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十二社会的发展与汉语词汇的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7
现代汉语词汇的语义变化与社会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现代汉语词汇的语义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事物认知的深化,还折射出社会价值观念的演进和社会变迁的方向。
本文将分析现代汉语词汇的语义变化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一、词汇语义的深化与社会进步在现代汉语中,许多词汇的语义得到了深化和拓展,这与社会的进步密切相关。
以“科技”为例,早期的意义仅指“科学技术”的简称,而现如今,这个词不仅指代“科学技术”,还包括了应用科学知识所发展出的各种高新技术和产品,在这个过程中,“科技”的语义不断扩大,反映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反映出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另外一个例子是“生态”。
在过去,这个词的意义仅仅指代“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如今,“生态”已经演变成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包含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绿色发展等方面,这种语义的扩大反映了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二、词汇语义的转变与社会观念的变化一些词汇的语义转变与社会观念的变化密切相关。
以“家庭”为例,过去,“家庭”仅限于指代亲属关系所构成的生活单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观念逐渐变化,家庭的定义也发生了改变。
现如今,“家庭”所包含的意义更加广泛,除了传统的核心家庭,还包括同居关系、单亲家庭、同性恋家庭等多种形式,这种语义转变反映出了对家庭结构和家庭观念的多元化认知。
此外,“公平”这个词的语义也发生了转变。
过去,“公平”一词更多的指代权利、待遇等方面的平等,而如今,“公平”的语义已扩展到社会资源的分配、社会机会的均等以及社会制度的公正等多个方面,这种转变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公正的关注和要求的提升。
三、词汇语义的变化与社会变迁的方向现代汉语词汇的语义变化也可以反映出社会变迁的方向。
以“女性”相关的词汇为例,过去,“女性”一词常常与“柔弱”、“依附”等含义相关联,这体现了传统性别观念下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汉语词汇的发展和歧变中国的汉语词汇发展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历史,深受文化、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词汇的发展和歧变既是对时代变迁的记录,也是语言演化的必然结果。
汉语词汇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古汉语时期,那时的词汇非常简单,数量有限,大多与生活密切相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书面记录,造成了词汇的产生和扩大。
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汉语词汇的发展都有明显的特点。
例如,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词汇创新的时期。
大量的诗词创作推动了新词的出现,并丰富了词汇的内涵。
然而,词汇的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歧变的现象。
有些词汇由于使用频率的变化或语音的变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意义改变。
例如,“丑”原指丑陋,后来也引申为丑剧表演的角色类型;“鸡”原指鸡科动物,后来也引申为贬义词,表示软弱、胆小或娘娘腔等贬义含义。
另外,由于汉字的多音性和语音的演变,一些词汇发生了音变。
例如,“字”在古代读作“子”,后来发生了音变,“字”读作“zi”。
还有一些词汇在不同地区间产生了不同的发音和意义,造成了地方方言或口语中的歧义。
如今,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主要受到社会变革、科技进步和文化交流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词迅速涌现,如互联网、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
此外,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也带来了外来词的引入,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多样性。
总的来说,汉语词汇的发展和歧变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
它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又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词汇的发展和歧变不仅是语言演化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和变迁的真实写照。
中国的汉语词汇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各时期的社会变革、文化交流和科技进步都对词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汉语词汇的繁荣和多样性。
汉语词汇的发展和歧变既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彰显了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
在中国古代,汉语词汇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词汇量有限,多数词汇与生活密切相关。
汉字的象形、指事、会意等特性使得词汇的表达准确而鲜明。
现代汉语词汇的演变与文学影响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而词汇则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现代汉语词汇也在不断演变,这种演变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汉语词汇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
首先,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是推动词汇演变的重要因素。
例如,在现代社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网民”“网购”“电商”等词汇应运而生。
这些新词汇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再比如,航天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卫星”“火箭”“空间站”等词汇,让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描述相关的科学概念和现象。
其次,文化交流的加强也促使了现代汉语词汇的演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
我们吸收了许多外来词汇,如“咖啡”“沙发”“巧克力”“逻辑”等,这些词汇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语言表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汉语词汇也在向外传播,如“功夫”“太极”“风水”等,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此外,人们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的提高也对词汇演变产生了影响。
新的思想、观念和理论的出现,需要新的词汇来表达。
比如,“创新”“环保”“可持续发展”等词汇,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发展的新认识和新追求。
现代汉语词汇的演变对文学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在文学创作方面,丰富的词汇为作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表达方式。
作家可以运用新的词汇来描绘现代社会的新事物、新现象和新情感,使作品更具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例如,在描写都市生活时,使用“白领”“蚁族”“房奴”等词汇,能够更生动地展现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压力。
同时,一些传统词汇在新的语境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也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和可能性。
在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接受方面,词汇的演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俗易懂的现代词汇能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文学作品。
一些流行词汇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亲和力和时尚感,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
然而,如果作家过度使用生僻或过于新潮的词汇,可能会导致读者理解上的困难,影响作品的传播效果。
论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一、各地方言词汇的整理发掘现代汉语词汇是以北方方言词汇为基础的,并不断从其它方言中汲取有用的成分来丰富自己。
由于改革开放的发展,各个地区间经济往来的不断发展,大量方言俗语词汇逐渐渗入现代汉语,成为其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
方言俗语词汇的渗入,一方面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填补了其表达的空缺,另一方面增强了现代汉语的表现能力,加强了其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这些方言俗语词汇,根据其来源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
二、古代文言词汇的发展使用白话文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通俗易通,但容易产生罗嗦的毛病,在语言实践中,使用古代形成的成语典故,可以免去许多分析、解释的文字,使人立即明了其中的含义,做到了简练地叙述,是对古代文言词汇的合理继承和使用。
近些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古文词汇被发掘出来加以使用,如“福祉”、“神祗”、“褫夺”等词,过去在港台使用较多,近年也开始在大陆使用,比只用“神”、“福”、“夺”等单字在文章中显得更有韵味。
三、新词汇不断产生,旧词汇新义新用(一)新外来词语的吸收五十年代,由于建国不久,受当时的特殊背景影响,汉语中的外来词来自俄语,对其他语言的词语基本是排斥的。
如今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行,随着汉民族与其他民族语言文化接触的频繁,就导致了外来词以及派生词的大量产生。
音译外来词语甚至照搬的现象也多起来了。
首先是英语,其次是日语。
(二)旧词汇的演变1.旧词语复活复活旧词也是产生新词的一条途径。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改革开放,由于体制改革的深化,各种各样过去曾用过而后来又被淘汰了的词语又随着观念的更新或事物的重现而重新活跃在言语交际之中。
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小姐”、“先生”和“太太”等称呼。
2.旧词语的新义新用一些几乎被废弃了的词,过去人们对它们避之惟恐不及,现在竟然成了最走红的词,大家争相使用:霸、帝、豪、皇、宫廷、富豪。
四、传媒对现代词汇发展的推动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演变与社会变迁研究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演变与社会变迁摘要:本文通过对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演变与社会变迁的研究,探讨词语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的演变原因和影响,并分析其对社会的反映和作用。
1.引言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也是表达和反映社会现象和变迁的重要方式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因此,研究现代汉语中词语的演变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社会发展的脉络和语言变迁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2.词语演变的原因及影响2.1 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对词语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而社会文化的变迁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而反映在词语的使用上。
以“婚姻”这个词为例,传统意义上的“婚姻”主要是指男女之间的婚配关系,而在现代社会中,“婚姻”这个词已经逐渐扩大了其涵义,包括同性婚姻、多元婚姻等。
这是社会对婚姻观念的变化导致对词语意义的调整。
2.2 科技进步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科技词汇不断涌现,旧词的意义也在科技发展过程中发生改变。
以“手机”这个词为例,早期的手机主要指固定电话,但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逐渐演变成了移动电话的代名词。
科技进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3 社会变革的影响社会变革常常伴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对词语产生重大影响。
以“改革开放”这个词为例,它最初是指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开放”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社会现象,表达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和方向。
3.词语演变的影响及作用3.1 反映社会变迁词语的演变反映了社会现象和变迁。
通过对词语的研究,可以了解社会的发展脉络和变迁过程。
以“绿色环保”为例,这个词的出现和流行反映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3.2 形成共识和价值观念词语的演变还可以形成共识和价值观念。
汉语词语的变化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摘要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用来表达和交流的工具,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汉语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同时语言作为一套信息符号系统,是社会交际的工具,是人们思想的直接的体现。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社会生活而架构。
凡是社会生活中出现了新的东西,如新制度、新体制、新措施、新思潮、新事物、新观念、新工具和新行为等都会在语言中得到呈现,而汉语词汇作为汉语语言中最活跃的、最敏感的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
汉语词语的变化从历史的纵向角度看,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貌,从历史的横向角度角度来看,在当今社会汉语词语随着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的日益完善而更加丰富和完整。
关键字:汉语词语社会生活特定历史大众传媒汉语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随社会变迁必然地发生着改变,同时语词的变化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生活,二者之间相互影响。
在我国社会急剧变革和进步的背景下,汉语词语中的新词语不断增加、旧词语不断隐退,这是一种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
汉语词语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与社会生活、社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关系。
研究和把握这种文化现象,不仅对于我们做好汉语规范化工作及正确把握汉语的发展方向和规律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对于帮助我们全面认识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生活与汉语词语的变化发展作为语言三要素之一的词汇,对于社会生活有着直接的反映,词语的形成、发展和消解等等都与其有这密切的联系,如社会历史、科学技术、价值取向、传统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 都影响着词语的产生、发展变化,对于这样的现象可以从许多具体的汉语词语中得到反映,从而揭示出一种文化现象。
同时, 透过词汇的变化, 我们又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发展的轨迹, 从而把握整个时代、整个社会发展的脉络。
(一)汉语词语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因素影响制约着词语的发展变化,如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耕为主,因此从我国早期社会就出现了大量与农耕有关的词语,如谷类词语“谷、稷、粟、禾”等。
现代汉语词汇的变迁与演化当我们谈论现代汉语词汇的变迁与演化时,必须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社会背景、科技发展、文化交流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现代汉语词汇的变迁和演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语言和文化带来的影响。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与词汇变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这些变化对汉语词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外来词汇的引入快速增加,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
另一方面,一些传统词汇因为社会变迁而逐渐淡化或消失。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汉语词汇也在不断更新。
比如,互联网的出现给汉语带来了许多新的词汇,如网购、微信、微博等。
这些新词汇不仅满足了人们迅速变化的生活需求,也代表了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文化交流与词汇演化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
这种文化交流引入了许多外来词汇,例如英语中的loanwords(借词),在汉语中也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外来词汇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也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
然而,文化交流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随着外来词汇的引入,一些汉语传统词汇受到冲击,面临被替代的风险。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注重保护和传承汉语的经典词汇,同时接纳外来词汇。
第三部分:社会因素与词汇变迁除了历史背景和文化交流外,社会因素也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变迁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新的社会现象和概念不断涌现,这需要创造新的词汇来表达。
例如,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等新兴概念的出现,催生了一批新词汇。
这些新词汇反映了社会对于新事物的描述和理解。
同时,社会因素也会对汉语词汇的使用产生影响。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改变,会导致一些词汇的使用频率增加或减少。
例如,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一些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词汇逐渐进入日常用语。
总结:现代汉语词汇的变迁与演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汉语词汇的发展和歧变一、引言汉语词汇,不仅量多,而且表义丰富。
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也随着时代的更替而出新。
目前大多数中小学生(包括一大部分青年),恐怕已将“右派”、“大跃进”“上山下乡”“干校”等词语视为“出土文物”;同样,也许不少稍上年纪的人(也包括一部分中年人),对流行日盛的”新兴人类”语言,诸如“偶象”、“BT”、“郁闷”之类,也会感到茫然而不知所云。
而其间相隔不过三、四十年,可见,汉语词汇的变化是十分迅速的。
二、汉语词汇的发展《现代汉语词典》是最能反映汉语词汇的发展变化的一面镜子。
今年上半年,我国《现汉》第5版正式发布。
据专家称:与1996年修订本相比,在收词方面,根据近年来社会生活、科学技术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新增加词语6000余条。
主要包括政治、社会、科技、文艺等20类。
新词新义来源于很多方面,除了绝大部分由普通话中产生而外,许多港台地区特有的词语,各地方言词语,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某个学科的术语,或社会上某行业的专门用语,简称、合称和缩略,外语词语等等,都被广泛地引进和应用。
这些词汇,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比如:和谐社会、政治文明、社保、反恐、跑官、彩显、转轨等词,都和新近出现的事物或社会现象,有着紧密的联系;二是词义的相对稳定性。
有的原是某一专业的术语,但现在又将它的本义和衍生义同时使用,表义生动。
比如,主旋律、板块、越位、蒸发等;第三是它的流行性。
如大款、咪表、电邮、路演、扮酷、小资等;第四是口语化,便于人们交际应用。
比如侃大山、宰客、蹦极、托儿等,都是来自口语,媒体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人们耳熟能详。
在纳新的同时,这次修订,也作了很大的删减,共删减旧词约2000条。
删减的词条主要包括一些纯文言词,使用地区狭窄的方言词,过时的音译词,和反映过时的事物、现在已不再使用的词等。
可以这样说,汉语词汇的演变,从一个侧面折射了每一个历史阶段的社会面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汉语词汇发展中,还有一种现象-----地方性词汇。
中国流行词汇发展历程中国流行词汇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在现代社会中,流行词汇的发展起步较晚。
以下是中国流行词汇发展的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
在这个阶段,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动荡的革命运动,流行词汇主要以政治口号和宣传口号为主。
例如,“红卫兵”、“造反派”、“四人帮”等词汇成为当时社会的热词。
政治因素对词汇的形成和推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现在)。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开放了经济和文化,社会变得更加多元化。
这个阶段的流行词汇涉及到各个领域,包括经济、社会、科技、娱乐等。
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小康社会”、“科技创新”、“网红”等词汇充斥各个方面。
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中国对外界的封闭,流行词汇主要受到外国词汇的影响。
例如,“洋行”、“外币”、“洋货”等词汇广为流行。
但随着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接触和交流增加,流行词汇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特特色。
在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流行词汇的形成和传播。
互联网词汇如“上网”、“QQ”、“微信”、“抖音”等成为流行词汇。
这些词汇不仅指代了新的科技现象,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对于互联网的依赖和热衷。
另外,在这个阶段,中国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开始发生变化,流行词汇成为他们表达自己的形式之一。
例如,“90后”、“宅男”、“女汉子”等词汇成为了形容年轻人的标签,展现了他们个性独特的一面。
第三个阶段是当前的阶段,中国流行词汇呈现多元发展的趋势。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流行词汇不再只限于政治和经济领域,而是涉及到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体。
例如,“脱贫攻坚”、“绿色发展”、“女性主义”、“社交恐惧症”等词汇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同时,流行词汇的传播和形成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除了传统的媒体渠道,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也推动了流行词汇的快速传播。
这些平台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和多元的交流空间,人们可以在这里分享和关注各种流行词汇。
现代汉语新词汇的形成与发展语言,作为人类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中。
在现代汉语中,新词汇的不断涌现成为了语言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
这些新词汇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表达方式,还反映了社会的变迁、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新词汇的形成有着多种多样的原因。
社会的快速发展是新词汇产生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经济的腾飞、文化的繁荣以及社会结构的调整,新的事物、新的现象不断出现,需要新的词汇来加以描述和定义。
比如,“互联网+”“共享经济”“网红”等词汇,都是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科技的进步也是新词汇产生的源泉之一。
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概念和产品,从而催生了相应的新词汇。
像“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 网络”等,这些词汇在过去是不存在的,但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用语中。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为现代汉语注入了新的词汇。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
外来词汇通过音译、意译等方式被引入汉语,如“沙发(sofa)”“咖啡(coffee)”“坦克(tank)”等。
同时,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也走出国门,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如“功夫(kung fu)”“太极(tai chi)”等,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此外,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也会促使新词汇的产生。
例如,“佛系”一词反映了当下部分人一种平和、随性的生活态度;“内卷”则形象地描绘了社会竞争中的过度消耗和无效努力。
新词汇的形成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是通过旧词新用,赋予原有词汇新的含义。
比如“充电”,原本指给电池补充电能,现在常用来比喻通过学习补充知识和技能。
有的是通过创造新的词语组合,如“绿色食品”“智能手机”等。
还有的是通过缩略语,如“央视(中央电视台)”“医保(医疗保险)”等。
新词汇在发展过程中,其传播和使用也呈现出一些特点。
网络和媒体在新词汇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二上古社会的发展与词汇的发展(一)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在词汇方面,这种情况特别明显。
这里我们就上古各个时期,各种社会的词汇发展的情况加以概略的叙述。
第一部分原始社会的词汇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自从人类有了社会,也就有了语言。
语言的产生远在文字之前。
我们在现存的史料中,很难窥见原始社会词汇的面貌。
但是,依理推测,汉语的基本词汇,绝大部分应该在原始社会中已经存在了。
天文气象,应该是原始社会词汇的一个重要部分。
甲骨文中的日月风云雨虹蜺(霓)雪等字,在原始社会中应该已经存在相应的概念了。
甚至日夕晴雨的概念,也早已有了。
人称代词也属于原始社会的基本词汇。
从甲骨文中可以看见,第一人称代词有“余、朕、我”三字,“余”字用于单数宾格,“朕”字用于领格,“我”字用于复数主宾格;第二人称有“女、乃”二字,“女”字用于主宾格,“乃”字用于领格;第三人称未见。
原始社会应该基本上是这种情况。
一、渔猎时代的词汇古人打鱼大约用两种手段:第一种是用钓,第二种是用网。
甲骨文的“渔”字写作:古人打猎的行为叫做“田”。
例如:庚申卜,狄贞王其田,[往]来亡(灾)。
(殷契粹编932,下简称粹)乙卯贞王往田。
(粹776)也叫做“兽”(狩)。
例如:贞王兽于乂。
(殷虚书契前编一,四四,七,下简称前)指明猎取某物时叫做“逐”。
例如:逐鹿,扮(奸)。
(前三,三二,二)贞我逐豕。
(粹九四八)也叫做“从”。
例如:西麋从。
(粹九七六)猎得叫做 ( )。
例如:吉,扮鹿十。
(前二,一六)贞其射鹿,扮。
(前三,三二,四)贞乎逐鹿,扮。
(粹九四七)也叫做“禽”。
例如:射又(有)豕,禽。
(粹九五0)狩猎的对象有鹿、麋、麑、狐、兕、豕、兔、雉、虎、象等。
例如:扮鹿一。
(前二,二三,二)扮麑一。
(前二,二四,一)二、农牧时代的词汇农牧时代的农作物,大约有下列几种:①禾,即谷子;②黍,即黄米;③稷,即高粱;④秬,却黑黍;⑤麦或来。
早期农牧社会的农具有耒耜和蜃。
汉语词语的变化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新化县上梅镇黄泥学校曾曙勇摘要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也是变化发展的,汉语词语也将随着社会生活一道不断丰富和发展。
政治因素、科技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交往和融合、社会分工的不断加深、所居地域的差异,对汉语词语的变化产生重大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词语将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为人类的发展起到更为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社会生活、政治因素、科学技术、交往和融合、社会分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类利用语言相互交流对于自然界的各种认识,相互交流各种社会阅历与经验。
语言是很好的发挥这种交际工具的作用,就必须敏锐地反映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各种认识和各种社会经验,紧紧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
语言的交际工具的属性,决定了社会的各种发展变化必然会促进语言的发展变化。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母语—汉语也将不断发展,汉语词语的变化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也将越来越密切。
一、政治因素与汉语词语变化的关系(一)政治因素与汉语特定词语变化的关系1、领导者称谓的变换政治因素的变化与人的称谓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
如:一个朝代或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其称谓随着社会的发展朝代的更替而不断变化。
在奴隶社会,最高统治者称为“王”,如:夏王、商纣王、周文王等等。
到了封建社会,特别是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都称为“皇帝”。
[1]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有两种称谓:一是“皇帝”,如道光皇帝、咸丰皇帝、光绪皇帝;一是“王”,如:“天王”洪秀全。
清朝灭亡以之,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当了几年“总统”以后,又当了八十三天的“皇帝”。
[2]新中国成立后,最高领导人的称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把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称为“主席”。
2、其他人称谓的变换。
①女人称谓的变换在奴隶社会“王”的正妻称为“王后”,官家女儿称“小姐”,服侍小姐的女孩称为“丫头”,百姓的妻子自称为“奴”、“奴家”、“妾”。
汉语言的词汇发展及其在社会变迁中的反映摘要:汉语言作为一种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语言,其词汇发展在社会变迁中具有重要的反映。
本文将从汉语言的词汇发展出发,探讨其在社会变迁中的反映,以期对汉语言的研究和应用有所启示。
关键词:汉语言;词汇发展;社会变迁;反映一、引言汉语言作为一种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语言,其词汇发展在社会变迁中具有重要的反映。
汉语言的词汇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汉语言的词汇发展受到社会历史的影响,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二是汉语言的词汇发展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三是汉语言的词汇发展受到价值取向的影响,反映了价值取向的变化;四是汉语言的词汇发展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反映了传统观念的变迁。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出发,探讨汉语言的词汇发展在社会变迁中的反映。
二、汉语言的词汇发展在社会变迁中的反映汉语言的词汇发展受到社会历史的影响,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汉语言的词汇发展受到社会历史的影响,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
汉语言的词汇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变迁密切相关,社会历史的变迁会导致汉语言的词汇发展发生变化。
例如,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会导致汉语言的词汇发展发生变化。
例如,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会导致汉语言的词汇发展发生变化。
汉语言的词汇发展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汉语言的词汇发展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汉语言的词汇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导致汉语言的词汇发展发生变化。
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汉语言中出现了大量的科学技术词汇,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例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汉语言中出现了大量的计算机技术词汇,反映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汉语言的词汇发展受到价值取向的影响,反映了价值取向的变化汉语言的词汇发展受到价值取向的影响,反映了价值取向的变化。
汉语言的词汇发展与价值取向的变化密切相关,价值取向的变化会导致汉语言的词汇发展发生变化。
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的主要表现:(1)新词的产生原因有以下几方面:①社会不断地发展,新事物不断地涌现,人们需要认识、指称这些新事物,就要给它命名,以满足交际的需要,于是产生了新词。
②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人们对已知的事物加深了认识,发现了前人所未知的新特点,为了记录和指称这些新认识,也要创造新词。
③在现代汉语中,由于词的双音化的发展趋势的要求,有些单音节词或多音节短语在交际中取得了新的双音节形式,也为语言增加了新词。
④语言既有的构词材料和构词方式,是生产新词的语言基础。
新词大多是复合式的,主要为偏正型、联合型和动宾型。
此外,附加式的新词也明显地增多了,产生了一批新的词缀或准词缀,由它们构成一系列的派生词。
⑤社会的加速发展,时代的大变革,都要求语言的信息量增大而传达快速,要求词语经济而简练地指称客观事物。
为适应这种形势,词语的简称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空前发展。
(2) 旧词的退隐和复出原因有以下几方面:①旧词是一个历史性、相对的概念,由于社会变革迅速,因政治经济形势临时需要产生的一些新词,很快就变成旧词,逐步从日常交际生活中消失。
②但有的旧词词义义项增多了,这是由于人们利用旧词指称新事物、新认识的缘故。
③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和人际关系及体制的变化,一些一度退出人们日常交际过程的词语,又重新出现了。
(3) 词义的演变词义演变的途径,有下列几种:①词义的扩大。
扩大词所概括的对象范围。
②词义的缩小。
缩小词所概括的对象范围。
③词义的转移。
表示甲类对象的词转用指称与之有关的乙类对象。
此外,还有词的感情色彩的转移,褒义转为贬义或贬义转为褒义,或转移为原义的反面,等等。
汉语词汇丰富发展因素探究汉语词汇的丰富发展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
下面是一些可能的因素:1.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汉语是一个悠久的语言,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王朝和政权都对汉语词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语的词汇丰富性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这种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
2.地理和民族多样性:汉语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
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民族背景使得汉语词汇有很大的地域差异。
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词汇,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
3.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也为汉语词汇的丰富提供了条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新的事物、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层出不穷,这就需要创造新的词汇来表达这些新事物。
4.外来词的借用和创造:汉语的词汇丰富程度还与外来词的借用和创造有关。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外来词被引入到汉语中。
同时,汉语也有创造新词的能力,通过翻译、合成等方式不断创造新的词汇。
5.读写系统的影响:汉语的读写系统是一种象形文字,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意义和发音。
这种读写系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词汇的发展,因为词汇的创造和传播需要通过文字的书写和阅读。
但同时,汉字也具有很大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可以通过组合、衍生等形式创造出无数的新词。
总的来说,汉语词汇的丰富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历史传承、地理和民族多样性、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外来词的借用和创造以及读写系统的影响等。
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汉语词汇的丰富发展。
十二上古社会的发展与词汇的发展(一)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在词汇方面,这种情况特别明显。
这里我们就上古各个时期,各种社会的词汇发展的情况加以概略的叙述。
第一部分原始社会的词汇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自从人类有了社会,也就有了语言。
语言的产生远在文字之前。
我们在现存的史料中,很难窥见原始社会词汇的面貌。
但是,依理推测,汉语的基本词汇,绝大部分应该在原始社会中已经存在了。
天文气象,应该是原始社会词汇的一个重要部分。
甲骨文中的日月风云雨虹蜺(霓)雪等字,在原始社会中应该已经存在相应的概念了。
甚至日夕晴雨的概念,也早已有了。
人称代词也属于原始社会的基本词汇。
从甲骨文中可以看见,第一人称代词有“余、朕、我”三字,“余”字用于单数宾格,“朕”字用于领格,“我”字用于复数主宾格;第二人称有“女、乃”二字,“女”字用于主宾格,“乃”字用于领格;第三人称未见。
原始社会应该基本上是这种情况。
一、渔猎时代的词汇古人打鱼大约用两种手段:第一种是用钓,第二种是用网。
甲骨文的“渔”字写作:古人打猎的行为叫做“田”。
例如:庚申卜,狄贞王其田,[往]来亡(灾)。
(殷契粹编932,下简称粹)乙卯贞王往田。
(粹776)也叫做“兽”(狩)。
例如:贞王兽于乂。
(殷虚书契前编一,四四,七,下简称前)指明猎取某物时叫做“逐”。
例如:逐鹿,扮(奸)。
(前三,三二,二)贞我逐豕。
(粹九四八)也叫做“从”。
例如:西麋从。
(粹九七六)猎得叫做 ( )。
例如:吉,扮鹿十。
(前二,一六)贞其射鹿,扮。
(前三,三二,四)贞乎逐鹿,扮。
(粹九四七)也叫做“禽”。
例如:射又(有)豕,禽。
(粹九五0)狩猎的对象有鹿、麋、麑、狐、兕、豕、兔、雉、虎、象等。
例如:扮鹿一。
(前二,二三,二)扮麑一。
(前二,二四,一)二、农牧时代的词汇农牧时代的农作物,大约有下列几种:①禾,即谷子;②黍,即黄米;③稷,即高粱;④秬,却黑黍;⑤麦或来。
早期农牧社会的农具有耒耜和蜃。
后期有铫。
《淮南子·泛论训》:“古者剡耜而耕,摩蜃而耨。
”蜃是蚌制的农具,以木制的叫做“橙”。
《说文》:“橙,薅器也。
”以铁制的叫做囚。
如:推引铫耨,以当剑戟。
(管子·禁藏)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
(管子·海王)君将戴笠衣褐,孰铫耨以蹲行畎亩之中。
(晏子)古者寡事而备简,檏陋而不尽,故有檸铫而推桌者。
(韩非子·八说)春雨日时,草木怒生,铫囚于是乎始修。
(庄子·外物)操铫囚与农夫居承亩之中。
(战国策·齐策三)燕把铫推耨之势,而有积粟之实。
(战国策·秦策四)耕作的行为叫做“”。
《说文》:“圏,帝圏千亩也。
”那是后起的意义了。
农牧时代,一般耕作都叫做“圏”。
“圏”在甲骨文里写作:象人手持耒的长柄而足踏耒的下端之形。
收敛叫做“啬”。
例如:贞今其雨,不隹啬。
(后下七,二)谷熟叫做“年”。
卜辞中的“年”是丰收的意思。
例如:庚申卜,贞我受黍年。
(前三,三十,三)贞不其受黍年。
(后上,三一,一二)古人在谷物收获以后,行登尝之礼。
登尝就是以新获的谷物荐于寝庙让祖先尝新。
例如:登来乙且。
(粹九0八)其登鬯于且乙。
(甲2407)其登黍于宗。
(粹一五七四)殷商时代畜牧大盛。
供祭祀的牲牢有牛,有羊,有犬,有豕。
牛为太牢,羊属少牢(写作 )。
牛类有牡、有牝,有犅,有特。
古人驾车用马。
卜辞中,马类有多种:驳、……、玛、……,等。
马牛的饲料叫“刍”。
卜辞中,“刍”用作动词,表示刈草。
例如:告刍。
(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三六,一四,下筒辑戬)勿刍。
(前四,九二,一)第二部分奴隶社会的词汇一般认为,我国从夏代(前2200年左右)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历经商代、西周、春秋,到春秋战国之交(前475年)过渡到封建社会。
现在能见到的最早语料是殷商的甲骨刻辞,未见到夏代文字。
一、表示阶级关系的词(一)统治阶级名称1、通称——后、辟、君、君子、大人、百姓“后”,卜辞中用以称先公先王。
周代以后指君主,人君。
“亦既用明德,后式典集,庶邦丕享。
”(《尚书·梓材》)“辟”,天子或诸侯国君的通称。
“今至于尔辟,弗克以尔多方享天之命。
”(《尚书·多方》)——“辟”,指商纣王。
“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
”(《诗经·商颂·殷武》)朱熹集传:“多辟,诸侯也。
”“君”,卜辞中同“尹”,为高级官职名。
又指方国的君长。
周代以后,“君”为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的通称。
也可指某个天子、诸侯或有采邑的卿大夫。
“维此惠君,民人所瞻。
”(《诗经·大雅·桑柔》)“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
”“卿士邦君麻冕蚁裳。
”(《尚书·顾命》)又用作动词,为君。
“穆穆皇皇,宜君宜王。
”(《诗经·大雅·假乐》) “君子”,奴隶主贵族的通称。
“君子实维,秉心无竞。
”(《诗经·大雅·桑柔》)郑玄笺:“君子,谓诸侯及卿大夫也。
”“大人”,指奴隶主贵族中居高位者。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周易·乾》)“百姓”,奴隶主贵族的通称,多指百官。
“群黎百姓,遍为尔德。
”(《诗经·小雅·天保》)毛亨传:“百姓,百官族姓也。
”2.最高统治者名称——王、天子“王”,卜辞中已有,用于称商王朝最高统治者。
周代以后,用于称周王朝最高统治者。
又增加为王和朝见(天子)义。
“王此大邦,克顺克比。
”(《诗经·大雅·皇矣》)“莫敢不来王。
”(《诗经·商颂·殷武》)“天子”,天之子,用于称周王朝最高统治者。
“云不可使,得罪于天子。
”(《诗经·小雅·雨无正》)3.诸侯名称——诸侯、公、侯、伯、子、男“诸侯”,由周王朝分封的各国国君。
“邦君诸侯,莫肯朝夕。
”(《诗经·小雅·雨无正》) “公”,卜辞中指先祖先王。
周代沿用。
又用作爵位名,多用于泛称诸侯及周王朝的卿士。
“尔公尔侯,逸豫无期。
”(《诗经·小雅·白驹》)“二公及王乃问诸史与百执事。
”(《尚书·金滕》)“侯”,卜辞中用于称商王朝各地的地方长官。
周代为爵位名。
也指诸侯。
“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诗经·召南·采蘩》)“质尔人民,谨尔侯度。
”(《诗经·大雅·抑》)郑玄笺:“侯,君也。
”又表示为君,为侯。
“乃命鲁公,俾侯于东。
”(《诗经·鲁颂·闷宫》) “伯”,卜辞中写作“白”,指商王朝四域之外的方国或地域的首领。
周代指诸侯之长、首领。
叉为爵位名。
“奄受北国,因以其伯。
”(《诗经·大雅·韩奕》)“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
”(《诗经·大雅·常武》)“子”、“男”,爵位名。
多为较小诸侯国国君。
从本时期古籍及铜器铭文看,“子”、“男”作为爵位名极少见。
铭文中有“录子”、“寺男”。
将“公、侯、伯、子、男”明确定为五等爵位名称,见于《左传》、《孟子》、《礼记》等书。
周代并无严格的五等爵制度。
“×子”、“×男”主要指×国国君。
4.次于诸侯的等级名称——大夫、卿“大夫”,诸侯国君分封的采邑之主,常作天子、诸侯的执政官员。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诗经·鄘风·载驰》)“卿”,大夫这一等级中地位较高者。
所分田邑较一般大夫多,在周王朝或诸侯国中多掌握国政。
“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
”(《诗经·大雅·荡》)5.统治阶级下层的名称——士“士”是统治阶级的下层,大多有谷禄或食田,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战争中充任车兵,有的充任低级官吏。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
”(《诗经·魏风·园有桃》)“宜大夫庶士,邦国是有。
”(《诗经·鲁颂·閟宫》)(二)被统治阶级名称1、通称——小人、民、氓、黎、庶人、庶民“小人”,和“大人”相对,指地位低下的、被统治的劳动人民。
“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
”(《尚书·无逸》)“民”,民众。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诗经·大雅·民劳》)“氓”,民。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诗经·卫风·氓》)“黎”,民众。
“群黎百姓。
”(《诗经·小雅·天保》)“庶人”,奴隶,平民。
“易女……人鬲自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
”(《大盂鼎》)“维君子命,媚于庶人。
”(《诗经·大雅·卷阿》)“庶民”,民众。
“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
”(《尚书·无逸》)2、从事农业、手工业的劳动者名称——农人、农夫、工“农人”,农奴或农民。
“我取其陈,食我农人。
”(《诗经·小雅·甫田》)“农夫”,农奴。
“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诗经·豳风·七月》)“工”,卜辞中为管理手工业奴隶的官职名,也指手工业奴隶。
西周时沿用。
春秋以后,多指食于官府的手工业劳动者。
“史兽献工于尹。
”(《史兽鼎》)3、奴隶名称——臣、妾、徒、童、仆、人鬲、鬲“臣”,商代指男性奴隶。
也用作官职名。
周代以后,为官吏和百姓的统称,一般指官吏。
有时仍指男性奴隶。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不及其君,遇其臣。
”(《周易·小过》)“妾”,女性奴隶;“仆”,男性奴隶。
卜辞中已有,周代沿用。
“仆”又指驾车的人,车夫。
“我马誑矣,我仆蠎矣。
”(《诗经·周南·卷耳》)表示奴隶的意义时,“臣妾”、“臣仆”多连用。
“臣妾逋逃,勿敢越逐!”(《尚书·费誓》)“民之无辜,并其臣仆。
”(《诗经·小雅·正月》)“徒”,服劳役的奴隶,战争时为步兵。
“造载徒四千。
”(《叔夷钟》)“公车千乘……公徒三万。
”(《诗经·鲁颂·閟宫》)“童”,有罪而为奴隶的男子。
“旅焚其次,丧其童仆。
”(《周易·旅》)“人鬲”,西周时对奴隶或俘虏的称谓。
简称为“鬲”。
“易……人鬲千又五十夫。
”(《大盂鼎》)春秋以后,不再使用。
二、政治区域名称政治区域名称,商代有“邑、鄙、方”等。
西周以后沿用。
西周初年,周王朝在其所征服的广大地区实行大分封,将部分土地、臣民分封给诸侯;周天子或诸侯又将王畿或封国内的一些地方作为采邑分封给子弟或卿大夫。
这种封国采邑制度,反映在词汇里是增加了一些新词和使原有的一些词增加了新的意义。
反映周代政治区域的词汇主要有:畿、国、邦、家、邑、都、中国“畿”,指周天子所领辖王都周围千里以内的地方。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经·商颂·玄鸟》)“国”,周代指天子或诸侯所领辖的整个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