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公共选择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08.00 KB
- 文档页数:19
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为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分支。
它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基本、逻辑来认识、解释非市场决策或集体决策过程和政府行为的特征,把经济决策理论结合进对政治决策的解释中。
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J.M.布坎南作为创始人,由于他对改革选择理论的创立作出了杰出贡献,于198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公共选择理论的出现时对于新古典经济学为基本框架的经济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第一节:民主选择的规则和困难公共产品的特点是它的连带性,即非排他性。
非排他性的存在,在一般情况下会导致不合作行为或“搭便车”行为。
在个人选择的场合,利用货币选票来表示自己偏好并达成交易的机制在公共产品的场合就不起作用,因此在公共产品的场合,只能集体地,以非市场的方式来决定应该供给的公共产品的品种、具体数量与规模,以及每个成员所必须承担的费用。
经济生活中公共产品是广泛存在的,大到国防,小岛两人合用的电视机,都可认为是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那些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而提供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用并不随享用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公共产品的公共性可以有高低不等。
既然公共产品必须进行公共选择,那么就要讨论集体选择的规则,即研究应该根据什么原则来进行这种集体选择,才能保证所得结果是有效率的。
可能的选择规则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一致性原则因为所有人都能从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得利,所有人就提供公共产品(供给方式、数量、质量)或集体行动方案进行表决,并一致通过似乎是最好的规则。
一致通过是指所有参与者都同意,或者至少没有任何一个人反对。
在一致同意规则下,由于每个参与者都享有否决权,个人选择对集体选择至关重要,任何成员都不能够将自己的意愿责任强加给他人,也不能把自己利益凌驾于他人利益之上。
因此,所有参与者的权利在一致同意规则下,能够绝对平等地得到保障,个人意愿也可以获得满足。
一致性原则是唯一能得到帕累托有效公共产品数量的选择规则。
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一、公共选择的定义*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内涵*三、投票机制和中位选民*四、公共选择中的利益集团*五、公共选择中的官僚集团*六、政治经济周期*七、当代中国的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一、公共选择的定义*詹姆斯.M.布坎南(James M.buchanan)认为,公共选择是一种对政治的看法,它把经济学的工具和方法扩大应用于集体的或非市场的决策过程。
*戈登·图洛克(Gordon Tullock)认为,公共选择基本上是运用经济学工具来研究政治学传统问题的一门学科。
*丹尼斯.C.缪勒(Dennis C.Mueller)认为,公共选择可以被理解为,是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或将经济学应用于政治学。
*公共选择(Public Chioce)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内在动力,通过民主程序投票等实现的对公共经济的理性决策。
公共选择理论是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
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是对投票及其相关决策程序的研究。
一、公共选择的定义*公共选择的研究对象:非市场决策或公共决策问题*公共选择的研究工具:经济学的理论假定和分析方法,尤其是价格理论,它把政治舞台理解为市场,把选民、官僚和政治家视为政治市场中的博弈者,把选票看成是货币。
*公共选择的研究重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局限以及政府失灵问题,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寻找使政府最有效率工作的规则制约体系。
*公共选择的主要贡献:证明了市场的缺陷并不是把问题转交给政府去处理的充分条件。
一、公共选择的定义*公共选择的目的:保证政府按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意愿来提供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公共选择的方法:投票及其他民主形式和程序。
*公共选择的机制:各参与主体通过交易来谋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公共选择的过程:个人偏好向社会偏好转化的过程。
*公共选择的因素:中位选民、利益集团、官僚集团、政治经济周期等。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内涵* 1.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历程*18、19世纪,一些数学家,如孔多塞(Condorcet)、拉普拉斯(Laplace)、卡罗尔(Carroll)等对投票过程发生了兴趣,发现了以少数服从多数为原则的投票过程中的某些问题,不过他们的研究成果逐渐被淡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