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历史人民版一轮课件:专题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 格式:pptx
- 大小:859.96 KB
- 文档页数:26
第11讲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初的历史1.政治:两极格局的形成(1)原因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冲突。
②西欧衰落,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2)表现①政治上: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②经济上:美国抛出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③军事上:成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苏联成立华约组织。
2.经济:两种经济体系的共存竞争(1)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迎来“黄金时期”。
(2)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①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世界货币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立,建立起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②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
3.科技文化(1)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的利用、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代表,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推动了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2)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流派成为欧美文艺的主要表达方式。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1.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欧洲走向联合:法德和解,欧洲共同体成立。
(2)日本崛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力争成为政治大国。
(3)第三世界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
(4)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5)美苏: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2.经济:资本主义发展空间的开拓和苏联的经济改革(1)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70年代后进入“滞胀”时期,政府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②“福利国家”的建立:缩小了贫富差距,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③第三产业的兴起: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2018届二轮:第11讲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进与拓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竞争与国际局势的演变(专题卷)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7·皖南八校三联]1947年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时,要求欧洲各受援国必须以政府项目的形式签约和履行。
这一规定() A.反映了美国的霸权意识B.加剧了欧洲各国的矛盾C.推动了各国国有化发展D.旨在遏制苏联势力扩张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战后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影响。
由所学知识和材料中马歇尔计划“要求欧洲各受援国必须以政府项目的形式签约和履行”可知,这种做法会加强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度,在客观上推动了欧洲受援国国有化程度的提高,C项正确。
马歇尔计划的确属于战后美国霸权政策的组成部分,但这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美国和欧洲受援国之间的关系,与欧洲各国之间关系无关,排除B项;马歇尔计划的确有遏制苏联势力扩张的目的,但这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
2.[2017·太原二模]1946年初,美国驻苏联大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写道:“宁肯要一个分裂的德国,至少让其西部成为对付极权主义势力的缓冲器,也不要一个势力范围直达北海的统一的德国。
”这一言论()A.拉开了美苏冷战序幕B.导致了两个德国形成C.宣告了美苏关系破裂D.影响了战后国际格局答案 D解析拉开美苏冷战序幕的事件是丘吉尔铁幕演说,故A项错误;苏、美、英、法对德国分区占领并形成了东德和西德,导致了德国分裂,B项错误;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美苏关系破裂,C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其言论影响了美国的政策,对两极格局的形成有促进作用,故选D项。
3.[2017·深圳一模]1963年,为避免误解或相互矛盾的信息造成“战略迷雾”,一条连通白宫和克里姆林宫的“危机控制直拨通讯线路”投入使用。
这条热线()A.导致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B.有利于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C.改变了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D.体现出核危机笼罩下的一种相对平衡答案 D解析苏联的霸权政策导致中苏关系的恶化,与材料中“白宫和克里姆林宫”“为避免误解或相互矛盾”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联合国,与材料中“连通白宫和克里姆林宫”不符,故B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与材料中“1963年”不符,故C项错误;在长期的“冷战”过程中,美苏两国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与材料中“1963年,为避免误解或相互矛盾的信息造成”相符,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