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 风筝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1000字]
- 格式:doc
- 大小:7.55 KB
- 文档页数:8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风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风筝》,学生能够掌握生字新词,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了解风筝的制作过程及放飞的乐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合作学习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传统文化,体验亲手制作风筝的乐趣,感受春天的气息和童年的快乐。
二、教学内容:1. 学习生字新词:包括“风筝”、“竹篾”、“线轴”等与风筝相关的词汇。
2. 理解并分析课文:讲解《风筝》一文的主要情节,理解作者如何描绘风筝的制作过程和放飞情景,领悟其中蕴含的童年乐趣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重点内容、生字新词及其注音、风筝制作过程图片等)、实物风筝模型、生字卡片。
2. 材料准备:提前让学生收集关于风筝的历史资料和制作方法,并准备一些简易风筝材料,以备课堂实践活动使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实物风筝或播放风筝飞翔的视频,引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风筝》。
2. 字词学习:通过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新词,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和记忆。
3. 课文解读:利用多媒体课件,带领学生逐段阅读、理解课文,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分组模拟制作简易风筝,并分享交流风筝背后的故事和寓意。
5. 总结提升: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总结风筝的文化价值和象征意义,激发学生对传统手工艺和自然之美的欣赏。
五、教学延伸:布置课后作业,如让学生尝试在家自制风筝,或者写一篇关于自己与风筝的故事,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实践操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六、教学总结:在课堂结束时,教师进行整体性总结,强调学生在本节课中所取得的进步,包括字词掌握、课文理解以及动手能力的提升。
同时,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生活中,积极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风筝文化。
小学语文:《风筝》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第一篇:小学语文:《风筝》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风筝》教案一、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本班共有学生五十多人,学生的发展情况和智力水平各不相同。
有一些学生思维活跃,基础扎实,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较强,对事物的看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而有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朗读水平也较差,写作对他们来说更是一大难题。
为此,我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力求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工作、生活,在语文方面奠定基础。
(二)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
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刻,笔调亲切、温新、自然。
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
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编排意图有以下几点: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做一些铺垫;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及个性化的朗读来感悟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四)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在引导理解孩子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五)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齐读课题。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组《风筝》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风筝的制作过程和放风筝的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探讨风筝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培养观察和描述能力。
(3)运用多媒体资源,了解不同类型的风筝。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了解风筝的制作过程和放风筝的技巧。
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 对风筝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课文。
2.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风筝图片或视频资料。
4. 风筝制作材料(可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各种风筝,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风筝的认识和经历。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教师辅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学习生字词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理解和运用生字词。
4. 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风筝的制作过程和放风筝的技巧。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巩固学习成果。
6.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制作一个风筝,并了解风筝的文化背景。
六、教学延伸:1. 风筝制作比赛:学生在课堂上学习风筝的制作过程,在课后与家长一起制作一个风筝,并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展示和评选。
2. 风筝展览:学生可以在家中寻找有关风筝的图片、书籍等资料,了解风筝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风筝》课文教案《风筝》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诗,但选材角度新颖,于兄弟间发生的曲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
下方是小编分享的课文教案,一同来看一下吧。
【教材分析】本文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
写了他童年时,由于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没法补过的曲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
笔触细腻,情感凄婉,合适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先生的情感体验。
本文所表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期烙印,要经过社会背景的探求加以把握。
作者严峻的自责精神充塞在字里行间,这更是文章的动人的地方。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2、能力目标:感受文中经过曲解和冲突所表现出的兄弟间深沉的亲情。
3、德育目标: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过程】一、设境导入:在大屏幕上展现放风筝的图片,用直观的画面和欢快的旋律调动先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谈谈放风筝的感受。
为课文学习设置情景,建筑氛围。
三、背景简介四、出示目标五、听读课文,全体感知1、本文写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甚么故事?(听读要求:找出本人感受最深的一段)(1)生听读后解答(2)师总结六、研读课文(一),寻觅曲解和冲突1、在文中找出描写弟弟对风筝出神情状的句子,考虑: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生读句子后做答2、我对风筝是一种甚么态度?我为甚么认为小孩玩风筝是没出息的?(1)生答(2)师总结3、找出我毁坏风筝的动词,领会这些动词的作用。
(1)生答(2)师总结4、面对我的行为,弟弟是怎样的反应?七、研读课文(二),自我反省感受亲情1、是甚么缘由让我闪电般清醒过来了?2、对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弥补的方法有哪些?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2、我想讨弟弟的宽恕,但弟弟却甚么也不记得了,为甚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1)生交流(2)师总结八、合作探求1、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但在第一自然段中,为甚么说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1)生交流(2)师总结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甚么?你能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看出甚么样的社会意味?(1)生分小组讨论(2)师总结九、品味语句,浸透感情生自在找出本人认为用的贴切的词语或精彩的语句加以品味。
三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风筝的来历、制作方法和放风筝的乐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学会风筝的基本制作方法,提高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了解我国风筝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增强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风筝的来历、制作方法和放风筝的乐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2. 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放风筝的技巧。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多媒体课件。
2. 风筝制作材料(纸张、竹签、线等)。
3. 风筝放飞场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中的风筝图片,引起学生对风筝的兴趣。
(2)教师简要介绍风筝的来历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情感。
3. 制作风筝(1)教师演示风筝的制作方法,讲解制作步骤。
(2)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制作风筝。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制作过程中的疑问。
4. 放飞风筝(2)教师讲解风筝放飞技巧,引导学生安全放飞风筝。
(3)学生相互交流放风筝的乐趣,分享心得体会。
5. 总结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回顾风筝的制作和放飞过程。
(2)学生谈收获,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风筝的小作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2. 风筝制作评估:检查学生制作风筝的过程和最终作品,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导语】这篇精读课⽂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
整理了⼈教版三年级上册语⽂《风筝》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风筝⼀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孩⼦们,在这五彩缤纷的秋天你们想⼲些什么?(⽣⾃由回答)你们放过风筝吗?咱们今天的这篇课⽂就和放风筝有关。
(师板书课题)亲同学们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都把书翻开,⾃由的、⼤声的读⼀读课⽂,注意把字⾳读正确,课⽂读通顺,难读的⽣字词句多读⼏遍。
(⽣⾃由读课⽂) 3、课⽂有多少个⾃然段,⽤⼿势表⽰。
4、课⽂中的⽣字宝宝从⽂章⾥跑了出来,你们认识吗? 出⽰词语: (⼀⼈读后全班跟读两遍) 去掉拼⾳你们还认识吗?谁愿当当⼩⽼师教教⼤家读。
(指明学⽣读,其他学⽣跟读2遍 咱们⼀块读读吧。
(全班读) 5、同学们读的真不错。
⽣字读好了,课⽂能读懂吗?请同学们端起书⽤⾃⼰喜欢的⽅式第⼆遍读课⽂。
你可以选择默读,也可以读出声⾳来,边读边思考:课⽂主要写了什么?(⽣⾃由读课⽂) 6、谁来说说课⽂围绕风筝介绍了那些事情? (⽣汇报)师相机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7、课⽂有⼀句话其实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你们找到了吗? (⽣汇报课⽂第⼀⾃然段) 你真会学习,(课件出⽰句⼦)我们⼀起来读⼀读吧。
(全班读) 这句话在⽂中引领全⽂,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要学会找这样的句⼦,咱们再来读⼀读吧。
8、的快乐是怎样的快乐?(⽣⾃由说,如:⼗分的快乐、⽆⽐的快乐、特别的快乐、⾮常的快乐)说的真好,咱们⼀块到⽂中去感受这种的快乐吧。
9、放风筝在课⽂中的第⼏⾃然段?(2)师板书:2 请同学们⾃由地读读课⽂,⼀边读⼀边想⼀边划⼀划,你从哪些词句当中感受到了孩⼦们⼗分的快乐?(学⽣读) 字⾥⾏间,你感受到了吗?孩⼦们的⼼情怎么样?(快乐)书上有个词,表达了孩⼦们的这种⼼情,你们找到了吗?(快活)⽂中哪些句⼦让你感受到了这种快活?(⽣汇报) 课件出⽰句⼦:我们依然很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
三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漂亮、快乐”等词语造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观察事物,发展描写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大自然的热爱。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生字新词的学习与理解。
2. 课文的朗读与情感体会。
三、教学难点1. 学会观察事物,发展描写能力。
2. 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讨论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情感,提高朗读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风筝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描述。
(2)导入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讲解生字新词,引导学生朗读。
(3)分组讨论,回答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3.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课文,体会情感。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培养朗读能力。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课后作业。
5.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
(2)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写一篇小练笔。
六、教学拓展1.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风筝图案,用彩纸、颜料等材料制作出自己的风筝。
2. 展示评价:各组展示自己的风筝,全班同学共同评价,选出最漂亮、最具创意的风筝。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1)作者为什么怀念童年放风筝的日子?(2)课文中描述了哪些放风筝的场景?2. 写作练习:以“我和风筝”为主题,写一篇小作文,描绘自己与风筝的故事。
八、教学反思1. 教师自我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2.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风筝》一、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语句。
2.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口头表达、阅读理解、写作和思维等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游戏“风筝”的乐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理解关键词汇和语句。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游戏“风筝”的乐趣,体会课文中传递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通过播放风筝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知识点讲解:(1)介绍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风筝、制作、飞翔”等。
(2)讲解课文中的语法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如“美丽的风筝是我童年的憧憬”等。
3.训练活动:(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探讨自己对风筝的感受和经历。
(2)情景模拟:让学生模拟课文中的场景,进行风筝制作和放飞的演示,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课堂演讲:安排学生做课堂演讲,分享自己与风筝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拓展延伸:介绍一些与风筝相关的传统文化和知识,如风筝的起源、种类、制作工艺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5.总结评价: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PPT演示:使用精美的PPT课件,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和资料,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课程内容。
2.板书板画:通过在黑板上书写和绘制板画,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语句。
3.互动教学:采用小组讨论、情景模拟、课堂演讲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练习方式:通过PPT课件和纸质练习册,提供与本节课知识点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作业布置:布置与风筝相关的作文题目,如《我和我的风筝》、《制作风筝的过程》等,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写作中,提高其阅读与写作能力。
《风筝》三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能够讲述课文中的故事,表达对风筝的喜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了解风筝的制作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传承民间艺术。
培养学生合作、分享、创新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风筝的制作过程及特点。
2.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抽象词语进行解释。
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风筝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对风筝的了解。
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情感。
三、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跟读。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四、分析课文内容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拟人等。
3.学生讨论课文中所表达的对风筝的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二、制作风筝1.教师出示风筝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制作风筝的步骤。
2.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制作风筝的计划。
3.教师指导学生制作风筝,注意安全事项。
三、展示风筝1.学生展示制作的风筝,讲述制作过程。
2.教师组织学生互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2.学生提出关于风筝的问题,教师解答。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风筝,了解风筝的历史和文化。
五、课后作业1.抄写生字词,巩固记忆。
2.画一画自己喜欢的风筝,并附上简要介绍。
3.家长协助孩子了解风筝的历史和文化,分享给同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同时,通过制作风筝,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风筝》教学设计+反思 +再设计一、教材分析:1、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
写了一件“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
2、作者用自然的笔触,描述了“我们”由做风筝时的憧憬、希望、快活;“我们”放风筝时的快活的喊叫、拼命的奔跑到大惊失色、千呼万唤;以及“我们”找风筝时的垂头丧气、继续寻找这种心理细节上的变化,层层紧扣是刻画地维妙维肖。
3、文章共 8个小节,可以划分成:( 1 )我们童年最大的快乐是做风筝,放风筝。
( 2 )做风筝。
(3~4)放风筝。
(5~8)找风筝。
4、本篇文章有 5个生字:依、歇、丧、磨、坊;12个我要会写的字:精(精心)、希(希望)、却(却不是)、依(依然)、拼(拼命)、命(拼命)、奔(奔跑)、村(村里)、抖(抖动)、丧(垂头丧气)、磨(磨坊)。
5、课后有 3道习题; 1道选做题;一个资料袋(课外拓展风筝的由来)。
二、教学重点 :① 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② 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三、第 1课时(一)教学目标:1、会认 5个生字:依、歇、丧、磨、坊;会正确书写12个生字并用课文里的词语组词:精(精心)、希(希望)、却(却不是)、依(依然)、拼(拼命)、命(拼命)、奔(奔跑)、村(村里)、抖(抖动)、丧(垂头丧气)、磨(磨坊)。
2、初读课文,把文章读正确、读通顺。
3、会联系上下文理解:精心、憧憬(会查字典理解)、希望、依然(会联系上下文理解)、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难理解的词语。
并感受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会初步归纳文章的叙述顺序:做风筝(2);放风筝(3-4);找风筝(5-8)。
并初步体会孩子由“高兴——非常高兴——伤心”的心情变化。
(二)教学过程Ⅰ 提问导入1、提示语:① 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愿不愿意介绍一下是怎么放的,放上去了没有,玩得开心吗?② 指名答。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教案《风筝》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
(1)自读,互读。
(2)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我来考考你。
一学生拿着生字卡片,让另外学生读出读音,然后再组词(如有可能再说一句话)。
(2)我来说你来猜。
出示词语:
精心憧憬依然踪影似乎凌空飞起
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半沉半浮翩翩飞舞
一学生说出词语的大概意思(或做一些动作),其余学生根据他的话或动作,从上列词语中找出该词语。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1.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
读后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感悟课文,体会“我们”的心情变化
(一)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二)找出“我最喜欢的部分”。
1.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地方。
2.说出你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1)做风筝
重点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②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强调“依然”。
板书:依然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③练习把“虽然??但是??”加进“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里去,进一步体会“我们”快活的心情。
(2)放风筝。
重点句子: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②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活的心情?
板书:拼命
③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3)找风筝。
重点句子: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①让学生分别找出这几句话,教师出示这几句话。
②学生连起来读这几句话,整体体会“我们”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
③找出最能表现当时心情的词语。
板书: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哭垂头丧气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④练习用上面几个词说几句话,描述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困难、麻烦时的表现。
三、拓展想象
1、读课文最后部分,思考“我们”找到“幸福鸟”了吗?让学生大胆想象,能说多少说多少,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
如有时间可以让学生写下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2.四人一小组讨论。
3.每组选代表发言。
四、感情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
自由读课文,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
板书: 10风筝
做风筝高兴
放风筝高兴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体验找风筝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