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管理分享】:以胸痛中心建设为导向缩短STEMI病人DTB时间,嘉兴市第二医院实践
- 格式:pptx
- 大小:12.16 MB
- 文档页数:44
胸痛中心建设推进情况汇报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胸痛中心的建设成为了医疗卫生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胸痛中心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重要平台,对于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效率和质量,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我院胸痛中心建设的推进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院胸痛中心建设的基本情况。
自胸痛中心建设工作启动以来,我们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建立了以心内科、心电图室、心导管室、急诊科、影像科、实验室等为核心的多学科协作团队,为胸痛中心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胸痛中心的人员培训情况。
为了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水平,我院积极组织医护人员参加相关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升他们的急诊抢救技能和诊疗水平,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准确地进行急救和诊断。
此外,胸痛中心的设备和技术水平。
我院投入大量资金购置了先进的心电监护设备、心电图机、心肌梗死介入治疗设备等,确保了胸痛中心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再者,胸痛中心的规范化建设。
我们建立了一整套规范的胸痛中心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包括急诊科、心内科、心电图室、心导管室等各个环节的急诊抢救流程、急诊诊断流程、急诊治疗流程等,确保了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中能够做到科学、规范、高效。
最后,胸痛中心的建设成效。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院胸痛中心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中,我们的门诊急诊、诊断和治疗时间明显缩短,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得到了有效控制,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一致好评。
总之,我院胸痛中心建设的推进情况良好,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不断完善胸痛中心的建设,提高救治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希望相关部门和同仁们能够继续关注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共同推动胸痛中心建设取得更大的成就。
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建设推动方案为了规范胸痛病人的诊治流程,提升初期诊断和治疗 ACS 、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致死性疾病的能力,减少误诊、漏诊,防备过分治疗以及改良临床预后的目的。
联合医院专科发展规划和胸痛中心认证工作,以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为依照,以 ACS 疾病为主的胸痛中心建设为基础,促使以胸痛症状为单位的临床路径诊断行为规范化。
特拟订胸痛中心建设推动方案。
一、组织机构及制度建设(一)成立胸痛中心建设领导小组胸痛中心的建设波及到多部门、多学科,为配合我院胸痛中心认证和管理,促使各部门、科室间协调,优化诊断流程,成立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朱夫(负责胸痛中心全面工作)副组长:蒋鹏程(辅助组长负责胸痛中心平时详细工作)贺春金(辅助组长负责胸痛中心市场拓展及宣传报导工作)贡浩凌(辅助组长负责胸痛中心护理工作)丁旭辉(辅助组长负责胸痛中心财务管理工作)毛镇伟(负责胸痛中心临床各科室协调工作)组员:高燕(负责胸痛中心护理管理详细工作)张国辉(负责胸痛中心心血管科详细工作)王鹏(负责胸痛中心急诊科详细工作)邵秋萍(负责胸痛中心急诊内科详细工作)陈锁成(负责胸痛中气度外科详细工作)王剑(负责胸痛中心呼吸科详细工作)王胜军(负责胸痛中心查验诊断工作)汪健飞(负责胸痛中心心脏超声诊断工作)王亚非(负责胸痛中心影像诊断工作)杨剑锋(负责胸痛中心心电诊断工作)秘书:姜大鹏(详细负责胸痛中心平时事务协调工作)(二)拟订胸痛中心有关制度(附件1)1.胸痛中心联合例会制度2.胸痛中心质量解析会和典型病例议论会制度3.胸痛中心培训制度4.胸痛中心一键启动和值班制度5.急诊绿色通道规定6.住院管理制度7.转院、转诊制度8.胸痛中心时间管理制度9.胸痛中心辅助检查紧迫联系规定10.胸痛中心协作医院合作和转诊制度11.胸痛中心导管室使用规定二、院外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无缝连接1.无成本形式成立了镇江胸痛中心微信群(当前已有70 余名群成员)。
“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作者:丁荣晶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 “胸痛中心”的建立与发展“急性胸痛”是急诊科常见的就诊症状,涉及到多个器官系统,与之相关的致命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张力性气胸等,快速、准确鉴别诊断是急诊处理的难点和重点。
由于ACS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早期识别和早期治疗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改善远期预后,成为急性胸痛患者需要鉴别诊断的主要疾病。
目前临床急性胸痛和ACS的诊断治疗中存在如下问题:(1)急性胸痛的鉴别诊断缺乏规范流程。
“胸痛”涉及多个器官疾病,除ACS外,临床相对少见的疾病如肺栓塞等易被漏诊,或诊断不及时,导致致命性后果。
临床医生对胸痛的鉴别诊断常感觉无从下手。
(2)ACS治疗过度和治疗不足现象并存,医疗资源应用不合理。
由于ACS症状具有多样性,很多医生为了减少误诊和漏诊,选择将胸痛患者收入院观察。
临床实际情况是,收入院的胸痛患者中,只有10%∼15%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1,2],约70%的患者最终除外ACS或未发现任何疾病。
尽管如此,仍有5%的ACS 患者因症状不典型而从急诊出院,其中16%的患者因不适当出院导致失去救治机会而死亡[3-6]。
(3)各种原因导致ACS治疗延误,急性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治疗时间远未达到ACC/AHA指南推荐的标准。
早期再灌注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成功的关键,1小时内成功再灌注患者,死亡率只有1.6%,甚至可以阻止心肌梗死的发生,而6小时内接受再灌注治疗患者死亡率增加到6%[7]。
很多患者对STEMI症状认识不足,或因症状不典型,延误了就诊时间;已经就诊患者因症状不典型没有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明确诊断的心肌梗死患者因救治流程不通畅,导致再灌注时间延误。
(4)心脏监护病房的建立和早期再灌注治疗极大改善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率,但治疗已处于心肌缺血的终末环节,很多心肌梗死患者最终仍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恶性心律失常。
“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1 “胸痛中心”的建立与发展“急性胸痛”是急诊科常见的就诊症状,涉及到多个器官系统,与之相关的致命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张力性气胸等,快速、准确鉴别诊断是急诊处理的难点和重点。
由于ACS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早期识别和早期治疗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改善远期预后,成为急性胸痛患者需要鉴别诊断的主要疾病。
目前临床急性胸痛和ACS的诊断治疗中存在如下问题:(1)急性胸痛的鉴别诊断缺乏规范流程。
“胸痛”涉及多个器官疾病,除ACS外,临床相对少见的疾病如肺栓塞等易被漏诊,或诊断不及时,导致致命性后果。
临床医生对胸痛的鉴别诊断常感觉无从下手。
(2)ACS治疗过度和治疗不足现象并存,医疗资源应用不合理。
由于ACS症状具有多样性,很多医生为了减少误诊和漏诊,选择将胸痛患者收入院观察。
临床实际情况是,收入院的胸痛患者中,只有10%-15%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1,2],约70%的患者最终除外ACS或未发现任何疾病。
尽管如此,仍有5%的ACS患者因症状不典型而从急诊出院,其中16%的患者因不适当出院导致失去救治机会而死亡[3-6]。
(3)各种原因导致ACS治疗延误,急性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治疗时间远未达到ACC/AHA指南推荐的标准。
早期再灌注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成功的关键,1小时内成功再灌注患者,死亡率只有1.6%,甚至可以阻止心肌梗死的发生,而6小时内接受再灌注治疗患者死亡率增加到6%[7]。
很多患者对STEMI症状认识不足,或因症状不典型,延误了就诊时间;已经就诊患者因症状不典型没有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明确诊断的心肌梗死患者因救治流程不通畅,导致再灌注时间延误。
(4)心脏监护病房的建立和早期再灌注治疗极大改善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率,但治疗已处于心肌缺血的终末环节,很多心肌梗死患者最终仍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恶性心律失常。
“胸痛中心”是为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出的概念,通过多学科(包括急救医疗系统(EMS)、急诊科、心内科、影像学科)合作,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对胸痛患者进行有效的分类治疗,从而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ACS的能力,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的可能性或者避免心肌梗死发生,并准确筛查出心肌缺血低危患者,达到减少误诊和漏诊及过度治疗,以及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的目的。
基层医院标准版胸痛中心建设管理中的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发布时间:2023-02-17T07:43:24.314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1期作者:祁跃[导读] 目的:本文阐述了基层医院在胸痛中心建设过程中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的具体举措,并通过对睢宁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持续质量改进前后的胸痛患者救治效果进行回顾,探讨基层医院标准版胸痛中心在胸痛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价值。
祁跃睢宁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江苏徐州 221200[摘要]目的:本文阐述了基层医院在胸痛中心建设过程中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的具体举措,并通过对睢宁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持续质量改进前后的胸痛患者救治效果进行回顾,探讨基层医院标准版胸痛中心在胸痛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睢宁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建设和管理中的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的具体方法进行分析,选取改进前后三个月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观察质量控制前后关键指标的变化。
结果:经过胸痛中心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急诊PCI的STEMI患者的首份心电图时间、12小时以内的STEMI患者实施再灌注比例、D2W时间、经救护车入院绕行急诊直接送入导管室比例、绕行CCU从急诊科直接送入导管室比例、肌钙蛋白获得时间均得到优化。
结论:在基层医院胸痛中心建设和管理中,通过质量控制和持续质量改进,明显改善了STEMI患者的救治流程,提高了时间管理意识,提升了STEMI患者救治效率。
[关键词]胸痛中心;质量控制;持续改进;质控指标中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仍在上升,现患人数已达3.3亿。
继2012年以来,冠心病死亡率持续上升,农村地区心血管病死亡率已超城市平均水平[1]。
说明基层医院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效率和救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胸痛中心是一个旨在通过跨学科合作以整合医院内部资源,优化诊疗流程、规范诊治行为而达到最短时内开通闭塞血管,以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和死亡率[2]。
173·医学综合论坛·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3年8月第21卷第23期作者简介:石军(1978.06-),女,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为卫生管理.△通讯作者:王惠芳(1981.10-),女,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为卫生管理,邮箱*****************胸痛中心在流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石军 王惠芳△(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务科,甘肃 天水 741000)【摘要】目的:近几年来,心血管病症已占我国疾病死亡率的第一位,而胸痛中心(Chest pain center,CPC )的建立,就是通过多学科合作,以此来实现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的救治体系,我院根据CPC 的特点以及急诊科的实际工作,制定了符合来我院接受诊治的胸痛患者的急诊处理流程,畅通了急性胸痛患者的就诊通道,也缩短了患者接受诊治的时间,有效提升了患者的早期救治能力,从而降低了患者的医疗延误率、病死率,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但经过相关研究可知,目前我院CPC 的流程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现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旨在为日后的CPC 流程管理工作提供一定参考与指导。
【关键词】胸痛中心;流程管理;问题;对策;分析【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3)23-0173-04在临床上,胸痛是一种既常见且能够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而造成胸痛的病因有很多[1]。
医院成立胸痛中心(CPC )是目前救治胸痛的先进模式,凭借着规范化的CPC 流程管理,能够实现早期快速、准确诊断、危险评估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以及改善预后,能够充分缩短患者救治时间,降低其发生不良并发症以及病死率[2]。
近年来,临床诸多学者在CPC 流程管理方面有了很多的临床研究,且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研究成果[3]。
现将近几年来关于CPC 流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策略方面的进展进行了如下综述。
1 CPC 的相关概述1.1 设施建设通过CPC 的相关流程设置要求,可以在医院的内外设置CPC 较为醒目的指示牌,或者在急诊科的入口处设置一些比较醒目的路标指示牌,同时,在急诊室的入口地面处设置一些标识指引线,这样可以让急性胸痛患者通过相关指示快速进入急诊科进行救治[4]。
XX省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2019年版)目录一、标准胸痛中心 (1)(一)基本条件 (1)(二)组织管理 (1)(三)建设要求 (2)(四)服务要求 (3)二、基层胸痛中心 (3)(一)基本条件 (3)(二)组织管理 (4)(三)建设要求 (4)(四)服务要求 (5)附表:1. 以胸痛中心为基础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图 (6)附表1 (7)以胸痛中心为基础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图 (7)胸痛中心医疗质量控制指标表 (8)一、标准版 (8)二、基层版 (10)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全省胸痛患者救治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关于印发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和相关行业标准,结合我省实际,制定《XX省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2019年版)》,作为XX省胸痛中心建设管理标准和质控依据。
一、标准胸痛中心(一)基本条件1.二级以上医院。
2.设置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胸外科、急诊医学科、医学影像科等与胸痛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其中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胸外科应独立设置科室。
3.配备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
4.设置重症监护室(CCU/ICU)5.具备开展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溶栓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溶栓治疗、爆发性重症心肌炎机械支持和内科治疗、张力性气胸紧急持续性引流的相关条件。
6.具备开展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急诊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的相关条件,或与具备条件的医院建立转诊机制。
7.具备胸痛患者的多学科综合抢救能力。
(二)组织管理1.成立由院长或分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负责、相关科室和管理部门参与的胸痛中心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明确工作制度并负责胸痛中心的日常管理。
2.成立针对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胸痛患者的救治小组,按照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预案和工作协调机制。
3.与所在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区域内院前急救中心(站)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胸痛患者协同救治协议,建立分工协作机制。
从胸痛中心到新型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建设霍勇【关键词】 胸痛中心; 心血管疾病; 体系建设【中图分类号】 R541 R197· 专论 ·DOI : 10. 3969/j. issn. 1004-8812. 2021. 03. 002作者单位:100034 北京,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持续上升趋势。
尽管我国心血管疾病的诊疗设施和条件取得极大改进,救治能力也有较大提升,但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依然上升,原因在于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建设尚未健全,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救治,多数医院具有急性心肌梗死救治能力,但由于患者救治知识不足,就诊延迟、转运延迟、治疗流程延迟等,致使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未有效降低。
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也远远不足,发病率持续增加,相应的死亡率也不断升高。
因此,在以中国胸痛中心建设为样板的我国心血管病救治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今天,应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下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建成心血管疾病预防、救治、康复一体化防治体系,为我国新型心血管疾病防控体系建设提供可实现的路径和可推广的模式。
1 建立新型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据Lancet GBD 研究报道,中国心血管疾病为死因之首。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9》,中国心血管病患者约3.3亿,大约每年每1000人中就有 3 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危害最大的是以急性心肌梗死为主的急危重症。
这对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和社会经济都是巨大的挑战。
国内外经验表明,控制危险因素和及时规范救治能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死亡。
国内外许多临床试验和社区防治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40%~75%归因于危险因素的改变,25%~55%归因于治疗的作用。
所以,通过提高公众认识,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建立疾病预防体系至关重要,可以减少疾病发生;同时应加强社会联动的以医疗机构为核心的救治体系建设。
预防和救治体系如何结合,胸痛中心建设模式做出了示范:首先,心血管疾病专业内胸痛中心建设延伸至心衰中心、房颤中心、高血压达标中心、心脏康复中心、瓣膜病介入中心等心血管疾病学科中心建设,并形成院前、院中、院后一体化服务模式,再从区域上以单家多家胸痛中心及其他学科中心建设延伸到区域有效覆盖,使医疗机构的作用充分发挥,并将慢病管理和健康管理进行有效整合,将预防和救治有效衔接,充分结合分级诊疗模式和信息化建设,形成预防、救治、康复一体化防治体系,形成新型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
通过多学科(包括急救医疗系统、急诊科、心内科、影像学科、心胸外科、消化科、呼吸内科、皮肤科等相关科室)合作,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wei)险评估和及时正确的治疗手段。
缩短高危胸痛患者的救治时间。
20XX 年XX 月XX 日。
XXX即将呼叫120 急救。
直接到我院胸痛中心就诊。
急诊科、心内科、呼吸内科、心胸外科、重症监护室、导管室。
都是先救治后付费,等患者到达导管室或者入住科室后再办理缴费手续。
是联合例会、质量分析会、典型病例讨论会。
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张力性气胸。
当胸痛伴有意识障碍、晕厥、大汗、肢端湿冷、呼吸艰难、脉搏细弱等症状时,提示为高危胸痛患者。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
急诊介入治疗 (球囊扩张、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血栓抽吸)、溶栓、CABG (冠脉搭桥术)。
分钟,晚上2 分钟。
首次医疗接触。
急性胸痛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后必须在10min 内完成心电图检查并微信传输心电图。
20 分钟。
30 分钟。
阿司匹林+氯吡咯雷或者阿司匹林+替格瑞洛30 分钟。
60 分钟。
即Door to balloon (门球时间),指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到PCI 介入手术球囊扩张的时间。
要求时间<90 分钟。
指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到开始溶栓时间。
要求<30min。
指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到PCI 介入手术球囊扩张的时间。
要求时间<120 分钟。
指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到开始溶栓的时间。
要求时间<30 分钟。
11 月20 日,为中国“心梗救治日”,1120 寓意为“要打120,要抢120 分钟”。
大家牢记两个“120”:及时拨打120 急救电话,把握120 分钟的黄金救治时间。
院内绿色通道是指一旦患者进入医院,即可迅速启动快速反应程序,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对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常以DtoB 时间作为衡量绿色通道是否通畅的标准。
为了给急性胸痛患者更快、更好的救治,为了降低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高发趋势,为了我国心血管疾病高发率出现下降的拐点早日到来,全国很多医院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胸痛中心的建设。
胸痛中心建设的核心就是区域化协同救治,尽可能的缩短首次医疗接触到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时间。
下面给大家谈一下,我在胸痛中心建设中的关于如何缩短转运急诊PCI时间的经验体会。
1. 网络医院医生首次接触急性胸痛患者后,要求在5min内完成心电图,立即判读心电图,并将心电图经微信发给具有急诊PCI能力医院的医生,同时打电话让接受的医生立即回复,确定患者是否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2. 首次接触急性胸痛患者后要让护士给予急查血常规、D二聚体、心梗三项、BNP、肾功能及电解质等,并建立静脉通路,建议静脉通路建立在左上肢,因为如果准备行急诊PCI,医生习惯从右上肢进行3. 如果确定是STEMI,立即给于双抗负荷。
4. 如果决定转运行急诊PCI,请网络医院医生尽快给患者联系救护车,急性心梗救治指南要求从首次医疗接触到将患者转出时间不超过30min,转运救护车一定要配备有除颤仪、除颤仪、除颤仪。
5. 如果两家医院车程大于60min,不建议转运,因为车程大于60min,首次医疗接触到急诊PCI导丝通过的时间几乎都会超过120min,这样就会延误患者的救治,达不到指南F2B小于120min的要求。
6. 患者已经转出,准备接受医院的接诊医生要尽快启动导管室(至少在患者到达前30min启动),急诊介入团队应在患者到达前提前在导管室做好术前准备(比如打开介入手术包、准备好穿刺器械、消毒用具等),一定要提前待命、提前待命、提前待命。
7. 患者到达时,接诊医生应提前在医院大门口等候,保证绿色通道畅通,护送患者到达导管室。
8. 因转运前已给患者行急诊抽血化验,再转运过程中患者的化验应该已经回示了,首次接触医生应立即将化验结果发给准备接手的医生,如果有化验结果异常,影响不能进行急诊PCI手术,可以终止急诊PCI,改变救治策略。
医院胸痛中心建设的行动计划背景胸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与心血管疾病相关。
为了提高胸痛患者的救治质量和效率,我们计划在医院内建设一个专门的胸痛中心。
目标- 提供高质量的胸痛患者救治服务- 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效率- 提高胸痛患者的满意度行动计划1. 建立胸痛中心团队- 指定一位专职胸痛中心主任,负责中心的日常运营和管理- 组建一支专业的医疗团队,包括心内科医生、心脏外科医生、急诊科医生、心电图技术人员等专业人员- 确保团队成员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定期进行培训和学术交流2. 设立胸痛中心- 在医院内指定一个区域,作为胸痛中心的专门区域- 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仪器,包括心电图机、血液检测设备、急救药品等- 确保胸痛中心的设施符合相关卫生和安全标准3. 制定标准化的救治流程- 根据国际和国内相关指南,制定胸痛患者的救治流程- 确定胸痛患者的筛查标准,以便快速识别高危患者- 制定胸痛患者的诊疗方案,包括急诊救治、药物治疗、手术干预等4. 加强科研和学术交流- 建立胸痛中心的科研团队,推动相关科研项目的开展- 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和研讨会,分享经验和交流最新的治疗进展- 发表相关的学术论文,提高医院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5. 提高公众意识和健康教育- 开展胸痛相关的公众健康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胸痛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提供胸痛相关的健康教育材料,帮助患者了解胸痛的病因、预防和治疗方法- 加强与社区卫生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胸痛救治工作的开展预期效果通过以上行动计划的实施,我们预期达到以下效果:- 胸痛患者的救治质量和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胸痛中心成为医院的特色科室,提升医院的品牌形象- 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积累丰富的胸痛救治经验,为其他医疗机构提供参考结论医院胸痛中心的建设是提升胸痛患者救治质量的重要举措。
通过明确的行动计划,我们将建立一个专业、高效的救治团队,为胸痛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科研和学术交流,提高公众对胸痛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胸痛中心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要求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危重疾病,需要开展医疗质量改善研究,通过可靠的研究数据,调整和完善现行诊疗质量的评估、考核和报告机制等,以大幅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疗浪费、降低医疗成本、改善基层诊疗现状为目的。
我国STEMI诊疗现状目前,心血管疾病占我国疾病死亡率第一位,预计2030年将有2260万心肌梗死患者。
中国心脑血管事件发展趋势显示,20年内仍呈上升趋势。
2014年6月24日Lancet在线发表了“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和临床转化研究(China PEACE)”的主要结果。
研究发现,2001年~2011年十年间,我国STEMI住院患者的人数翻了两番;与此同时,冠脉造影等检查手段和氯吡格雷等新药的使用比率显著增加,但患者预后改善情况具体如何?普遍存在的诊疗不规范现象要如何改进?都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十年间STEMI患者的院内治疗结局未见明显改善,包括静脉溶栓和急诊PCI在内的再灌注治疗是挽救STEMI患者生命的关键手段,但十年间,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患者比例没有明显提高。
基层医院救治现状我国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地级以上城市,根据国家卫计委统计的中国医疗卫生费用城乡构成数据显示,大部分医疗消费在大城市。
其中城市总医疗费用为15508.6亿元,人均为2315.5元;农村总医疗费用为4471.8亿元,人均为666.3元。
我国省级医院AMI死亡率为2.50%,市级为4.10%,县级为8.30%。
基层医院的救治,在时间、转运以及手段三个方面可能存在延误。
首先,STEMI急诊救治现状的多中心研究发现,只有7%接受溶栓的患者D2N时间<30 min;其次,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路径研究结果提示,转诊时间方面,转诊至二级医院需5 h,转诊至三级医院需8 h;China PEACE研究提示我国存在诊断及治疗不规范、联诊及转诊制度不完善、基层医院诊治条件较差等问题。
中国国土面积和美国相当,然而中国ACS患者人数却是美国的1.8倍(255万vs.140万),目前美国通过认证的中心数量为1000家,中国只有400多家,中国至少需要1000家胸痛中心,才能初步保证ACS患者均能得到有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