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推进机制及其借鉴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13
日本创新体制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日本是一个创新强国,在科技、制造、服务等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这些成就离不开完善的创新体制,在日本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推动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然而,这个创新体制的建立也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和教训,需要我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一、紧密的政企合作是关键日本的创新体制建立在政府和企业紧密的合作基础之上。
政府设立了很多创新支持机构,为企业提供各种支持,同时也与企业开展了很多项目合作。
这种合作使得政府能够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政策支持,企业也能够在政府的支持下更好地开展业务和研发活动。
但是,政企合作也面临一些问题,如贪腐以及政府干预企业运营等,需要注意防范和规避这些问题。
二、持续创新和研发是保持竞争力的必要条件日本企业在持续创新和研发方面非常重视,这也是其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不论是技术人才的招聘、培养,还是研发经费的投入,企业都将这些作为本质的提高竞争力的手段。
然而,在实践中,一些企业可能只重视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样必然难以持续发展。
三、制度建设是不可或缺的日本的创新体制建设与其社会制度密不可分,其中企业制度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在人员管理制度、研发制度、组织文化等方面,企业必须落实好相应制度和管理要求,确保研发活动的高效和连续性。
同时,政府层面也应设立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保障,为企业提供稳定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四、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核心资产,也是日本企业成功的重要保障。
企业应该注重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避免知识产权被侵犯,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政府也应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建设,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维护。
总之,日本的创新体制建立离不开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同时也受到社会制度、制度建设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多方面的影响。
我们在借鉴和吸取经验时应该注意,根据不同国情和发展阶段,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自身发展的创新体制。
一、什么是技术创新模式技术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在一定时期内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一般创新行为倾向和机制。
它是创新主体技术创新类型选择、动力来源、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等整合性构成要素之间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创新模式是一个随着经济、社会、技术发展而调整、演进的过程。
同时, 在不同发展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发展战略作为支撑。
二、战后日本科技发展战略的演变我们都知道,日本的国土面积比较小,资源也比较匮乏,但它却以世界国土面积的0.3%和世界人口的2%创造了每年大约占世界15%的GDP,成为世界第二经济、科技强国。
其成功的因素固然有多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发展战略。
我这里主要分三个阶段来讲日本的科技发展战略演变。
1.“贸易立国”和“技术吸收型”发展战略(二战后初期到70年代。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个岛国,领土狭小,资源贫乏。
二战后,日本侵略者不仅给亚洲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同时也给本国国民带来严重的恶果,经济凋敝,物质匾乏。
当时有学者认为日本的工业科学技术水平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30一40年。
但是,与此同时,日本也面临着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战后美国正积极建立世界霸权,把日本作为对付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基地,大力扶植日本。
日本政府充分利用了有利契机,及时调整产业结构。
并在1960年、1963年日本政府,确立了“贸易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这一战略抉择的目标是:从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入手,在引进过程中,循着引进模仿吸收改造创新之路,逐步建立本国自主的科学技术体系。
当时日本政府认为从国外“引进技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间接的技术进口方式,主要指本国的研发人员去国外考察和留学,引进国外的科技文献,进口商品和样品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改良技术。
另外一种是付出对应的价格,直接买入专利和技术图纸。
显然前者是为了长远的发展而进行的技术引进,而后者则是为了解燃眉之急而采取的措施。
国际先进经验与借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变得前所未有的密切。
各国之间互相借鉴和学习先进经验,是推动各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国际先进经验对于各国的借鉴意义,并从经济、科技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经济方面国际先进经验对于各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各国可以学习先进国家的市场调节机制和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自身的市场经济体制。
例如,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就受益于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在吸收借鉴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其次,各国可以学习先进国家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经验,加强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
举例来说,日本在上世纪借鉴了美国的汽车制造技术,成功发展出了世界知名的汽车品牌。
最后,各国可以学习先进国家的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优化国内的经济运行机制。
例如,欧洲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促进了社会公平与稳定的发展。
二、科技方面国际先进经验对于各国的科技创新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各国可以学习先进国家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模式,提高国内的科研能力和效率。
例如,美国的国家科学基金会和中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都是成功的科研管理机构,其他国家可以在组织架构和运作方式上进行借鉴。
其次,各国可以借鉴先进国家的高等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更多的科研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举例来说,新加坡的科技型大学和德国的德国学徒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培养科技人才的有效经验。
最后,各国可以借鉴先进国家的科技政策和科技创新支持机制,激发国内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精神。
例如,以色列的创新生态系统为世界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三、社会方面国际先进经验对于各国的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各国可以学习先进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政策,推动社会公平与民生改善。
例如,北欧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模式,为公民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日本科研实力的科研政策与实施效果近年来,日本科研实力的不断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日本政府的科研政策以及其有效的实施措施。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日本科研实力的背后所倚仗的科研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一、科研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日本一直将科技创新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为了促进科技研究的发展,日本政府不断制定和调整相应的科研政策。
首先,日本政府加大对科研项目的资金投入,通过提供丰厚的研究经费,吸引了大量优秀科研人才投身其中。
其次,政府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此外,政府还多次修订了科研评价制度,提高了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
二、科研实施效果的体现通过科研政策的积极实施,日本在科研实力上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方面,日本在原始创新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例如,基于自主研发的核融合技术,日本科研人员成功实现了高温超导和聚变反应的突破,为解决能源危机提供了潜在的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日本在应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比如,在机器人技术、医药制造等领域,日本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三、科研政策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虽然日本的科研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科研经费的分配和使用不够灵活。
目前,大部分经费仍然集中在少数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而其他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经费状况相对薄弱。
其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信息共享不够紧密,导致一些重复性研究和资源的浪费。
此外,科研评价体系的完善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过于重视学术论文的数量,而忽视了科研项目的成果和社会影响。
四、可行的改进措施为了进一步提升日本科研实力,科研政策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
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优化经费分配机制,鼓励各类高校和科研机构合理竞争,提高科研机构的整体水平。
另一方面,政府可加强对科研合作的引导和推动,鼓励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避免重复研究,提高研究效率。
此外,科研评价体系需要更加重视项目成果和社会影响的评估,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评价指标。
日本科技创新政策形成机制的制度安排作者:黄吉张虹日本综合科学技术创新会议(Council for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以下简称CSTI)成立于2014年,是日本政府主导全国科技创新的主要参谋机构,负责科技创新政策的规划、拟订、调查、审议与推进,是政府与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重要纽带。
作为日本科技创新体系名副其实的“司令塔(control tower)”,CSTI承担着制定科学技术基本政策、统筹分配国家科技创新资源以及评估重大科技项目等职能,主导着日本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
研究CSTI发展历程、制度安排与具体实践,对进一步改革完善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历程:职能逐步强化、更加关注创新驱动作为日本政府制定科技创新政策的核心部门,CSTI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的演进。
每一次演进,该机构的功能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核心地位不断提升,代表着日本政府科技创新理念的发展方向。
科学技术会议(1959-2000年,Council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T)。
二战后,日本的科学技术管理体系主要由科技厅、文部省和其他省厅等部门构成,存在相互分离、各自为政、缺乏全局观等问题。
为统筹协调全国的科学技术体系,根据《科学技术会议设置法》,日本于1959年成立了CST,主要有两大功能:①咨询审议功能,主要为负责为内阁总理大臣在制定科学技术长期发展目标及相关政策时提供咨询和审议服务;②综合协调功能,通过研究制定长期(一般为10年)综合性的科学技术方针,指导和协调政府各部门进行年度计划制定与预算编制。
综合科学技术会议(2001-2013年,Council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CSTP)。
为改变日本分散的科学技术管理体制,促进科学技术一体化发展,2001年日本将CST全面改组为辅佐内阁领导全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参谋机构-CSTP,其规模、组织、权威和职责均远超CST,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①战略性,CSTP以高于政府各部门的立场,高瞻国家科学技术全局,计划和拟订科技发展战略,并全面协调各省厅工作;②综合性,CSTP不仅关注科技,还强调人文社会科学,重视科学与社会和人的关系;③自发性,除答复首相等提出的咨询外,CSTP还可以自行提出意见和建议。
创新策略之----日本政府是如何推进本国创新活动的?日本政府技术创新政策主要有经济资助政策和组织协调政策。
经济资助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贷款优惠等三大政策。
财政补贴政策是政府直接对技术创新项目进行补贴,补助对象是政府和大学的研究机构、企业重大技术创新项目。
对企业进行的技术研究、应用研究经费或研究开发所必须的设备费和运转费,其中的一半由政府补助金提供。
如战后日本政府先后向企业提供了工矿业重要技术研究开发费补助金、能源技术开发补助金、促进电子计算机技术开发补助金、民间运输机械开发补助金等。
税收优惠政策是政府对有关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活动减免税收,如1985年日本政府分别制定了《促进基础技术开发税制》和《关于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基础的税制》。
在这两个税制中规定,企业用于购置基础技术(包括尖端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电信技术及空间开发技术)开发的资产免税7%,对中小企业研究开发和试验经费免税6%。
贷款优惠政策是政府通过政策性银行,以低于商业银行的利率向企业R&D活动提供贷款。
如日本政府规定,采用各种新技术制造出口船舶的厂商可向银行申请长期低息贷款,额度可达船价的20%,年利率仅为4%。
组织协调政策的实施方式包括委托式、联合式和重点资助式。
委托式是指政府委托有关科研机构或企业进行科研开发,其费用由政府拨付;联合式是指政府支持企业就有关重大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建立联合开发组织,政府扮演的角色就是为这种联合组织提供优惠政策和保障服务,并在必要时参与联合组织中企业间的协调;重点资助式是指由政府出面,组织有关研究机构和相关企业共同进行重大项目的科研开发,政府提供一定的经费资助,其所涉及的项目大多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中的关键技术。
如1976—1979年间,日本政府为促进本国半导体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组织通产省所属电子技术综合研究所和富士通、日立、三菱、东芝和日本电气等五家企业联合研究,并由政府提供了291亿日元的经费,占全部研究经费的39.9%,至1979年该组合解散时已取得了1000余项专利。
第30卷 第4期2009年7月技术与创新管理TECHNOLOGY AND I N NOVATI O N MANAGE MENTVol.30 No14July12009【创新论坛】日本实施科技创新立国发展战略的措施3魏 龙(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机械技术系,江苏南京210048)摘 要:从科技政策、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科研经费、科技人才的培养、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活动、科技体制改革、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七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日本实施科技创新立国发展战略的措施,认真分析、研究日本实施科技创新立国发展战略的措施,可为我国在21世纪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日本;科技创新;科技发展战略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09)04-0424-04The M easures of Applyi n g Technologi cal I nnovati onto the Constructi on of the Nati on i n JapanW E ILong(D epart m ent of M echanical Technology,N anjing College of Che m ical Technology,N anjing210048,China)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app lying technol ogical innovati on t o the constructi on of the nati on in Japan fr om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 ogical policies,the basic p lan of science and technol ogy,the funds of scientific research,the training of scien2 tific and technol ogical talents,the technol ogical innovati on activitieswith the enter p rise as the main body,th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syste m refor m ing,the internati 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 ogical co2operati on and exchange.Analysis of and re2 search on the measure of app lying technol ogical innovati on t o the constructi on of the nati on in Japan have been done,which p r ovides inf or mati on and reference for building a innovative country in the21century in China.Key words:Japan;technol ogical innovati on;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evel opment strategy 1995年11月15日,日本颁布了第130号法律即《科学技术基本法》。
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合。
按照自愿原则和市场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研机构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和骨干引领作用,牵 头组建多种形式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业链和创新 链协同,推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系统集成,加快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切实解决相关方面科技力量自 成体系、分散重复、运行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
同时,科研机构要发挥行业智库作用,构建科技信息 高端交流平台,为政府、企业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 撑,努力将相关研究成果和行业共识、产业需求转 化为国家政策和产业应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政府也可以通过科研机构快速、深人了解相关行业情况,及时解决政策执行中遇到的问题,确保 相关政策落地见效。
此外,建议科研机构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进一步优化 结构布局和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形成优势学科领域 和研究基地,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 展能力。
在此基础上,发挥好平台和纽带作用,紧紧 围绕国家和行业重大发展战略,汇聚各类创新主体 和创新资源,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促进行业共 性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中央编办)曰本科技创新决策机制和政策体系及启示鲁李瑾二战后,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科技 由技术引进、模仿为主转变为自主研发、创新为主,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之一。
日本科技实现转 型发展的重要背景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确立并推动实施科学技术创新立国战略。
在实施这 一战略的过程中,日本构建起权威专业的科技创新 决策机制及系统完备的政策体系,其成功经验可以 为我国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提供 参考借鉴。
一、权威专业的决策机制保证了科技创新政策的协同性和有效性曰本的科技发展决策机制历经三个发展阶段。
1959年设立科学技术会议(Council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T),2001年调整为综合科学技术 会议(Council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CSTP), 2014年进一步调整为综合科学技术创新会 议(Council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CSTI)。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其经验借鉴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竞争状况愈发激烈,各国纷纷加强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
在此过程中,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意义创新体系是由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多方面参与的创新推进机制,是推动深化变革、提高经济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而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各方参与的主导架构,其效果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创新水平和未来发展方向。
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创新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可以打破一些行业的垄断,提高行业内的效率和创新水平,加快新科技的研发速度,从而增强国家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经验随着全球科技的快速发展,各国对于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实践和经验不断丰富。
有几个方面是共同且重要的:重视创新、合理规划创新产业、市场主导、跨领域深度合作、建设良好生态环境。
首先,国家创新发展必须始终重视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驱动国家全面发展的关键,必须实现技术、管理、人才协调发展。
培养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各国在产业布局方面也应更加关注技术创新作用的施展依据。
此外,单独实行技术创新难于对市场开发产生直接的影响和保障。
创新应该立足于市场需求,在持续的科技创新中探索实质意义,以Lego为代表的科技模块拼接也成为加强协作的重要手段。
其次,各国要合理规划创新产业。
充分利用地区有效产业拓展,构建以高技术制造、具有知识经济特征的创新产业体系,同步推动服务型创新等产业的兴起。
在推动自主创新中,应顺应事态发展,迅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变,同时也应避免层层的衍生,对研发进程实行一体化管理。
再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以市场主导为核心。
特别是为民生服务的“集成化”商业模式,不但解决了“信息孤岛”和“配合问题”,把不同 S端经济的传统信息化与物联网技术融合开展,还能为深度协作、商业化研发提供新的动力。
相应地,是跨领域深度合作。
创新项目通常有交叉性和综合性,这需要多学科、多产业、多机构间充分深入的合作。
日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推进机制及其借鉴研究曹勇/赵莉【英文标题】A Study on the Mechanism Promoting Japan's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Country and Its Enlightenment【保留字段】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07JA630003);教育部留学回国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08.1-2009.1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07&ZD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0633003);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2008.12-2009.12)。
【作者简介】曹勇(1964-),男,湖北浠水人,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中日管理研究所所长,日本东北大学经营学博士、客座教授,研究方向:技术管理、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湖北武汉430074;赵莉,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关键词】日本/创新型国家/推进机制/经验借鉴【参考文献】[1]Freeman C. 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Lessons from Japan[M]. Frances Printer Publishers, 1987.[2]Momaya K et al. Competitiveness of Japan: Opportunities and issues with focus on software industry[J]. Ritsumeikan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06,(4): 25-36.[3]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M]. Geneva, 1989-2006.[4]Akio Nishizawa. From tech-transfer to university start-ups: how japanese universities responding to new policy change[A]. ExploitingPatent Rights and a New Climate for Innovation in Japan[C].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stitute, 2005: 39-55.[5]Kenzo Fujisue. Promotio of academia-Industry cooperation in Japan-establishing the "Law of Promoting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University to Industry" in Japan[J]. Technovation, 1998,(18): 371-381.[6]Robert Kneller.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in Japan compared with the United Stated: another reason for Japan's economic malaise[J].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2003,(24): 329-449.[7]Robert Kneller. "Transformation" of Japan's national universities into administratively independent corporations[J]. Les Nouvelles, 2004,(3): 1-5.[8]Yong Cao et al.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in Japan: some new evidence from universities[A]. Technology Management: A Unifying Discipline for Melting the Boundaries[C]. IEEE Operations Center Publishing, 2005: 75-83.[9]李维宜.日本知识产权立国战略若干问题研究[J].法治论丛,2006,(3):136-140.[10]平力群.日本《TLO》法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6,(2):31-35.[11]Robert Kneller. The beginning of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in Japan: TLOs and bioventures lead the way[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07,(32): 435-456.[12]Robert Kneller. The new Japanese system of technology transfer: concerns related to the role of University IP centers[J]. Les Nouvelles,2004,(6): 69-72.[13]陈钰芬,陈劲.开放式创新:机理与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75-183.本文以20世纪末21世纪初日本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系列政策措施为研究脉络,分析各项举措的制定背景、主要内容特点及战略意义。
揭示20世纪末期以来日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推进机制,并深入剖析其产生的社会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科教兴国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实施现状,借鉴日本经验教训,提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对策与建议。
海外视野引言战后日本经济获得空前的高速增长,于20世纪70年代成功登上了经济大国的宝座,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发布的各国竞争力排名,1989-1992年日本的综合竞争力在近50个国家中连续四年排行榜首。
弗里曼(1987)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技术领先国家从英国到德国、美国,再到日本,这种追赶、跨越,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还是许多制度、组织的创新,是一种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结果[1]。
由此可见,日本成为典型的创新型国家,得益于其国家创新系统的建立与发展。
但进入1990年代后,随着亚洲各工业国的兴起,日本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逐渐变弱,在国际国内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日本泡沫经济崩溃,陷入长达十年的低迷期,综合竞争力从1993年开始下滑,至2002年已降至30位,其综合竞争力不仅在西方七国中排名较低,而且还低于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2]。
面对这一境况,日本政府积极推行各项结构改革,完善国家创新系统,使日本经济出现转机,2003-2006年其综合竞争力排名分别为第25、第23、第21和第16位[3]。
可见,日本政府推行的各项政策措施产生了显著成效,国家创新系统成功实现了由“模仿创新主导型”向“自主创新导向型”的战略转变。
1 日本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政策措施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日本通过制定《科学技术基本法》、《大学技术转移促进法》、《产业活力再生特别措施法》、《知识产权战略大纲》、《知识产权基本法》、《国立大学法人法》等推进其创新型国家建设,本文首先就各项政策措施的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及特点进行概述。
1.1 科学技术基本法20世纪90年代日本赶超阶段已经结束,通过引进技术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变小,日本必须自主进行基础性、开拓性的前沿研究,强化自主技术创新;美国经济成功转型,从以重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为主的制造业转向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
在这一背景下,1995年11月日本制定《科学技术基本法》,这是日本第一部有关科学技术的根本大法,是支撑日本科学技术体系的基本法律。
该法规定日本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的基本国策和大政方针,要求增强产学研合作,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协调发展,明确了日本科技发展战略为“技术创造立国”。
为实现科学技术体系的改革,综合、系统、积极地促进科技政策的实施,日本政府自1996年开始制定国家科技基本计划。
1996-2000年为第一期计划,政府投入17.6兆日元,主要内容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在大学或研究机构技术种子或创意的基础上,促进新风险企业的创办;大幅增加博士后奖学金名额,加大对年轻研究员的支持力度;提高研究人员的流动性;增加竞争性研究资金;增加政府研发资源等。
2001-2005年第二期计划,日本政府投入24兆日元,提出三个基本目标,即把日本建成为具有世界一流科技水平的国家,创造并灵活运用知识,使日本对世界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具有强有力的国际竞争力,能够持续发展;使人民过上幸福、安心和富裕的生活。
2006年开始实施第三期计划,政府投入25兆日元,目标包括探索知识;突破科学技术的界限;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建设创新型日本;构建安全型国家等。
1.2 大学技术转移促进法(TLO法)日本政府认为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综合竞争力重拾第一位置,主要归功于1980年Bayh-Dole法案的实施,促成了美国高校和企业新型的合作关系[4]。
而日本大学服务经济社会的潜能并未充分发挥,如1994年,大学研究人员占总研发人员的36%,但同期大学创造的专利只占总专利数的0.04%[5]。
大学知识产权服务于社会的体制尚不健全,学校对技术转移不感兴趣,教师多关注论文发表,不重视研究成果的市场转化。
企业则认为与高校进行委托研究或共同研究难以获得完整的知识产权,与高校合作研发积极性不高。
所以,20世纪90年代后期,捐赠研究占企业赞助国立大学研究的85%[6]。
但捐赠研究存在无正式合同,对高校和企业的研发约束少,实施捐赠的多为大企业,中小企业难以获得知识产权等缺陷[7]。
为充分发挥大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998年4月,日本国会通过《大学技术转移促进法》,鼓励大学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机构(TLO),确定政府从制度和资金方面对TLO予以支持。
TLO法给大学一个强烈的信号,即将其专利实施由“非正式”或“绕道”方式转向高度正式化,即将产学合作由“看不见的”个人交易转换为“看得见的”组织合作[8]。
其法律要点为:(1)促进大学及国立研究机构将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以提高技术水平,活用研究成果,开拓新产业;(2)设立“产业基础整顿基金”,为TLO提供资金支持和债务担保;(3)免除TLO专利申请和维持费用;(4)中小企业资助中心为中小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提供资金支持;(5)允许国立大学员工在具有私营公司性质的TLO从事兼职工作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