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河南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柳晨随着神经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发展,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有效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创伤小,病人痛苦小,见效快,并发症少的特点[1]。
我院自2010-10以来共完成3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介入治疗,进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共植入支架38枚,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45~76岁,平均55岁。
其中脑梗死19例,TIA患者13例。
有高血压史者26例,合并糖尿病9例。
行脑血管造影证实为有症状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
1.2 治疗方法1.2.1术前准备:术前6h禁食禁水;做碘过敏试验;双侧腹股沟区和会阴部备皮;完善常规检查,包括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检查,凝血功能、血液生化全项、免疫8项等检查;术前3~5天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即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1/d,及氯吡格雷片75mg,1/d;术前备好必要的导管、器材、脑保护装置及术中用药,对于因担心、惧怕手术而焦虑、失眠或情绪激动的患者可在术前适当给予安定针10mg肌肉注射。
1.2.1 方法; 常规消毒铺巾,局麻下行右侧股动脉穿刺,置入动脉鞘,全身肝素化,先行全脑血管造影,通过测量靶选择适合病变狭窄长度和直径的球囊和支架,置入导引导管,颈内动脉狭窄病灶远端放置保护伞,做球囊颈扩张后,支架直接定位于狭窄段并释放,再次造影确认支架张开良好。
术毕,撤出保护伞、导管、导丝,局部加压包扎,带导管鞘回病房,3~6h后拔出动脉鞘。
2 结果32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共植入支架38枚,手术均成功,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改善,所有患者中出现术后穿刺口出血2例,脑血管痉挛3例,下肢动脉血栓形成1例,均及时发现并处理后治愈出院。
3.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3.1穿刺部位出血因术前常规使用抗凝药,术中全身肝素化,穿刺点易出血及形成血肿「2」。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体会【摘要】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一种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法,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潜在的并发症。
观察和护理这些并发症至关重要。
术后出血、血栓形成、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需要及时监测和处理。
对于术后出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伤口情况,及时采取止血措施;对于血栓形成,需注意患者的血液凝固功能,预防血栓形成;感染的观察要重点关注发热和局部炎症情况;对于神经损伤,需要注意患者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变化;其他并发症也应及时识别和处理。
加强对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持续学习和提高护理技能,能够确保患者的安全。
【关键词】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并发症、观察、护理、出血、血栓、感染、神经损伤、患者安全、学习、提高技能1. 引言1.1 什么是颈动脉支架成形术?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又称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是一种通过介入手术在颈动脉内植入支架来治疗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技术。
颈动脉是连接大脑和头部血供的重要血管之一,其狭窄或闭塞可能会导致脑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引起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通过动脉插管将支架导入到狭窄或闭塞的部位,使血流通畅。
这种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同时也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颈动脉疾病相关的并发症。
通过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患者可以有效改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情况,减少脑血管意外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该手术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因此对手术后的患者进行观察和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的风险,确保手术效果。
1.2 为什么要观察和护理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并发症?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一种治疗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介入性手术,常用于预防中风或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这种手术并发症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术后出血、血栓形成、感染、神经损伤等。
观察和护理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并发症至关重要。
术后出血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颈动脉支架手术后注意事项颈动脉支架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手术方法,主要通过在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内部植入金属支架,恢复血液流通。
术后需要患者注意一些事项,以促进伤口愈合、预防并发症和保持身体健康。
以下是颈动脉支架手术后需要注意的事项:1. 休息和活动:手术后的第一天需要绝对卧床休息,之后可以逐渐开始少量的活动。
但是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站立,以免增加颈动脉区域的压力,影响伤口愈合。
2. 定期服药:手术后,医生常常会给患者开具一些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以预防血栓形成。
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服用这些药物,并在用药期间避免同时使用其他抗凝药物。
3. 小心伤口:手术后,颈部会有一个切口,这是手术植入支架的入口。
患者需要保持伤口干净、干燥和避免受到外部伤害,如撞击、摩擦等。
同时,患者应该定期更换伤口敷料,并注意伤口是否有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如有需要及时就医。
4. 饮食调理:术后患者应遵循健康的饮食原则,多摄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鱼、豆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同时,要限制高脂、高盐和高糖的食物的摄入,以预防血脂异常、高血压和糖尿病等问题的发生。
5. 戒烟和限酒:吸烟会加重动脉硬化,增加血管狭窄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手术后的患者应立即戒烟,并且要尽量避免饮酒或限制饮酒量,以保持血管的健康。
6. 定期随访: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复诊,接受医生的随访和检查。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和给出必要的治疗建议。
同时,患者也需要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监测支架的情况和颈动脉的血流情况。
7. 控制血压和血糖: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导致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重要原因,术后患者应积极采取控制措施,如合理的饮食调理、药物治疗、定期监测等,以维持血压和血糖的稳定。
8. 应激和情绪调节:手术对患者来说是一种身体和心理的挑战,可能会引起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
患者应注意与家人和医生的沟通,寻求支持和理解。
此外,可通过参加兴趣班、听音乐、阅读书籍等方式缓解压力、调节情绪。
支架植入术后的护理问题及措施
支架植入术后的护理问题及措施包括:
1. 出血:在手术切口处出现渗血或出血是较常见的情况。
措施包括用干净的纱布轻轻擦拭伤口,用纱布进行轻压止血,并保持患者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
2. 感染:支架植入术后可能出现伤口感染的情况。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伤口护理,如更换敷料等。
同时,遵循医生的抗生素使用指导,及时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或治疗感染。
3. 疼痛:手术后可能出现疼痛不适。
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合适的止痛药物来缓解疼痛,并遵循医生的活动限制,避免剧烈活动和承重,以减轻疼痛。
4. 功能恢复:术后支架植入可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
需要进行恢复训练,如进行规定的康复治疗和物理治疗,增强关节活动能力和肌肉力量。
同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活动限制,以避免伤口复发。
5. 伤口护理:需要定期更换敷料,并根据医生指示进行伤口清洁。
保持伤口干燥,避免接触水和污染。
6. 饮食和营养:术后需要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营养摄入以促进伤口愈合。
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和含糖量高的食物,以减少感染风险。
7. 定期复诊:术后需要定期复诊以评估伤口愈合情况和支架的稳定性。
及时向医生报告任何不适或异常。
这些护理问题及措施应当根据医生的具体指导和个人情况进行实施。
提前咨询医生可以获得更详细和准确的护理建议。
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的护理脑卒中是导致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其致残率高,患病后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在脑卒中的患者中,有20~25%是由颈动脉疾病引起。
颈动脉狭窄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缺血性脑卒中(CS)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治疗TIA和CS可有效预防脑卒中,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具有创伤小、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得到广泛开展。
我科自2007年~2009年共为64例患者行颈动脉内支架置入术,通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密切的病情观察和精心护理,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患者年龄62~85岁,男43例,女21例,有高血压病史者56例,合并糖尿病者28例,实验室检查血脂代谢均为异常。
1.2 方法经股动脉穿刺后引入导丝、导管,血管造影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和责任血管,确定后,应用脑保护装置,再将支架置入狭窄的颈动脉,再次造影评价支架置入的效果。
2 结果64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改善。
术后出现心率、血压下降2例,穿刺部位血肿1例,肢体运动功能改善不明显1例,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无死亡病例。
3 护理3.1 术前护理3.1.1术前3~5天常规口服阿司匹林100mg/d,氯比格雷75mg/d。
3.1.2 协助患者完善各项检查。
3.1.3 积极治疗原发病。
控制血压、血糖在理想范围。
3.1.4 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成功的病例和手术的相关知识,使患者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并积极配合治疗。
3.1.5 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如神志、瞳孔、语言、肌力等情况,以便术后进行对比。
3.1.6 术前一日行会阴部备皮并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
3.1.7 术前12小时禁食、水,术晨不禁药(降糖药除外)。
3.1.8 术晨行留置导尿,血压高或情绪紧张的患者可在麻醉后再行导尿。
3.2 术中护理3.2.1 配合麻醉师行静脉全麻。
3.2.2严密监测病人的血压、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是一种治疗颈动脉狭窄和阻塞的方法。
它是手术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并发症。
本文将对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常见并发症进行观察和护理。
一、颈内动脉穿刺颈内动脉穿刺是植入支架必须进行的步骤,同时也是术前的重要操作。
虽然这个步骤能够很好地准确地为支架的植入提供指引,但是如果操作不当,会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血肿、颅内血肿等。
因此,要精细的术前评估和选择穿刺部位,术中要严格掌握每个步骤,尽可能减少创伤和损伤。
针刺部位有时还会出现血管破裂、颈内动脉血栓形成、动脉瘤等情况,为此,需要专业针刺技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准确的用力和方向掌握。
二、脑梗死和脑溢血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还可能引起脑梗死和脑溢血并发症。
因为手术中有可能会将脑内血栓挤出,并随血流进入脑血管,在脑内形成栓子,造成脑梗死或脑溢血。
为此,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包括既往病史、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因素。
在术中,应进行精细操作,尽可能减少植入支架的时间和次数,以减少对脑血管的刺激。
三、出血和远端栓塞由于手术时顺着颈动脉内腔植入支架,使血管壁受到刺激,容易引起内皮损伤和血管炎症反应,血管内膜破裂在内,形成血栓,尤其是植入支架会对血管壁造成小创,从而导致血液凝固以及远端栓子形成,甚至出现出血。
因此,在手术过程中要注意准确运用超声仪器和内镜来确定植入的位置和大小,也应该要使用可以有效防止出血和远端栓子的药物。
患者术后需要安静休息,避免过度活动,防止血管连接的破裂和出血,以及加大远端血栓断裂的风险。
四、感染和过敏反应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还存在引起感染和过敏反应的风险。
术前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发现存在感染或过敏史的患者,需要特别注意。
交叉感染和过敏反应非常常见,因为在手术中要做好中心导管留置、感染预防,术前手术部位要清洗和消毒,并使用无菌手套和无菌巾对患者进行消毒护理。
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患者的护理颈动脉支架术是近年来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新技术,可有效地治疗由于颈动脉狭窄而引起的脑缺血发作。
这种技术不仅患者痛苦少,见效快,而且安全有效。
我科于2008~2011年4月利用这一技术治疗颈动脉高度狭窄患者15例,临床效果较好,无并发症发生,现将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5例中男14例,女1例,年龄48~72岁,临床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3例、脑梗死2例,使用药物治疗无明显好转,全部采用经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显示颈内动脉高度狭窄,后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1.2 手术方法在局部麻醉、痛镇、镇静及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下,采用SeLdinger’s穿刺股动脉成功后,置入8F动脉鞘,利用导管导丝技术将8F导引导管置于患侧颈总动脉远端,距狭窄部约2~3 cm,在路径图指导下,将SpiderRX 保护伞置于离狭窄部约4 cm处,必要时球囊进行狭窄段预扩张[1];退出球囊导管,支架释放系统沿8F导引导管,在导丝帮助下到达病灶,确定好支架的位置,然后释放支架。
术后常规抗凝3 d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术后随访4~12个月。
1.3 结果15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术后1周出院。
13例TIA患者在每3个月的随访中未见TIA发作。
2例脑梗死患者未再有卒中发生,神经系统功能明显恢复,目前患者能独立生活。
2 护理[1]2.1 术前护理护士首先了解患者既往病史,评估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等情况,同时监测血压、心率、心功能的状况,询问有无肝素、抗血小板因子和碘等药物过敏史。
了解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及血糖的情况。
根据DSA和颈动脉超声检查了解颈动脉病变情况,以及颅内血管狭窄程度。
认真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及安全性、手术方法、过程、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相关并发症,同时嘱咐患者在术中如何配合。
患者术前1周口服阿司匹林300 mg/d 和氯吡格雷75 mg/d。
颈动脉下支架后应注意什么颈动脉下支架(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术是一种通过在颈动脉内放置支架来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微创治疗手段。
术后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移动保护:术后患者需要保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尤其是头颈部活动。
这是为了避免颈动脉内支架的移位或损伤,提高手术成功的概率。
2. 医师嘱咐:术后患者需遵从医生的嘱咐和建议,及时去医院进行复查。
医师会进行术后的血管超声检查,以确保颈动脉的通畅程度,并随时监测病情的变化。
3. 伤口护理:术后患者需注意伤口的护理,保持伤口干燥清洁。
同时避免用力揉搓或碰触伤口,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4. 视力保护:CAS术后患者需要避免眼部受力或剧烈活动,以减少眼部血管的扩张压力,避免引起视网膜或视神经的损伤。
5. 抗凝治疗:CAS术后患者通常需要使用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在用药过程中需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和剂量使用,一定要遵从医生的建议。
6. 生活习惯:术后患者需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控制血压、控制体重、合理饮食等,以维持血管的健康状态,预防再次发生血管病变。
7. 药物治疗:术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来防止血栓的形成,减少再次狭窄或闭塞的风险。
8. 定期随访:术后患者需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医生会进行血管超声等检查,评估术后效果,并对病情进行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9. 注意观察症状:术后患者需密切观察自身的症状变化,如出现颈部疼痛、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以排除并发症的可能。
10. 心理疏导:术后患者可能面临着恢复期的压力和焦虑,应及时寻求家人、朋友的支持,并与医生进行沟通,接受心理疏导,保持心情愉快、积极乐观的态度。
总结来说,颈动脉下支架术后的患者需要注意术后休息、医生嘱咐、伤口护理、视力保护、抗凝治疗、生活习惯、药物治疗、定期随访、观察症状和心理疏导等方面的问题,以促进术后的康复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河南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柳晨
随着神经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发展,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有效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创伤小,病人痛苦小,见效快,并发症少的特点[1]。
我院自2010-10以来共完成3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介入治疗,进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共植入支架38枚,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45~76岁,平均55
岁。
其中脑梗死19例,TIA患者13例。
有高血压史者26例,合并糖尿病9
例。
行脑血管造影证实为有症状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
1.2 治疗方法
1.2.1术前准备:术前6h禁食禁水;做碘过敏试验;双侧腹股沟区和会阴部备皮;完善常规检查,包括心、
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检查,凝血功能、血液生化全项、免疫8项等检查;术前3~5天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即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1/d,及氯吡格雷片75mg,1/d;术前备好必要的导管、器材、脑保护装置及术中用药,对于因担心、惧怕手术而焦虑、失眠或情绪激动的患者可在术前适当给予安定针10mg肌肉注射。
1.2.1 方法; 常规消毒铺巾,局麻下行右侧股动脉穿刺,置入动脉鞘,全身肝素化,先行全脑血管造影,
通过测量靶选择适合病变狭窄长度和直径的球囊和支架,置入导引导管,颈内动脉狭窄病灶远端放置保护伞,做球囊颈扩张后,支架直接定位于狭窄段并释放,再次造影确认支架张开良好。
术毕,撤出保护伞、导管、导丝,局部加压包扎,带导管鞘回病房,3~6h后拔出动脉鞘。
2 结果
32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共植入支架38枚,手术均成功,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改善,所有患者中出现术后穿刺口出血2例,脑血管痉挛3例,下肢动脉血栓形成1例,均及时发现并处理后治愈出院。
3.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3.1穿刺部位出血因术前常规使用抗凝药,术中全身肝素化,穿刺点易出血及形成血肿「2」。
穿刺部位盐袋加压包扎4h,穿刺侧下肢平伸8h,卧床休息12h。
严密观察穿刺部位局部有无渗血、肿胀,术后4h每15min 观察穿刺侧足背动脉波动情况,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和出血,穿刺部位保持敷料干燥。
2例穿刺部位渗血,经重新加压包扎,延长盐袋压迫时间,适当减少抗凝药物后,出血停止,
3.2脑血管痉挛由于栓塞材料是一种异物,对血管机械刺激,加之导管在人体内长时间停留,极易诱发脑血管痉挛,表现为嗜睡、烦躁多语、偏瘫。
痉挛越强临床症状越明显。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人头痛程度、意识状况、肢体活动情况以避免因脑缺血缺氧时间过长而导致脑神经不可逆性损害,可遵医嘱静脉缓慢滴入罂粟碱,每日60~180mg或尼莫地平针1mg/h,持续静滴,防止血管痉挛。
3.3 栓塞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中,术后脑梗塞常因栓子脱落而造成,但由于目前使用保护装置,使得栓塞的发生率有了明显的减少,在护理中应密切观察病情,注意意识、瞳孔、面色、语言及肢体活动变化,严密观察凝血情况,定时检查出凝血时间,备好溶栓抗凝药物,及早发现及时处理,为溶栓治疗赢得时机。
3.4 过度灌注综合症过度灌注综合症是支架植入术后最严重并发症之一,介入治疗使病变血管开通后,血
流量急剧增加导致脑过度灌注而造成患者不良反应。
如出现剧烈头痛、头胀、恶心、呕吐、癫痫、意识障碍,严重者可发生同侧颅内出血,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3.5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术后患肢制动,穿刺处加压包扎,血流缓慢等均可导致血栓形成,术后观察穿刺侧肢体远端动脉搏动情况,如出现穿刺侧肢体远端疼痛动脉搏动消失,皮温降低皮肤颜色苍白等现象,可能为急性动脉栓塞,可行急诊动脉溶栓治疗[3]
4 讨论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是一种新开展的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法,是一种微侵袭性介入治疗,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通过对本组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术前、术后细致而敏锐的观察,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1﹞李明华 .神经介入影像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0
﹝2﹞贺慧兰,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患者的术后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102-103 ﹝3﹞吴青,刘春风.颈动脉狭窄的治疗﹝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12(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