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择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111.00 KB
- 文档页数:9
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名词解释公共选择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它探讨了政府决策和公共政策如何影响经济的演变和结果。
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了个体行为对集体决策的影响,同时也研究了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和限制。
一、公共选择在公共选择理论中,公共选择指的是一个由个体参与的集体决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可以通过投票、集会以及其他方式表达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偏好。
这些集体决策可能包括制定税收政策、公共支出、监管措施等。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础假设是个体在进行决策时会考虑自己的利益,并通过投票来追求这种利益。
二、理性选择理性选择是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个体在做出决策时根据自己的利益来选择最优的行动。
根据理性选择理论,个体会根据他们对政策后果的评估来投票或参与决策。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考虑预期效用、机会成本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
理性选择假设认为个体会追求最大化自己的效用,而不是无条件地追求集体福利。
三、集体行动公共选择理论还研究了个体的集体行动对于决策结果的影响。
集体行动指的是个体通过组织、联盟或团体来实现共同的目标。
集体行动可以通过游说、示威、利益集团等形式来实现。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个体通过集体行动可以增加他们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改变政策制定的结果。
四、政策外部性在公共选择理论中,政策外部性是指政府决策对除决策参与者以外的其他个体或群体产生的影响。
政策外部性可以是正向的,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增长,也可以是负向的,如环境污染对当地居民健康的影响。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策外部性是决策制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需要通过合理的机制来内化外部性的影响。
五、公共选择的挑战公共选择理论也面临一些挑战和批评。
其中一个主要挑战是信息不对称问题。
个体之间可能存在信息的差异,导致集体决策的结果可能受到信息的扭曲。
另一个挑战是公共选择过程中的利益集团和激励问题。
一些特定利益集团可能会通过游说和影响策划实现特定的利益,而不一定符合整体利益。
公共选择理论一、定义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新的交叉学科,它是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政治决策机制如何运作的理论。
“公共选择是政治上的观点,它以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
”(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公共选择是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或是把经济学运用于政治科学的分析”(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研究政府决策方式的经济学和政治学。
”(保罗·萨缪尔森和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二、公共选择理论的三个要素(一)经济人假设1.人都是理性行为者,其行为的目的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政治领域中的人,即政治家、官员及其他国家(政府)代理人同私人经济中的人一样,都是“经济人”,均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3.政治家追求选票最大化,选民追求投票净利益最大化,执行决策的政府官员追求预算最大化。
(二)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公共选择理论的第二个基本出发点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应从个体的角度来理解,个人是分析的基础。
社会被看作一种个人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总量效果,国家被当作个人得以通过它寻求自身利益的一种机构。
集体行动是一些个人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共同行动,并承诺遵守相应的规则的活动,集体行动不过是个体利益得以实现的工具。
(三)交易的政治市场经济学的基本命题是不同个体之间的交易。
经济学是关于契约的学科。
政治领域中的基本活动也是交易,政治是个体、团体之间出于自利动机而进行的一系列交易过程。
市场过程的交易对象是私人产品,而政治过程交易的对象是公共产品。
政治过程与市场过程一样,基础是交易行为,是利益的互换。
图表1 政治市场的三级结构---皮科克(Alan Peacock)三、市场决策与非市场(政治)决策的区别与联系四、投票理论西方民主决策机制分为直接民主决策机制和间接民主决策机制。
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研究政府和公共机构如何做出决策的理论。
它将个人的决策模型应用于政府机构,以探讨政府决策的效率、公正和合理性问题。
该理论认为,政府决策往往受到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影响,而这些利益相关方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个人和群体在做出决策时是理性的,并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这种理性行为不仅仅适用于市场经济中的个体决策,也适用于政府机构和公共决策的制定过程。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决策是一个集体行为,不同利益相关方通过投票、游说等方式来影响政策制定过程。
在公共选择理论中,政府决策的效率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效率指的是政府是否能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出最好的决策,以实现整体的利益最大化。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决策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利益冲突等问题,导致决策效果不佳。
因此,公共选择理论提倡市场机制的引入,通过竞争和市场约束来提高决策的效率。
公共选择理论还关注政府决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公正性指的是政策制定是否平等对待不同利益相关方,不偏袒特定人群或利益集团。
合理性指的是政策制定是否符合经济学原理和社会价值观。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机构应该通过公开、透明的过程来制定决策,避免偏见和不合理性。
在实践中,公共选择理论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框架。
它强调政府决策的经济学基础和市场机制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套制度设计的原则,以确保政府决策的效率、公正和合理性。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成果对于政府决策的改进和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结起来,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用于研究政府和公共机构如何做出决策。
该理论着重考虑个人和群体的理性行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公共选择理论强调政府决策的效率、公正和合理性,对于政府决策的改进和优化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公共选择理论主要内容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研究人们在公共领域做出决策的理论,它主要关注个体在群体中做出决策时的行为模式和结果。
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其他个体的影响。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其基本假设、决策模式以及对社会政策的启示。
首先,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
这意味着个体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利益来选择最合适的决策方案,而不会完全考虑到整个群体的利益。
这种自私理性的假设在公共选择理论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在一些公共事务中会出现自私行为和资源分配不公的情况。
其次,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了不同的决策模式,其中最著名的是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指在一个博弈过程中,个体由于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而导致最终结果对所有人都不利的情况。
在囚徒困境中,个体会因为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最终导致了不利的结果。
这一模式在公共选择理论中被广泛运用,用来解释为什么在一些公共事务中难以实现合作和共赢的局面。
最后,公共选择理论对社会政策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它提醒我们在制定公共政策时需要考虑到个体的自私理性,不能过分依赖于道德和社会责任来约束行为。
其次,公共选择理论也提醒我们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合作机制,来引导个体做出符合整体利益的决策。
只有通过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才能实现公共事务的协调和共赢。
综上所述,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它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在公共领域中做出决策的行为模式和结果。
通过深入研究公共选择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公共事务中的合作与冲突,为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指导。
希望本文能够对您对公共选择理论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西方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框架,用于研究个体在进行公共决策时的行为和决策结果。
该理论通过对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政府与市场的角色以及社会福利的分配等问题进行探讨,对公共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公共选择理论源自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和戈登·图洛克的研究。
他们认为,政府行为与市场活动一样,都是由个体行为所决定的,而不是超越个体行为的外部力量。
公共选择理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概念:(1)理性选择者假设:公共选择理论假设个体在进行决策时都是理性的,并基于自身利益来做出选择。
(2)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和市场都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通过对资源的分配和调节来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
(3)投票决策:公共选择理论将选举和投票视为一种集体决策过程,通过多数原则来选择某种政策或方案。
(4)集体行动:公共选择理论研究个体如何通过组织、集体决策和协作来实现共同利益。
(5)社会福利:公共选择理论关注政府行为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探讨如何在不同的资源分配方式下实现社会最大利益。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观点1. 公共决策的困境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公共决策过程中,个体追求自身利益往往会导致集体行动的困境。
因为个体可能受到羊群效应、利益分散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无法有效地协调和合作,从而影响公共决策的结果。
2. 政府行为的限制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行为同样受到一些限制,政府也会面临信息不对称、官僚机构、利益集团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政府无法完全有效地履行其职能,从而影响公共决策和政策的实施效果。
3. 选民的理性行为公共选择理论强调选民的理性行为对公共决策的重要性。
选民会基于自身利益来投票,追求最大个人效用。
因此,选民在投票过程中会综合考虑候选人/政策的政治观点、经济利益等因素来做出决策。
4. 政策影响的分析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政府决策和政策实施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公共选择理论分析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应用于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分析方法,旨在研究个体在公共事务中做出决策时的行为模式和动机。
本文将对公共选择理论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局限性。
一、公共选择理论概述公共选择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和戈登·图洛克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其核心观点是,个体在面对公共事务决策时,会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进行选择。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前提假设1. 个体理性:公共选择理论基于个体理性的假设,认为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根据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进行选择。
2. 信息不完全:个体在做出决策时,无法完全了解其他个体的信息和意愿,只能通过自身经验和观察作出判断。
3. 利益多元化:个体在公共事务中的利益多种多样,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和分歧。
三、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方法1. 投票理论:公共选择理论通过研究投票行为来分析个体在公共事务中的选择。
根据投票结果,可以揭示不同个体的利益和意愿,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2. 制度设计:公共选择理论认为,通过制度设计和规则制定,可以促使个体在公共事务中做出理性的选择。
例如,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措施,可以减少腐败行为。
3. 成本效益分析:公共选择理论还强调了成本效益分析的重要性。
政策制定者应该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到其成本和效益,以使公共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四、公共选择理论的意义1. 解释政治决策:公共选择理论提供了一种解释政治决策的方法,帮助我们了解个体在公共事务中是如何做出选择的,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2. 提高政策效果: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了效益和成本的权衡,鼓励制定高效的政策。
通过对公共事务进行分析,政策制定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的利益和需求,从而提高政策的适用性和执行效果。
3. 预测政策结果:公共选择理论可以用来预测公共政策的结果。
通过分析个体的行为模式和动机,可以预测不同政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公共选择理论————————————————————————————————作者:————————————————————————————————日期:ﻩ一、布坎南的生平布坎南,1919年10月2日生于美国田纳西州,1940年毕业于中田纳西州师范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41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1948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在芝大期间,布坎南受教于芝加哥学派创始人之一的著名经济学家F.H奈特,奈特属于自由派经济学家,布坎南受其影响很深,并曾为之撰写传记。
1949年,布坎南接受田纳西大学的聘请,成为该校的教授,并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
1955-1956年,布坎南靠富布赖特奖学金在意大利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受到了欧洲财政学派的影响,从而使他对政治决策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从意大利回国后,1956-1968年,布坎南在弗吉尼亚大学任麦金太尔讲座经济学教授,并于1958-1969年担任杰斐逊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1968年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1969-1983年在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及州立大学任教授,并兼任公共选择中心主任。
1983年后到乔治·梅森大学任教。
布坎南一生多次获得荣誉奖,并在多个重要机构任咨询职务。
1962年创立公共选择学会,并于同年任美国南部经济学会主席。
1967-1969年任美国经济学会执行委员,1972年任该学会副主席。
1977年获迈阿密大学法学经济学中心颁发的法学经济学奖。
1980-1981年当选蒙特·佩策林学会执行委员。
1982年任美国西部经济学会副主席。
布坎南的著作甚丰,主要有:《财政理论和政治经济》(1960年);《赞同的计算:宪法民主的逻辑基础》(与塔洛克合著,1962年);《民主进程中的财政》(1966年);《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1968年);《公共选择理论:经济学在政治方面的应用》(与R.托尼逊合著,1972年);《自由的限度》(1975年);《赤字民主:凯恩斯勋爵的政治遗产》(与查理德·瓦格纳合著,1977年);《凯恩斯先生的结论:对于把经济理论滥用于政治投机活动的分析以及对宪法纪律的建议》(1978年);《自由、市场和国家:八十年代的政治经济学》(1986年)。
二、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一)公共选择理论产生的背景经济是现实的产物,经济理论也是为现实服务的,经济学理论之所以有其存在的价值,乃是因为它符合了它所处时代的要求;同时,现实的社会经济现象更是理论产生必不可少的背景。
布坎南所提出的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其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点。
首先,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于自由主义经济学复兴的浪潮中。
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理论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主导理论,受凯恩斯理论的影响,西方各国纷纷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随着国家干预经济力量的增强,政府职能和政府规模也不断扩大,其结果是政府机构不断膨胀,政府资源浪费,国家干预陷入困境。
公共选择理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政府失灵以及政府行为分析时的“经济人”假说,并以此来反对国家干预经济,提倡新自由主义。
其次,进入20世纪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一大批经济学家大量地将数学工具引入经济学,然而,使用数学工具研究经济在给经济研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经济学家过分地注重了指标分析和模型建立。
于是,一些不满经济学现状的学者们主张恢复古典经济学的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以分析“交易过程”为核心的分析方法,并将这种方法论延伸到对政治市场的分析之中。
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所提倡的分析方法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1](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方法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经济人假设的推广。
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设是指:当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若干不同的选择机会时,他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那种机会,即总是追求利益最大化。
公共选择理论将这种假设引入分析之中,将其运用到对政治行为的分析。
公共选择学派以“有理性的经济人”来分析政治市场交换中产生的各种弊端。
在分析过程中,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有其独到之处。
其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1)个人主义的方法论。
这种方法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不论是政治行为还是经济行为,都应从个体的角度去寻找原因,因为个体是组成群体的基本细胞,个体行为的集合构成了集体行为。
这是经济人假设的前提条件。
(2)经济人假定的分析在政治学中再现。
经济学认为,作为一个人,无论他处于什么地位,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都以追求个人利益、极大化个人的满足程度为最基本的动机。
这就是假定人都具有经济人的特征。
(3)政治学研究应符合经济学的交易特征分析。
布坎南认为经济学中的基本命题不是“选择”(如消费者选择最有利的消费组合、生产者选择最大利润的生产组合之类)而是“交换”,即不同经济个体(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换。
政治活动领域也一样,重要的命题并不是社团、党派与国家,而是这些集团之间与组成集团的个体之间,出于自利动机而进行的一系列交易过程。
有效率的政策结果并不是产生于某个政治领袖或神秘人物的头脑,而是产生于集团之间或组成集团的个体之间相互讨价还价、妥协与调整的政治过程。
(三)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核心内容1.基本观点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中,政府与厂商、消费者具有性质完全不同的行为。
“经济人”的假设只属于厂商和消费者,只有他们才是利己的、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人”,在私利及贪欲的驱使下,对经济生活中自己的位置作出最有利于个人的判断和设计,而政府则是超出这一狭隘的个人利益的,政府以其自己的公正与准确超乎众人之上,在追求公众的利益之时,政府以它的公正赢得公众对它的信任和支持。
因此,公正与准确是政府固有的一种天赋。
与此相反,公共选择理论则认为,其实政府官员与厂商和消费者一样,也是具有理性和私利的“经济人”,他们也具有自己的动机、愿望和偏好,他们同样关心自己在政治活动中的成本和收益,在交易过程中他们也同样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同样的人不可能仅仅因为从经济市场转入政治市场之后就由仔细求利的自利者转变成为大公无私的“利他者”,政府官员作为单个的个人在政治市场上会对不同的决策规则和集体制度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反应。
所以,在把这种“利己者”的个人偏好转化为大公无私的“利他者”的社会决策机制或程序的选择时,这些机制或程序通过直接方式或者指定代表的间接方式,显示公民对广义公共物品的数量和质量的偏好。
于是,在选民和国家之间就必须插入一个媒介———选举制度。
但是,由于所采用的规则不同,影响选民、政治家或政党的有关行为的成本—收益也不同,因而会表现出不同的“需求”结构。
而且,不论以何种方式作出公共选择,最终实施社会决策的是官僚和官僚机构,其最终的决策也就很难体现公共利益的最优化。
而特殊利益集团、官僚和立法官员追求私利的行为,一方面导致过多的公共物品供给,另一方面导致公共物品的实际成本过高,结果便是社会资源的浪费。
这种结果正是政府失灵的体现。
2.核心内容———政府的失灵及其表现根据“经济人”的分析模式,布坎南的政府理论研究了市场经济下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和政府失灵问题。
这是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问题。
所谓政府失灵,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并不总像应该的那样或像理论上所说的那样“有效”。
在布坎南看来,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理人,其作用是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并使各经济人员所做决定的社会效应比政府进行干预以前更高。
否则,政府的存在就无任何经济意义。
但是政府决策往往不能符合这一目标,有些政策的作用恰恰相反。
它们削弱了国家干预的社会“正效应”,也就是说,政策效果削弱而不是改善了社会福利[2](P316)。
于是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政府干预会产生“负效应”,以及如何从制度上弥补这些缺陷。
布坎南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失灵说。
布坎南对政府失灵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及其根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并就如何补救这种“失灵”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1)政府政策的低效率。
布坎南认为,所谓政府政策的低效率是指所执行的政策不能确保资源的最佳配置。
以美国为例,政府的政策在理论上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由政府有关部门拟定方案,最后由选民投票确定的政策,像重大税收政策的调整,对国家前途影响较大的对外政策的制定等。
第二类是由政府的高级领导层拟定方案,如联邦政府或地方州政府拟定的方案。
第三类是由政府部门全权独立制定与实施的政策,这种政策的合理性通常是由宪法等法规来保障的,政府部门的职责是照章办事。
这里我们仅以第三类政府政策拟定的方式为政策低效率的考察对象。
就这类政府政策而言,因为每个政府部门所遵循的政策,通常是由该部门领导人根据自己对公共利益的理解来决定的,所以,一方面是由于这些部门政治家的行为具有相当大的自由,使得他们有意或无意地被自身的“经济人”动机所左右,以致于对公共利益的理解经常难以符合实际;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部门政治家行为的灵活性与他们的自利动机的强刺激性,使得他们的行为实际上不是倾向于为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服务,而是依据自己获得的信息和个人效用最大化原则来决策。
布坎南认为,产生这一政府行为的外部原因是缺乏一种约束机制制约政府行为方式。
如果约束机制不能提供一种良性压力,以便确保任何人处于某一特权地位时均不能过多地牟取私利,那么,再高尚的执政官也不能保证公共利益不被他人或他的后继者有意或无意地损害。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不应该把增加社会福利与保证个人平等的权力随便交给某一特权机构,然后再虔诚地等待它的恩赐。
理性的做法应当是,使这些特权机构或特权人物受制于某一硬约束机制,并且由公民真正地而非形式上掌握该约束机制的最终决策权。
(2)政府工作机构的低效率。
政府失灵说认为政府机构低效率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①缺乏竞争压力。
在美国的政府机构里,由于相当一部分官员和公务员,受终身雇佣条例的保护,没有足够的压力去努力提高其工作效率;在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机构里,也往往因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而使其不注重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②政府行为趋向于资源浪费。
布坎南认为,首先,官员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就像弗里德曼所说的“用他人的钱,为别人办事”,由于没有产权约束,他们的一切活动根本不必担心成本问题。
官员行事时无成本压力,自由度比市场中私人企业家还大,使不计成本的政府行为不断发生。
其次,政府行为也没有利润含义,官员从个人的得失出发,为追求选票和政绩,尽量满足来自方方面面的要求,结果使公共产品超量供应,社会福利费用过高,造成了资源浪费。
不仅如此,由于政府官员的权力是垄断的,有“无穷透支”的可能,他们一旦决策失误,由此造成的资源浪费可能远远大于一个企业家的投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