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小学生修改作文作文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57 MB
- 文档页数:26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广东省兴宁市新陂中心小学514500一、作文修改应遵循学牛为主体的原则学牛作文,教师修改,已是语文作文教学中长期以来默认的规则。
一方面教师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地修改学生作文,教师的评语、各种各样的修改符号像蚂蚁一样布满在学牛的作文木上;另一方面,“文章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文章写得不具体”等公式化的评语,让小学生看得如丈二的和尚一一摸不着头脑。
修改学生作文耗去了语文老师的很多时间(有人统计,老师在1小时内大约能修改10篇左右学生作文)。
学牛怕写作文,老师怕批改作文,已成了语文课上一种尴尬现象。
教师花费了大部分时间修改作文,实际效果如何呢?部分学牛确实能从老师的作文修改中受益匪浅、收获颇多,但不可否认,教师辛辛苦苦修改作文,效果恐怕只是老师的一厢情愿。
部分学牛只看到自己的作文评定结果,再也无心浏览老师那密密麻麻的评语;即使看了,有时也看不懂老师“公式化”的评语。
其实,对学牛作文的修改也像其它教学内容一样,教师应是修改学生作文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
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写作,多种形式地参与修改作文。
在修改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作文的修改如果脱离了学生的参与,老师一味地埋头修改,是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的,也会辜负教师的一片苦心。
二、修改学生作文,形式应不拘一格因为学生的生活阅历深浅不一,对事物的感知程度不同,对语言运用的熟练程度不同,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也是各有特色。
审题不细、立意不新、选材不准、辞不达意、语句不顺、错字颇多、书写欠佳等毛病在学生作文中时常出现。
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决定了我们修改作文时应从不同的角度、视野审视学生作文。
具体来讲要做到如下几点:1•榜样修改法。
教师可从学生的习作中精心挑选出佳作,让小作者声情并茂地在班上诵读,全班同学进行讨论,指出此篇作文好在哪里,哪里还需要补充、修改。
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写作修改和润色写作是小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而写作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内容的丰富度,更关键的是文句的表达是否准确、流畅。
因此,指导小学生进行写作修改和润色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以帮助小学生提升写作修辞和表达能力。
一、审查文章结构和逻辑在指导小学生修改作文时,首先要审查文章的结构和逻辑。
确保文章有明确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并且逻辑紧密、层次清晰。
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五大要素法”来审查文章结构是否合理。
即确保文章中有“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和“感受”,这样能让文章更加生动、有条理、易于理解。
二、检查语句表达是否准确语句准确性是写作的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常常会存在使用错误的词汇或语法结构的情况。
因此,在修改作文时,要仔细检查语句表达是否准确。
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字典、词典或在线翻译工具来查询词汇的准确用法。
同时,要提醒学生在写作时注意遣词造句,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
三、鼓励使用多样的句式和修辞手法为了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指导小学生使用多样的句式和修辞手法是必要的。
可以教授一些基础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帮助学生丰富文章的表达方式。
同时,鼓励使用丰富的句子结构,如倒装、省略等,以提升文章的语言魅力。
四、指导小学生积极使用过渡词和连接词过渡词和连接词在文章中起到连接和衔接句子的作用,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密和清晰。
指导小学生合理运用过渡词和连接词,如“然后”、“接着”、“因此”、“不仅如此”等,帮助他们更好地构建文章的逻辑关系,增强文章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五、培养审校习惯,多次修改和润色写作是一个不断修改和润色的过程。
要培养小学生的审校习惯,指导他们多次修改和润色自己的作文。
首先,学生可以自我检查文章是否通顺、表达是否准确。
其次,可以与同学互相交流修改意见,互相帮助改进文章。
最后,老师或家长可以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终审,帮助他们找出不足之处并进行润色。
作文的批改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小学语文教材的第五册,第五单元的作文课——“我的理想”。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作文表达自己的理想,并学会在作文中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作文表达自己的理想,并学会在作文中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通过作文表达自己的理想,并学会在作文中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
难点:如何在作文中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想,并简单说明为什么有这个理想。
2. 讲解作文要求:让学生明确作文的要求,即表达自己的理想,并学会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
3. 例题讲解:通过一个范文,讲解如何在作文中表达理想,并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例题,尝试自己写一篇关于理想的作文。
5. 作文批改: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并给予修改建议。
6. 修改作文: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批改意见,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7. 作文展示: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展示给全班同学,并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我的理想表达自己的理想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自己的理想,写一篇作文。
2. 作业答案:由于作文的答案因人而异,所以这里不提供具体的答案。
但可以根据学生的写作水平,给出不同的评价标准,如内容是否完整、是否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于表达自己的理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能够在作文中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
但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作文的结构和逻辑性还有待提高。
小学五年级语文作文修改教案教案标题:小学五年级语文作文修改教案【教案目标】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能够:1. 学习掌握一些常见的语文作文错误类型;2. 了解并纠正自己作文中常见的错误,提升作文编辑和修改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纸笔、学生作文范例;2. 学生准备:纸笔。
【教学过程】【导入】1.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简短的学生作文范例,并围绕作文中的错误进行讨论,引发学生对作文修改的意识。
【引入】1. 教师给学生讲解常见的语文作文错误类型,如语法错误、标点符号错误、词语搭配错误等,并提供相关的例子。
【示范】1. 教师在课件上展示一篇典型的五年级语文作文,并指导学生通过标注的方式找出其中的错误。
2. 教师可以随机选择学生,让他们上台修改作文并解释修改的原因。
【练习】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发放一篇五年级语文作文,并要求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修改作文。
2. 教师巡视各组,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展示他们修改后的作文,并就修改过程中的收获和困难进行分享和讨论。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并强调作文修改的重要性和提高写作能力的必要性。
【作业布置】1. 教师布置一篇作文作为课后作业,并要求学生主动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完成后可以在下节课上提交。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示范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语文作文进行修改,从而提升他们的作文编辑和修改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修改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如何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习作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
”“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文章不厌百回改”,作文修改是相当重要的。
怎样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呢?一、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修改的习惯。
1、教会学生正确运用修改符号进行换、增、删、调。
(1)换——就是把作文中的错别字、不恰当的词语、不正确的句子、不正确的标点等换成正确的字、词语、句子、标点。
训练学生修改作文,要从字、词、句、标点这些最基本的东西抓起。
(2)增——就是充实作文内容。
学生写得不具体的作文,老师要适当指导他们增添一些新内容。
比如:增添生动的对话描写,连贯的动作描写,场面描写等,使内容更加生动。
(3)删——就是压缩语句,删掉多余的部分。
有的作文,学生没有注意围绕中心思想安排材料,不该详写的地方却写得很细,啰里啰嗦,致使文章重点不突出。
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删掉非重点段落中琐细的情节,使文章变得结构严谨,中心明确。
(4)调——就是指导学生调整自己作文中某些语句和段落,使文章变得有条有理。
2、教会学生正确圈点、勾画,画直线、曲线、打问号等形式修改作文。
我教学生把写得好的动词圈起来,把写得好的成语画上直线,把写得好的句子换上曲线。
把写得不好的词句打上括号再加上问号等。
3、教会学生多读发现作文中的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地读,读出声音,边读边思考,找出需要修改的地方。
学生要在读----发现----再读-----再发现的往复循环中,找出文章的毛病,然后再加以修改。
读至少要读三遍。
第一遍读(整体把握),整体把握时要四看:即看文章是否脱题;看主题是否健康,是否有意义,如果是写几件事,是不是每一件事都与主题关系密切,这几件事有没有重复;看结构是否完整,布局是否合理;看开头是否有“画蛇添足”的毛病。
第二遍读(分析)。
重点分析材料先后的安排是否恰当,前后意思是否连贯,详略是否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