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9.古诗三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1.86 KB
- 文档页数:13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帮助学生学习古诗中的生字、生词,掌握古诗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境。
(2)体会诗人的情感,领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2、难点(1)掌握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引导学生将古诗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体会古诗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
(2)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读过或者听过古诗呢?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讨论。
2、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这三首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并纠正读音错误。
3、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结合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理解。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共同探讨解决。
4、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例如喜悦、悲伤、思乡等。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这种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5、分析手法(1)讲解古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2)分析古诗的写作结构和表达方式,如起承转合、借景抒情等。
6、朗读背诵(1)学生再次朗读古诗,注意情感的投入。
(2)分组背诵、个人背诵,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7、拓展延伸(1)让学生比较这三首古诗的异同之处,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搜集其他同类主题的古诗,进行阅读和欣赏。
8、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古诗的意思、情感、手法等。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对于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要耐心讲解和引导。
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发言,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古诗三首》教学方案《<古诗三首>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大意。
2、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3、帮助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
4、指导学生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
2、教学难点(1)感受古诗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思想境界。
(2)引导学生将古诗中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讲解法:对古诗中的重点字词、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古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古典音乐,营造出古典文化的氛围。
(2)提问学生是否喜欢古诗,以及对古诗的了解程度,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三首》。
2、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三首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错误。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
3、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理解古诗的大意。
(2)小组内交流讨论,互相补充和完善对诗意的理解。
(3)教师针对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如古诗中的古今异义词、修辞手法等。
4、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每首古诗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结合诗人的身世背景和创作背景进行分析。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古诗情感的理解,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欣赏意境(1)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古诗所展现的画面,引导学生想象古诗的意境。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教案: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3)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欣赏古诗的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学习三首古诗:《春晓》、《登鹳雀楼》、《相思》。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3)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用法。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生僻字的理解和朗读。
(2)古诗意境的深入领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古诗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理解古诗的内容,思考题目。
3.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
4. 讲解与分析:(1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分析古诗的意境、修辞手法和词语用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5. 朗读与背诵:(10分钟)学生朗读和背诵古诗,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书写练习和背诵古诗。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古诗三首《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七、作业设计(1)春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啼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鹳雀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4)相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背诵古诗:请将今天学习的古诗三首进行背诵。
《古诗三首》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古诗中的生字新词,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能够背诵三首古诗。
2、教学难点(1)感受古诗的意境,领悟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
(2)引导学生将古诗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2、讲解法:对古诗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古诗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古色古香的氛围。
(2)提问学生:“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古诗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古诗的感受。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三首古诗:“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古诗的世界,领略三首古诗的独特魅力。
”2、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三首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圈出生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
(3)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3、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三首古诗的意思,重点解释生僻字词和古今异义词。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的内容,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
(3)结合诗句,让学生思考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的这首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4、体会情感(1)分组讨论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3)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出古诗中的情感,注意语气和语调的变化。
5、分析手法(1)分析三首古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帮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1)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诗人借助诗歌所传达的深层内涵。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掌握一定的古诗鉴赏方法。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讲解法:对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古诗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播放一段优美的古典音乐,营造出浓厚的古典文化氛围,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三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倾听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教师进行正音和指导。
(三)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
2、小组内交流讨论,互相补充和纠正。
3、教师针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
以第一首古诗为例: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两句,重点讲解“疑”字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把月光误以为是霜的感受,从而体会诗人当时孤独、寂寞的心情。
(四)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让学生结合诗人的身世背景和创作时代,深入体会诗歌的内涵。
例如,第二首古诗可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诗中的景物描写入手,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诵读感悟1、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2、开展古诗诵读比赛,评选出表现优秀的学生。
(六)拓展延伸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同类型的古诗。
《古诗》教学设计《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5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初中数学课本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和解析三首古诗,使学生了解和感受数学与文学的结合,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2. 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通过对古诗的解析,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三首古诗中的数学概念和原理。
2. 学会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对古诗中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古诗材料和解析。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与文学的关系,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二、古诗阅读与解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一首古诗,并向学生解释古诗中的数学概念和原理。
2. 学生自主阅读第二首古诗,并尝试解析其中的数学概念和原理。
3.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三首古诗,并向学生解释古诗中的数学概念和原理。
三、数学问题解决(15分钟)1. 教师根据古诗内容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和收获,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 学生进行课堂小测,检查自己对数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课后作业(布置作业)1. 学生根据课堂内容,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并尝试解析其中的数学概念和原理。
2. 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数学与文学结合的感悟和体会。
教学反思:教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同时,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
《古诗三首》教案【9篇】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预备: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一、开头局部组织教学二、根本局部1、猜拼图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出示一个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呢?教师把它们拼成一幅图猜一猜象什么?(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成一个人在钓鱼的图片)教师看了这幅图就想起了唐代大师柳宗元写的一首《江雪》你们想听吗?2、教师有表情的朗读古诗《江雪》3、这首古诗还有一幅漂亮的画呢,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多媒体)(1)你观察了什么?这幅画上是什么季节?冬天会怎么样?山上都是雪,小鸟怎样了?(千山鸟飞绝)(2)路上也没有行人,天气严寒人们怎样了?(万径人踪灭)(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呢?他穿着什么?带着什么呢?(孤舟蓑笠翁)(4)他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4、我们一起来看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古诗)(1)小朋友,请你找一找在这首古诗中你熟悉哪个字宝宝?(2)幼儿跟教师朗读古诗2-3遍。
(不同的方法朗读)(3)教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一幅节奏图:这是几拍子的节奏?幼儿练习打二拍子的节奏。
看节奏一边拍手一边朗读古诗。
(4)我们听着音乐来唱一唱这首古诗。
三、完毕局部1、总结:小朋友们今日学习了什么?2、把学会的古诗朗读给爸爸、妈妈听。
《古诗三首》教案篇二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早上好!刚刚是不是被爸爸妈妈从被窝里吼起来的?有的同学现在还在吃早餐的吧?哈哈!被教师猜中了!好,言归正传!)上节课,在诗人范成大的描绘中,我们感受到了:农村紧急繁忙的劳动生活和农村儿童的天真得意。
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上节课的这首诗《四时田园杂兴》,再次感受农忙季节农家孩子们的天真欢乐。
2、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另一位诗人杨万里的脚步踏入宋代,首先了解一下诗人的时代背景。
同学们还记得《小池》这首诗吗?(点课件)这是一首描写初夏季节荷花池的情景。
《古诗三首》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帮助学生掌握古诗中的生字、生词,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3、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掌握古诗中的生字、生词,背诵这三首古诗。
2、教学难点(1)感受古诗的意境美,领悟古诗的内涵。
(2)引导学生将古诗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意。
2、讲解法:对古诗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
3、想象法: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和意境。
4、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古诗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古典文化的氛围,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三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三)学习生字生词1、教师出示生字生词,讲解其读音和含义。
2、学生练习书写生字,加强记忆。
(四)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古诗,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所描绘的场景。
(五)体会情感1、让学生思考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
(六)想象画面1、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想象中的画面。
(七)拓展延伸1、介绍诗人的其他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2、让学生比较这三首古诗在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
(八)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三首古诗,总结重点内容。
2、再次强调古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读古诗,传承传统文化。
《暮江吟》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学习《暮江吟》,学会本诗生字.②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了解此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2.能力目标:①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②能背诵,默写全诗.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此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复习学过的古诗,预习本课,了解诗人教师准备:课件,诗签[教法]①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②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③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流程(课前)导入激趣(看图猜,背古诗)一.感受美,进入美的环境1.解题.师问:诗题交代了些什么生答:交代了时间(暮——傍晚),地点(江边)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3.感知诗文,欣赏试吟.①指名读.②检查对三个生字"瑟,残,吟"的认读情况.③生教读.二.赏析美,展示美的画面(一)介绍"挑战赛"规则.(二)第一关:"看美景,说其意"1.在观察讨论中领悟一番诗中有哪些景物你认为什么景物最美为什么(教师适时点拨)2.汇报交流.第二关:"找字词,解其意"1.请同学们把重点的字词和不理解字词找出来,同桌或上下位解决,不能解决再提出.(1)小组领读(2)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个字或哪一句(分组交流)(3)解答疑问.3.再读,领悟诗意4.抓住重点字词"可怜"等进行小结5.生想象画面,复述诗意:傍晚( )夜晚( )天上( )地上( )三.诵读美,想象美的意境第三关:"悟情感,读其意"欣赏古诗重要的是进入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感情,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谁来吟吟这首诗.1.师吟生想象画面.(配乐)2.生挑战:表演吟诵3.全班背诵4.师结合板书小结四.创作美,获得美的延伸第四关:"写美景,创其意"1.小练笔(课后任选一题完成):(1)见课件(2)见诗签2.教师总结.3.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作业.(2)默写全诗.[板书设计]暮江吟白居易残——→月阳→美江——→露水《题西林壁》教案教学目标:1.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3. 体会两首诗表达的异同.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教学难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告诉我们的道理,以及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 激情导入.1. 板书-----庐山庐山,我们并不陌生,根据我们以前看到的或学过的有关庐山的文章,说说庐山给你们留下的怎样的印象?谁来说说?2.学生汇报.3.师:是的,庐山不仅水美.雾美.山也美.自古享有(板书)“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
九百多年前,48岁的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当时已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今天我们学习最后一首------(板书课题)题西林壁4.解释诗题齐读两遍。
齐读两遍,生齐读.谁能说说诗题的意思。
你对题目中的哪些不理解?(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二.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师: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苏轼到底写了些什么呢?大家先猜猜.同学们先自己读读,然后互相检查读音情况.(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2)指名读,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3)全班齐读古诗。
师:这是苏轼游览庐山之后,做了五首诗中的最后一首.作者到底看到了一些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将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古诗.2.展开小组,小组中合作学习古诗。
(1)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师:我们前面也学习了古诗,是如何学习古诗的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
(2)学生汇报。
出示学习方法:(小黑板出示)a.先自由朗读古诗。
b.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先理解单个字的意思.然后在连接起来,说出整句的意思.c.相互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质疑,解疑。
(3)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教师组中点拨。
3.检查小组中学生学习效果.(1)师:刚才,大家学的非常认真,现在,老师想听听各个小组的汇报。
学了古诗,你们知道了一些什么?(2)学生自由汇报。
说说诗句的意思。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相机点拨:岭峰画一画(4)练习: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在远处眺望 ,在近处观察 ,在高处俯视 ,在低处仰望 ,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理解"缘",并指导写法.缘:右上部分是两笔:撇折横折此两句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己就在这山中.三.体会意境,悟诗哲理。
师:了解了古诗的意思,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诗句,读读意思,看看还有什么问题?(1)师:读到这,说到这,想到这,作者就在这座山中,却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难道,你们没有什么质疑的地方吗?(2)学生质疑:为什么作者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正因为作者在庐山的某个地方,也只能看到庐山的一小部分,不能全面地看清庐山的整体样子。
因而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3)学生接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是的,同样的是庐山,只因为看的角度不同,所呈现的庐山的样子就不同。
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的,同一件事物,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就会有不同的样子,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呢?(5)学生沉思:(联系生活实际).A.观看车子,就很好的给我们阐述了这一道理。
b.下棋时,不是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也就是这一道理。
C.老师想请大家来评价一下你身边的同学,应该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6)小结哲理:学到这,不难看出,作者借观庐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生汇报: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全面地.客观地.多角度观察。
齐读哲理: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全面地.客观地.多角度观察。
四.感情朗读,背诵.1.以饱满的热情,读读这首蕴涵深刻道理的诗吧!2.想试着背背吗?你可以选择独自背或同桌背,看谁备的既快又有感情.3.我们全班来一遍吧!已经会背的同学可以合上书本,不会背的同学请你看书读.(齐背)《雪梅》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2. 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3. 了解有关雪梅的古诗词,学习梅花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看图片、赏雪梅1. 谈话引入师:同学们,史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静静地欣赏。
(放图片)师:美吗?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生回答。
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
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
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
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
2. 板书课题。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二、读古诗、诵雪梅1. 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诗读正确。
评: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2. 认读标拼音的字。
3. 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4. 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5. 去掉拼音指名读。
6. 当小老师领读。
7. 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8. 自己读,读出节奏。
评: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9. 男女生接读。
10. 男女生合作读。
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
11. 齐读。
12. 背读。
13. 领背。
14. 同桌互背。
15. 齐背。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1. 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 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 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 一起说诗意。
师: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 悟道理。
指名说。
师:1.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梅香(板书)。
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板书)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6. 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简介诗人。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梅坡,是宋朝人。
他非常喜爱梅花,“梅坡”应该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
因为历史关于他的记载很少,所以到现在也不知道他的原名是什么。
虽然不知道他的原名,但是他的作品却流传千古,成为不朽诗篇,来看他的第二首《雪梅》诗。
2.师读诗,简介诗意。
3.生齐读。
4.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
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
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
5.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
6.总结。
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
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
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五、板书设计雪梅雪白梅香各有所长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
知识就是机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
我们对什么事情都不应该像“过眼云烟”。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爱因斯坦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
——孟郊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
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陶铸研卷知古今;藏书教子孙。
——《对联集锦》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
——《礼记》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来的光泽。
——泰戈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