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 格式:ppt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16
比较T、B细胞得主要膜表面分子及其功能。
免疫细胞ﻫ(一)T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即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thymus—dependentlymphocyte),外周血中约占淋巴细胞总数得65%~75%,胸导管中高达95%以上。
ﻫ1.表面膜分子:ﻫ(1)T CR-CD3复合体:由TCR、CD3分子与ζ链组成、ﻫ① TCR(T-cell antigen rece ptor,T细胞抗原受体):T细胞表面特异性识别抗原得结构。
已知两类,为TCRαβ与TCRγδ,属于Ig超家族。
② CD3分子:由四条具有信号传导功能得肽链(1条γ链,1条δ链与2条ε链)构成得复合体。
每一条肽链均含一个膜外Ig功能区样结构(属于Ig超家族)与一个胞内称为ITAMﻫ(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activationmotifs)得序列。
其功能为:a.参与T细胞发育过程中得TCR得膜表面表达;b。
介导TCR与抗原接触后产生得活化信号得传递;c、成熟T细胞得表面标志,用于成熟T细胞得检测。
ﻫ③ζ链:同质二聚体、每条ζ链含有三个ITAM 序列。
ζ链得胞外区较短(9个氨基酸ﻫ残基),胞浆区较长(113氨基酸残基)。
有助于TCR—CD3复合体启动得信号得最大转导、ﻫ(2)CD4分子与CD8分子:外周血CD4+T细胞约占65%,CD8+T细胞约占35%。
ﻫ①CD4分子:为单体肽链,胞外部分含有4个Ig样得功能区、其功能为:ﻫa.协同受体:CD4分子与TCR结合同一MHC Ⅱ-抗原肽复合物,CD4分子与MHCⅡ类分子结合,TCR与抗原肽结合;CD4分子增加TCR对MHCⅡ类分子递呈得抗原得敏感性;促进TCR识别抗原后得TCR—CD3复合体介导得信号转导作用;ﻫb。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得受体;c。
鉴定T细胞亚群(CD4)得标志。
ﻫ②CD8分子:由二条肽链组成,由α链与β链组成CD8αβ或由α链与α链组成CD8αα、每条肽链得胞外部分均含有一个IgV区样得功能区。
第九章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B lymphocyte)简称B细胞,由哺乳动物骨髓或鸟类法氏囊中的淋巴样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
成熟B细胞主要定居于外周淋巴器官的淋巴小结内。
B细胞约占外周淋巴细胞总数的20%。
B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在B细胞的分化和功能执行中有重要作用。
B细胞不仅能通过产生抗体发挥特异性体液免疫功能,也是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
第一节B细胞的分化发育哺乳动物的B细胞是在中枢免疫器官——骨髓中发育成熟的。
骨髓中髓质基质细胞表达的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是诱导B细胞发育的必要条件。
B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中的分化发育过程中发生的主要事件是功能性B细胞(抗原)受体(B cell receptor, BCR)的表达和自身免疫耐受的形成。
(一)BCR的基因结构及其重排BCR是表达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即膜型免疫球蛋白(membrane immunoglobulin, mIg)。
B细胞通过BCR识别抗原,接受抗原刺激,启动体液免疫应答。
编码BCR的基因在胚系阶段以分隔的、数量众多的基因片段(gene segment)的形式存在。
在B细胞的分化发育过程中,这些基因片段发生重排(rearrangement)和组合,从而产生数量巨大、能识别特异性抗原的BCR。
TCR和BCR的基因结构以及发生重排的机制十分相似,本节以BCR为例简述其基因结构和重排特征。
1.BCR的胚系基因结构Ig轻链和重链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
人重链基因位于第14号染色体长臂,由编码可变区的V基因片段(variable gene segment)、D基因片段(diversity gene segment)和J基因片段(joining gene segment)以及编码恒定区的C基因片段组成。
人轻链基因分为κ基因和λ基因,分别定位于第2号染色体长臂和第22号染色体短臂。
轻链V区基因只有V、J基因片段。
轻重链每种基因片段是以多拷贝的形式存在,其中编码重链V区的V H、D H和J H的基因片段数分别为40、25和6个;编码κ轻链V区的Vκ和Jκ基因片段数分别为40和5个,编码λ轻链V区的Vλ和Jλ基因片段数分别为30和4个;重链C基因片段有9个,其排列顺序是5’-Cμ-Cδ-Cγ3-Cγ1-Cα1-Cγ2-Cγ4-Cε-Cα2-3’(见图9-1)。
比较T 、 B 细胞的主要膜表面分子及其功能。
(一)T 淋巴细胞(简称T 细胞),即依赖性淋巴细胞(thymus-dependentlymphocyte ),中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65%〜75%,中高达95%以上。
1.表面膜分子:(1)TCR-CD3复合体:由TCR、CD3分子和Z链组成。
①TCR(T-cellantigenreceptor ,T细胞抗原受体):T细胞表面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结构。
已知两类,为TCR a和TCR 丫0属于lg超家族。
②CD3分子:由四条具有功能的肽链(1条丫链,1条0链和2条&链)构成的复合体。
每一条肽链均含一个膜外lg 功能区样结构(属于lg 超家族)和一个胞内称为lTAM(im muno receptortyros in e-basedactivati onm otifs)的序列。
其功能为: a .参与T 纟田胞发育过程中的TCR的膜表面表达;b .介导TCR与抗原接触后产生的活化信号的传递;c.成熟T细胞的表面标志,用于成熟T细胞的检测。
③Z链:同质。
每条Z链含有三个ITAM序列。
Z链的胞外区较短(9个残基),胞浆区较长(113氨基酸残基)。
有助于TCR-CD3 复合体启动的信号的最大转导。
(2)CD4分子和CD8分子:外周血CD4 + T细胞约占65 %, CD8 + T细胞约占35 %。
①CD4分子:为单体肽链,胞外部分含有4个lg样的功能区。
其功能为:a .协同受体:CD4分子和TCR结合同一MHC H -抗原肽复合物,CD4分子与MHC H类分子结合,TCR与抗原肽结合;CD4分子增加TCR对MHC H类分子递呈的抗原的敏感性;促进TCR识别抗原后的TCR-CD3 复合体介导的作用;b.(HIV )的受体;C.鉴定T细胞亚群(CD4 )的标志。
②CD8分子:由二条肽链组成,由a链和B链组成CD8 a或由a链和a链组成CD8 a a每条肽链的胞外部分均含有一个IgV 区样的功能区。
B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B淋巴细胞是骨髓始祖B细胞在人和哺乳动物骨髓或禽类法氏囊中发育分化成熟的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
B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1.CD19和CD20分子是人B细胞特有的表面标志,存在于前B细胞、未成熟B细胞和成熟B细胞表面,其主要功能是调节B细胞活化。
2.CD40分子是存在于B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受体,其配体是CD4+T细胞表面的CD40L(gp3 9),二者结合相互作用可产生协商刺激信号(B细胞活化第二信号),使T细胞激活。
3.CD80(B7)分子是存在于B细胞和其他APC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相应受体是T细胞表面的CD28分子,二者结合相互作用产生协同刺激信号(T细胞活化第二信号),使T细胞激活。
4.IgGFc受体(FcγRⅡ)/CD32分子主要表达于B细胞表面,能与抗原-抗体(IgG)复合物中的IgGFc段结合,有利于B细胞对抗原的捕获,并对B细胞活化具有调节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IgG抗体致敏的红细胞(EA)与B细胞表面IgGFc受体结合,可形成以B细胞为中心的EA玫瑰花结。
T 细胞不表达IgGFc受体,因此,EA玫瑰花结试验可用来鉴别T、B细胞。
5.C3B受体(CRⅠ)/CD35分子主要表达于B细胞表面,能与补体裂解片段C3b结合,为C3b受体,又称补体受体Ⅰ(CRⅠ)。
抗体致敏红细胞(EA)结合补体C3b可形成EAC复合物,B细胞通过表面C 3b受体与EAC中的C3b结合可形成以B细胞为中心的EAC玫瑰花结。
T细胞不表达C3b受体,因此。
EAC玫瑰花结试验也可用来鉴别T、B细胞。
6.B细胞抗原受体(BCR)BCR存在于B细胞表面,是B细胞的标志,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受体,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Ig)。
mIg的V区部分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在BCR复合物中,还有两对异二聚体组成的信号传导分子Igα和Igβ,其功能是辅助mIg向B细胞传导活化信号,参与mIg链的表达与转运。
7.B细胞有丝分裂原受体如脂多糖受体(LPS-R)、葡萄球菌A蛋白受体(SPA-R)和与T细胞共有的美洲商陆丝裂原受体(PW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