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人教部编本二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5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第【1】篇〗学习目标1、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听音乐(放松,让学生投入)2、学生说说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师:你们的感觉都没错。
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事物都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
如音乐可以有喜怒哀乐,画画可以抒发感情,不同的物品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样子。
就像我们学过的杨万里的《小池》,诗歌中荷花就因为蜻蜓的存在而飘逸出一股灵气。
荷花以其高贵、典雅,出污泥而不染而受到多少文人墨客的喜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荷花写颂歌,或将荷花比作芙蓉,所以有出水芙蓉之说,曹植更把荷花比喻为水中的灵芝。
杨万里也是其中一位爱荷之人。
今天我们学习的一首古诗也是继《小池》后杨万里所写一首咏荷诗。
二、学习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要求把古诗词读准。
指名读。
2、(小组活动)每人在小组内说一句诗歌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
如果有不明白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要求:组长协调、组员认真听)。
3、(学生汇报)讲诗意、读诗歌,质疑。
师板书:莲叶荷花4、(放课文录音)教师指导全班读。
5、再次交流。
古诗在短短的几句就给我们描述了这么一幅美景,喜欢笔墨的人将诗歌描绘的意境都画下来。
你们看看这幅画能否表现诗歌的全部内容?如果你是小画家,你会怎样画或者给这幅画的作者提出什么意见?6、学生读诗(全班读,男女生对读)。
7、你们都读得很美,老师也忍不住要读读,你们听听老师读得怎样,给老师提个意见。
引出“映日莲叶无穷碧,接天荷花别样红。
”让学生发现并引导讨论,学生品读。
8、师:对,这其实是诗人杨万里在六月一天的早晨在西湖旁的净慈寺送友人林子方,但作者没有写离愁别绪,没有写出和林子方的友谊,而是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极度赞美,婉转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通过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堂说课稿怎样怎么写呢?一、教材分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中的后一首。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整首诗口语成诗,景色醉人,韵味十足。
特别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句,意境广阔,给人无尽的喜悦和想象。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学习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结合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二)能力目标: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诗歌呈现的画面和朗读了解诗意(三)情感目标: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古诗所描写的意境。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四、教学教法1.创设情景法: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六月西湖的美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并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和描写的意境。
2.情感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并达到当堂背诵的程度,让学生在读中明义,在读中悟情。
3.想象理解法:通过鼓励学生想象诗人当时的神态、心情以及和老朋友的对话,加深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和对所表达感情的领悟。
五、教学过程(一)激兴趣、导新课1.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如画。
从白雪皑皑的北国到诗情画意的江南,从茫茫无垠的草原,到郁郁葱葱的林海,每一幅山水都是一副美丽的画。
2.我们的祖国不仅山美、水美、诗也美,千百年来,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
我们班的同学爱读诗,也爱背诗,你们愿意背几首吗?3.这几首诗都是写景的,都歌颂了壮丽的山河。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018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15《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讲课稿
一、说教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叶、荷花作为描绘对象。
那碧色
连天的荷叶和在阳光照耀下分外娇润红艳的荷花,漂亮感人。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说教课目的
1.知识与技术
(1 )借助说明理解诗的意思,领会作者的感情。
(2 )感觉是词中的境界,培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 )指引学生抓住诗中要点句剖析。
(2 )在理解诗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感觉杭州西湖的美,加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
创建情形法、自读自悟法、感情朗读法、想象理解法。
四、说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研究、感情朗诵。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说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说教学难点:古诗问文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以及时代的变迁,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说教学准备:课件说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或荷叶。
(课件出示:荷花、荷叶)2、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荷花录象)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古诗)二、学习古诗1、自读古诗,读正确。
2、指名读古诗。
(男女各一)。
3、那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4、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三、再次学习交流。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三个)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四、深入研究学习。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
反馈交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同学们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
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
同桌试试吧。
3、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4、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的读一读。
(配乐)5、背下来行吗试试吧!自背两人比赛背男女生对抗赛五、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课件出示:小池)]1、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2、你喜欢那一首,为什么六、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七、这些诗是我们古代先辈为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也来学学古人,用我们自己手中的笔,来夸夸我们的杭州西湖,写一两句诗。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15《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体会“无穷碧”和“别样红”的丰富内涵。
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2.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重点词语“无穷碧”和“别样红”的意思。
2.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课文情境图;搜集有关诗人及诗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理解诗题1.“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泪水。
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们读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从这流传千古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浓浓的友情、亲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2.读着诗题,你知道了送别的什么?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3.小结: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
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个朋友。
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
按照我们过去读过的送别诗的内容来猜猜,你认为这首诗中,诗人会写些什么?(离愁别绪、临别嘱托、牵挂不舍……)4.过渡:那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就让我们来走进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生自由读)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
(指名两生,师生正音)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首句),谁再来读读?(指名两生,评价)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五)15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部编版)一、说教材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六月美景的诗。
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了对友人深深的眷恋。
诗人从议论入手,开篇即说“到底是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其他时节相同”,这仿佛是诗人的一声喝彩,一声赞叹,不禁让人心驰神往。
接下来两句对仗工整,具体描绘西湖六月“毕竟”不同的风景:满湖的莲叶清新碧绿,一望无垠,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远方,荷花在朝阳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红艳。
碧"和"红"突出色彩,对比强烈,碧莲红荷,相映成趣。
二、说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主要内容,进一步体会“别样红、无穷碧”等词。
2、通过朗诵想象画面,体会西湖美景的壮美。
3、联系生活,学写古诗,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悟诗情画意,体会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四、说学情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学习古诗的能力,但还不是太强,他们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诗人的情蕴藏于景之后。
所以我采用“自主探究、诵读感悟"的学习方式。
因为学生在课外阅读和积累中已经背诵过不少古诗,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把诗句的意思大概地连起来表述,通过诵读感悟能够进一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五、说教法学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本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干学,勤干思考。
六、说教学过程步骤一、设疑直奔主题教师设疑:诗人杨万里对西湖六月的风景赞叹到“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那么西湖六月到底有什么特别的美景呢?我们走近古诗后两句瞧一瞧。
(设计意图:承接上两句诗,带着疑问直奔主题,学习诗歌的后两句。
)步骤二、感悟诗情画意(一)自由读诗句,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田墩中心小学何龙李坑中心小学李忠华一、说教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叶、荷花作为描写对象。
那碧色连天的荷叶和在阳光照射下格外娇润红艳的荷花,美丽动人。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冰心《冰心》◆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借助注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
(2)感受是词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抓住诗中重点句分析。
(2)在理解诗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创设情景法、自读自悟法、情感诵读法、想象理解法。
四、说学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感情朗读。
五、说教学过程(一)激兴趣,导新课1、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如画。
从白雪皑皑的北国到诗情画意的江南,从茫茫无垠的草原,到郁郁葱葱的林海,每一幅山水都是一副美丽的画。
2、我们的祖国不仅山美、水美、诗也美,千百年来,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
我们班的同学爱读诗,也爱背诗,你们愿意背几首吗?《望庐山瀑布》《咏柳》《小池》《饮湖上初晴后雨》。
3、这几首诗都是写景的,都歌颂了壮丽的山河。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知诗人、解诗题1、齐读诗题2、介绍作者杨万里:字廷秀,吉水人。
他平时力主抗金,秉性刚直,立朝廉洁,遇事感言。
他作诗主张师法自然,构思新颖奇特,笔调幽默诙谐,语言通俗活泼,风格爽朗轻快,人称“诚斋体”。
他工于奇绝,以写景咏物见长,著有《诚斋集》。
3、解诗题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别林子方。
(三)读诗句、识新词1、自由朗读2、理解词语的意思毕竟:到底四时: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季节。
接天: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映日:阳光照射(四)抓字眼,明诗意1、“诗情画意”——我们要融入诗情,感悟画意,先要把诗读,请同学们看注释,想象每句诗的意思,再和同学交流。
人教版部编本二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古诗问文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以及时代的变迁,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或荷叶。
(课件出示:荷花、荷叶)2、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荷花录象)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古诗)二、学习古诗1、自读古诗,读正确。
2、指名读古诗。
(男女各一)。
3、那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4、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三、再次学习交流。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三个)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四、深入研究学习。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
反馈交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同学们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
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
同桌试试吧。
3、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4、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的读一读。
(配乐)5、背下来行吗?试试吧!自背两人比赛背男女生对抗赛五、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课件出示:小池)]1、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2、你喜欢那一首,为什么?六、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七、这些诗是我们古代先辈为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也来学学古人,用我们自己手中的笔,来夸夸我们的杭州西湖,写一两句诗。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精选13篇)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篇1教学目标1、理解“毕竟”、“映日”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背诵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悟诗情,感悟祖国山河的美好。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境。
教具准备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制作的多媒体采取措施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强化教学。
2、结合“乐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课堂教学“学中乐”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理念一、激趣导入: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如画。
从白雪皑皑的北国到诗情画意的江南,从苍茫无限的草原,到郁郁葱葱的林海,每一方山水,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请同学们欣赏图片。
(出示课件中的祖国风景图)我们的祖国不仅山美、水美、诗也美,千百年来,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
我们班的同学爱读诗、也爱背诗。
今天,你们愿意再背几首吗?1、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背诵以下诗句。
(出示《山行》、《小池》、《敕勒歌》、《望庐山瀑布》四首古诗及动画)2、这几首古诗有什么共同之处?这几首古诗都是写景的,都歌颂了祖国壮丽的山河。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
(板书课题)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祖国风景的美好,激发学习兴趣。
应用课件中的动画,以图释义,回忆以前学过的写景的古诗,导入新课。
二、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诗题。
2、介绍作者。
3、解诗题。
这首诗写了哪里的景色?从哪个字眼可以看出来?介绍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我国的风景名胜。
古往今来,人们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风景作出了不同的概括。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西湖十景。
(出示课件中的西湖十景图)同学们,西湖美吗?看过如此美丽的西湖,此时此刻,你想对西湖说点什么呢?(同学们谈感受)作者杨万里为我们介绍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在诗句中找一找吧!用多媒体展示西湖美,激发学生学习这首古诗的兴趣。
小学语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公开课说课稿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千年来传诵不衰。
我选择本诗是因为该诗以其别具一格的写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教材分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首别样的送别诗,字里行间无一丝离别凄婉之情,反而显现出欢快明朗的基调。
全诗意境优美,诗中有景,景中寄情,情之所至,至情至性。
教学理念: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
基于古诗时代特点和生情,我在教学中践行生态课堂诗情画意的教学理念,以生为本,使其各种潜能得到有效开发,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
生态课堂努力满足学生好奇好学好动好胜成功的心理需求,引发情感共鸣,孕育出师生间良好的情感状态,并把感情推移到整个学习活动中。
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我设定了四个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互动交流,资源共享。
赏诗中画,入情入境。
悟画中情,情景交融。
教学流程: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既关注语文味,让课堂诗情画
意,又通过资源整合共生互动让课堂呈现出自然自主的生态特点。
沿着读诗。
2018新人教部编本二年级下册第17课《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1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本课的教学:
一、说教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
描绘出了杭州西湖夏季时的不胜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同时也表现了诗人送别好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和年段特征,我从以下三个维度设计了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明诗意、入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感悟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与送别好友时的依依不舍。
引导学生明诗意、入意境、悟诗情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里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朗读感悟教学法这几种教学方法。
为了能使学生入情入境,将图文结合渲染氛围。
三、说学法
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发现法、讨论法、勾画圈点法,着重采用勾画圈点的方法让学生默读批注,欣赏西湖美景,感悟诗人送别好友时的不舍。
四、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将从以下六个环节进行,打算用一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个环节——情境渲染,谈话导入
教学伊始,我抛出话题“你们印象里的六月是什么样的?”在学生交流后,我紧接着说:“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六月的西湖畔,去一饱眼福”进而我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第二个环节——解释诗题,了解诗人
随即“通过这个题目,你们读懂了些什么信息?”学生不难发现这是一首送别诗,以及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
在学生交流后,我说,“每一首送别诗,诗人都用自己的独特的方式表达着独特的情感。
杨万里又是怎么写的呢?我们先来了解杨万里这个人,我们在第一单元学过他的一首诗,还记得吗?”在学生回顾后,“通过之前的学习,你们对作者有了怎样的了解?”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进行总结并补充,他与林子方的交往,使得学生对诗的背景有个初步了解。
第三个环节——初读古诗,疏通字词
这里我主要是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以指名读的形式引导学生逐字朗读课文,在学生读音有误的地方及时正音。
随即在学生读准字
音、读通句子基础上,由我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并进行生生、师生讲评,引导学生体会诗的节奏押韵。
第四个环节——精读诗句,感悟诗情
我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进行过渡“自己再读读这首诗,看看能读懂多少?”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从以下三个层次帮助学生理解。
一是抓关键词,整体切入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来的?”朗读课文。
学生不难发现“六月”所代表的季节夏。
二是品关键词,欣赏美景
激发学生“六月的西湖在诗人眼中是什么样的?自由读一读诗句,并圈画出关键词语进行批注”这里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毕竟”“四时”这两个词,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西湖六月美景的与众不同。
随即发问“西湖六月的风光到底不同在哪里呢?”在学生交流后,播放音乐,带领学生入情入境:让我们闭上眼睛,此时我们来到了西湖畔,你的眼前出现了大片大片的荷花,放眼望去深深浅浅的绿色莲叶看不到尽头仿佛与天相接,在日光的映照下,粉红、火红等等,或含苞待放、或半露笑脸,姿态万千。
紧接着我说:“欣赏完绚丽多姿的荷花,谁来和大家分享分享你眼中景色?”在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诗句,并就图片进行描述眼前的美景。
在实践中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沉醉于美景之中,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是抓住题眼,质疑悟情
随即引发学生思考:“由题目中的“送”字,我们知道这是一首
送别诗?可是怎么诗人从头到尾都没有提过要跟朋友分别呢?”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能力,他们不难说出诗人的情蕴藏于景之后,我见机激发学生“诗人的情感隐藏在哪里呢,你能找到吗?”引导学生感悟隐藏于“毕竟”“接天莲叶”“映日荷花”背后诗人的不舍与祝福。
第五个环节——熟读成诵,升华情感
这里主要是引导学生说一说“如果是你,你即将与朋友离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在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整体回顾诗意、分小组、集体朗读课文,并通过学生自背、两人比赛背、男女生对抗赛的形式激发学生乐于去进行背诵,以完成背诵任务。
第六个环节——课外延伸,拓展诗句
学完整首诗后,我让学生课后搜集送别的诗句进行交流、朗诵,查找资料“映日荷花别样红”除了今天我们了解到的意思,还有什么寓意?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为开拓学生思维留下空间,自然而然地把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七、说板书设计
我主要抓住西湖的景、诗人的情设计了本课的板书,简单明了的板书既突出课文重点,有利于学生理清课文内容,又便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可谓一举多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风光不同
莲叶无穷碧荷花别样红依依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