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史.
- 格式:ppt
- 大小:157.50 KB
- 文档页数:56
汉语词汇发展史:1.上古时期:①形音义一体的字一词体系形成。
②复音词很少。
③借词主要来自西域。
④植物名以“胡”为代表。
例如:胡笛,胡琴,胡床。
来自西域的各物:骆驼,狮子,石榴,琵琶。
2.中古时期:①单音词为主,多音词增多。
②词头词尾增多。
词头:阿、老词尾:子,儿,头③借词主要来自佛教。
a.来自佛教的基本词和根词:如“魔”,心,色,劫等。
b.来自佛教的汉语日常词汇:如世界,因果,实际等。
c.受佛教影响,主谓式增多,如自在,比喻造词得到了发展,如雀立,蚕食,云集。
d.来自佛经中的双音节词:如修行,地狱,恐惧,微妙,救济,踊跃,刹那,瑜伽,涅槃,头陀,沙弥,罗汉等。
④植物名主要以“海”为代表。
百物珍异名称:橄榄,苹果,菠菜。
3.近古时期:①产生了比较典范的白话文著作,如《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还使用大量接近北方口语的词汇。
②双音词大量增加。
③借词来自蒙语,满语,但主要来自西洋。
来自蒙古语的词:喇嘛,胡同,站,戈壁,歹,哈巴儿,哈巴狗。
来自满语的词:妞妞,萨其马,马虎子,乌拉(鞋),喇忽,肋忒。
④植物名明代以前以“番”为代表,如“番薯”。
清代以后以“洋”为代表。
如“洋葱”。
4.现代时期:①双音词在数量上占了绝对优势,但在使用中单音词频度仍极高。
②世纪之交西洋名词大量涌入,其中相当数量通过日本转译。
西洋名词:日语借形词:市场公园银行国债统计博士教授艺术小说记者蒲团体操会计经费警察③源于英语的“类词缀”大量产生。
汉语词汇通史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直接影响了汉语词汇的形成与发展。
了解汉语词汇的通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将以“汉语词汇通史”为主题,探索汉语词汇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汉字是汉语词汇的基础,它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这些刻字中,大部分都是与祭祀、卜筮有关的记录,如“牛”、“豕”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发展为多音字,一个字可以有不同的读音和意义。
这为后来的词汇形成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
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下令统一汉字的书写规范,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小篆。
小篆的使用促进了文字的传播,也推动了汉语词汇的发展。
许多汉字在小篆中形状比较规整,因此在书写和印刷方面更加方便。
汉语词汇的发展在汉朝达到了一个高峰。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时期。
汉朝的文化繁荣促进了汉语词汇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许多特定领域的词汇被创造出来,如政治、军事、医学、科学等。
同时,汉朝还有一些重要的文化成就,如《诗经》、《楚辞》、《论衡》等,这些文献也为汉语词汇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随着历史的进程,汉语词汇不断吸收外来词汇,并形成了不同的方言和口语。
在中国历史上,汉语的不同方言和口语一直存在,并且具有地域特色。
这也是汉语词汇丰富多样的原因之一。
例如,广东话中的“飞机”在普通话中是“飞机”,而在上海话中是“飞机”。
这些方言的存在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内涵,也反映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现代汉语是在20世纪初形成的。
在清朝末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变革。
这些变革对汉语词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引进,大量的外来词汇被引入到汉语中。
这些外来词汇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内涵,也为汉语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汉语词汇史纲要汉字起源于殷商时期的“殷墟”,后来由于周代对汉字的重视以及当时周王与诸侯国、贵族的不断通婚,使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更加丰富,形成了有独立意义、有独特风格于当时文学作品中的字词。
《尔雅》说:“文字以声调为本,以声显形”,汉语词汇也是一样;《辞海》说“字为物之总名”。
这些都是人们对语言形态、发展规律的认识。
《辞海》中所说的汉字,从上古开始就具有声调、音韵、形声并重的特征。
这和古汉语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来讨论这些差异吧。
下面先介绍一下《汉语词源》中有关“词汇”与“音韵”及其关系的论断,然后介绍一下音节概念与字词概念之间的关系:词类由音及声从一个字再转化为其他文字;词类又由音节概念向词类演变;词可分为动词词类和形容词词类(名词词物)两大类。
1.“词汇”是文字起源的依据关于汉语词汇的起源,《汉语词源》给出了这样一种论断:“词汇是文字起源之根据,词汇是形声字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史也就是词学的发展史”。
也就是说,词汇在语言产生以后,才逐渐由字演化为词。
根据这一论断,汉语词汇产生时即有四大源头:古生代的“音韵”、战国末期的“字训”和秦代出现的“义理式”。
古生代“音韵”是古代汉语发展产生后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因为当时汉语没有文字,所以其词汇也就失去了产生作用的条件。
战国末期(公元前208年-公元前221年)出现了义理式文字。
这就把古代汉语从原始字向现代意义造字转变的规律固定下来了:在上古时期,词就已经出现了,它主要是指声言的一个词或者一组词;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语言演变而产生形容词和动词词类两大类词类,主要是动词和形容词词物两大类;经过上古时代对语音规范、形声字义的进一步发展之后,形成了大量相对稳定的书面音节;最后经过古汉语韵律与书面音节相结合而形成了汉字。
在这些语音记录与发音过程中形成了汉字(字训):形声、义理两大方面相结合所出现的形式也逐渐演变为字;以语音为标准并经过古文字发展而自然形成的音节也逐渐转化成汉字。
汉语词汇史自学纲要第一节殷商甲骨词汇一、殷商甲骨词汇的特点二、殷商卜辞的名词三、殷商卜辞的动词、形容词、数次第二节上古汉语词汇的发展一、上古汉语词汇的语音发展二、上古汉语词汇的语义发展三、上古汉语同义词的发展四、上古汉语同类词的发展五、上古汉语同源词的发展第三节中古汉语词汇的发展一、中古汉语词汇的继往性发展二、中古汉语同源系统的破坏三、双声叠韵词的大量产生四、中古惯用词的产生发展五、中古汉语外来借译词第四节近古近代汉语词汇的发展一、近古汉语词汇的继往性发展二、蒙语满语对汉语词汇的渗透三、西方文化对近代汉语词汇的影响汉语语法史自学纲目第一节殷商甲骨卜辞语法一、殷商卜辞的词类特点二、殷商卜辞的句子成分三、殷商卜辞的句型第二节上古汉语实词的发展一、上古名词的发展二、上古动词的发展三、上古形容词的发展四、上古数词的发展五、上古量词的发展六、上古代词的发展七、上古副词的发展第三节上古虚词的发展一、介词的发展二、连词的发展三、助词的发展第四节上古汉语句法发展一、上古汉语句子成分的发展二、上古汉语句型的发展第五节中古汉语实词的发展一、中古汉语名词的发展二、中古汉语动词的发展三、中古汉语形容词的发展四、中古汉语数词的发展五、中古汉语量词的发展六、中古汉语代词的发展七、中古汉语副词的发展第六节中古汉语虚词的发展一、中古介词的发展二、中古连词的发展三、中古助词的发展第七节中古汉语句法的发展一、中古汉语判断句的发展二、中古处置式的发展三、中古被动句的发展四、中古补语句的发展五、中古疑问句的发展第八节近古汉语实词的发展一、近古汉语动词的发展二、近古汉语数词的发展三、近古汉语量词的发展四、近古汉语代词的发展五、近古汉语副词的发展第九节近古汉语虚词的发展一、近古汉语介词的发展二、近古汉语连词的发展三、近古汉语助词的发展第十节近古汉语据法的发展一、补语的发展二、“是”字句的发展三、处置式的发展四、被动句的发展第十一节“五四”以后汉语语法的发展一、代词的分性二、动词时体的发展三、结构助词的分工统一四、新兴介词结构五、连词用法扩大化六、状语范围扩大化七、新兴的语序八、句子复杂化自学笔记的要求:1.条理清楚 2.举例说明3.可做为讲纲参考书目:王力《汉语史稿》向憙《简明汉语史》。
上古汉语词汇史
中国的语言源远流长,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
上古汉语,也称为古汉语,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形态之一,从公元前3100年的早期文字到公元前1045年的春秋时期,上古汉语是中国古代的主要语言形态。
因此,研究上古汉语的历史变化对于认识中国语言史和整体文化发展至关重要。
上古汉语共有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早期文字阶段、康熙字典阶段和汉字方言阶段。
早期文字阶段是上古汉语最早的形态,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这些文字古而稀疏,没有统一的拼写规则,可以算是分布式的传统文化。
康熙字典是汉语词汇史的重要资料,其中有一百六十一个字母,代表的是一百六十一个声音。
汉字方言阶段是上古汉语的最后阶段,汉字此时正式用作文字,有着加强的发声、不同形状和日积月累的意义加强,才形成了汉语表达思维的完整体系。
除了上古汉语词汇史的变化本身,研究上古汉语对于揭示中国文化的深层次价值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上古汉语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字的发展历史,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化的变化,以及古代文字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
同时,上古汉语的词汇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历史的变迁,以及中国文化的变迁。
上古汉语词汇史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同时也受到民间社会的关注。
总之,上古汉语词汇史的研究不仅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语言发展史,它也是对中国古老文化的一项珍贵考察。
汉语词汇史:从古至今的演变与发展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其词汇的发展历程充满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汉语词汇史不仅反映了语言本身的演变,也折射出社会、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变迁。
本文将从汉语词汇的起源、发展阶段、外来词汇的影响以及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等方面,详细探讨汉语词汇的历史演变。
一、汉语词汇的起源汉语词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上古汉语的词汇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这些词汇大多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天”、“地”、“人”、“水”等。
这些基本词汇不仅在古代汉语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广泛使用。
二、汉语词汇的发展阶段汉语词汇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三个阶段。
1. 上古汉语:上古汉语的词汇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词义较为具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词汇逐渐丰富,出现了复音词和合成词。
2. 中古汉语:中古汉语时期,汉语词汇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个时期的词汇不仅数量增加,而且词义也更加复杂。
特别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大量佛教词汇被引入汉语,如“菩萨”、“涅槃”等。
3. 近代汉语:近代汉语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大量外来词汇进入汉语。
这些外来词汇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体系,而且促进了汉语词汇的现代化。
三、外来词汇的影响外来词汇在汉语词汇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自东汉以来,佛教词汇、阿尔泰语系词汇、印欧语系词汇以及日源词汇等相继进入汉语。
这些外来词汇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汉语词汇的演变。
1. 佛教词汇:佛教传入中国后,大量佛教词汇被引入汉语,如“菩萨”、“涅槃”、“禅”等。
这些词汇不仅在宗教领域广泛使用,而且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2. 阿尔泰语系词汇:元代和清代,阿尔泰语系的词汇大量进入汉语,如“汗”、“可汗”等。
这些词汇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交流,而且丰富了汉语词汇体系。
3. 印欧语系词汇及日源词汇:明清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大量印欧语系词汇和日源词汇进入汉语,如“电话”、“电视”、“咖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