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3.《歌词二首》教参
- 格式:docx
- 大小:26.35 KB
- 文档页数:11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3.《人生的境界》教参(含“练习与思考”)三人生的境界课文分析本文是一篇学术随笔,议论性散文。
文章从哲学的角度,逐层深入地阐述了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提出了提升人生境界的途径。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做事的意义本是客观存在的,有功利的意义,有道德的意义,有天地的意义。
但是人们觉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觉解了,就处于觉悟状态;不觉解,就处于“无明状态”。
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前两种境界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境界是精神的创造。
哲学的任务就在于使人觉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成为贤人、圣人。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第6自然段):阐述四种不同的人生境界。
第1自然段首先解释人生境界的含义,再分析因人而异的差别,然后提出自己的设想,即人生境界的四个等级。
“觉解”是作者哲学著作《新原人》中的一个概念,“解”是了解,“觉”是自觉,“解”是一种活动,“觉”是一种心态。
作者认为人是有觉解的,人生是有觉解的生活。
“境界”也是作者《新原人》中的一个概念,可以理解为人对宇宙人生某种认识的情况和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某种价值和作用。
本段采用递进式手法,先谈人生境界的普遍意义,再谈特殊意义,最后在假定没有差异的情况下提出观点,将人生境界分为四个等级。
第2-5自然段分别阐述了人生的四种境界。
第2自然段阐述自然境界。
这种人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就像……不甚觉解”采用例证法分析自然境界的含义。
“无觉解”、“不甚觉解”就是指做事凭本能或顺应习俗,对所做的事没有清楚的认识。
第3自然段阐述功利境界。
这种人觉解到功利的意义,也就是利己的意义。
这种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于利己的动机。
“并不……不”的双重否定句充分肯定了人的自然属性。
三. 歌词二首....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瞿琮.( ) 蓬.勃( ) 硕.果( ) 乳.汁( ) 巍峨.( ) 淙.淙( ) 屈塬.( ) 酥.油茶( ) 解析:瞿q ú 琮c ón ɡ蓬p én ɡ 勃b ó 硕shu ò 果ɡu ǒ 乳r ǔ 汁zh ī巍w ēi 峨é 淙c ón ɡ 淙c ón ɡ 屈q ū 塬yu án 酥s ū 油y óu 茶ch á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驽钝 疏竣 自出新裁B.赡仰 矫健 锐不可挡C.纠葛 轩谢 甘败下风D.锤炼 祖籍 故弄玄虚解析:A 项,疏竣——疏浚(疏浚(sh ū j ùn )为疏通、扩宽或挖深河湖等水域,用人力或机械进行水下土石方开挖工程。
广义的疏浚包括用水下爆破法进行的炸礁、炸滩等);自出新裁——自出心裁(出于自己心意的创造和裁断。
裁,设计。
心裁:心中的设计、构思、筹划)。
B 项,赡仰——瞻仰(怀着崇高的敬意、严肃而恭敬地看着某人或某物);锐不可挡——锐不可当(拼音是ru ì b ù k ě d āng ,意思是锋利无比,无法阻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无法抵挡)。
C 项,轩谢——轩榭(读音是xu ān xi è,是一个汉语词语,释义是指以轩敞为特点的亭阁台榭一类建筑物。
轩,有窗子或廊子或小屋。
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甘败下风——甘拜下风(读音为g ān b ài xi à f ēng ,指真心佩服别人,承认自己不如别人。
比喻处于劣势地位)。
3.下面两句所用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风迎着她吹,使她的身体摇摆,仿佛那风略微大一些就会把她刮起来。
她走到我们的篓子前,看起来是想站住,但风使她动摇不定。
②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 。
第2.1课《诗二首》(《雨巷》《我愿意是急流》)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两首诗,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意象的丰富内涵。
2.通过把握诗中形象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诗的意境。
3.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怀,陶冶高尚的情操,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重点难点】1.把握诗歌的文体特点,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意象的丰富内涵。
2.在学习两首诗的基础上,从思想内容、艺术技巧、感情基调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学习过程】一、阅读导航阅读“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二、初读课文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查阅工具书和“预习素材”,完成下列练习。
1.文学常识(1)戴望舒(1905年11月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省杭州市人。
后曾用笔名_________、梦鸥生、信芳、江思等。
中国现代派_________主义诗人、翻译家等。
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
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_________"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____________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_____________”的雅号。
(2)裴多菲,19世纪__________的爱国民族诗人,曾领导1848年的匈牙利革命,并最终为民解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他一生写了八百多首抒情诗和八篇长篇叙事诗,被誉为匈牙利“___________”。
他的诗作多是充满了战斗的激情,号召人们为民族解放而斗争。
著名的作品有《自由与爱情》、《贵族》等。
《我愿意是急流》与其他诗作的战斗风格不同,而是一首充满了温情的____________。
2.背景资料(1)《雨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教案全集第一章:语文基础知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汉字的拼音、笔画、部首等基本知识。
2. 使学生了解词语的分类、用法和搭配。
3. 培养学生正确的标点符号使用习惯。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汉字的基本知识:拼音、笔画、部首等。
2. 词语的分类、用法和搭配。
3. 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
4. 阅读理解练习。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汉字的基本知识、词语的分类用法和搭配、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理解方法。
四、教学步骤1. 讲解汉字的基本知识,如拼音、笔画、部首等。
2. 讲解词语的分类、用法和搭配。
3. 讲解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
4. 进行阅读理解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五、作业布置1. 复习所学的汉字基本知识、词语用法和搭配、标点符号使用规则。
2. 完成课后阅读理解练习。
第二章:现代文阅读一、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 加深学生对文学常识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1. 阅读理解技巧的讲解和练习。
2. 文学常识的学习。
3. 现代文阅读练习。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阅读理解技巧和文学常识。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四、教学步骤1. 讲解阅读理解技巧,如如何快速抓住文章主旨、如何分析作者观点等。
2. 讲解文学常识,如文学作品的基本概念、文学史的发展等。
3. 进行现代文阅读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五、作业布置1. 复习所学的阅读理解技巧和文学常识。
2. 完成课后现代文阅读练习。
第三章:古诗文阅读一、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
2. 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的了解。
3.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诗文阅读技巧的讲解和练习。
2. 古代文学常识的学习。
3. 古诗文阅读练习。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古诗文阅读技巧和古代文学常识。
第1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歌词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手法。
2. 培养学生对歌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激发他们对音乐创作的兴趣。
4. 通过歌词学习,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歌词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手法。
2. 歌词的鉴赏和审美。
教学难点:1. 歌词的文学性和音乐性的结合。
2. 学生对歌词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两首歌词,一首抒情歌曲,一首摇滚歌曲。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歌词的定义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歌词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2. 提问:你们平时喜欢听歌吗?喜欢哪些类型的歌曲?为什么?二、歌词分析1. 教师展示抒情歌曲《平凡之路》和摇滚歌曲《夜空中最亮的星》的歌词,让学生阅读并思考。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的特点,如韵律、节奏、意象等。
3.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两首歌词的异同点。
三、歌词鉴赏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两首歌曲的旋律,感受歌词与旋律的结合。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歌词的感悟,如对人生、爱情、梦想等的理解。
3. 教师点评学生的鉴赏,强调歌词的文学性和音乐性。
四、歌词创作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歌词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一首简单的歌词。
2.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借鉴,完善歌词创作。
3. 教师挑选优秀作品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继续创作。
五、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词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收集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分析歌词的特点,并尝试创作一段歌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歌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歌词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手法,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
在歌词鉴赏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的感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在歌词创作环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了具有个性化的歌词。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引导。
我愿意是急流一、教学目标:1.能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意象的丰富内涵。
2.通过把握诗中形象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诗的意境。
3.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怀,陶冶高尚的情操,树立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文体特点以及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能说出诗中意象的丰富内涵。
三、教学难点:从思想内容、艺术技巧、感情基调方面体味到爱情的滋味。
四、授课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交流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知道《自由与爱情》这首诗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从这首诗你们能看出在诗人心中这三者的重要性排序吗?其实这首诗也是诗人本人的人生写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人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看看诗人的爱情观是怎样的吧。
(二)作者简介裴多菲·山陀尔(PetöfiSándor,1823年1月1日~1849年7月31日),原来译名为彼得斐。
19世纪匈牙利伟大的爱国诗人和英雄,匈牙利伟大的革命诗人,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革命民主主义者,在瑟克什堡大血战中同沙俄军队作战时牺牲,年仅26岁。
1.坎坷的一生: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屠户家庭,当过兵,作过流浪艺人。
2.战斗的一生:他的一生与匈牙利人民反抗外国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联系在一起。
领导1848年匈牙利革命,在为国牺牲时年仅26岁。
3.抒情的一生:他15岁开始写诗,共写了八百多首抒情诗和九首长篇叙事诗。
最著名的抒情诗有《民族之歌》《自由与爱情》《我愿意是急流》等;最著名的叙事诗有《勇敢的约翰》。
裴多菲用民歌的形式描写人民的斗争。
他说:“在匈牙利人民中间,我的歌是为了争取自由而斗争的第一课”。
(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爱情诗,尤其是1846年秋爱上森德莱尤丽亚以后,写了不少动人诗篇给她,这首诗可以看作他献给尤丽亚的一首爱情诗。
1847年裴多菲与森德莱尤丽亚结成伉俪)他被誉为匈牙利“抒情之王”。
教学设计《歌词二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歌词内容,体会歌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歌词,欣赏歌词的艺术特色。
3. 初步学习写作较简单的自由诗。
【教学重点】1.准确地把握歌词的内涵和感情。
2.反复诵读,读出感情,读出节奏和韵律。
【教学难点】学习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方法】本篇课文属于特殊性的歌词,所以不需要教师讲解太多,教师只要体现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音乐中自己领悟、自己体会,完成感情的自我升华。
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引导作用,本课教学主要采取提问式的教学方法,通过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将学生一步一步地领入课文中,然后通过讨论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用幻灯片制作课件,并布置预习作业。
)一、课前学唱这两首歌,激发情趣,让学生总体感知歌曲内容。
二、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查询并收集有关歌词作者、歌曲背景等资料。
(以上两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三、诵读这两首歌词,体会歌词中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本课主要是通过学生欣赏和朗诵歌词来感受歌词中的情感,通过讨论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学习歌词中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教师在课堂上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一、导入生活离不开阳光,生活也离不开歌声。
一首好歌,可以如春风,为你送来缕缕清新;一首好歌,可以如甘泉,给你心灵的润泽;一首好歌,更是一首诗,情感充沛,意味无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用耳朵聆听,用心灵去感受,用文学来欣赏这两首优美的歌词。
二、教读《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一、)欣赏歌曲教师播放这首歌曲的MTV,学生欣赏。
(二、)整体感知1、交流课前预习所收集的相关资料。
(学生交流后,教师做必要的补充。
)《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词曲作者和歌手简介:叶佳修,台湾校园民谣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
1955年出生于中国台湾花莲,1974年考入台湾东吴大学主修政治专业。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教案全集第一章:识字与写字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识别和书写本单元的生字词。
2. 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练习。
2. 汉字的笔画、结构和书写规范。
3. 阅读理解练习。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
3. 通过阅读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识别和书写情况。
2. 评估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3. 学生的汉字书写作品展示。
第二章:词语与短语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本单元的词语和短语。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和语感。
教学内容:1. 词语和短语的定义、用法和辨析。
2. 词语和短语的搭配和运用。
3. 阅读和写作练习。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示例、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 通过语境分析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词语和短语。
3. 通过阅读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词语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评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作品展示。
第三章:句子与句子成分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本单元的句子和句子成分。
2. 提高学生的语法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句子结构的敏感度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句子的定义和分类。
2. 句子成分的分析和运用。
3. 阅读和写作练习。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示例、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 通过句子分析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句子成分。
3. 通过阅读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法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句子和句子成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评估学生的语法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作品展示。
十九歌词二首课文分析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创作于1979年,是电影《海外赤子》的主题曲。
歌曲像一幅富于诗意的画卷,描绘了祖国山河的美丽,坦率地抒发了海外游子对祖国深沉挚爱的感情,洋溢着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有着令人回味的意蕴和振动心弦的情思。
歌曲意境深邃、感情细腻,在思想意义、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整首歌词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是歌词的引子,开门见山表现主题——“我爱你,中国”。
“百灵鸟”与“蓝天”两个意象,鲜明清晰, 富有动感,一下子就把人引入到高远辽阔的艺术境界。
第二部分(第2、3节):是歌词的主体部分,抒发了对祖国无比深厚的爱恋和赞颂之情。
歌词用结构相似的两个段落,对祖国的春苗、秋果、森林、南海、北国、山川、小河等做了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刻画,既有亲切的乡土情韵,也有宏大的山海情怀,同时歌颂了高尚的民族特性。
“蓬勃”“金黄”“白雪飘飘”“碧波滚滚”“淙淙”“巍峨”等修饰词的运用,饱含着对祖国热情洋溢的赞美之词和无比深厚的感情。
每个段落最后的结尾句,表达出一种对祖国的爱慕及献身祖国的情怀。
第三部分(第4节):是歌词的尾声部分,强化对祖国的无限深情与献身祖国的愿望。
抒情词“啊……”,直抒胸臆,推动着情感走向歌曲的最高潮, 使感情倾泻得更加透彻、真切。
歌词语言质朴无华,清新秀丽,运用一连串叠句、排比句,对祖国的美丽风光、富饶物产、气质品质等作了形象而细腻的描绘和刻画,既气势磅礴,又含蓄深情,结构上使用回环往复的手法,一唱三叹,情意绵长。
天路《天路》创作于2001年春天,当时青藏铁路正在紧张地建设中。
歌曲将通往藏区的铁路喻为天路,表达出了藏区儿女沐浴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中,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整首歌词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描写清晨时候牧场的美丽景色。
歌词通过“牧场”“神鹰”“霞光”“祥云”“蓝天”几个典型的意象,展现了一幅美丽壮阔的高原画卷,让人心驰神往。
第二部分(第2节):写黄昏时候站在山岗上,内心对于铁路修通的盼望。
这一节紧承上节,时间从清晨转到黄昏,地点从“牧场”转到“山岗”,视角从仰视转到俯瞰。
歌词前两节用素描的手法勾勒出两幅美丽的早晚画面,预示着铁路会带给他们幸福生活。
第三部分(第3节):表达藏区人民对美好生活和民族团结的向往。
歌词用“神奇”“天路”形容青藏铁路,既有惊叹,也有自豪。
“温暖”“欢聚一堂”则抒发了人们的豪迈振奋之情,以及对美好明天的热切盼望,反映了各族人民对现代美好生活的追求。
第四部分(第4节):写黄昏时候站在山岗上,看到铁路修通后的欣喜之情。
与第2节相比,这一节把“盼望”换成了“看”,铁路修通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情感又进了一层,人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再次欣赏这条“巨龙”一样、为高原送来“安康”的铁路。
第五部分(第5节):再次表达藏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之情。
这一节与第3节属于并列结构,“天路”缩短祖国各地和边疆的距离,边疆和内地得到优势互补,人间的“温暖”送到了“边疆”;边疆的“酥油茶”“青稞酒”也会被带到祖国各地,幸福的歌声也会随之“传遍四方”。
整首歌词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藏族姑娘,像是在倾诉,亲切自然,情感真切,比较容易让人接受。
同时,整首歌词意境独特优美,用“牧场”“神鹰”“祥云”“蓝天”“巨龙”“青稞酒”“酥油茶”等富有高原特色的意象,描绘出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仿佛把人们带到了青藏高原那崇山峻岭、雪域霞光、神鹰翱翔的仙境般的境界,令人心驰神往。
教学建议本课教学建议用两课时。
1.歌词的教学主要采用倾听、朗诵、欣赏、思考、讨论的形式。
通过学生欣赏歌曲和朗诵歌词来感受歌词中的情感,通过讨论加深对歌词思想感情的理解,通过思考理解歌词写作手法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
2.第一课时:教学《我爱你,中国》,可用歌唱视频导入课文教学,让学生感受歌中所传递出来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并思考下面的三个问题:①这首歌主要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②歌词使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③你怎样理解歌词中表现出的这种爱国之情?课后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海外赤子》,结合时代背景与具体人物故事,进一步深化对歌词主题的理解。
3.第二课时:教学《天路》,可用歌唱视频导入课文教学,配以青藏铁路的相关图片,创设课堂情境。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通过搜集、展示青藏铁路的相关资料,了解铁路建设的艰辛与伟大,体会青藏铁路建成后给西藏带来的巨大改变,以及藏族同胞欢欣鼓舞的心情。
课后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天路故事》。
参考资料一、《我爱你,中国》词作者简介瞿琮(1944—),湖南长沙人,中共党员。
1984年结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
1965年起历任广州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主任、战士歌舞团主任、团长、总政治部歌舞团团长、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广州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专业作家,一级编剧,文职将军。
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小说《摇滚岁月》2部;诗集《琵琶泉》等25部;中短篇小说集《小岛对面是澳门》等4部;长篇报告文学、传记文学《霍英东》等4部;专著《歌词审美小札》;歌词《颂歌献给毛主席》《我爱你,中国》《月亮走我也走》《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颂歌一曲唱韶山》等。
曾获国家文化部奖、鲁迅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大奖等。
(选自《湖南当代作家大辞典》,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8版)二、浅谈电影《海外赤子》插曲《我爱你,中国》是作曲家郑秋枫和词作家瞿琮为《海外赤子》所创作几首插曲中为出色、动人的一首。
这首歌曲无论是它的思想意义,还是艺术表现手法,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不愧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首优秀民族艺术歌曲。
从20世纪80年代影片上演以后,《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曲就唱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深受广大群众和游子喜爱。
并以它高昂奔放的音调、流畅涌动的旋律和优美抒情的曲调成为许多歌唱家的舞台保留节目。
《我爱你,中国》就是影片的抒情主人公在投考音乐院校时,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参加应试的一首独唱歌曲,从情节发展直接要求来看是测试声乐水平,但间接地抒发了海外赤子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歌词质朴无华,清新秀丽,运用一连串叠句、排比句,对祖国的春苗、秋果、气质品质、南海北国、森林山川作了形象而细腻的描绘和刻画,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热情洋溢的赞美之词和无比深厚的感情。
歌曲由三个部分组成,开头部分是引子,气息宽广,高亢激越,节奏自由,旋律跌宕起伏,犹如百灵鸟凌空翱翔引颈高歌。
间奏部分三连音为主导的曲调是引子情绪的延伸。
歌曲第一部分由四个对称的乐句构成。
主题的旋律逐层上行,优美流畅委婉深沉,节奏平稳。
歌曲第二部分保持了第一部分的基本音型,旋律起伏线条加大,音区变宽进一步体现出激动的情绪,与第一段形成艺术上的对比。
歌曲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我爱你,中国”的主题思想深化,衬词“啊”两次出现,使情感的抒发达到高潮直接带出富于动力性的尾声。
“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歌曲一开始就出现了悠扬婉转起伏的旋律。
“百灵鸟”三个字中的“灵”字以高音抒发引申,然后低回飘逸到全曲低音,之后扬上,在“飞”字处是波音的微颤的起始三连音,然后舒缓结句。
旋律语势生动地展示了百灵鸟的飞翔起伏的动势。
通过形象的生动起兴,紧接着引发出歌曲主题的中心词句:“我爱你,中国!”曲调以昂扬明亮的全曲高音表达出“爱”的深切赤诚之情。
“中国”虽进入低、中音区回旋,却生动地体现了由衷的倾诉与歌颂。
在近七小节的优美的过门间奏之后,歌曲进入反复咏赞的中段。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两句由低到高的中心词语的反复变化再现,进一步深化了热爱祖国的深情,使紧接着的反复排比的歌颂得到了充分铺垫。
“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
我爱你青松气质,我爱你红梅品格。
我爱你家乡的甜蔗,好像乳汁滋润着我的心窝。
”五句“我爱你……”连续并列反复排比,在概括中细腻地歌颂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景象,排比在统一中又富于变化。
前四句乐句节奏对称,第五句在语势变化递进中掀起了中段的高潮,然后出现呼应性的完全重复再现的中心语句“我爱你,中国”,句式紧凑昂然,语势由低到高层层递进,推波助澜,同时前后又婉转回旋,呼应再现。
最后以炽热的深情倾吐了内心亲切的呼唤与赤诚的心愿:“我要把美好的歌儿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语势在中低音区流动,表现出语气的轻柔深切,并可以与中段的第二段语后的高潮结尾形成鲜明对比:“啊,啊。
”两个高昂尽情的语气词“啊”的抒发,引出了全曲的高潮结尾:“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结尾句有较大幅度的升降,并充分运用高音区的延长音,与歌曲开始与中段的高潮有所区别,圆满地完成了声音的情感表达造型。
全曲语势流畅、高低有致、抑扬和谐,高中有低,低中有高,欲高先低,欲低先高。
有高峰,也有波谷,句有句的起伏,段有段的对应。
强弱随高低语势相结合,速度以情感表达需要呼应、对比。
语气既细腻生动,又高度概括。
这首歌曲,它的标题就充满了激情,那是一种不可抑制的发自心底的呼喊,在亲切感中蕴涵着震颤人心的力量。
音乐紧紧扣住“我爱你,中国”这一核心主题,极力开掘,挥动如椽的大笔,酿造出一种气息绵长、气韵生动、气势宏伟、气度不凡的旋律线条,对祖国极尽形象描绘之能事,使其显现出辽阔宽广的壮丽美;同时渗透出对祖国的那种质朴、真挚、深情的爱的博大美。
游子常思乡,这种思念魂牵梦系,往往分离的时间越长,心中的思念就越深切。
《我爱你,中国》抒发的正是这种思乡之情。
作曲家郑秋枫创作的歌曲,曲调明朗、高昂,感情充沛、激越,既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又有鲜明的创作个性,主要作品有:歌曲《毛主席关怀咱山里人》《女话务兵》《十月里响起一声春雷》《我爱梅园梅》《颂歌献给毛主席》《拖拉机开进苗山寨》和影片《海外赤子》的插曲《我爱你,中国》等广为流传。
首次演唱《我爱你,中国》的演唱者叶佩英是一位归国华侨,新中国成立后,只有15岁的叶佩英从马来西亚回到了北京。
多年侨居海外的经历,她把自己对祖国的全部深情融进了歌声里。
叶佩英,祖籍广东惠阳,1935年出生于马来西亚吉隆坡,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1年叶佩英独身从马来西亚回国,曾参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生业余广播合唱团活动。
后入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从师于罗忻祖、汤雪耕,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迄今。
1963年在中南海为毛主席、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演出领唱《祖国颂》,1965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抗战胜利20周年演唱《黄河怨》,1979年为电影《海外赤子》录制《我爱你,中国》获得巨大成功。
(节选自《电影文学》2008年第7期,作者王敏)三、歌曲《天路》的创作特色艺术创作的动力源自情感,两者互为依存,因此可以说情感是一切艺术必备的、不可或缺的本质特征,是艺术创作中极为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