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海燕教案(pdf)新人教版
- 格式:pdf
- 大小:10.05 MB
- 文档页数:17
《海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领会不同形象的象征含义,重点把握“海燕”的象征内涵。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对海燕、海鸭、海鸥、企鹅形象的理解。
3、体会对比手法对塑造海燕形象的作用。
4、回顾已学课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并能够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课型与课时】1.教读课2.一课时【预习要求】1.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将课后读读写写生字词练会2. 完成课后表格题【课文简析】《海燕》写于1901年,正是俄国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工人运动高涨,动摇了沙皇统治,百姓生活动荡不安。
高尔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底层人民疾苦,通过“海燕”这一艺术形象,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一曲充满战斗的颂歌。
为表达这一情感作者通过象征手法,赋予不同形象以象征意义。
同时通过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等形象的对比,使形象更加鲜活、立体。
课文的“思考与探究”点示了文章中不同形象蕴含的象征意义,但本文距学生较远,未能直接体会到具体的象征意义,需要教师给予相应的引导。
本课在九下教材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关于对比手法的运用,也可以勾连学过的课文进行总结、归纳。
这些,都在启示着我们如何进行创新的教学设计。
【教学创意】本课的独特创意就是通过连线题形式理解不同形象的象征意义。
海燕在文中象征着革命者,而文中的海鸥、海鸭、企鹅等,象征着那些伪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大海和波浪象征着人民群众。
象征手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但在之前的课文如《白杨礼赞》中已经学过,且本文距学生较远,未能直接体会到具体的象征意义。
所以这一部分,通过连线题,直接将意象与象征概念进行分析,方便理解节省时间。
【教学过程】一、简洁导入新课(2分钟)海燕是一种海鸟,上部分是黑色的,尾部呈白色,腿很长,善于在海面飞行,被誉为“大海里杰出的飞行家”。
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能够搏击风浪,当鸟儿们都去躲避风浪时,它却高声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海燕》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奏曲。
2024年部编九下语文教案4课《海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课《海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手法,学习作者如何通过描绘海燕的形象,抒发对理想、自由的追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海燕的形象特征,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海燕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种勇敢、自由的海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海燕的赞美之情。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例,讲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仿写一段描绘海燕的文字。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海燕》2. 课文结构:总分总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4. 海燕形象:勇敢、自由、不畏艰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海燕》为例,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段描绘一种动物的文字。
示例答案:雄鹰展翅翱翔于蓝天,如同一位勇敢的战士,俯视着大地。
它那锐利的目光,如同两把利剑,刺破长空,探寻着前进的方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更多关于海燕的文学作品,深入了解这种勇敢、自由的海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同时,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自然景观和动物的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九下语文教案第4课《海燕》•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人物形象与情感分析•主题思想与价值观探讨目•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课堂互动与思考题录01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及文学流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社会变革当时俄国正处于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风起云涌。
文学流派作者高尔基是俄国无产阶级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作者生平与创作特点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苏联无产阶级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
他出生于一个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岁便开始独立谋生。
创作特点高尔基的作品以描写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命运为主,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
《海燕》创作背景及意义创作背景《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创作的著名散文诗,当时欧洲的革命形势正如暴风雨前的海燕一样,而俄国则是这场革命风暴的中心。
高尔基运用象征手法,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
意义《海燕》在俄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一篇充满激情和力量的革命宣言。
它鼓舞了无数仁人志士为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自由民主的新社会而奋斗。
02文本解读与赏析全文结构及写作特点结构清晰01全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海燕也被安排在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的三个场面中进行刻画。
象征手法02文章运用了象征手法,海燕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表达了作者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描写细腻03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海燕的飞翔、叫喊、大笑等动作和神态,展现了海燕的勇敢、乐观和坚定。
关键段落解读与赏析第一段描绘海燕在暴风雨来临前的飞翔,通过“黑色的闪电”等比喻,突出海燕的敏捷和勇敢。
九年级语文《海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海燕》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相关背景。
(2)能够分析海燕的形象特点,体会作者对海燕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能够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3)通过课内外拓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民生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海燕》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相关背景。
2. 分析海燕的形象特点,体会作者对海燕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1. 分析比较文学作品中的海燕形象,提高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2. 课内外拓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引导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相关背景。
2.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共同解决问题。
3. 分析比较: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文学作品中的海燕形象,提高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4. 课内外拓展:推荐相关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相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海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相关背景。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共同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关注海燕的形象特点,分析作者对海燕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人教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海燕》优质教案第4课海燕【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海燕的形象。
2.品味准确、形象的语言;理解象征、对比、烘托等表现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勇敢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乐观、战斗精神。
【教学重难点】学习海燕精神,培养勇敢、坚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理层次1.请同学们听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
教师提示:要注意重音、停顿、语速和语调。
明确:热情高昂,气势豪迈。
充满激情地朗读课文,并标好段落序号。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想象、体会作品中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用“的海燕”或者“海燕,你是”的形式谈谈自己心目中的海燕。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归结:勇敢的海燕渴望暴风雨的海燕无畏的海燕海燕,你是一只无畏的精灵,在暴风雨来临之时,你毫不怯懦,勇敢地呼唤它的到来。
3.文章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
暴风雨来临前的景象构成了海燕活动的特定背景,海燕的艺术形象在景象的变幻中逐步完善。
请同学们依照海上图景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变化梳理课文的思路。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然后小组内讨论、明确: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即暴风雨“孕育”——“逼近”——“即临”:第一个画面(1~6段):暴风雨孕育之时,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暴风雨的到来。
第二个画面(7~11段):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个画面(12~16段):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热情呼唤着暴风雨。
二、深入探究——析形象1.讲析第一幅画面,指名朗读,思考:(1)海上景象是怎样的?海燕的表现如何?明确:“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说明环境恶劣;海燕矫健、勇猛,藐视恶劣的环境,表现了海燕渴望暴风雨到来的快乐心情和英勇无畏的气概。
(2)其他海鸟的表现怎样?这样写有何作用?小组讨论,明确:海鸥在呻吟,飞窜,十分恐惧;海鸭也在呻吟,被吓坏了;企鹅非常胆怯,躲藏在悬崖底下。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4课《海燕》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海燕》是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海燕在暴风雨来临前勇敢地飞翔,欢乐地歌唱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英勇无畏的赞颂。
本文语言优美,意境开阔,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的豪情壮志,培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但对于较为抽象的意境和深层次的情感还需引导。
在本文的学习中,学生可能对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有所困惑,需要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革命先驱者的赞美之情,培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海燕的形象、象征意义以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海燕的形象和意境。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相关资料:收集有关海燕的图片、诗歌等资料,以便课堂上展示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海燕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海燕形象。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海燕的形象和意境。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海燕的形象和意境。
教师选取重点诗句进行讲解,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2024年部编九下语文教案4课《海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课《海燕》,课文内容主要描绘了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勇敢飞翔的壮丽景象。
具体章节内容为:第13自然段,描绘海燕的外貌特征及生活环境;第46自然段,通过对比手法,突出海燕在暴风雨中的勇敢形象;第79自然段,表达作者对海燕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海燕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海燕的赞美之情。
2. 学习对比手法,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海燕的勇敢形象。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描绘海燕的勇敢形象,体会作者赞美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对比手法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海燕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海燕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海燕的生活习性和勇敢形象。
3. 课堂讲解:a. 分析第13自然段,了解海燕的外貌特征及生活环境。
b. 分析第46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海燕在暴风雨中的勇敢形象。
c. 分析第79自然段,体会作者对海燕的赞美之情。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并进行仿写练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对比手法,描述生活中的某一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海燕》2. 内容:a. 海燕的外貌特征及生活环境b. 对比手法:勇敢飞翔c. 作者的赞美之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对比手法,描述一个你熟悉的事物或现象。
2. 答案:示例:春天来临,万物复苏。
柳树抽出嫩芽,宛如一位娇羞的少女;而松树则四季常青,宛如一位坚定的战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海燕的勇敢形象,学生对这一手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课堂讲解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对比手法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海燕的文章,了解海燕在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