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居住民俗
- 格式:ppt
- 大小:4.53 MB
- 文档页数:94
中国民俗文化之居住民俗第一篇:中国民俗文化之居住民俗中国民俗文化之居住民俗中国居住民俗中国民居的文化特征1、物质性要求:满足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实际需要2、精神性要求:体现尊卑之礼、长幼之序、男女之别、内外之分等宗法伦理思想等3、民居自然质朴的性格:利用当地出产的材料,用最经济的方法,密切结合当地气候和地形、环境等自然因素建造民居依形式分类大致可有七种:即北方院落民居、南方院落民居、南方天井民居、岭南客家民居、西南少数民族干栏式民居、西北窑洞民居和南方自由式民居。
而四合院在北方院落民居中最具典型意义。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徽州古民居、广西四川的竹楼、云南的一颗印民居和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四合院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四合院建筑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的。
按其规模的大小,有最简单的一进院、二进院或沿着纵轴加多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
清代有句俗语形容四合院内的生活:“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可以说是四合院生活比较典型的写照。
四合院住宅的要素:大门—四合院住宅的要素:大门—门面的要素从建筑形式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一间或若干间房屋构成的屋宇式大门,另一类是在院墙合陇处建造的墙垣式门。
设屋宇式大门的住宅,一般是有官阶地位或经济实力的社会中上层阶级。
设墙垣式大门的住宅,则多为社会下层普通百姓居住。
王府大门是屋宇式大门中的最高等级。
通常有五间三启门和三间一启门两等。
这种大门座落在王宅院的中线上,宏伟气派。
墙垣式门最普遍、最常见的形式,是小门楼形式,它的样式尽管很多,但基本造型大同小异,主要由腿子、门楣、屋面、脊饰等部分组成,一般都比较简单朴素四合院住宅的要素:四合院住宅的要素:垂花门的要素垂花门,是四合院中一道很讲究的门,她是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
前院与内院用垂花门和院墙相隔。
第三节居住民俗
知识点:掌握居住民俗的概念、居住民俗的形成和居住民俗的类型,了解居住民俗信仰,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介绍我国各地主要的民居类型、各民族村落传统附属建筑。
建房仪式、相关习俗以及居室文化。
重点:地域环境与民居建筑的关系。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建筑空间理解中国人的空间观念。
一、居住民俗的概念:居住,既指住所,又指人类关于何时居住于何地,又如何居住休息的行为活动。
居住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习俗惯制,包括兴建房屋时的种种仪式、居所内部物品的陈设、家庭成员住房的分配以及住房间形成的特定关系等等习俗。
居住民俗的表现:居住房屋的设施和格局,住屋的造型和工艺,居住房屋的分布与坐落,有关住房的信仰。
二、居住民俗的形成
(一)居住民俗的初创阶段
(二)居住民俗的过渡阶段
(三)居住民俗的发展阶段
三、居住的类型
中国传统的居住类型包括洞穴居、干栏居、帐蓬、上栋下宇式建筑。
四、居住与环境的关系
五、居住房屋的设施和格局
六、住屋的造型和工艺
七、居住房屋的分布与坐落
八、有关住房的信仰
九、居住的特点:实用性、艺术性、伦理性、宗教性。
十、云南居住民俗举例。
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具体例子)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以及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具体例子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居住民俗的名词解释2、什么是居住民俗3、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是什么?4、居住民俗的形成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居住民俗的名词解释居住民俗就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
如居所选址、稳居求吉、内部摆设、住房分配。
居所命名等等。
------中国古代建筑上为何挂匾联?中国古代建筑建成后,常常挂上匾联,对建筑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人出生后都有一个名字,那么古代建筑也要有一个名称,作为代号。
匾,是挂在门顶或墙上的题字横牌。
匾额,是挂在厅堂或亭榭上的题字横牌。
楹联也叫“楹帖”、“对联”、“对子”,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子上的联语。
楹联对字数多少没有规定,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被誉为“诗中之诗”。
题写匾额和楹联是我国一种特有的文化和民俗活动,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内容,集中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审美观念,对社会具有教化和引导作用,因而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什么是居住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它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
第四讲居住民俗1、居住民俗概述2、中国汉族居住民俗3、中国少数民族居住民俗4、中国港澳台居住民俗5、外国居仕民俗口典型案例口本章小结口关键概念口复习思考题口实训题口自测题教学目的认识居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居住民俗的形成、表现以及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居住民俗,学习居住的各种类型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掌握居住民俗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一、居住民俗概述居住民俗就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
如居所新建时的一系列仪式,居所内部物品的摆设,家庭成员住房的分配以及住房之间的相互协调等等。
1、居住民俗的形成自从地球上产生了人类以来,就出现了他们赖以休养生息的居住处所,但由于当时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限制以及外界条件的恶劣,所以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只能是利用各种天然空间,如穴居、巢居等。
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和发展,出现了人工住所的营建,在世界各地因自然条件的不同,又产生了迥然不同的居住方式,而居住民俗的形成是随着居住方式这个物质基础的演进而演变的。
根据人类居住方式的变化,可以将居住民俗分为三个时期。
(l)居住民俗的创始期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是利用天然生成的洞穴和树洞等自然空间,经过适当地加工而形成的穴居和巢居。
在穴处巢居时代,已经开始具有了原始的一些居住习俗。
首先是实行原始的群居,大家共处一室,共同抵御外界的侵害。
其次是生死的分居,例如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遗址中,上层洞穴是活人居所,而下层则作为死者的葬地。
其三是住所的不稳定性,以采集渔猎为主的经济生活迫使他们不得不经常进行迁徙,这也就导致了他们住所的经常更变。
(2)居住民俗的过渡期风篱也许是人类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
风篱是一种容易建造的古老居住形式,结构简单,用树干或树枝插入土中,构成一面坡式的墙,其上覆盖树皮、树枝、茅草之类,用来遮风挡雨。
如澳大利亚现已灭绝的塔斯马尼亚人,非洲的希须曼人,美洲的印第安人和亚洲印度的安达曼人都曾使用风篱作为居住之所。
第三章民俗文化资源中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原绚丽多姿的文化记忆。
在被誉为中华文明摇篮和礼仪之乡的中原地区,勤劳勇敢的中原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许多风尚和习俗,并代代相沿,积久而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中原民俗文化。
中原民俗文化不仅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习俗,日常社会交往方面的通礼习俗,生育、婚丧等的人生礼俗,春节、元宵等岁时节庆习俗,而且包括作息起居、生产劳动、工商贸易、民间节会、民间工艺、民间艺术等各个方面的习俗风尚。
一.民俗( folk-lore, folk-custom)及其相关概念1.风俗(custom):风尚习俗,即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一定人群因特定自然和社会环境而形成的行为模式风尚指因自然条件差异而形成的不同风情时尚,有上风(贵族之风)与下风(百姓之风)之分(¡°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习俗指因社会环境而形成的一种模式化行为2.习俗(habit custom):习惯(个人)与风俗(群体)3.礼俗(etiquette):礼仪风俗,即礼仪方面的风俗6.民俗风情:也称风俗民情、风土人情,其中风情、民情、人情与“风俗”、“民俗”基本同义,是民俗的诗化表现与叠用强调,而“风土”指风俗以及风俗形成的自然和造成风俗地域差异的因素。
民俗风情是指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们在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下,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风俗习惯。
一.原因——自然环境因素(从饮食、住宿、交通方面)——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广东话差点成为普通话,赵武陵王胡服骑射”,宗教因素等)二.过程——个人思维与行为反复→个人习惯——群体思维与行为反复→群体风俗——习惯与风俗的神圣化→组织仪式(ritual)——习惯与风俗的沉淀化→族群性格(character)三.演变——动物习性——原始民俗(采猎社会)——传统民俗(农业社会)——现代民俗(工业社会)•组成要素标准•——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二、具体的分类(一)物质民俗: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包括生产民俗与生活民俗(消费民俗)。
第三章英汉习语与居住民俗一. 居住民俗概论(一)居住民俗的概念居住民俗是物质民俗学的一个方面。
物质民俗学研究的对象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如建筑、饮食、美术和服饰等。
这些有形的文化产品一方面是传统文化概念和思想的承载物,另一方面又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或者说符号,它传达一种无法用其他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概念和信息,如美、地位、神圣、平等、尊卑、顺从和反抗等。
1居住民俗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民间建筑。
民间建筑,或称为地方性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及其所属所建造的栖身之所。
民间建筑包括所有的建筑形式,除了最主要的民居之外,还包括其他附属设施,如:各种窝棚、仓房、坟墓、磨坊、为牲畜建造的房屋和制造各种生产生活资料的建筑物等。
民间建筑与经典或通俗建筑的差别就在于民间传统建筑没有专门的设计者,人们只是按照祖先传下来的模式或样式进行建造。
“民间建筑,尤其是民屋,是传统物质文化的最基本的方面,它是民间文化观念的立体产品,是传统物质文化的立体展示,同时亦对这些观念发生着重要而持续的影响。
”2民间建筑对建筑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处理,建筑物的高度、体积、光线和视野,建筑材料的选择和房屋的装修,房屋的功能以及许多其它因素,都体现了人们特定的文化及特定的价值观念,同时也成为保存这些价值观念的力量。
房屋建筑不仅是人们生活的栖身之所,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民间建筑的主要类型是房屋。
房子是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的综合产物,一方面,房子的选材、样式和结构形式受制于天气和自然环境的因素,另一方面,房子又是人类设计的结果。
因此,人们的各种思想观念都会表现在其居住的房子上,例如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思想和生命观念都是中国传统民居的材料、格局、装饰和色彩等因素的指导思想。
民间建筑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思想及其观念的“物化”,因为无论是建筑地点的选择、建筑材料、建筑模式、建筑技巧、建筑内部的结构安排和建筑过程都体现着人们的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