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讲解模板:跟距关节和距舟关节融合术
- 格式:ppt
- 大小:102.00 KB
- 文档页数:21
微创与开放跟距关节融合术治疗跟距关节炎的比较王路;程才;李书奎;刘广飞;李勇;李凌霞【摘要】目的:对比应用经皮微创空心螺钉跟距关节融合术与传统开放跟距关节融合术治疗跟距关节炎的效果。
方法自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作者对跟距关节炎需行跟距关节融合术患者应用微创经皮空心螺钉植骨融合术( A组)治疗12例13足,应用踝关节外侧“L”形切口跟距关节融合术( B组)治疗14例14足。
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种术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足踝功能评估,并统计术后跟距关节融合率。
结果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32个月,平均19.5个月,A组手术所用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B组;在术后并发症方面,A组出现1例跟骨处螺钉尾帽处疼痛,B组2例出现切口皮肤皮瓣感染或坏死,2例出现腓骨肌腱卡压症状,1例出现晚期足外翻畸形致胫神经受压,出现足内侧疼痛;术后足踝功能评分A组优8例,良3例;B组优7例,良4例;术后两组患者末次影像学随访显示均得到有效骨性融合,无明显差异。
结论应用微创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行跟距关节融合术治疗跟距关节炎,可重建距下关节稳定性,可获得良好的复位及固定,与传统术式相比,在保证得到有效的骨性融合前提下,具有手术耗时少、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期刊名称】《实用骨科杂志》【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4页(P558-561)【关键词】微创;跟距关节;融合;对比研究【作者】王路;程才;李书奎;刘广飞;李勇;李凌霞【作者单位】河北沧州市中心医院骨一科,河北沧州 061001;河北沧州市中心医院骨一科,河北沧州 061001;河北沧州市中心医院骨一科,河北沧州 061001;河北沧州市中心医院骨一科,河北沧州 061001;河北沧州市中心医院骨一科,河北沧州 061001;河北沧州市人民医院,河北沧州 06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4.3跟骨骨折为高能量骨折,发生率逐年上升,常为跟骨粉碎性骨折或关节内骨折,多累及跟距关节及周围小关节,跟距关节是全身最复杂的承重关节,如跟骨骨折复位不良,常可导致严重的创伤性骨关节炎,对足承重及行走造成极大影响,对于严重的创伤性跟距关节炎,常常需要行跟距关节融合术或踝关节融合术以重建跟距关节稳定,减轻疼痛刺激[1]。
成人足舟状骨自发性坏死严俊;王欣【期刊名称】《实用骨科杂志》【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3页(P827-828,829)【作者】严俊;王欣【作者单位】铜陵市人民医院骨科,安徽铜陵 244000;铜陵市人民医院骨科,安徽铜陵 24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3成人足舟状骨自发性坏死,又称Mueller-Weiss病,是一种少见疾病,以足内侧中部局限性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多与生物力学变异、血管结构、舟状骨延迟骨化及骨软骨炎等原因有关。
近些年来,随着对该病的认识逐渐加深,从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均有了一定的研究,在此作一综述,提高大家对该病的认识。
1 发病机制Mueller-Weiss病于1927年发现,为临床上少见的成人足舟状骨自发性坏死,目前发病机制不明,考虑与足舟状骨的生物力学变异、血管结构、舟状骨延迟骨化及骨软骨炎等有关[1-3]。
从解剖结构上看,足舟骨同时受到四个方向的压力,同时足舟骨位于足内侧纵弓的最高点,即重心集中的部位,因此舟骨的骨化中心承载很大压力。
此外舟骨是足骨最后骨化的跗骨,若舟骨骨化中心出现延迟,就会被挤压从而造成营养血管的阻塞,导致缺血性坏死[4]。
足舟骨受来自足跖面与足背的共同血供所支配,足舟骨的血流方向是从外周流向足舟骨中心,足舟骨中心区血流供应是不稳定的,比较容易发生缺血坏死[5]。
2 临床特点Mueller-Weiss病好发于20~50 岁的女性,常双侧发病,Mueller-Weiss病呈慢性进展过程,最终将导致无法耐受的疼痛和畸形[3]。
Mueller-Weiss病主要表现为足内侧中部局限性疼痛,力量负荷加剧疼痛,体格检查多发现足舟骨处轻度肿胀,有压痛、触痛,足内外翻时可引起疼痛,足弓弛缓,严重者足弓已塌陷,并存在明显的前足旋后畸形[4,6]。
3 影像学表现Mueller-Weiss病早期在X线检查可见足舟状骨密度增高伴外侧部压缩、舟骨斜裂及距骨头侧向移位,随着病情的发展,足舟骨外侧部压缩,内侧和/或背侧突出更加明显,整个足舟骨背侧突出并可破裂成两个典型的骨块,较小的背外侧骨块和较大的跖内侧骨块;距骨头和楔骨之间的距离减小;距骨头半脱位,可有囊性改变,中足可见关节炎的X线表现[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