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流派与主要理论观点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公共选择理论简介作者:杜晓中国政治学 2003-10-13以詹姆斯、布坎南等人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是本世纪60年代初在美国出现的一个新的经济学流派。
这一学派创立了公共选择理论,通过对"法律——制度——结构"这一社会框架的研究,试图弥补传统西方经济学侧重个体在经济生活中的供求行为分析的片面性,从而解决政治学与经济学长期隔绝的问题。
一.公共选择理论产生的原因1.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理论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主导理论,受凯恩斯理论的影响,西方各国纷纷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随着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职能进一步扩大,政府的规模也不断扩大,这造成了政府机构膨胀,资源浪费等后果,国家干预陷入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经济学界出现了一股声势浩大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复兴的浪潮。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主张反对国家干预,恢复自由放任。
而公共选择理论则在这股声势浩大的反对浪潮中应运而生。
2.进入20世纪后,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西方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从解释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合理性转向对资源配置与效率问题的研究。
在这同时,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一大批经济学家大量地将数学工具引入经济学,使用数学工具研究经济在给经济研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经济学家过分注重指标分析和模型建立,使经济学越来越抽象、越来越脱离实际。
一些不满经济学现状的经济学者主张恢复古典经济学的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以分析"交易过程"为核心的方法论,并将这种方法论延伸到对政治市场的分析。
二.公共选择学派的基本观点公共选择理论是以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设引入对政治体制和政府行为的分析为基础的。
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中,政府与厂商、消费者具有性质完全不同的行为。
"经济人"的假设只属于厂商和消费者,只有他们才是利己的、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人",在私利及贪欲的驱使下,对经济生活中自己的位置作出最有利于个人的判断和设计,而政府则是超出这一狭隘的个人利益的,政府以其自己的公正与准确超乎众人之上,在追求公众的利益之时,政府以它的公正赢得公众对它的信任和支持。
第十六讲:公共选择理论一.公共选择学派简介公共选择理论是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形成的一种学术思潮。
公共选择学派在政治家的动机、政府干预、财政政策、民主制度等方面得出了一系列不同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结论。
主要特征就是:用经济学方法分析政治过程(即政治家、投票者、官僚们的公共选择行为,也即非市场的集体决策)。
1948年,英国北威尔士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邓肯·布莱克(Duncan Black,1908~1991年)在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集体决策的理论根据”的文章,首次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对政治行为的分析之中,该文为公共选择理论奠定了基础。
但当时并未产生太大影响。
60年代是公共选择学派逐渐成型的阶段。
这一阶段,布坎南等人主张恢复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张在经济研究上回到古典学派,分析规则和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把政治因素纳入经济分析之中.此后,随着K·J·阿罗、J·M·布坎南和G·塔洛克等人相继发表有关非市场决策问题的论著。
由此,一门处在经济学与政治学、法学交叉领域的新学科逐步形成了,这就是公共选择理论,也是一种新的公共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
其宗旨是要把市场制度中的人类行为与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纳入同一分析的轨道,即经济人模式,从而修正传统经济学把政治制度置于经济分析之外的理论缺陷。
早在18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出现了科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异常繁盛的局面。
许多思想家相信,社会科学的许多问题可以通过精确的实证研究和科学推理得到解决。
在法国科学院,博尔达(Borda,1733-1799)、孔多塞(Condorcet, 1743-1794)和拉普拉斯(Laplace, 1749-1827)这三位院士用数学方法对政治学中的投票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
1784年,博尔达在科学院宣读了他的第二篇论选举形式的文章之后,他所提议的记分投票制被科学院用在院士选举之中,直到1800年,因一个新院士拿破仑的反对,才被废止。
公共选择理论主要内容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研究人们在公共领域做出决策的理论,它主要关注个体在群体中做出决策时的行为模式和结果。
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其他个体的影响。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其基本假设、决策模式以及对社会政策的启示。
首先,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
这意味着个体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利益来选择最合适的决策方案,而不会完全考虑到整个群体的利益。
这种自私理性的假设在公共选择理论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在一些公共事务中会出现自私行为和资源分配不公的情况。
其次,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了不同的决策模式,其中最著名的是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指在一个博弈过程中,个体由于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而导致最终结果对所有人都不利的情况。
在囚徒困境中,个体会因为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最终导致了不利的结果。
这一模式在公共选择理论中被广泛运用,用来解释为什么在一些公共事务中难以实现合作和共赢的局面。
最后,公共选择理论对社会政策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它提醒我们在制定公共政策时需要考虑到个体的自私理性,不能过分依赖于道德和社会责任来约束行为。
其次,公共选择理论也提醒我们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合作机制,来引导个体做出符合整体利益的决策。
只有通过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才能实现公共事务的协调和共赢。
综上所述,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它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在公共领域中做出决策的行为模式和结果。
通过深入研究公共选择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公共事务中的合作与冲突,为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指导。
希望本文能够对您对公共选择理论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公共选择理论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是政策研究的经济学途径的典型,它是一个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和方法来研究非市场决策或公共决策问题的新的研究领域。
因此,可以把公共选择理论看作一个政策科学学派,看作政治学和经济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实际上它被称为“政治的经济学”或“新政治经济学”)。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界定公共选择理论有不同的名称,如“公共选择”(public choice)、“集体选择” (collective choice)、“公共选择经济学”(economics of public choice)、“新政治经济学”(new political economy)、“政治的经济学”(economics of politics)或“政治的经济理论” (economic theory of politics)等。
作为公共政策研究的经济学途径的典型,公共选择理论是在研究现实经济问题的推动下,通过对传统市场理论的批评而产生的,并且成功地运用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坚持“经济人”假设,采用个人主义的方法论,用交易的观点来看待政治过程。
用其奠基人布坎南的话来说:“公共选择是政治上的观点,它把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
” 按照另一个公共选择学者缪勒的说法,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研究,或简单地定义为将经济学运用到政治科学,它所使用的是经济学的方法,其基本假定是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即人是自利的、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
公共选择是研究集体决策的科学。
这有两层含义:一是集体性。
单个人自己的决策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但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集体决策就不可避免,因而公共选择成为必需的;二是规则性。
决策就是制定规则,在人与人之间存在偏好差异的情况下,必须决定规则以使人们的行为协调起来,因此,人们必须进行决策以选择那些能够反映和满足一般人偏好的规则。
公共选择理论读书笔记公共选择理论读书笔记篇1公共选择理论读书笔记公共选择理论是政治学与经济学交叉学科,其基本理论假设是经济人假设,即认为人是自利的,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该理论在政治学领域找到了不同于传统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即通过市场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政治决策的过程。
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政治市场与经济市场是相似的,政治决策者就像是企业家一样在竞选、立法和政策决策中谋求私利。
这种分析方法不仅拓宽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也为政治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公共选择理论对于我们理解政治决策的过程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它揭示了政治决策者的行为与经济人的行为之间的联系,指出政治决策者也在寻求自身的利益,这种利益不仅仅是政治家的个人利益,还包括政治势力、政治派别等。
其次,公共选择理论提醒我们,政治决策往往不是简单地基于公共利益,而是受制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最后,公共选择理论也指出了政府在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醒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以更好地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总之,公共选择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视角,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政治决策的过程和背后的原因。
该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的启示意义和理论价值都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公共选择理论,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公共选择理论读书笔记篇2公共选择理论读书笔记公共选择理论是一门研究政治决策和经济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这门学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经济学只关注市场交易的局限性,将视线扩展到了政治决策和政府干预的领域。
这门学科的理论对于理解政府行为、政策制定和公共资源管理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政治市场和商业市场的相似性。
在这个意义上,政治市场可以被视为一个类似于商业市场的市场,其中政治家、官僚和选民等参与者扮演着类似于商人的角色,而政策、法律和税收等则类似于商品。
在这个市场中,参与者会根据自身利益和政治环境来选择和交换政策,从而形成公共选择的结果。
公共选择理论分析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应用于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分析方法,旨在研究个体在公共事务中做出决策时的行为模式和动机。
本文将对公共选择理论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局限性。
一、公共选择理论概述公共选择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和戈登·图洛克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其核心观点是,个体在面对公共事务决策时,会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进行选择。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前提假设1. 个体理性:公共选择理论基于个体理性的假设,认为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根据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进行选择。
2. 信息不完全:个体在做出决策时,无法完全了解其他个体的信息和意愿,只能通过自身经验和观察作出判断。
3. 利益多元化:个体在公共事务中的利益多种多样,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和分歧。
三、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方法1. 投票理论:公共选择理论通过研究投票行为来分析个体在公共事务中的选择。
根据投票结果,可以揭示不同个体的利益和意愿,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2. 制度设计:公共选择理论认为,通过制度设计和规则制定,可以促使个体在公共事务中做出理性的选择。
例如,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措施,可以减少腐败行为。
3. 成本效益分析:公共选择理论还强调了成本效益分析的重要性。
政策制定者应该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到其成本和效益,以使公共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四、公共选择理论的意义1. 解释政治决策:公共选择理论提供了一种解释政治决策的方法,帮助我们了解个体在公共事务中是如何做出选择的,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2. 提高政策效果: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了效益和成本的权衡,鼓励制定高效的政策。
通过对公共事务进行分析,政策制定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的利益和需求,从而提高政策的适用性和执行效果。
3. 预测政策结果:公共选择理论可以用来预测公共政策的结果。
通过分析个体的行为模式和动机,可以预测不同政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指研究政治经济学领域中公共事务的决策与分配问题的一种分析框架。
该理论探讨了在集体决策过程中个体如何做出选择,并如何影响政策结果的问题。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基本原理和应用方面对公共选择理论进行探讨。
一、历史渊源公共选择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由詹姆斯·麦基(James Buchanan)和戴维·美勒(Gordon Tullock)等人提出。
其理论基础为个体理性选择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选择时会考虑个人利益,追求最大化效用。
二、基本原理1. 个人理性行为:公共选择理论将个体视为理性行为者,在集体决策中注重个体的自私和有限理性。
2. 利益最大化:个体在公共选择中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通过对利益的权衡和交换来做出决策。
3. 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在决策中也会受到利益驱动,存在各种局限和失灵,如信息不对称、选民困境等。
4. 公共财政:公共选择理论关注政府的财政决策,认为政府的支出和收入分配会受到个体利益和政治力量的影响。
三、应用方面1. 选民行为:公共选择理论探讨了选民如何决策的问题。
个体会在选举中考虑个人利益,根据对政策的期望、候选人的承诺和政治信念来投票。
2. 政策制定:公共选择理论研究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集体决策机制。
个体的利益和影响力会塑造政策的结果,而政治角力和利益博弈决定了最终决策的形成。
3. 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理论指出政府在决策中可能存在失灵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政府官员受到个体利益的影响,可能偏离社会最优解,产生政策失灵。
4. 公共财政与税收:公共选择理论研究了政府的财政行为和税收政策。
个体的利益和影响力会影响政府的支出和收入分配,而政治力量和政策竞争塑造了财政决策的结果。
综上所述,公共选择理论是研究公共事务决策的理论框架,注重个体的理性选择和利益驱动。
该理论通过分析个体行为对政策结果的影响,揭示了政府决策中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在实践中,公共选择理论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思考和分析的理论工具,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改进公共事务的决策与分配问题。
公共选择理论主要内容
公共选择理论是指在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中,研究个体在集体决策中的行
为和选择的理论。
它主要关注个体在公共事务中的选择行为,以及这些选择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理性选择、集体行动、政府干预等方面。
首先,公共选择理论强调理性选择。
理性选择是指个体在面对不同选择时,会
根据自身利益和偏好做出最优决策。
在公共事务中,个体会根据自身的利益和价值观进行选择,以最大化个人利益。
这种理性选择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其次,公共选择理论关注集体行动。
在公共事务中,个体的选择和行为会对整
个社会产生影响。
当个体面对共同利益或共同问题时,他们可能会进行集体行动,以实现共同的利益或解决共同的问题。
集体行动的结果往往取决于个体的选择和行为,因此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了个体在集体决策中的作用和影响。
此外,公共选择理论还涉及政府干预。
在现实社会中,政府往往会对公共事务
进行干预和管理,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了政府的决策行为,以及政府对个体选择和行为的影响。
政府的干预可能会改变个体的选择和行为,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综上所述,公共选择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公共事务中的选择行为,以及这些选
择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它强调了理性选择、集体行动和政府干预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和集体在公共事务中的行为和选择,为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公共选择理论引言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用来分析和解释在政府决策中人们的行为和决策方式。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行为也是由个人理性选择所决定的,旨在解释政府失灵以及通过经济激励措施优化公共政策的可能性。
理论基础1.个体理性选择: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个体在政府决策中也像在市场中一样作出理性的选择。
个体会根据个人的利益和期望来评估政府提供的不同政策选项,并选择对个人利益最有利的选项。
2.理性忽视:公共选择理论指出,个体在政府决策中更关注直接影响个人利益的因素,而忽视了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这种理性忽视可能导致政府决策的偏离理想状态。
3.政府行为的经济激励: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由于政府官员也是个体,他们的行为受到经济激励的影响。
政府官员会根据自身的个人利益来选择决策,比如争取选票、提升政治地位等,而不一定是为了实现最优的公共利益。
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理论通过分析个体理性选择和政府官员的经济激励,解释了政府失灵的原因和机制。
1. 政策失效:个体的理性忽视以及政府官员的个人利益可能导致政策的偏离理论上最优的状态。
政府官员出于个人利益考虑可能推动不符合公共利益的政策制定,导致政策失效。
2. 肯定的外部性: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会倾向于提供产生正面外部性的公共物品,因为这样政府官员可以通过提供公共物品来争取选民支持。
然而,政府官员更可能过度提供公共物品,从而导致资源浪费和经济扭曲。
3. 负面外部性:同样地,政府官员也可能忽视负面外部性,因为他们对个人利益更感兴趣。
这可能导致政府对环境保护等问题的不足关注。
优化公共政策公共选择理论也提醒我们,通过适当的经济激励措施,可以优化公共政策。
1. 激励约束:政府可以通过激励约束来改变政府官员的行为。
例如,引入绩效奖励制度可以使政府官员更倾向于追求公共利益而非个人利益。
2. 市场机制: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引入市场机制可以促使政府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可以减少政府官员追求个人利益和资源浪费的倾向。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流派与主要理论观点公共选择理论有三个学派,他们是罗切斯特学派、芝加哥学派和弗吉尼亚学派。
罗切斯特学派:赖客是该学派的领袖人物。
该学派有两个特点:一是坚持用数理方法来研究政治学,在投票、互投赞成票、利益集团和官员研究中使用数学推理;二是坚持把实证的政治理论与伦理学区分开来。
其更多的运用理性选择理论和政治行为的博弈理论。
赖客认为,政治活动是一个博弈过程,政党竞争是一个零和博弈,一方所得是另一方所失,每个政党的最优策略是让对手规模尽可能大,而自己只需保持略有优势(有时甚至是一票之差)就可以战胜对手。
因此,在多数票选举制度下,最终将会形成在规模上略有差异,但仍然是势均力敌的两个政党。
因而,冲突和冲突和解是公共选择理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该学派始终一贯地把实证的政治理论用来研究选举、政党策略、投票程序控制、政党联盟形成、立法机构和政府官员。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该学派论著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理论性的和抽象的,基本上不涉及制度内容。
这一派的成员大多对西方传统的政治学偏好制度主义持反感态度,而注重空间投票模型的研究。
同时,该学派的大多数论著不讨论规范问题,他们试图站在中性立场上来研究民主选举中的多数票循环、互投赞成票所造成的缺乏效率、利益集团政治学、官员斟酌权等公共选择论题。
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有贝克尔、佩茨曼等。
芝加哥学派的自由主义色彩尤其是“反历史”的色彩最为明显。
该学派认为,经济学家可以观察、解释和描述历史过程,但是不能影响历史过程;改变这个世界的努力总的来说是枉费心机的,是对本来就稀缺的资源的一种浪费。
根据这个基本思想,该学派排除了经济学家向政府提供政策建议以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芝加哥政治经济学建立在效用和利润最大化的强假设前途上,它从价格理论和实证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政府,把政府主要看作是受追求自身利益的理性的个人所利用的、在社会范围内对财富进行再分配的一种机制。
其否认政府是为公众谋利益的,它认为,政治市场只不过是满足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益集团成员再分配偏好的技术上有效率的机制。
公共管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观点公共选择理论讨论公共选择问题,即讨论人们通过民主决策的政治过程来打算公共物品的需求、供应和产量的问题,公共选择是一种将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机制,是一种非市场选择的资源配置方式。
公共选择的经济人假设和政治交易理论,将人类行为的两个方面-经济决策和政治决策,纳入了统一的框架。
在这个框架中, “政治制度”就像市场制度, “政治家” 就像企业家,“公民”就像消费者, “选举制度”就像交易制度, “选票" 就像货币,两种行为具有统一的内在动力和行为模式。
公共选择理论主要包括以下观点:(1)政治市场的需求。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投票箱前的单个选民与市场交易中的单个消费者没有本质区分,都是理性而自利的“经济人” ,其投票与否以及投谁的票都建立在对投票行为的成本一收益分析的基础上, 都力图削减付出的成本而同时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状况下, 他更情愿将选票投给那些能给他带来更多利益的政治家,而不情愿投给需要他付出高于其收益的成本的政治家。
此外,投票的收益是潜隐不显的,更何况个人投票的选择对整体投票结果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而个人去投票的成本却是显而易见的,他需要收集信息。
所以,选民的理性很可能使其保持对政治、政党和候选人的“理性无知” ,这被认为是一些西方国家投票率低的缘由。
(2)政治市场的供应。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家的首要考量不是选民的利益是否实现,而是如何保证自己能够争取更多的选票而顺当当选,选民利益或公共利益的实现与政治家产选之间不存在必定的正相关关系,尽管增进公共利益可能是政治家全部考量中的一个目标,但绝不是最重要的目标。
为了争取更多的选票,政治家可能在竞选时向选民承诺增加就业和扩大福利,但由于加重税负不受选民欢迎,他们当选后就通过增加政府开支而不是扩大税收来兑现自己的承诺,这就必定导致巨额的财政赤字。
假如将这种观点应用于整个政府系统, 那么政府行为最终是由组成政府的官僚们的个人动机所打算的。
第十六讲:公共选择理论一.公共选择学派简介公共选择理论是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形成的一种学术思潮。
公共选择学派在政治家的动机、政府干预、财政政策、民主制度等方面得出了一系列不同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结论。
主要特征就是:用经济学方法分析政治过程(即政治家、投票者、官僚们的公共选择行为,也即非市场的集体决策)。
1948年,英国北威尔士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邓肯·布莱克(Duncan Black,1908~1991年)在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集体决策的理论根据”的文章,首次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对政治行为的分析之中,该文为公共选择理论奠定了基础。
但当时并未产生太大影响。
60年代是公共选择学派逐渐成型的阶段。
这一阶段,布坎南等人主张恢复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张在经济研究上回到古典学派,分析规则和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把政治因素纳入经济分析之中.此后,随着K·J·阿罗、J·M·布坎南和G·塔洛克等人相继发表有关非市场决策问题的论著。
由此,一门处在经济学与政治学、法学交叉领域的新学科逐步形成了,这就是公共选择理论,也是一种新的公共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
其宗旨是要把市场制度中的人类行为与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纳入同一分析的轨道,即经济人模式,从而修正传统经济学把政治制度置于经济分析之外的理论缺陷。
早在18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出现了科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异常繁盛的局面。
许多思想家相信,社会科学的许多问题可以通过精确的实证研究和科学推理得到解决。
在法国科学院,博尔达(Borda,1733-1799)、孔多塞(Condorcet, 1743-1794)和拉普拉斯(Laplace, 1749-1827)这三位院士用数学方法对政治学中的投票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
1784年,博尔达在科学院宣读了他的第二篇论选举形式的文章之后,他所提议的记分投票制被科学院用在院士选举之中,直到1800年,因一个新院士拿破仑的反对,才被废止。
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一门独具特色的经济学学科,其研究的核心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共政策的决策过程。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政府行为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由个体选择组成的集合体,政府的行为也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历史渊源、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
一、基本概念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来源于1960年代的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和戈登·塔洛克的研究成果。
他们认为个体的行为不仅受到市场机制的驱动,也会受到政府决策的影响。
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应用于政府的决策过程,并将政府视为一个由个体选择过程组成的集合体。
二、历史渊源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源于对传统政治经济学的质疑。
传统政治经济学认为政府代表公众利益,具有无私的行为,而公共选择理论则认为政府行为是个体利益的结果。
布坎南和塔洛克等经济学家的研究为公共选择理论奠定了基础,并在后续的研究中不断深化和完善。
三、理论框架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框架包括了集体行动、政策外部性、政府失灵和公共选择机制等相关概念。
集体行动指的是个体决策对整个集体产生的影响;政策外部性指的是政府行为对其他个体或集体产生的影响;政府失灵指的是政府行为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公共选择机制是一种通过个体之间的博弈和权衡来制定政策的机制四、实践应用公共选择理论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税收政策制定中,政府需要考虑到个体的利益诉求和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通过分析不同税收政策对个体和整体福利的影响,制定最优的税收政策。
此外,公共选择理论也可以应用于环境政策、贸易政策以及公共支出等领域。
综上所述,公共选择理论是一门重要的经济学学科,它认为政府行为是个体选择过程的结果,通过分析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和公共政策决策过程,揭示政府行为的经济原理和影响因素。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不仅对于政府决策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也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及反思公共选择理论是关于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关注政治决策的过程和机制,特别关注政治制度如何影响经济活动。
公共选择理论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由阿米谢·布劳策等人创立。
自此以后,公共选择理论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公共选择理论主要关注政治机构的影响,以经济理论为基础,研究不同社会制度下经济活动的结果。
公共选择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1.投票理论:由安东尼·唐纳尔德、詹姆斯·布克南和戈登·图洛克共同提出。
投票理论主要分析政治决策的过程和机制,并探讨政治制度如何影响经济行为。
2.政治协商理论:由詹姆斯·埃恩斯提出。
政治协商理论着重分析决策者之间的博弈和决策参与者的利益冲突,着眼于政治机构如何协商和取得共识。
3.公共支出理论:由威廉·尤里提出。
公共支出理论主要关注政府决策者如何选择公共支出项目,研究政治制度对公共支出的影响,以及政治市场对政府支出的制约和影响。
公共选择理论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但也存在一些争议和反思:1.政治参与者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也不总能通过投票等方式表达出来,政治决策往往受到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2.公共选择理论更多地关注政治机制在理论上的作用,而没有充分体现政治制度在实践中的作用。
3.公共选择理论在分析政治经济学时更多采用理性决策模型,忽略了非理性以及文化、历史和传统的因素。
4.公共选择理论对政治决策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对市场机制的重要性并没有充分体现。
总之,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和研究,为我们了解政治决策背后的机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视角。
但在实际应用时,我们也需要结合其他理论和观点,深入探讨政治制度、市场机制和社会文化等多个因素的作用,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问题。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公共选择理论是介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新的交叉学科。
它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尤其是理性人假设)、原理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政治市场上的主体(选民、利益集团、政党官员和政治家)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
1.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形成的理论基础。
公共选择理论是以公共财政理论为理论之源的,因为财政理论是关于政府税收和政府支出的理论,涉及到公共产品的供给与消费。
政府税收和政府支出是政府或集体的活动,在政府的收支过程中,消费者面对的是国家或政府,而不像在经济市场上,他面对的是企业。
这些特点把财政学与经济学中的其他分支区别开来。
经济学理论大都集中研究非政府的决策人(如消费者、生产者)的活动,财政学则把公共经济引入解释私人经济活动的分析体系。
为此必须研究税收和支出选择的政治决策机制,而政治决策则是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主题。
19世纪末,瑞典经济学家维克塞尔提出了政治自愿交易学说和一致性原则。
他认为,没有个人利益就没有任何利益。
人们正是基于自身利益,通过自愿的交易来形成所需要的政治过程的结构。
在市场上,个人用一种物品交易另一种物品;在政治上,个人交易他们同意的公共需要的成本份额。
由于政治行为人是在一定的规则内做出选择的,所以规则是极其重要的。
如果判断规则是否重要,就需要确立某种标准来进行检验。
用全体一致的原则来检验政府活动的效率是最好的检验原则。
在维克塞尔之后,另一位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提出了公共产品理论。
林达尔在1919年发表的《公平的赋税》一文中,根据维克塞尔的自愿交易学说,认为公共产品的生产同私人产品的生产一样,都是社会成员各自交易的获益的行动。
人们通过公共产品的消费获得满足,人们缴纳的税款则是为公共产品的生产支付的成本价格。
政府在一定时期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数量不是任意的,而是由不同利益的社会成员进行相互交易的均衡点来决定的,并由此确立了公共产品市场与政治市场相均衡的理论基础。
19世纪的社会契约理论家们认为,人类曾经生活在一种没有法律和政府的自然状态中,并且由于这种自然状态缺少一个公正的、强有力的裁判者而相互为敌。
西方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框架,用于研究个体在进行公共决策时的行为和决策结果。
该理论通过对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政府与市场的角色以及社会福利的分配等问题进行探讨,对公共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公共选择理论源自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和戈登·图洛克的研究。
他们认为,政府行为与市场活动一样,都是由个体行为所决定的,而不是超越个体行为的外部力量。
公共选择理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概念:(1)理性选择者假设:公共选择理论假设个体在进行决策时都是理性的,并基于自身利益来做出选择。
(2)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和市场都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通过对资源的分配和调节来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
(3)投票决策:公共选择理论将选举和投票视为一种集体决策过程,通过多数原则来选择某种政策或方案。
(4)集体行动:公共选择理论研究个体如何通过组织、集体决策和协作来实现共同利益。
(5)社会福利:公共选择理论关注政府行为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探讨如何在不同的资源分配方式下实现社会最大利益。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观点1. 公共决策的困境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公共决策过程中,个体追求自身利益往往会导致集体行动的困境。
因为个体可能受到羊群效应、利益分散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无法有效地协调和合作,从而影响公共决策的结果。
2. 政府行为的限制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行为同样受到一些限制,政府也会面临信息不对称、官僚机构、利益集团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政府无法完全有效地履行其职能,从而影响公共决策和政策的实施效果。
3. 选民的理性行为公共选择理论强调选民的理性行为对公共决策的重要性。
选民会基于自身利益来投票,追求最大个人效用。
因此,选民在投票过程中会综合考虑候选人/政策的政治观点、经济利益等因素来做出决策。
4. 政策影响的分析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政府决策和政策实施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流派与主要理论观点
公共选择理论有三个学派,他们是罗切斯特学派、芝加哥学派和弗吉尼亚学派。
罗切斯特学派:赖客是该学派的领袖人物。
该学派有两个特点:一是坚持用数理方法来研究政治学,在投票、互投赞成票、利益集团和官员研究中使用数学推理;二是坚持把实证的政治理论与伦理学区分开来。
其更多的运用理性选择理论和政治行为的博弈理论。
赖客认为,政治活动是一个博弈过程,政党竞争是一个零和博弈,一方所得是另一方所失,每个政党的最优策略是让对手规模尽可能大,而自己只需保持略有优势(有时甚至是一票之差)就可以战胜对手。
因此,在多数票选举制度下,最终将会形成在规模上略有差异,但仍然是势均力敌的两个政党。
因而,冲突和冲突和解是公共选择理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该学派始终一贯地把实证的政治理论用来研究选举、政党策略、投票程序控制、政党联盟形成、立法机构和政府官员。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该学派论著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理论性的和抽象的,基本上不涉及制度内容。
这一派的成员大多对西方传统的政治学偏好制度主义持反感态度,而注重空间投票模型的研究。
同时,该学派的大多数论著不讨论规范问题,他们试图站在中性立场上来研究民主选举中的多数票循环、互投赞成票所造成的缺乏效率、利益集团政治学、官员斟酌权等公共选择论题。
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有贝克尔、佩茨曼等。
芝加哥学派的自由主义色彩尤其是“反历史”的色彩最为明显。
该学派认为,经济学家可以观察、解释和描述历史过程,但是不能影响历史过程;改变这个世界的努力总的来说是枉费心机的,是对本来就稀缺的资源的一种浪费。
根据这个基本思想,该学派排除了经济学家向政府提供政策建议以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芝加哥政治经济学建立在效用和利润最大化的强假设前途上,它从价格理论和实证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政府,把政府主要看作是受追求自身利益的理性的个人所利用的、在社会范围内对财富进行再分配的一种机制。
其否认政府是为公众谋利益的,它认为,政治市场只不过是满足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益集团成员再分配偏好的技术上有效率的机制。
它把私人
市场分析中所使用的方法扩展应用于政治市场分析。
它把政府也看作是一种市场,在这个市场上是货币于权力相交换。
另外,芝加哥学派还认为,无论是瞬时均衡还是长期均衡,政治市场总是出清的。
在均衡状态下,没有一个人可以增加他的预期效用而不减少另一个人的预期效用,即政治市场均衡是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
弗吉尼亚学派:代表人物有布坎南和塔洛克等。
该学派的特色是强调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和宪法政治经济学。
他们认为,个人是社会秩序的基本组成单位,政府只是个人相互作用的制度复合体,个人通过复合体做出集体决策,去实现他们相互期望的集体目标。
只有个人才做出选择和行动,集体本身既不选择也不行动。
社会选择仅仅是个人做出的选择和采取的行动的结果。
他们认为,如果说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问题折磨着私人市场,从而造成市场失灵的话,那么,它们也破坏了产生牢固的不可分性并且只限制退出选择的政治市场,从而折磨着老百姓,因此他们提出了政府失灵的观点。
而改革方案就是宪法改革。
宪法可以看作是能够使个人从相互交易中获得利益的一套规则,政府失灵的原因是约束政府行为的规则过时了或约束乏力。
因此,要改善政治,就必须改善或改革规则。
他们主张对投票规则、立法机构、官员政治和政府决策规则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通过这些规则起到约束政府、甚至是守夜人-国家的作用。
他们不赞同把未经修改的私人市场理论原封不动地应用于政治市场分析,认为政治市场上的决策者并非总是对现状具有完全的信息;这些决策者不可能总是可以把未来的不确定性转化成确定性的等值,决策者不可能不犯错误。
政府失灵是普遍的现象,关键是要进行制度建设和宪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