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与运动 学案(教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291.32 KB
- 文档页数:14
【课题】《力与运动》复习 学习目标: 1、知道惯性定律、惯性现象、平衡力及非平衡力 2、能应用上面知识解释生活问题 3、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重点:对惯性及平衡力的理解 难点:力与动动的关系并能用于解决生活问题 【复习导学】 写一写 一、知识结构 同学们用一张A4纸把这章的知识点用你自己的方式进行梳理或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总结出来,进行讨论与评比,看谁做的最好。
二、知识要点讲解考点一:牛顿第一定律 1、下列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看法中,观点正确的是( ) A .世上没有真正不受力的物体,所以牛顿第一定律是不可能实现的定律 B .牛顿第一定律无法用物理实验验证,所以它只能是一种推测 C .惯性是物体的属性,牛顿第一定律是揭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规律 D .物体的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讲的是一回事,所以又把牛顿第一定律说成惯性定律 2、研究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实验如右图所示,(a )为毛巾表面,(b )为纸板表面,(c )为玻璃表面,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在不同材料表面继续运动一段距离后停下。
(1)使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的目的是使小车滑到水平面时具有相等的________; (2)小车在不同材料表面的运动距离是在________表面最长,在________表面最短; (3)实验的结论是 ; (4)从实验中可以推出的结论是 。
考点二:惯性,惯性现象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惯性是只有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 B 、物体的惯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 C 、静止的物体不易被推动,说明物体在静止时的惯性比在运动时的惯性大 D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运动状态和是否受力无关 【自主学习】【学习指导】1.能够自己回忆本章知识内容,在脑海中构建知识结构图,对知识有全面熟悉的认识与了解。
2.完成导学案时对有疑问,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出标记,对同学交流或请教老师。
《力与运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单位,能识别力的作用效果。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知道惯性的概念,能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3、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判断两个力是否平衡。
4、知道力与运动的关系,会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力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能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能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难点(1)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过程和方法。
三、知识梳理(一)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一个力必然涉及两个物体,即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单位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 N。
3、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改变物体的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二)牛顿第一定律1、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器材:斜面、小车、木板、棉布、玻璃板等。
实验步骤:(1)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分别在木板、棉布、玻璃板表面上运动,观察小车运动的距离。
(2)比较小车在不同表面上运动的距离,分析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实验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惯性1、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2、惯性的大小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3、惯性现象在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有:汽车突然启动时,乘客会向后倾倒;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会向前倾倒等。
(四)二力平衡1、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力与运动教案范文标题:力与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和力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力和运动相关的问题,并能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等计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性质。
2.力的作用及力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力的合成和分解。
2.将力与运动相关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通过提问“你们在生活中常用到力吗?可以举例说明一下吗?”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力”的概念。
2.理论讲解(20分钟)a.力的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力的作用,并解释力的概念和性质。
-示意图展示力的方向和大小,并强调力的大小用矢量表示。
b.力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指导学生了解弹簧秤的使用,并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 讲解力的计算公式F=ma,并进行相关例题讲解。
3.实践操作(30分钟)a.实验:利用弹簧秤测量不同物品的重力,并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变化。
b.练习:学生自主完成有关力的计算练习,包括单个力的计算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
4.拓展应用(20分钟)a.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力与运动相关的实际问题。
b.探究活动:设计探究性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力的作用过程,并对力的计算方法进行总结。
5.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强调力的作用和计算方法,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六、教学评价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拓展应用中的案例分析和探究活动,进行个人表现评价和小组合作评价,旨在评估学生对力与运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理论讲解过程中,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需要加入更多的生动案例和形象图像进行说明。
另外,在拓展应用环节设计活动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让活动更加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教科版物理初中八年级下册第八章《力与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理解惯性,能利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3、知道同一直线方向相同和方向相反两个力的合力。
4、知道二力平衡及其条件并应用它来解题。
5、知道力与运动的关系。
6、能正确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推断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让学生学会通过理性分析以及科学的推理获得规律。
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建立如何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认真、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
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出发,探求科学真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质疑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是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知识、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二力平衡及其条件、力与运动,难点是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教学过程】壱、知识梳理(师生互动1)考点一:牛顿第一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内容:一切物体在的作用时,总保持或的状态。
2. 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大小与物体的有关。
3. 力与运动的关系:物体的运动力来维持,力是的原因。
考点二:合力1、如果一个力对物体的与几个力同时对物体相同,那么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2、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如果方向相同,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方向与两个力的方向.3、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如果方向相反,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方向与较大力的方向考点三:二力平衡1. 概念: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状态,就说这二力平衡2. 条件:两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以及作用在直线上考点四: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条件:二、易错易混题辨析:(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在括号里画“×”)(学生活动2)1、要想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施加力。
()2、施加力一定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教案设计目录•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分析与内容整合•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课堂互动环节设置及实施方案•评价反馈机制建立及优化调整方案•资源开发利用及家校合作途径探索01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了解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
能够观察和描述物体运动的状态变化,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大小和方向,并能够记录和分析数据。
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等。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其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使其具备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
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其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大小和方向,并能够准确记录和分析数据。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教学难点之一。
02教材分析与内容整合03知识点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引入新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01强调科学探究和实践操作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02图文并茂,直观易懂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教科版教材特点介绍运动的概念和形式力的作用和效果牛顿运动定律摩擦力和重力《运动和力》章节内容梳理01020304介绍运动的基本概念,以及不同形式的运动,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阐述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等基础知识。
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以及这些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复习专题——力与运动课型:复习一、教材分析力与运动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力学所要解决的中心课题,也是物理学的基础,对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形成科学批判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复习,可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并进一步体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在力学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
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揭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即物体的运动与外力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力与运动新课过程中,只希望看到鲜明、生动、不平常的实验现象,并未产生探索这些实验原因的需要,有的学生只对实验的操作感兴趣,却忽略了对现象本质的认识,所以力与运动关系,学生更多的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没有真正理解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⑴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⑵物体受平衡力时怎样运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⑶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怎样运动——改变运动状态。
2.过程与方法⑴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系统复习本章知识.⑵引导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分析,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四、教学重点1.着重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实验+推理”的物理方法。
2.能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分物体的受力情况,也能根据物体的受力以及初始状态判断物体的运动。
五、教学难点:1.知道力的平衡。
2.对研究对象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六、课时安排:一个课时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力与运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要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知识回顾①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②“探究力与运动关系”实验③牛顿第一定律④惯性引导学生,进行回顾认真回顾,思考复习相关知识,完成学案简单回顾前面我们学习的内容,迅速进入今天的主题。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复习《力与运动》教学设计我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复习《力与运动》这一章节,帮助学生们巩固他们在这一章节中学到的知识。
设计思路是先通过一些实例来引起学生对力的作用的思考,然后通过实验和讨论来帮助他们理解力的作用原理,通过练习来检验他们的理解程度。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以及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难点是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教学重点是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原理的理解。
为了进行这节课,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一些日常用品,如气球、小车等,以及一些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滑轮组等。
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会特别关注一些重难点,如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我会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课后,我会进行反思,看看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同时,我也会给出一些拓展延伸的任务,让学生在课后去完成,以此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这就是我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设计,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与运动》这一章节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这些细节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力与运动》这一章节的知识至关重要。
我将对这些重点细节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我需要重点关注通过实例引入力的概念的过程。
这一步骤是学生对力的理解的基础,通过吹气球、拉弹簧等实例,我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存在和力的作用效果。
我会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确保他们能够理解力的概念,并能够将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存在联系起来。
我需要重点关注实验和讨论的过程。
实验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作用原理的重要手段,而讨论则是他们分享和深化理解的平台。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通过讨论来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复习教案:运动和力教案标题:运动和力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关系。
2. 知道力的作用和种类。
3. 理解运动的三要素。
4. 掌握应用力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一、引入活动(5分钟)1. 准备一些有关运动和力的图片和玩具,引发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发生变化就是运动。
2. 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3. 力的种类:推力、拉力、摩擦力、重力等。
4. 运动的三要素:物体、力、运动状态。
三、实践操作(20分钟)1. 实验一:探究力的作用- 准备一块光滑的桌面和一本书- 要求学生用手控制力的大小,尝试将书从桌面上推动到桌边。
- 学生记录推动的结果,分析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 实验二:探究力的种类- 准备一本书和一条绳子- 要求学生用绳子拉书,用手推书,比较拉力和推力对书的作用。
- 学生总结拉力和推力的区别和作用。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回答问题:- 什么是运动?- 什么是力?- 有哪些种类的力?- 运动的三要素是什么?- 如何掌握应用力的方法和技巧?2. 小组讨论:-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力的作用和种类,并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 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五、拓展延伸(5分钟)1. 观察周围环境,找出更多运动和力的例子。
2. 家庭作业:写一篇关于运动和力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及其关系,认识不同种类的力以及运动的三要素。
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教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力与运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力与运动”,详细内容为第1节“力的作用效果”及第2节“牛顿第一定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2. 使学生掌握牛顿第一定律,了解惯性的概念;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斜面、滑轮、测力计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记录表格、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分组进行推、拉、挤、压等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2. 例题讲解(1)讲解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2)讲解牛顿第一定律,阐述惯性的概念。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力的作用效果;(2)解答学生关于力的相关问题。
4. 知识巩固(1)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2)让学生分组讨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2. 牛顿第一定律;3. 惯性的概念。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2)阐述牛顿第一定律内容及意义;(3)简述惯性的概念。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意义: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为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3)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 作业要求:书写工整,回答问题准确,结合课堂所学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及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中的问题;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力的单位、力的合成与分解等知识,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力与运动1、合力的概念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或者说,如果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产生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那么,能够代替那两个力作用效果的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求两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2、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跟两个力的方向相同;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方向相同。
3、伽利略斜面实验: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
(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4、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5、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6、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
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7、平衡状态: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8、二力平衡: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9、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10、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11、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12、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第八章力与运动8.1 力的合成一、复习回顾1.力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___,也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___。
二、尝试学习1、思考:在卫生大扫除时,经常遇到一个人提不动一桶水的情况,这时我们最先想到的方法是什么?如果老师一个人就能提起这桶水,这种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2.什么是合力与分力?课堂学习一、合力与分力同样的一桶水,两个小孩一起提了起来,一个大人独自提了起来。
请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出两种情景下,水桶受到的“拉”力。
有何发现?一个大人对水桶的_________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小孩同时对水桶的_________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大人的_____个力的作用效果和小孩的_____个力的作用效果是_________。
我们就说,这“一个力”是那“两个力”的_________,那“两个力”是这“一个力”的________。
拓展:当几个力共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它们的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称为那几个力的___________,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__________。
温馨揭示:对合力与分力的几点理解。
(1)合力不是物体受到的另一个力,只是跟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的“力”。
分力是实际存在的,合力是等效替代出的假想的。
(2)分力与合力都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3)合力并非“和”力,不能简单地加减得出,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
[及时练习1]关于合力与分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只水桶能被两个小孩提起,也能被一个大人提起,所以水桶受到了三个力的作用B、合力就等于分力之和C、合力和分力都是实际存在的力D、合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替代分力的作用效果2、什么叫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有多种情况,最简单的力的合成是的力的合成。
二、科学探究: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的规律1.同一直线上的二力的合成有哪两种情况?2.如何设计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
(1)实验设计:如何知道一个力就是另外两个力的合力?(2)分组实施探究,在课本P24的表格中记录结果,并分析得出结论。
[及时练习2]下图是小明在探究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的实验图。
图中粗线为橡皮筋,其原长为AE,受力后伸长为AE′,钩码每个重0.5N。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情况: 当两个分力方向相同时,合力的大小如何?方向怎样?当两个分力方向相反时,合力的大小如何?方向怎样?由此可得出结论:a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___________,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____________。
合力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___________,方向跟______的力的方向相同。
合力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思考:(1)同一直线上多个力合成: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这个合力与第三个力的合力,以此类推,就可以完成多个力的合成。
(2)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合力,介于在同一直线上的两力的最大合力(___________)与最小合力(___________)之间。
(括号内填“同向”或者“反向”)[及时练习3]把一个重力是5N 的足球竖直向上抛出,假定运动过程中空气对它的阻力恒为0.5N ,则足球在竖直上升和下落过程中所受的合力分别是( )A.5.5N 5NB.5.5N 4.5NC.4.5N 5.5ND.5N 4.5N[及时练习4]从树上落下的苹果,在下落过程中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关于苹果的受到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正确的是( )A 、大于3N ,方向向上B 、小于3N ,方向向上C 、大于3N ,方向向下D 、小于3N ,方向向下[及时练习5]在世界女排锦标赛上,我国排球队长冯坤发球时,把球竖直向上抛出,则( ) A. 球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受的阻力方向都向上B. 球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受的阻力方向都向下C. 球上升的过程中,受到的重力和阻力,合力方向向下D. 球下降的过程中,受到的重力和阻力,合力方向向上 当堂检测 1、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1F 和2F ,其中1F =15N ,2F =9N ,则它们的合力( )A.一定为24NB.一定为6NC.可能为24N 或6ND.无法确定2、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1F 和2F ,其中1F =15N ,2F =9N ,则它们的合力( ) A.一定为24N B.一定为6N C.只可能为24N 或6N D.无法确定3、1F 、2F 是同一水平直线上的两个力,它们的合力大小为30N ,方向向左,且1F 的大小为10N ,则关于2F 的大小和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F 的大小一定是20NB .2F 的大小一定是40NC .2F 的方向一定沿水平方向向左D .2F 的方向可能向右,也可能向左4、小红同学用200N 力竖直向上提一个重150N 的水桶,水桶受到的合力为_________________N ,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物体受到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力的作用.合力的方向向东,大小为20N ,已知其中一个力的大小为60N ,方向向西,另一个力的大小是___________N ,方向是_______________。
6、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和F2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已知F1=20 N ,F2=30 N .它们的合力可能是( )A .大小为50 N ,方向与F1相反B .大小为50 N ,方向与F2相反C .大小为10 N ,方向与F1相同D .大小为10 N ,方向与F2相同7、物体在水平方向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该两个力的合力如图8—15所示,已知F1=35 N ,方向向右,则另一个力F2的大小和方向是( )A .15 N ,向右B .55 N ,向右C .15 N ,向左D .55 N ,向左8、图中,甲同学用力100牛,乙同学用力200牛(二力在同一直线上),则:在(1)图中,合力为_______牛,方向_____________;在图(2)中,合力为_______牛,方向______________.9、一群人和一头大象拔河.设在拔河过程中大象和人群的拉力都是4102 N ,则绳所受的合力是__________N .10、研究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合成的实验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需要同时用力F1、F2拉弹簧和单独用力F 拉弹簧,这两次拉弹簧应使弹簧的下端到达__________的位置(先填“不同”或“相同”).11、用8牛竖直向下的力把重5牛的木块紧紧压在地面上,地面受到的压力是 牛;如果用同样大小的力把同样重的木块紧紧压在天花板上,天花板受到木块的压力是 牛.12、如图7---49甲所示是用250N 的力竖直向上提起重为200N 的水桶,用图示表示出水桶所受的合力.13、小红和小明沿着水平方向推、拉一辆小车,如图7—49乙所示,在图中以“0”点代表小车,用力的图示法画出他们对小车的合力. 小结整理存在的问题与疑惑8.2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1)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__,也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静止到运动,_______________,快到慢,_________________,以及运动_________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