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肝移植术的麻醉管理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138.73 KB
- 文档页数:2
原位肝移植麻醉处理的体会
张明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
【年(卷),期】2009(007)008
【摘要】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麻醉处理的效果,为临床麻醉提供经验.方法对31例肝移植手术患者麻醉处理的回顾与分析.结果 51例原位肝移植术麻醉处理效果良好.结论原位肝移植麻醉处理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手术是否顺利进行.
【总页数】2页(P84,62)
【作者】张明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野县中医院手术室,473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14
【相关文献】
1.成人间活体供肝原位肝移植术的麻醉处理 [J], 覃兆军;占乐云;吕恩;罗云;雷志礼
2.终末期肝病原位肝移植术围手术期的血流动力学和内稳态变化及麻醉处理 [J], 张晓红;杨旺燕;傅润乔
3.猪劈离式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建立及麻醉处理 [J], 孙建军;陈国勇;汤高枫;陈建斌;王谦;谢占涛;赵会博;季节
4.猪劈离式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建立及麻醉处理 [J], 孙建军;陈国勇;汤高枫;陈建斌;王谦;谢占涛;赵会博;季节
5.成人原位肝移植术的麻醉处理 [J], 李海红;潘宁玲;陈鸿;马亚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ICU护理体会目的通过对一名肝移植术的病人术后ICU护理提高对护理的认识与体会。
方法用观察记录法对该病人进行详细观察记录与护理。
结果该肝移植术病人术后得到良好的护理,手术结果满意。
结论术后护理对肝移植术病人是非常重要的,对病情的痊愈起着关键的作用。
标签:肝移植术ICU 护理肝硬化在目前也日益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进行肝移植术是治疗的有效手段,但是手术后的护理对病人的痊愈也相当重要。
通常手术后护理不到位最终导致病人的死亡。
本文对一例肝硬化病人进行手术后的护理,对肝移植术术后ICU 护理进行一定的了解并获得一定的心得体会。
对今后类似病例的术后护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 临床资料病人,男,45岁,汉族。
长期感觉乏力、出虚汗、腹胀。
1999年病情加重,检查诊断为肝硬化,入院治疗。
要求进行肝移植术。
2008年9月5日在全身麻醉的情况下,进行了肝移植术。
手术后入住ICU。
经治疗后,病人手术后肝功能良好,手术前的所有症状得到改善缓解,生命体征良好,于9月30日转入普通病房。
2 护理2.1 生理体征的观察为病人接好各种管道并且固定好后,观察各种管道引流物的颜色、量、性质等等。
胃液与血浆管的引流物体每3小时要测量1次,到后来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做好观察记录,对病人的全身状态作出评定如(1)心脏循环系统包括心律、心律、体温等;(2)肢体如有无水肿现象;(3)肾包括尿比重、尿颜色等并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
2.2 房间、设备的消毒检查各种仪器的性能,对各种所用物进行消毒。
对于病人的护理一定要采用无菌护理,所用设备必须进行彻底消毒,病人的房间要进行定期打扫清洁、消毒,禁止外来人员随意进出。
防治感染源。
感染是肝移植术后病人的死敌。
所以从这点上我们要格外用心。
注意病房空气的流通,注重通风,也要加强对空气的消毒,每隔5h就要消毒1次并且更换空气清菌片。
如果病人的病情允许,就要及时拔除相应的导管,以减少感染源,降低病人感染的机率。
原位肝移植手术的麻醉处理毕严斌《中国麻醉与镇痛》杂志2004-02-113目前,原位肝移植术是治疗不可逆性急、慢性肝功能衰竭的唯一方法,随着手术和麻醉技术的不断改进,肝移植术已越来越为病人所接受。
2002年间我院共施行原位肝移植术12例,今将麻醉处理小结如下。
1 一般资料本文12例中,男性11例,女性1例。
年龄36~58岁,包括肝硬化晚期6例、原发性肝癌3例和急性肝坏死3例;术前均并存不同程度的门脉高压、腹水、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和凝血功能障碍;1例病人并存轻度肝性脑病。
12例病人中,11例施行背驮式原位肝移植;1例因供肝体积过大,采用减体式原位肝移植。
术前都备妥静脉-静脉转流系统以备紧急使用,但无一例采用。
12例中术后有严重并发症者3例:1例术后反复出血,经三次开腹止血后恢复;2例肺部严重感染,抢救治疗无效,于术后两周死亡。
12例中10例病人康复出院。
2 麻醉与监测方法术前药常规阿托品0.5mg和鲁米那钠0.1g术前30min肌肉注射。
麻醉前常规施行桡动脉穿刺置管以监测直接动脉血压;开放上肢外周静脉。
麻醉诱导采用芬太尼2~3μg/kg、咪唑安定0.2mg/kg、卡肌宁0.6mg/kg静脉诱导快速气管内插管,接麻醉机行IPPV,氧浓度为60%,潮气量8~10ml/kg,f为12tpm,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35~45mmHg。
麻醉维持采用芬太尼5~10μg/kg间断静脉注射、异氟醚1%~1.5%间断吸入、卡肌宁间断静脉注射,必要时给予咪唑安定0.1mg/kg静脉注射。
麻醉诱导后12例病人均施行经右颈内静脉放置漂浮导管,监测肺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肺毛细血管嵌顿压,采用注射室温生理盐水热稀释法测定心输出量。
12例病人均在另一条上肢静脉采用大口径套管针穿刺置管,并连接加温输液系统;常规监测咽温,手术台安置变温毯以保持体温。
3 特殊处理3.1 无肝前期处理 12例中有2例术前已并存大量腹水,在麻醉诱导后用套管针穿刺腹腔施行缓慢引流腹水,分别引出约1500ml和2000ml,同时给予补充胶体液及白蛋白40g,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另2例病人的肺动脉压超过42mmHg,给予硝酸甘油降压得到缓解,同时输注红细胞、白蛋白及贺斯胶体溶液。
收稿日期:2010-06-29;修回日期:2010-08-20基金项目:内蒙古医学院青年基金(N Y 2009Q N 006)作者简介:黄再青(1977-),男,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主治医师。
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的麻醉体会黄再青, 段霞光, 何志强(内蒙古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麻醉科,内蒙古包头014010) 关键词:麻醉;肝移植中图分类号R 77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113(2010)05-0488-03 肝移植病人术前具有复杂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内环境紊乱及凝血功能异常[1],手术期间受体原有的病理生理改变进一步加剧,加之缺血再灌注损伤均给麻醉带来很大的困难,麻醉中应加强多系统功能监测,给予正确的容量治疗及维持受体血流动力学稳定、电解质平衡及一定的凝血功能。
术中尽量维持各项指标的平稳,减轻缺血再灌注带来的损伤,麻醉中正确处理肝功能衰竭和手术引起的循环不稳定状态、代谢紊乱及凝血障碍是肝移植手术成败的关键[2]。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5-03~2009-12本院行肝移植术病人19例,均为男性,年龄32~48岁,体重62~78k g ,A S A Ⅱ~Ⅲ级,12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7例肝癌。
1.2 麻醉方法病人入手术室后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及脉搏氧饱和度,局部麻醉下行颈内静脉穿刺,放置漂浮导管,连续监测肺动脉压及中心静脉压。
行桡动脉穿刺置管连续监测动脉血压。
术前用药:阿托品0.5m g ,术前0.5h 肌肉注射。
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 g /k g ,维库溴铵0.1m g /k g 、芬太尼2μg /k g 、丙泊酚1m g /k g 。
麻醉维持以持续静脉泵注丙泊酚2~4m g /(k g ·h )、芬太尼0.05~0.1μg /(k g·m i n )、维库溴铵(4m g /h )、异氟烷吸入;手术结束前10m i n 静脉注射芬太尼0.03μg /k g ,术毕采用芬太尼静脉镇痛。
13例原位肝移植麻醉管理体会叶小平;许平;梁启波【期刊名称】《广东医学》【年(卷),期】2002(023)0z1【摘要】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手术围术期的血流动力学及生化、酸碱改变.方法终末期肝病患者13例,采用气管内静吸复合全麻.用HP M1166A多功能监护仪及Swan-Ganz导管监测不同时期血流动力学和血气、生化、凝血、乳酸及血常规、血小板、血糖等变化.结果无肝期大多数患者出现显著的酸中毒;血糖多数高于正常.在无肝期和新肝早期血游离钙降低,血钠、血钾和血氯的变化不大;凝血功能明显异常.所有患者在手术期间均有体温下降,经采用加温器和加温毯后,术毕可维持满意体温.血流动力学变化显示,在无肝期PAWP较术前显著下降.新肝期PAWP,MPAP,CVP较术前明显升高;MAP下降.术毕PAWP及MPAP 继续维持较高水平,MAP较术前偏低.CCO术毕较术前提高,PVR无明显变化.结论原位肝移植患者手术期间应定期监测血气、生化、凝血功能,及时处理可于术毕得到基本纠正.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主要发生于无肝期和新肝期,此期间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稳定,并可减轻由于前负荷增加造成对肺脏、肝脏及肾脏的不良影响.【总页数】2页(P52-53)【作者】叶小平;许平;梁启波【作者单位】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广州,510282;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广州,510282;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广州,5102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相关文献】1.原位肝移植的麻醉及围术期麻醉管理的探讨 [J], 丁翠霞2.原位肝移植手术室管理体会 [J], 魏莉3.原位肝移植9例术后早期管理体会 [J], 管向东;黄洁夫4.5例原位肝移植麻醉管理体会 [J], 陶德强;卢兰生;杨占民5.原位肝移植术的麻醉管理体会 [J], 吴永伟;王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移植的麻醉管理Anesthetic Management Dur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北京朝阳医院麻醉科田鸣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OLT)手术中病人会发生多系统复杂的、剧烈的病理生理改变。
这些病变的产生与晚期肝病的病理生理特征以及肝移植手术的创伤和干扰有内在的联系。
主要表现为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波动和内环境与凝血功能紊乱,并累及重要器官的功能。
麻醉质量的高低是决定肝移植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
术中进行多系统连续或定时的监测,有计划的预防和治疗术中可能发生的严重病变,提高麻醉管理的水平是本课讨论的重点。
晚期肝病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与肝脏的代谢功能低下和组织结构破坏有关。
可产生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加之造血功能下降而致贫血。
慢性高静脉压,白蛋白合成减少,以及因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代谢减少而产生的水钠储留导致了腹水的形成。
利尿剂的使用可加重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并减少了血管内容量。
由于肝脏具有多种合成和代谢功能,终末期肝病的临床表现实际上累及到全身所有的器官和系统(见下表)。
高动力循环肺通气血流比值(V/Q)失调有效血浆容量下降肝血流减少肾灌注不良和游离水清除下降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钠腹水和外周组织水肿,低血清白蛋白酸碱紊乱胃肠道出血低血糖凝血病脑病肺功能残气量(FRC)下降易感染肝移植手术的分期Ⅰ期—无肝前期(Pre Anhepatic Stage):从切皮至病肝取出,此阶段以钳夹门静脉为终点。
包括了对病肝的游离和松解。
主要问题是术中出血。
Ⅱ期—无肝期(Anhepatic Stage):从钳夹门静脉和肝动脉开始至新肝的腔静脉和门静脉吻合完毕并开放供血为止。
此期病肝被移除并吻合新肝。
主要问题是下腔静脉回流受阻,肠道和下肢瘀血。
涉及到静脉-静脉体外转流(veno-venous bypass VVB)的应用。
Ⅲ期—再灌注期(Reperfusion Stage):从开放下腔静脉和门静脉阻断钳使移植肝供血开始直至吻合肝动脉、胆总管及关腹结束手术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