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与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6
从汉语词汇看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于桂梅(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与语言之间形成了密切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语言反映文化、新词集中反映文化的历史特征、文化因素与语言现象互相诠释等语言文化现象充分说明,否定文化与语言间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一味地强调某一者的主体性、决定性和独立性都是不客观的。
关键词:汉语词汇;文化;语言;关系中图分类号:H10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351(2010)04-0103-03收稿日期:2010-05-12作者简介:于桂梅(1977-),女,甘肃武威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天水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和,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一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所获得的其他一切行为习惯。
”[1]语言一方面是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又是文化本身,是人类其他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要素。
同时,语言又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有着固定认知成果,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意向、愿望的功能。
历史的连续性是文化的发展特点,而这种连续性又是通过语言的交流活动来实现的。
因此,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就成了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学界提出过多种观点,代表性的有“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结构是文化结构的本源和决定因素;与之相对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文化结构是语言的决定因素;格里姆肖的《社会语言学》则认为语言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互限”;乔姆斯基的学说认为语言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都是受第三种因素诸如人的本质、人脑结构、人类思维特征等决定的;实证主义则认为,语言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之间只有“伙伴关系”、相关关系,而无因果关系。
此外还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说,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工具说,语言与文化的基本特征一致说等。
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问题,不应采取简单化、偏执化乃至虚无化的态度,也不能把语言和文化完全对立起来,而应从普遍联系的角度辩证地加以分析。
汉语词汇与文化汉语词汇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主要语言,它所包含的词汇与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
从字面上来看,汉字就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精华,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小小的符号,却有着人类价值的复杂内涵。
正是这样的复杂性和深度让汉字成为最独特,最具表现力的文字之一。
汉语词汇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不仅体现在日常沟通中,也体现在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等领域。
以文学为例,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其独特的风格和气质没有任何一种语言能够媲美。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作者所使用的词汇与语言表达方式,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还有就是宗教文化,中国的传统宗教包括道教、佛教、儒教等等。
在每一个宗教中,汉语词汇的使用方式和特点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例如,佛教的四谛和八正道需要用特定的术语来解释,以及虽然它们的翻译可能不同,但是总体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历史上,汉语词汇的使用方式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都通过词汇的选择以及作者的描述方式来体现。
例如“千古奇冤”、“忠孝双全”、“义薄云天”这些词语都不仅仅是词语,更是体现中华文化和精神的文化符号。
总的来看,汉语是一门非常丰富多彩的语言,涵盖了很多与文化密切关联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都反映了中国文化在不同领域的独特性和深度,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珍贵遗产。
同时,也像我们现在在学习国外语言的时候,需要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便于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学习汉语也需要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并深入了解语言所包含的意义和内涵,打破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壁垒,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分享这些宝贵的财富。
浅论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及其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摘要: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词义又关系到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对外汉语教学中,词语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同等重要,词汇教学也因此受到文化的影响,本文以中医学术语为例探讨词汇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的关系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相关教学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语言意义;文化意义;对外汉语教学中医学术语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2一、词语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词汇本身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维、哲学、宗教信仰、艺术等,同一词汇的文化意义差别很大。
词义问题是整个词汇学里最重要的研究方面之一,我们通常所说的词义,指的是词的语言意义,“是词所指的客观事物或现象,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认识的概括反映”。
它是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所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
词的文化意义,是指“词在特定社会文化交际背景下所获得的意义,也就是社会及文化赋予词汇的感情色彩、风格色彩、比喻意义、借代意义、联想意义等,也称为附加义”,文化意义是附加在语言意义上的主观意义,反映出交际者的文化心理、态度和感情色彩。
文化意义比语言意义更加的含蓄,需要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过:“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同时也是文化教学。
二、从中医学术语看词语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之间的关系索绪尔把词义定义为“被命名的事物或概念与名称本身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形成无不渗透着人对现实的感受及经验,词的多义性,就在它是现实世界的象征符号,体现着人对现实世界的不同认识。
”词汇意义是一种民族文化,其语言意义是基础,标记了客体的主要的语义信息,文化意义依附于语言意义,是以语言意义为核心的,会随着语言意义的变化而变化。
(一)中医词汇的文化含义以语言意义为基础——以中医学中的“舟”为例从整体上看,词语的语言意义是基础,文化意义依附于语言意义。
论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汉语词汇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内涵丰富而深刻,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
一、汉字的象形特点汉语是一种象形文字,其汉字在形式上具有非常强烈的象形特点,每个汉字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含义和文化背景。
例如,“日”字就是太阳的形状,寓意着充满光明与温暖;“月”字则是月亮的形状,寓意着柔美与神秘。
这些汉字的形状与含义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
二、汉语词汇的博大精深汉语词汇高度概括,其中每一个词语都有着丰富的含义和深入的文化内涵。
例如,“敬重”这个词语,其中“敬”代表着尊敬、敬礼、敬重,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品德之一;而“重”则代表着重视、看重、珍视,是中国文化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态度和价值观。
这两个汉字的结合,寓意着尊重、重视、珍惜和爱护他人,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道德操守之一。
三、汉语词汇的象征意义汉语词汇中往往会有着许多象征意义。
例如,“睡莲”这个词语,其中莲花寓意着高贵、纯洁、干净和完美,而睡莲则代表着淡淡的清香和甜美,是一种经典的文化意象。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睡莲”更是被吟颂为一种高尚而优美的形象,成为了文学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四、汉语词汇的历史渊源汉语词汇的历史渊源也是其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词汇中有很多是源自古代文化的,例如,“风雅”这个词汇就是源自古代诗词、音乐和绘画等艺术形式,代表着一种优雅、高尚、艺术的风范。
而“四书五经”、《史记》等古代经典的词汇,则代表着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汉语词汇的民族特色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中,自然也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例如,“黄土高原”这个词汇在汉语中被广泛使用,寓意着中国北方的荒漠、草原、山丘和黄土地貌,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地理特色之一。
汉语中还有很多涉及山水、民俗、饮食等领域的专有词汇,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之处。
综上所述,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其中包含着中华文化几千年的积淀和传承。
浅谈汉语词汇文化发布者:芒妮萨罕·麦合木提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不同民族的语言记录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风貌。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对促进汉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词汇能够最明显的反应时代的变化,词汇自它产生的那一刻起,便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文化信息。
词汇是人类认识成果的反映和体现,因而总是反映着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汉语的词汇大多是复合词构词法组成的词语,双音节词占优势,体现表现出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以及审美心态。
本文便是从汉语词语来谈谈汉民族的文化心理。
一、汉语词语表达的伦理观念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其中伦理观念是汉民族传统心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伦理观念中有等级观念、尊卑心理、重血统、重亲疏等传统的观念意识。
这种传统的伦理观念包含在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
(一)汉语词汇反应汉民族的等级观念汉民族由于长期受封建伦理观念和皇权至上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尊卑分明、贵贱有序的观念。
这种封建伦理等级观念,在汉语的词序结构上最有反映,双音节并列合成词的词素序列中表示尊敬的词素在前面,表示卑下的在后;表示长者的词素在前,幼者在后;表示男性在前,女性在后;表示褒义在前,贬义在后;表示重要的语素在前,次要的在后;表示大者在前小者在后等等。
这种表示尊卑等级观念的并列合成词的语素序列,形成了一条约定俗成的构词规律。
例如:反映社会人际关系的合成词:君臣、后妃、臣民等;表示事物关系的并列合成词:胜负、胜败、兴亡、文武等。
(二)词汇反映的男尊女卑观念封建伦理观念中,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在词汇中也有反映。
如在有关男女的词语中,在词序顺序中总是男在前面,女在后面。
例如夫妻、夫妇、男女、父母等;封建伦理道德要求妇女要“三从四德”,所谓“三从”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所以妇女在家庭中是没有任何地位的在社会上更是最底层。
团此,古代妇女常自称“奴家、贱妾、卑妾”等。
二、词汇的运用与汉民族的中庸思想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汉民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观念便是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庸和谐思想,也称为中庸之道。
浅谈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摘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可分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
汉语是汉文化的载体,它深深地印上了汉民族悠久而多姿多采的文化历史的印记,学习汉语必须把握汉文化。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作为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且最能体现时代和社会变化的一个要素,它能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本文简要的介绍了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词汇;文化;关系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62-02语言和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
任何民族语言都负荷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蕴。
各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经过历史的积淀而结晶在词汇层面上。
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从另一方面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往往制约着该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对语言的词汇影响更深。
十九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曾指出:“一个民族的词汇本身就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
”因此可以说,任何民族的语言词汇系统及其构成成分,都会受其民族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一、词汇能反映文化汉语是汉文化的载体,它深深地印上了汉民族悠久而多姿所采的文化历史的印记,学习汉语同样必须把握汉文化。
要想把握好汉文化,在具有初步的汉语基础知识之后,应注重学习最能反映汉文化特征的汉语文化词语。
文化词语总是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心理素质、习俗民情、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是词汇中最活跃的部分。
汉语的背景是中国文化,因此词语的生成、演变、派生、组合等往往可以从文化上找到理据。
例如汉语中的对偶性的形成,尤其汉语词汇的对称结构和音节的偶化,与汉民族传统的辩证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汉民族自远古时代就产生了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辩证观念,这种辩证观念孕育了汉民族凡事讲成双成对,重视均衡和谐的心理特点,并对汉语的构词特点有极大影响。
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关系探析
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关系探析
一、汉语词汇代表汉民族文化
1、汉语中的家国情怀
汉语中有许多词汇传达着汉民族文化中对家国情怀的表达,比如“乡愁”、“家乡”、“故乡”等,对于一个华夏民族来说,这些词汇代表着每个人都心怀家乡之情,也显示出汉族内部社会关系的特征。
2、传承中华文明
汉语中有许多由儒家思想和中国古代文明出自的词汇,比如“诗酒”、“乐府”等,这些词汇不仅体现了婉转的文学魅力,也体现了汉民族文化中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二、汉语词汇与传统节日有着紧密的关系
1、汉语词汇与春节有着紧密的关系
汉语中有许多有关春节的词汇,比如“过年”、“拜年”等,这些词语体现了汉民族对新年除旧迎新的习俗,同时也体现了汉民族人民对新年寄寓着满心希望的情感。
2、汉语词汇与中秋节有着紧密的关系
汉语中也有许多有关中秋节的词汇,比如“团圆”、“庆祝”等,这些词語代表了汉民族对和谐团圆家庭的传统文化,体现出汉民族文化中对家
庭的关怀和珍视。
三、汉语词汇中的祖先崇拜
1、汉语词汇中祖先崇拜
汉语中有许多有关祖先崇拜的词汇,比如“祭祀”、“埋葬”等,这些词汇都表达了汉族祖先崇拜的习俗,体现汉族文化中对祖先一直传承的意
识形态。
2、汉语词汇中关于传家守三的传统文化
汉语中有许多体现传家守三的传统文化的词汇,比如“传宗接代”、“家孝”等,这些词汇表明了汉民族文化重视后代子孙传承的精神,也表达
了汉民族对家庭的珍视。
综上所述,汉语词汇反映了汉民族从文明传承,国家情怀,传统节日,祖先崇拜以及家孝等方面的文化,有助于在时代发展中保护和传承汉
民族文化。
词语教学中融入文化因素的例子及设计过程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表达内容的基本构造单位。
没有词汇就无法传递语言信息,也就无从交际,要想简洁、流利地转达信息,词汇应用的准确度尤为重要。
因此,词汇教学在语言教学中,起着核心作用。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更是培养留学生第二语言能力的基础环节,词汇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的整体水平。
汉语中词汇数量庞大、系统复杂,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语素而不是词,外国留学生对汉语缺乏语感、记忆起来较困难等,这些都成为提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率的障碍。
一、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加强文化因素导入的重要性“当社会生活发证渐变或激变时,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会毫不含糊地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产生变化。
”语言的变化首先表现在词汇的变化上。
词汇作为语言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直接迅速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民族文化的发展,体现了语言的文化功能。
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词汇进行适当的文化导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词汇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最为密切,肌肤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极强的时代性。
词汇产生额原因大致有三种:一是经济发展、社会开放导致“文化词”大量出现;二是文化移入的影响。
一种新的文化现象的出现,常常会导致一大批“文化词”的产生;三是社会文化的心理作用。
人们为适应一种新的文化,有求新求异的心态。
词汇的产生一文化的发展变迁关系密切,如果不联系社会文化就难以理解。
对外汉语教学是跨文化语言习得,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
词汇反映了社会赋予词语深层次的概念和意义,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这种民族间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使得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显得十分重要。
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文化词汇的定性。
1.文化词汇及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文化义关于此的文化义,有多种界定,有的学者认为“一个词语总会具有某种文化义。
”“词的文化义就是通过词的意义和词的形式所反映出来的汉民族文化的种种要素。
”它体现在“词义的单体、词义的类聚、磁性结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