板书设计: 6-1海洋化学资源 一、化学资源 海水制镁 海水淡化

2013年初中化学海水中的化学教学设计

2013年初中化学海水中的化学教学设计 2013年初中化学海水中的化学教学设计 一、任务分析1、课程标准:1、认识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的辩证关系。认识海水淡化的可行性,进一步树立资源意识。2、了解晒盐的过程,认识饱和溶液、结晶概念。认识饱和溶液的含义,绘制溶解度曲线。3、学会粗盐提纯的实验方法。4、学习氨碱法的原理和主要流程。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主要内容本模块很好的体现了重视化学观念的形成,充分重视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对于资源进行科学开发的观念是本单元的教学主线之一。主要内容: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纯碱的性质3、学习本单元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的坐标系知识、复分解反应的原理4、学校、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知识时,多数概念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比较难接触到,需要教师比较多的联系实际生活的例子。化解知识的难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教学目标:1、知道海洋是人类的天然聚宝盆,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2、了解海水及海底所蕴含的主要物质3、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探究,知道蒸馏法是淡化海水最常用的方法4、认识海洋资源的开发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合理进行海洋开发、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第二节海水晒盐教学目标:1.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学会用重结晶法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了解食盐的用途和工业上精制食盐的方法。2.理解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等概念;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知道结晶有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两种途径。3.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进一步提高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实验变量的能力。第三节海水制碱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复习教案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一、复习的目的要求 1、回忆、巩固有关金属的知识。 2、巩固铁的锈蚀的条件和防锈的方法。 3、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二、重点、难点 铁的锈蚀的条件和防锈的方法 三、教学策略和方法 练习法、对比法 四、复习过程: 重点知识回顾 一、金属材料 纯金属(90多种) 合金 (几千种) 2、金属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3、金属之最: (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 (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 (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 (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 (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 (8)锇:密度最大的金属 (9)锂 :密度最小的金属 4、金属分类: 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重金属:如铜、锌、铅等 有色金属 轻金属:如钠、镁、铝等; 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5、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 特性的物质。 注: 钛和钛合金: 1、金属材料

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因 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1)熔点高、密度小 优点(2)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 (3)抗腐蚀性能好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2、金属+ 酸→盐+ H2↑ 3、金属+ 盐→另一金属+ 另一盐(条件:“前换后,盐可溶”) Fe + CuSO4== Cu + FeSO4 (“湿法冶金”原理) 三、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不可用浓硫酸、硝酸)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 四、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铁的冶炼 (1)原理: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3CO + Fe2O高温2Fe + 3CO2 (2)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 常见的铁矿石有磁铁矿(主要成分是Fe3O4)、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 ) 2、铁的锈蚀 (1)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O2、水接触(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 (铜生铜绿的条件:铜与O2、水、CO2接触。铜绿的化学式:Cu2(OH)2CO3) (2)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措施: 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清洁、干燥 ②表面涂保护膜:如涂油、刷漆、电镀、烤蓝等 ③制成不锈钢 铁锈很疏松,不能阻碍里层的铁继续与氧气、水蒸气反应,因此铁制品可以全部被锈蚀。 因而铁锈应及时除去。而铝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3、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 ①防止金属腐蚀 ②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③合理开采矿物 ④寻找金属的代用品 意义:节约金属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课前热身 1.金属中,熔点最高的金属,硬度最高的金属,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依次是( ) A.Cr W A1 B.W Cr A1 C.Cr W Fe D.W Cr Fe 2.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下列各给内的两种物质,相互之间不能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第一节 海洋化学资源》习题1

《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任何溶液中只可能含有一种溶质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C.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澄清、透明的 D.一定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随溶剂的量的变化而变化 2、最近,新华社的一条消息披露:我国南海海底发现巨大的“可燃冰”分布带,其能源总量估计相当于我国石油总量的一半。“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一水合甲烷晶体CH4·H2O。请结合化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冰能燃烧,说明水具有可燃性 B.可燃冰的发现为我国在新世纪使用高效新能源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C.可燃冰由四种元素组成 D.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固态水 3、嵊泗是个易旱缺水的海岛县,现在依靠海水淡化技术,每天可生产6600吨淡水,解决了缺水问题。该技术(原理如图所示)采用对海水加压,海水中的溶剂分子可以通过半透膜,而溶质分子很难透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浓海水中溶质质量增加 B.水分子能透过半透膜 C.浓海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D.解决了缺水问题,就可以不用节水了 5、对“20℃时,硝酸钾溶解度为31.6g”这句话解释正确的是( ) A.20℃时,100g硝酸钾溶液中含有31.6g硝酸钾 B.在100g水中溶解31.6g硝酸钾就达到饱和状态 C.20℃时,100g水中溶解31.6g硝酸钾就达到饱和状态 D.20℃时,31.6g硝酸钾被水溶解 6、图表资料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信息。下列从图表中获取的信息或相关应用不正确的是( ) A.从元素周期表中查找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

B.根据金属元素在地壳的含量图,判断人类开发和使用金属的年代 C.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金属材料是否容易被盐酸腐蚀 D.根据溶解度曲线图,选择从溶液中获得晶体的方法 二、填空题 1、下面是小明同学学习报告的一部分,请你填写其中的空白: (1)金属镁被人们誉为“国防金属”,目前世界上60%的镁是从海水中提取的。镁元素的核电荷数是12,则它的原子核内有________质子,核外有_____________个电子。 (2)小明化工厂的生产流程,以海水和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为原料制取生产镁的原料----无水MgCl2。 ①试剂a是一种溶液,其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加入该试剂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加入试剂后,要将Mg(OH)2沉淀分离出来,应该应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在学校实验室中完成该实验,需要的玻璃仪器除烧杯、玻璃棒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流程中的X是“一定条件下,结晶”,在这里应该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结晶的方法。

初中化学第6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第6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教学设计 一、.任务分析 1、课程标准: 1、认识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的辩证关系。认识海水淡化的可行性,进一步树立资源意识。 2、了解“晒盐”的过程,认识饱和溶液、结晶概念。认识饱和溶液的含义,绘制溶解度曲线。 3、学会粗盐提纯的实验方法。 4、学习氨碱法的原理和主要流程。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主要内容 本模块很好的体现了重视化学观念的形成,充分重视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对于资源进行科学开发的观念是本单元的教学主线之一。 主要内容: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纯碱的性质 3、学习本单元所需要的基础知识: 基本的坐标系知识、复分解反应的原理 4、学校、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知识时,多数概念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比较难接触到,需要教师比较多的联系实际生活的例子。化解知识的难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 教学目标: 1、知道海洋是人类的天然聚宝盆,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 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 2、了解海水及海底所蕴含的主要物质 3、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探究,知道蒸馏法是淡化海水最常用的方法 4、认识海洋资源的开发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合理进行海洋开发、保护海 洋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节海水“晒盐” 教学目标: 1.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学会用重结晶法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了解食盐的用途和工业上精制食盐的方法。 2.理解“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等概念;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知道 结晶有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两种途径。 3.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进一步提高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实验变量的能力。 第三节海水制碱 教学目标: 1、了解氨碱法制纯碱的原料和步骤 2、知道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 3、了解纯碱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通过了解侯德榜的事迹,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价值观。 三、重点难点 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 1、知道海洋中蕴藏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的种类。 2、利用海水制取镁,海洋环境保护。 第二节海水“晒盐” 1.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了解工业上精制食盐的方法。 2.理解“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等概念;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 3.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第三节海水制碱 1.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 2.树立元素守恒观 四、策略方法(具体) 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 教材首先从海水中的物质引领学生认识海洋化学资源,初步渗透“科学合理开发资源”的观点,然后以海洋中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范例,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穿插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运用。教材通过海洋这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为学生开拓了一个新的广阔的化学背景,又使学生掌握了一些终生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体现出“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学生对这一部分比较关注的是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海洋环境的保护认识可能不足,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1--金属材料 教案设计

第八单元课题1 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属材料与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教学重点: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自主学习 相关知识回顾 1、叫做物理性质。如、、、、、、沸点、、、等等。 2、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体现。 预习效果自测 1、大多数金属都呈色,但铜呈色,金呈色。常温下大多数金属都是体,但体温计中的汞却是体。 2、导电性最好的金属是,熔点最高的金属是,硬度最大的金属是。 3、金属材料包括和。 4、合金是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或,制得的具有的混合物,生铁和钢是两种含量不同的铁的合金。 5、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熔点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 备注: 1、对于本课题的学习,理解记忆是关键。同时也可以连带的复习,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及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它们的相关知识。 等等,它们不具2、有些物质虽然含有金属元素,但不是金属材料。如CuO,MnO 2 有,既不是,也不是,而是一种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 交流展示 知识点一金属材料的各类及发展史 1、金属材料包括与两大类。其中是纯净物,是混合物。 2、人类从石器时代进入时代,继而进入时代,作为作为金属材料一直被广泛地应用着。但是近100年来以它密度小和抗腐蚀性等优良性能,成为产量已经超过了铜,位于铁之后,被广泛使用的金属材料。 3、我国历史文明发展中,最早较广泛应用的金属是()。 A、铜 B铝 C铁 D铅 知识点二金属的物理性质 1、金属物理性质的共性: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8.1海洋化学资源教案(第二课时)

课题:第八单元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第二课时) 课标要求: 1、通过对海水淡化实验的探究,知道蒸馏法是淡化海水最常用的方法。 2、学会区分海水和蒸馏水的物理、化学方法。 内容和学情分析: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海水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生活中的接触和了解,所以学习起来感觉难度比较小,知道海水是一种混合物,是不能直接饮用的。在上册的教材里面我们学习过了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蒸发、蒸馏和过滤,在这里是蒸馏操作的应用,对于蒸馏的操作,学生不是很熟悉,通过这样的操作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对于蒸馏和蒸发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 学习建议: 通过对课本知识的观察、阅读、看图、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其提出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深刻,参与度高,达到的效果更好。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利用海水制取蒸馏水的过程; (2)了解区分海水与蒸馏水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在不断变化的情景和问题的引导下,不断运用讨论交流、实验探究、资讯引证等学习方法,对素材进行比较分析、概括、演绎等加工的过程中增强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海水淡化的方法,来增强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重难点: 重点:海水淡化的方法。 难点:海水制取蒸馏水的实验操作。 课前准备: 铁架台、酒精灯、大试管、小试管、带橡皮管的导气管,烧杯,食盐水,火柴,冷凝管等。

观察图片,了解膜法淡化海水的过程,知道对右侧海水成分变化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海水淡化的方法,制取蒸馏水的过程,也进一步巩固了装置气密性的检验方法。对于蒸馏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学生仅仅处在表面的认识,没有通过实验的体会,容易与蒸发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混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有了新的认识,也能够正确的判断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在上册课本里面学生知道了区分硬水和蒸馏水的方法,可以用蒸发后看固体残留物,或者加入肥皂液识别;而这一节课,学生通过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学会了利用化学方法区分海水(食盐水)与蒸馏水的方法。

鲁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海洋化学资源》教案

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 教学目标: 1、知道海洋是人类的天然聚宝盆,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化 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 2、了解海水及海底所蕴含的主要物质 3、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探究,知道蒸馏法是淡化海水最常用的方法 4、认识海洋资源的开发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合理进行海洋开 发、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知道海洋中蕴藏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的种类。 2、利用海水制取镁,海洋环境保护。 教材难点: 学会用辩证的思维分析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重难点突破: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讲解、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海水中的物质引领学生认识海洋化学资源,初步渗透“科学合理开发资源”的观点,然后以海洋中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范例,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穿插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运用。教材通过海洋这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为学生开拓了一个新的广阔的化学背景,又使学生掌握了一些终生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体现出“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一部分比较关注的是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海洋环境的保护认识可能不足,对如何处理好经济利益与环境问题,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所以应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讲述相结合 教具: 多媒体、实验器材:酒精灯、试管、单孔塞、玻璃导管、铁架台(带铁夹)、胶头滴管、海水、硝酸银溶液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过程:

《海洋化学资源》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运用图示、列表等方式认识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认识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环境的辩证关系;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探究,学会蒸馏法分离物质,认识海水淡化的可行性,进一步树立资源意识。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海水中的物质引领学生认识海洋化学资源,然后深入到海底蕴藏的矿物资源,体现了认识事物的全面性合完整性,初步渗透“科学合理开发资源”的观点,然后以海洋中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范例,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穿插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运用。教材通过海洋这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为学生开拓了一个新的广阔的化学背景,又使学生掌握了一些终生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体现出“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关于海水提镁和海水淡化的基本原理。对于海水提镁,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知道富集的方法在化学上的应用;关于海水的淡化,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淡化的方法,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从中渗透节水意识的培养。 学情分析: 海洋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但对海洋资源的了解就仅限于出产的鱼类、食盐等,并不深入。因此学生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海洋环境的保护认识可能不足,对如何处理好经济利益与环境问题,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所以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加强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学习建议: 1.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探究问题的氛围。 2.从“应用—认识—再应用”的理念出发,教学时要密切联系实际合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把化学课上学到的知识合方法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3.本节课出现了很多饼形图、框图,要引领学生去发掘、提取相关的信息,并通过加工、整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体系。

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2014年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钢铁锈蚀的条件。 了解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过程与方法 课前组织有关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活动与探究”内容,让学生记录实验情况以及探究结果,并从中应道学 生如何由实验来分析铁生锈的条件、防锈的方法。 关于金属资源保护的教学,可以利用电教手段,使 学生强烈感受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以及保护金属资源的 重要性。并结合“调查与研究”,使学生了解废旧金属 回收的意义,并积极主动去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认识到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对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的介绍,让学生产生金 属资源的危机意识,以便于让学生懂得要保护金属资源。 [重点难点]

重点:有关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活动与探究” 难点:对铁的锈蚀防护的“活动与探究”的结论的辨析归纳从而得出铁生锈的条件,以及防锈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owerPoint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本课题内容;提前一星期设计准备“铁钉锈蚀”实验,观察并记录铁钉锈蚀情况。收集的有关金属回收利用的一些资料。 [教学过程] 二、金属资源保护 (一)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人类每年要向自然界索取数以亿吨计金属。然而,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相当于年产量的20--40!,据估计每年全世界因生锈而损失的铁就约占世界年产量的四分之一!!所以防止金属腐蚀已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领域的重大问题。 [学生]提前一星期设计准备铁的锈蚀条件的“活动与探究”,完成实验报告。在课堂上回顾实验步骤,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与学生探讨设计的目的并对学生的设计给予评价。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复习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复习教案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一、金属材料 __________(90多种) __________(几千种) (1)常温下一般为_____态(汞为____态),有金属光泽。 2、金属的物理性质:(2)大多数呈_______色(铜为_______色,金为_____色) (3)有良好的_______性、_______性、_______性 3、金属之最: (1)_____: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2)_____: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_____: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 (4)_____: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铝>铁) (5)_____:硬度最高的金属 (6)_____:熔点最高的金属 (7)_____:熔点最低的金属 (8)_____:密度最大的金属 (9)_____:密度最小的金属 4、金属分类: 黑色金属:通常指_____、_____、_____及它们的合金。 重金属:如铜、锌、铅等 _____金属 轻金属:如钠、镁、铝等; 5、合金: __。 ★:一般说来,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________,硬度比各成分_______,抗腐蚀性能 ______ 1、金属材料

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1)熔点高、密度小 优点(2)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 (3)抗腐蚀性能好 【例题1】根据金属铝的下列用途,说说它们各利用铝的什么性质:用铝制成各种炊具,是利用它的;铝箔用于食品包装,是利用它的;铝可以制成电线,是利用它的。 【例题2】家用铁制的锅铲尾部加一木柄,这说明铁具有的性质是 ( ) ①导电性②熔点低③延展性④导热性⑤不易导电⑥有光泽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④⑤ D.②⑤⑥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例化学方程式) 2、金属 + 酸→ ________+ 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例化学方程式) 3、金属 + 盐→ ________ + _______(条件:“前换后,盐可溶”)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湿法冶金”原理的化学方程式) 三、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K、 金属活动性由_____逐渐_____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1)金属的位置越靠_____,它的活动性就越_________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______(_____酸、_____酸除外)(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________中置换出来。(___、___、___除外) 【例题3】写出下列各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复习教案及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复习教案及教学反 思 – 2011年分值是7分,2012年是2分,2013年是13分。2014年对本知识的考查将放在金 属活动性和铁及常见的金属上,铁及常见的金属的考查仍将包括:(1)铁的化学性质及 应用;(2)探究铁生锈的条件及防锈的一般方法;(3)生铁和钢的含碳量、性能及用途; (4)炼铁的原理等方面。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化合物、单质(金是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混合物 金属和金属矿物 一、金属和金属材料 1、金属的物理性质 常温下一般是固态(汞-液态) 大多呈银白色金属光泽(铜-紫红、金-黄) 一般密度较大,熔点较高 一般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2、练 习: 、联合国卫生组织经过严密的科学分析,认为我国的铁锅是最理想的炊具,并向全世界大力推广,其主要原因是() A.价格便宜 B.熔点高 C.烹饪的食物中留有铁元素D.导热性好

下面是金属的用途和性质,请把用途和性质相对应的连接起来: 金属铜用来作电线延展性 铁用来作铁锅导电性 铝制成铝薄作食品包装导热性 3、金属活动性顺序 表 说明:(1)越靠前金属活动性就越强,越靠前的金属可以从靠后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该金属出来(2)排在氢左边的金属,可以从酸中置换出氢生成氢气;排在氢右边的则不能。 (3)钾、钙、钠三种金属比较活泼,它们直接跟溶液中的水发生反应置换出氢气 4、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 氧气→金属氧化物 ①常温下: 镁和氧气反应:(现 象:) 铝和氧气反应:(现 象:) ②高温下: 铁和氧气反应:(现 象:) 铜和氧气反应:(现 象:) ③金高温下不与氧气反应。 2)金属+ 酸→盐+ 氢气(主要掌握镁、铝、锌、铁与酸的反应速率及化学方程式) 现象:有无色气体生成 反应能发生的条件: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金属必须是排在氢前边的金属

《海洋化学资源》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海洋化学资源》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运用图示、列表等方式认识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认识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环境的辩证关系;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探究,学会蒸馏法分离物质,认识海水淡化的可行性,进一步树立资源意识。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海水中的物质引领学生认识海洋化学资源,然后深入到海底蕴藏的矿物资源,体现了认识事物的全面性合完整性,初步渗透“科学合理开发资源”的观点,然后以海洋中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范例,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穿插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运用。教材通过海洋这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为学生开拓了一个新的广阔的化学背景,又使学生掌握了一些终生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体现出“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关于海水提镁和海水淡化的基本原理。对于海水提镁,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知道富集的方法在化学上的应用;关于海水的淡化,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淡化的方法,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从中渗透节水意识的培养。 学情分析: 海洋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但对海洋资源的了解就仅限于出产的鱼类、食盐等,并不深入。因此学生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海洋环境的保护认识可能不足,对如何处理好经济利益与环境问题,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所以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加强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学习建议: 1.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探究问题的氛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