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服装发展史
- 格式:ppt
- 大小:7.23 MB
- 文档页数:31
中外服装史重点笔记
中外服装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涉及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浪漫主义等多个时期和风格的服装样式、材料、工艺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中外服装史的重点笔记:
1. 古代服装:古代服装通常是以丝绸、麻布等材料制成,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制作过程较为繁琐。
古代服装有着丰富的款式和装饰,如古埃及的鳞片状长裙、古希腊的紧身长裙、古罗马的袍服等。
2. 中世纪服装:中世纪服装风格受到宗教和贵族阶级的影响,通常以长袍、披肩、外套、帽子等为主要款式。
同时,中世纪的服装也受到周边国家和文化的影响,如拜占庭帝国的长袍、伊斯兰世界的罩袍等。
3. 文艺复兴时期服装: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文化和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服装也不例外。
这个时期的服装通常以丝绸、麻布、薄纱等为主要材料,款式多样,细节精致,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中身穿的华丽披肩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连衣裙等。
4. 巴洛克时期服装:巴洛克时期是欧洲文化艺术的顶峰时期之一,服装也不例外。
这个时期的服装通常以华丽的装饰和繁琐的细节为特点,如金玉饰品、刺绣、缀满宝石的外套等。
5. 洛可可时期服装:洛可可时期是欧洲文化艺术的另一个顶峰时期,服装也不例外。
这个时期的服装通常以轻盈、简约、优美的特点为特点,如清汤挂面的发型、蓬松的连衣裙等。
6. 浪漫主义时期服装:浪漫主义时期是 19 世纪欧洲文化艺术
的代表时期之一,服装也不例外。
这个时期的服装通常以自由、大胆、个性化的风格为特点,如长长的裙子、宽松的外套、富有艺术气息的饰品等。
以上是中外服装史的一些重点笔记,这些知识点对于学习服装史和研究服装文化都非常重要。
中外服装的发展与演变摘要;服装发展史,简而言之是把服装的进程记录下来,是一门历史学。
也是一定地域的社会风俗史,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追溯历史服装是从何而来有几种说法:保护说、遮羞说、装饰说、等。
我们的祖先猿猴在历史的演变,先披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
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人靠衣装,美靠靓装,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
关键词;中过服装发展史,外国服装发展史衣引言;在服装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中国服装史的发展与外国服装史的发展又有着很大的不同。
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经济政治,不同的时期等对中外服装史产生了很大影响。
中华民族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中国的服饰有其自身的地位和作用,也有其独有的东方韵味。
所以,中国服装发展史其悠久重要的意义。
原始社会服饰(公元前21世纪之前),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人们慢慢地学会了制作一些普通的磨制石器、一些兽皮装饰品、建筑房屋。
还对纤维进行开发与运用。
还发现了中国服装的瑰宝丝。
作出了丝织物,毛织物,毛织物。
为中国服装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商周服饰(约公元前16世纪~前771年),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
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
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衣料用色厚重。
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
,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
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春秋战国服饰(公元前770~前221),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
中外服装史课件中外服装史课件服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更是文化传承和个人表达的方式。
中外服装史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服装演变和文化意义。
本文将以中外服装史为主题,探讨服装的起源、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服装的起源人类最早的服装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那时人们用动物皮毛、树叶等简单材料覆盖身体,以保暖和保护。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服装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在中国,最早的服饰出土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如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这些服装主要以纺织品为主,如麻、丝和棉等。
而在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文明古国,服装则更加注重装饰和表达身份地位。
二、中外服装的演变1. 中国服装的演变中国的服装演变可以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
古代服装以汉服为代表,它是中国传统服饰的典型样式,包括衣、裳、襦、袍等。
近代服装则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引入西式的剪裁和款式。
现代服装则更加多样化,融合了中西方元素,既有传统的旗袍和唐装,也有西装和连衣裙等。
2. 西方服装的演变西方服装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时期的服装以长袍为主,强调自然和舒适。
而古罗马时期的服装则更加注重装饰和奢华,如华丽的长袍和珠宝等。
中世纪的欧洲服装则受到宗教和封建制度的影响,男性以长袍和紧身上衣为主,女性则穿着长裙和束腰的紧身衣。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服装开始追求自然和人体的曲线美,强调身材的展示和舒适性。
三、服装与社会的关系服装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它还反映着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在古代社会,服装往往与身份地位紧密相连,不同阶层的人穿着不同款式和颜色的服装,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在现代社会,服装成为了一种个性和时尚的表达方式,人们通过服装来展示自己的风格和个性。
同时,服装也受到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如工业革命时期的机械化生产使得服装更加大规模和标准化。
四、服装的文化意义服装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中外服装史感悟服装,这看似平常的存在,却承载着岁月的故事,诉说着不同文化的风情。
咱先来说说中国的服装史。
古代那会,宽袍大袖可是主流,那飘逸的模样,就像仙人下凡,充满了神秘和优雅。
想想看,那长长的裙摆拖在地上,仿佛是在书写着华丽的诗篇。
就像唐朝的女装,那袒胸露臂的大胆,不正是展现了当时的开放和繁荣吗?那绚丽的色彩,精美的刺绣,简直就是艺术品!再瞅瞅外国的服装史,也是精彩得很呐!欧洲中世纪的那些华丽长袍,层层叠叠,繁琐却又无比精美,就像是城堡里的公主和王子们专属的盛装。
还有那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强调线条和比例,是不是感觉就像在雕琢一件完美的雕塑?中国服装讲究的是意境和韵味,那含蓄的美,就像一首悠扬的古曲,余音袅袅。
而外国服装呢,有时候大胆奔放,有时候严谨规整,就像是一场多变的交响乐。
这就好比做菜,中国服装像是精心烹制的中式佳肴,讲究色香味俱全,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外国服装呢,则像是充满异域风情的西餐,有着独特的配料和精致的摆盘。
咱们从服装的变迁中,也能看到社会的发展啊!比如说,中国近代受到西方的影响,服装也逐渐变得简洁实用,这不就反映了时代的快节奏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吗?而外国的服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而不断演变。
想想看,如果我们穿越回古代,穿上那时的服装,是不是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就像我们一下子融入了那个时代,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所以说啊,研究中外服装史,不只是看看衣服的样子,更是在探寻人类文明的足迹,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
这难道不是一件超级有趣又有意义的事情吗?总之,中外服装史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去欣赏,去领悟其中的无尽奥秘。
让我们一起在这绚丽多彩的服装世界里畅游,感受那独特的魅力吧!。
中外服装史(服装发展史)选择题1.服装起源的四种说法:(a羞耻说b装饰说c性吸引说d保护说)2.原施人类的三个服装阶段?(裸态/毛皮/纤维)3.旧石器时代的服装一般用(毛皮)材料制成4.我国远古居民缝制衣服的开端以(骨针)为标志5.运用动物纤维蚕丝为首的国家是(中国)6.中国古代以上衣下裳象征(天地阴阳)7.中国古代“褐衣”的材料是(麻)8.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是(夏朝),鼎盛时期是(周朝),废除时期是(秦朝)9.设立“司服”之职掌管帝王服饰开始于(汉)朝10.什么是冕服“十二章纹”,象征意义各是什么?十二章纹: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指中国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它们是: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11.帝王冕冠有(十二)旒玉珠(144)颗正确戴法是(前低后高)12.仅次于冕冠的帝王冠是(通天冠)13.周朝时,天子燕居,诸侯祭祀宗庙,大夫和士早上入庙,叩见父母穿的衣服是(玄端)14.春秋战国时期,最为流行的服式是(深衣)15.推行胡服骑射改革的是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16.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服式区别于汉族服饰的最主要特征是汉族服饰:宽袖袍服,裤腿肥大;少数民族服饰:窄袖短上衣,裤腿口较窄,主要是便于骑马打仗17.什么是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
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
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路上丝绸之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路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18.南朝王公、名士、百姓崇尚宽衫大袖的服饰(褒衣博带)19.“杂裾垂髾”服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20.用整幅布做成的头巾叫(幅巾)21.高腰掩乳裙装主要流行在(唐朝)22.唐代男子皆以穿(圆领袍)为主。
参考书籍:《西洋服装史》李当岐《外国服装史》张乃仁杨霭琪《中西服装史》叶立诚文化概述:地理环境(海洋)文化特征服装跳跃式发展内容概述:克里特岛体形式古希腊平面(人体自然美)中世纪追求服装与人体的关系西方服装概略根据西方服饰发展的特点,不按时间分,按风格分:古代服装:古埃及、古代西亚、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5~15)拜占庭(东罗马)395~1453欧洲文化的黑暗时代 5~10 早期基督禁欲思想罗马式10~12 由宽衣向窄衣过渡哥特式 13~15 古今、东西的交叉点近世纪文艺复兴时期15中~17初 (意大利风时代、德意志风时代、西班牙风时代)巴洛克 17 (荷兰风时代、法国风时代)洛可可 18 (男装开始走向稳定的发展,到19世纪末逐渐形成模式)19世纪新古典主义时代 (1789~1885)浪漫主义时代 (1825~1850)新洛可可时代 (1850~1870)巴斯尔时代 (1870~1890)S形时代 (1890~1914)第一章古代服装第一节古埃及一、男子服装罗印·克罗斯(Loin Cloth)缠腰布卡拉西里斯(Kalasiris)贯头衣丘尼克(Tunic)连衣裙多莱帕里(Drapery)卷衣二、女子服装绳衣其他同男子假发、假胡子多配饰(彩陶、宝石….)化妆品鹰、蛇王权睡莲富饶第二节古代西亚一、苏美尔人 B.C. 3500卡吾那凯斯(kaunakes)缠腰布特点:面料二、巴比伦人 B.C.2000卷衣三、亚述人 B.C. 1400华美流苏、刺绣、宝石装饰内衣:棉织物外衣:毛织物男子丘尼克+卡夫坦型、丘尼克+乓乔型、丘尼克+卷衣女子卷衣四、波斯人 B.C. 600原为山岳民族服装:北方型(鞣制皮草、紧身合体、裤、帽)初:丘尼克*长裤统治两河流域后,受卷衣影响亢迪斯(宽松)喇叭袖、提花图案古代服装中,古代波斯人对袖子进行造型。
第三节古希腊一、克里特-迈锡尼文明( B.C.2000~B.C.1000)克里特岛B.C.3000 小亚细亚迁入许多居民B.C.2600 青铜B.C.2000 宫殿建筑象形文字B.C.1600~1500 米诺斯王朝鼎盛时期B.C.1400 开始衰退B.C.1200 希腊多利安人入侵迈锡尼B.C.1600~1200一、克里特人的服装二、古希腊( B.C.800~B.C.146)B.C.3000~B.C.1200爱琴文明B.C.2000~B.C.1200北方迁入:亚加亚、爱奥尼亚人、多利安人、伊奥利亚人毁灭爱琴文明B.C.800~600建立许多奴隶制城邦B.C.500中~400中鼎盛代表性城邦:斯巴达雅典斯巴达(多利安人):浑厚的艺术风格简朴、庄重的男性特征雅典(爱奥尼亚人):柔美的艺术风格纤细、优雅的女性特征第一章古代服装第三节古希腊二、古希腊人的服装温和晴朗爱好运动,炫耀身体,不以服装表现地位等级服装单纯、朴素,强调比例优美、节奏和和谐(代表品种希顿和希玛纯)希顿区别:1、希顿(Chito,Khiton)内衣多利安式希顿爱奥尼亚式希顿2、希玛纯(Himation)外衣3、克拉米斯(Clamys)斗篷4、发型希顿共同点:褶第四节古罗马B.C.1000~A.D.395B.C.3世纪统一半岛B.C.1世纪征服希腊A.D.395年东西分治东罗马君士坦丁堡拜占庭(1453年)西罗马罗马476年灭亡一、男子的服装托加(Toga)外衣丘尼卡(Tunica)内衣拉塞鲁那(Lacerna)斗篷佩奴拉(Paenula) (从平民服装礼服的变化)二、女子服装斯托拉(stola)内衣(模仿爱奥尼亚式希顿)帕拉(palla)外衣(模仿希玛纯)贝尔(veil)面纱、披头“古代比基尼”斯托罗菲吾姆(胸罩)steophium帕纽(三角裤) pague三、服饰配件好宝石,夸耀富有和身份,出现许多装饰第二章中世纪(5~15世纪)395年,罗马帝国东西分治(东欧、西欧)拜占庭(东罗马)395~1453 欧亚的连接点,地中海、黑海的连接点中世纪欧洲文化的黑暗时代 5~10罗马式 10~12哥特式 13~15罗马式:半圆拱顶、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二版)冯泽民刘海清编著主目录课程介绍教师简介教学大纲(思考题)教学内容自测习题参考文献附录点击各项自动链接课程介绍•服装发展史是服装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理论课程. 本课程以大历史的眼光从人类文明的角度,系统阐述中西服装发展的历史,并运用文化学理论,从历史的服装现象中透析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服装的文化本质,以及服装与时代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的关系。
本课程先从服装发展的共性特征入手,总领人类服装的演变历史,再分别重点表述中国和西方的服装发展进程,最后对中西服装做了跨文化的比较。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每个时期,每个地区不同的服装样式与发展特点,认识服装变迁的原因与发展规律,同时还可以开阔视野,获得相关的知识,提高审美修养,增强对服装发展趋势的分析和预测能力。
•“认识历史,是为更好地创造未来”,这也是本课程的教学宗旨.•指定教材为冯泽民,刘海清编著,《中西服装发展史》。
教师简介•冯泽民,江苏省江阴市人,武汉科技学院服装学院教授,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
长期从事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及服饰文化和史论研究,多次获得省优秀教学科研奖,并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出版有《中国古代服装简史》、《服装发展史》、《中西服装发展史教程》等。
•刘海清,湖北省武汉市人,中南民族大学教授,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
长期从事中国文学、书法和中西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参编、主编、合编《西方现代艺术辞典》、《文艺心理学大辞典》、《大败局》、《毛泽东瞩目的风云人物》丛书、《中西服装发展史教程》等书数十部,发表专业论文若干篇,多次获得校优秀教学奖。
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西服装发展史•二、参考课时:56(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三、课程适用层次:本科•四、课程概述•根据该课程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一.服装的起源与发展的共性特征;二.中国服装发展史,着重阐述先秦及封建社会各朝代的服饰状况以及沿革、演变的基本脉络;三.外国服装发展史,以西欧各国服装发展进程为主要线索,讲叙古代、中世纪及近现代西方服装的变迁过程;四.服装发展的跨文化比较,分析中西服装文化的差异,探寻人类服装发展的共性模式.其中,第二、第三部分是本课程的主体内容。
服装的起源与发展一、服装的起源与发展关于服饰起源的原因,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一般有三说:御寒防暑说,羞耻说,服饰和美观说。
这在中外古代文献中和考古发掘中有文字记载和出土实物作证明。
中国古代典籍《礼记•礼运篇》记载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
未有见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这一说法就是御寒防暑说。
这里所说的“昔者”,即人类服饰起源的时间,当在人类脱离了动物境界的猿人时期,距今约五、六十万年。
这一时期,人类从事渔猎,采集等工作,冬天将猎获的兽皮来遮盖保护身体以御寒保暖,夏天则裸体或以树叶、兽皮遮掩阳光免受炎热。
这可以说是人类最原始的服饰雏形了。
至于西方的古文献记载,则有基督教的《圣经》。
《圣经•旧约•创世纪》中有一则故事,说是上帝耶和华创造了天地万物之后,又用泥土造了亚当和夏娃两个人,亚当是男性,夏娃是女性,他们结成夫妻。
两人在蛇的引诱下,偷吃了伊甸园中生命树上的果子,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裸体,为了遮盖,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造了裙子。
耶和华神无奈之下,用皮子做衣服给他们穿。
这一传说在西方很流行,这就是服饰起源的羞耻论。
在该论,这已是人类有群婚向对偶婚发展的过程中,才具备的羞耻心理,这也是人类伦理意识的最初觉醒。
在服饰起源的时间上,要晚于御寒防暑说。
有意思的是,东西方古老的服饰起源说,都先说到裙子,也就是裹腰的兽皮或树叶,这说明人类下装的出现早于上装。
至于有裙子发展到裤子,那是以后游牧民族为便于骑马射猎而发明的。
事实上,中国古代文献中早已是把御寒防暑说于遮羞说结合在一起来讲人类服饰起源的,这在古代名称上就看的很清楚。
现在农村人还讲服装为“衣裳”,我们不要笑话人家土气,“衣裳”一词还是古汉语呢~古人说:“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庇寒暑也;下曰裳,赏,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刘熙《释名•释衣服》) 最近,“五一”黄金周期间,中央电视台10频道科学教育栏目有一档节目叫“祖先爱美”,其中有一辑叫“我们的祖先穿什么,”就形象的解说了人类的祖先由裹兽皮、编草裙到发明骨针,用骨针缝制上衣下裳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