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6
初中物理教案二:解析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初中物理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它涉及到了运动学和力学两个方面的内容。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该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对于学生之后学习更高层次的物理知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对初中物理教案二:解析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进行详细的解析。
一、物体的运动和运动参数物体的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也就是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状态。
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的运动参数,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1、位移位移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从起始位置到终止位置的位置变化。
它是一个向量量,其大小等于从起始位置到终止位置的距离,方向与起始位置到终止位置的方向一致。
位移的公式为:$\Delta x=x_2-x_1$其中,$\Delta x$表示位移量,$x_1$和$x_2$分别表示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
2、速度速度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单位时间内的位移量,也可以理解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它是一个向量量,其大小等于位移量与时间的比值,方向与位移方向一致。
速度的公式为:$v=\frac{\Delta x}{\Delta t}$其中,$v$表示速度大小,$\Delta x$表示位移量,$\Delta t$表示时间间隔。
3、加速度加速度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单位时间内速度发生的变化量,也可以理解为物体变化速度的快慢程度。
它是一个向量量,其大小等于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方向与速度变化方向一致。
加速度的公式为:$a=\frac{\Delta v}{\Delta t}$其中,$a$表示加速度大小,$\Delta v$表示速度变化量,$\Delta t$表示时间间隔。
二、力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基本的概念,其具有以下几个性质:1、力是矢量量力是一个矢量量,其有大小和方向。
人教版初中物理复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2)学会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巩固已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2)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加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3)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3)培养学生关心生活、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复习力学部分:(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2)运动和力的关系;(3)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特点及计算方法;(4)浮力、压强的计算和应用。
2. 复习电学部分:(1)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及关系;(2)欧姆定律的应用;(3)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方法;(4)电功、电功率的计算和应用。
3. 复习热学部分:(1)内能的概念和改变方式;(2)比热容的计算和应用;(3)热机的工作原理和效率;(4)温度、热量和比热容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复习:(1)力学部分:复习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运动和力的关系,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特点及计算方法,浮力、压强的计算和应用。
(2)电学部分:复习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及关系,欧姆定律的应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方法,电功、电功率的计算和应用。
(3)热学部分:复习内能的概念和改变方式,比热容的计算和应用,热机的工作原理和效率,温度、热量和比热容的关系。
3. 课堂练习:针对复习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4.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5.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案:初中物理——运动和力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2.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力和运动的关系2. 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力对物体的作用。
2.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二、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15分钟)1. 讲解力的作用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明白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20分钟)1. 布置实验:让学生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
2.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速度。
3. 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观察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四、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得出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2. 提问: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速度?3.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车、自行车等,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 学生是否能通过实验观察到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初中物理力学《运动和力》复习指导(一)复习要点1.机械行为、参照物、行为和静止的相对性2.速度的界说,公式v=s/t,速度的单元及换算1m/s=3.6km/h变速行为的平均速度,会测量行为物体的平均速度v=s/t。
3.惯性、惯性定律(1)惯性:一切物体都有连结静止状况或匀速直线行为状况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形下都具有惯性。
(2)惯性定律(即牛顿第必然律)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浸染的时辰,总连结静止状况或匀速直线行为状况,这叫做惯性定律。
4.二力的平衡(1)二力(或几个力)的平衡:物体受到两个力(或几个力)浸染时,如不美观连结静止状况或匀速直线行为状况,这两个力(或几个力)彼此平衡.(2)二力平衡的前提①前提:,巨细相等,标的目的相反,统一物体,统一向线。
②应用:物体受平衡力,必然处于平衡状况,按照一个已知力,求另一个力。
5、行为和力物体行为状况的改变:物体速度巨细和行为标的目的的改变,都叫做物体行为状况的改变.(二)复习指导1.有关速度、旅程、时刻的计较2.惯性和惯性现象例1关于惯性,下面说法正确的是()(d)a.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浸染时,总连结匀速直线行为状况或静止状况的性质,叫做惯性b.射出的枪弹分开枪口后,仍然继续高速前进,是因为枪弹受到惯性的浸染c.汽车封锁策念头后仍能继续前进是因为汽车的惯性大于它受到的阻力d.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形下都具有惯性3.关于平衡力、彼此浸染力的问题例2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不动的墨水瓶,受到彼此平衡的两个力是()(a)a.墨水瓶受到的重力和桌面临墨水瓶的撑持力b.墨水瓶受到的重力与墨水瓶对桌面的压力c.桌面临墨水瓶的撑持力和墨水瓶对桌面的压力d.桌子只受到的重力和地面临桌子的撑持力。
力和运动教学设计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案[引言]物理学是一门关于自然界和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力和运动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初中二年级学生全面了解力和运动的概念,通过实践和互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I.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并能正确辨别不同类型的力;2. 培养学生对于运动的观察能力,能够描述运动物体的特征;3.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简单的计算方法,计算速度、加速度等运动参数。
II. 教学准备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 PowerPoint课件:包括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示意图等;2. 实物展示:准备与力和运动相关的实物,如弹簧、滑轮等;3. 小组活动教具: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力和运动的实践活动。
III.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物体的运动场景或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力和运动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b. 引导学生分享一些常见的力和运动现象,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发思考。
2. 知识讲解与示范(15分钟)a. 通过PPT课件展示力的概念、性质和分类,解释不同类型的力对物体的影响;b. 对力的示意图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力的方向和作用;c. 示范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对物体施加不同大小的力,让学生观察并总结不同力的效果。
3. 小组实践活动(20分钟)a.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套小组活动教具;b. 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力和运动的关系,例如:使用滑轮进行斜面上物体的运动实验,测量斜坡的高度和物体的速度。
4. 讲解和讨论(15分钟)a. 学生回到教室后,教师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实践活动结果;b.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发现并总结运动的规律。
5. 拓展应用(10分钟)a. 教师通过相关案例或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b.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力和运动的现象,并与同学分享。
初中物理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专题复习,使学生掌握初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力学: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力和运动的关系、浮力、惯性、二力平衡等。
2. 热学:温度、热量、内能、热机、热传递等。
3. 电学: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焦耳定律、串并联电路等。
4.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折射、透镜、视觉等。
5. 声学: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乐音和噪音等。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实验演示等方式,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导入,回顾已学过的物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知识梳理:对专题内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形成知识框架。
3. 重点讲解:对难点和重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 案例分析:通过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动手实践:进行实验演示或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7. 总结反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成绩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
2. 教辅:初中物理复习资料、习题集等。
3. 实验器材: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声学等相关实验器材。
4.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教学软件等。
七、教学时间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分配每节课的时间,确保教学效果。
八、教学建议1. 注重基础,加强概念和规律的学习。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3. 启发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注重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课题:一、二力平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及一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进一步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并对物体受力分析,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2)通过组织实验探究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通过运用知识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二力平衡的物理意义。
【难点】二力平衡的探究及其应用。
【器材】小卡片、细线、滑轮两个、铁架台、钩码一盒、铅笔、橡皮泥、水杯两只、水、盐水、弹簧测力计、密度计。
【课型】新授课、实验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
演示实验:铅笔、小刀、和手指(三力平衡)。
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就能找到答案了。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二力平衡的概念【看图分析】停泊在海面上的航天测量船、匀速上升的潜水艇、吊在天花板上的电灯、缓缓降落的神州飞船回收舱。
【议一议】(1)这些物体各处于什么运动状态呢?(2)他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呢?【点拨】师: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几个力称作平衡力。
【议一议】以上这些物体的受力情况有什么特征?(都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小结归纳】(板书)1.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称作二力平衡。
【提示】“平衡”应包括静平衡(静止)和动平衡(匀速直线运动)两方面。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猜一猜】二力平衡需要什么条件呢?请大家大胆的猜想【猜想归纳】教师将学生的各种猜想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进行分析归纲【启发】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决定力作用效果的三个要素。
《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主题:力和运动课时:1课时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设计者: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复习内容分析(1)本章涉及到的主要考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由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推理得出的2、惯性在生活的利用与防止,惯性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摩擦力的产生、影响大小的因素。
4、生活中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中招考试涉及到本章的题型及应对:摩擦力作为本章的重点考点主要考察倾向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断、用二力平衡知识测量摩擦力的的大小,以及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在复习知识点的基础上通过典型例题进行强化训练。
2.学情分析学生对摩擦力概念的不理解,做题似是而非依靠生活中错误的经验认识想当然的做题。
因此在复习中要紧抓概念教学,围绕概念进行复习巩固提高复习目标1、通过思维导图,总结本章的基本知识点。
(放到课前自己进行复习)2、通过典型例题复习各个知识点,易错点。
3、独立完成单元复习题,检测考试的热点、易错点、难点。
教学过程学情分析:课题对学生既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但学生对灭火原理很少反思,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学生的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解决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摩擦力.这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
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物理的乐趣。
效果分析综述:本堂课基本完成了预期教学目标。
还算比较满意吧。
学校新建成了录播室,学生们首次进入录播室,兴致很高,兴趣颇浓,所以精神状态不错的。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观看探究实验过程,学生积极性高涨,而且讨论时比较投入,能各抒己见,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竟然也抢着回答问题也。
教案题目:运动和力复习学案教案背景:在潍坊市“三四五教学模式”下设计的适合学生自己探究复习的精品复习教案。
教材分析:本科复习主要内容有:运动的描述、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力的作用效果和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以及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和惯性现象、二力平衡的条件等。
重点是速度的概念和速度的计算公式及二力平衡。
速度不仅是运动学的基本概念,而且这个概念的应用也很广泛。
在讲速度之前,首先讲述机械运动及参照物的知识,以此为基础,进而引出本章重点速度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另外,力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和惯性现象等知识点也比较重要。
难点是参照物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参照物的选择对机械运动的描述至关重要,只有正确的选择参照物才能正确的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因此要求突破参照物这个难点,为全章学习打下基础。
平均速度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但应用非常广泛,应通过实验,让学生加以巩固,最后会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当堂检测巩固教学过程及课中实施方案如下:运动和力复习编写人:柴沟中学安晓冬课中实施学案一、复习目标1.知道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掌握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选择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4、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及力的三要素。
5.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现象,并会解释有关现象。
6.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平衡状态的判定,并会利用二力的平衡分析问题。
二、用近几年中考命题涉及本章的知识点引入:(1)参照物及选择(2)速度及计算(3)力的概念及受力分析,力的示意图(4)惯性现象和牛顿第一定律(5)平衡力及力的平衡条件(6)力和运动的关系三、课内探究:(一)、运动的描述与参照物:考点:对参照物的理解。
例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中,刻舟人最终没能寻到剑,是因为船相对于河岸是________的,而剑相对于河岸是________的。
例2、用细线将一个金属小球悬挂于匀速上升的电梯中,小球稳定后,剪断悬线,则下列关于小球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以电梯为参照物,小球立即下落B.以电梯为参照物,小球先上升、后下落C.以地面为参照物,小球立即下落D.以地面为参照物,小球先上升、后下落例3:图8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共运动了____cm的路程,小球从B点到E点的平均速度为_____m/s.【考点点拨】参照物是运动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等闲视之。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
南京树人国际学校张才玫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对本章知识点作一梳理。
主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地方给以强调和点拨。
〔复习目标〕
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2、二力平衡及其条件的应用.
3、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具和学具〕伽利略斜面、二力平衡实验器材、实物投影仪等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通过课前复习给本章内容列出一知识框架。
2、要求学生课前写出本章知识点中还有哪些不甚理解或需要讨论的问题
附:本章知识树形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