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线索(三)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18
专题三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时空坐标■知识线索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及中国古代科技、文艺的发展历史。
线索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它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发展儒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线索2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气象学、医药学、农学等领域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线索3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
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
■必备知识§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历史背景:(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和受到重用。
(4)思想文化上:私学出现,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诸子百家(1)儒家思想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
A.政治思想:思想核心是“仁”和“礼”(克己复礼,仁者爱人);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出“中庸之道”。
其目的是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
B.教育思想: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C.世界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D.文化成就:编纂“六经”,其言行被辑录成《论语》。
②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和“民贵君轻”,荀子主张实行“仁义”“王道”和“君舟民水”,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适应封建统治的要求。
大概念三科技、思想与文化【主题线索】【核心归纳】一、科技二、文化三、思想【情境探究】1.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承载着生生不息的民族力量和自信。
某中学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以“走进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
【哲思一脉】材料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摘自《论语》(1)材料一是我国古代哪一位思想家的主张?其核心思想是什么?在政治活动中他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答:孔子。
仁。
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医学传承】材料二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
……游学徐土,兼通数经。
……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
……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
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
……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名医华佗在实施外科手术时使用的麻醉药剂名称是什么?华佗通过什么方法“晓养性之术”实现强身健体的?答:麻沸散;五禽戏。
【科技领先】材料三如图(3)结合所学,概述材料三中蔡伦在造纸方面的突出贡献。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材料三中贾思勰所著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著作是什么?答:改进造纸工艺;《齐民要术》。
【匠心谨肃】材料四历经几千年的风雨,中国人的文化风味都留在了一部部厚重的典籍里。
(4)请根据材料四表中的提示,写出各字母(ABCD)代表的内容。
答:A:兰亭集序;B:司马迁;C:东晋;D:纪传体。
(5)每当我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无不为优秀的中华民族感到骄傲和自豪。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答: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发展作贡献。
(其他言之有理也可)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这个时期涌现出了很多艺术成就,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
魏晋南北朝同样也是民族交融的重要时期,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第3讲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专题概述:一是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二是古代中国科技发展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其阶段特征如下:1.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开始创立并有所发展,中国古代科技和文艺取得丰硕成就。
2.秦汉时期:儒家思想于西汉成为正统思想,科技文艺继续发展。
3.魏晋隋唐时期:儒家思想被进一步改造,科技成就众多,文艺繁荣。
4.宋元时期:儒家思想开始转型与成熟,“理学”与“心学”出现;古代科技高度发展,文学艺术迎来新的辉煌。
5.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对儒家思想批判继承,影响巨大;古代科技进入总结时期;小说、书画艺术蓬勃发展,京剧推动中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
[构建体系][核心梳理]一、百家争鸣 1.背景(1)社会变革:“士”受到重用,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2)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2.含义“诸子百家”互相诘难、批驳而形成的文化现象。
3.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3)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先秦诸子思想 1.儒家(1)孔子⎩⎪⎨⎪⎧核心:“仁”,就是爱人。
政治: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秩序:主张“克己复礼”。
教育: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
(2)孟子①政治观: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
②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3)荀子⎩⎪⎨⎪⎧政治观: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民本观: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提出“君舟民水”思想。
伦理观:提出“人之性恶”。
2.道家(1)老子①世界观: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②政治观: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③方法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在不停地运动。
矛盾的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法家(1)代表:韩非子。
(2)主张①治国: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学艺术练考点·练考卷目录考点一古代中国主流思想 1 真题回归 1 考题猜测 2 考点二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3 真题回归 3 考题猜测 5 高考模拟卷(16+4)7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名目,即可跳转到对应内容考点一古代中国主流思想1.(2022·浙江6月)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下列各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2.(2021海南卷)《论语·子罕》有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反映了孔子A.具有尊卑等级的观念B.拥有博爱节俭的美德C.秉持不偏不倚的态度D.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3.(2021·天津卷)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见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
他们这是提倡统治者A.推行仁政B.以法治国C.规范行为D.监督民众4.(2021·全国甲卷)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见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乐观支持5.(2021·北京卷)明堂材料一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
《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
《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
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亚”形布局。
材料二汉武帝依据儒生的建议,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
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亚”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
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干梳理关键词:“仁”“礼”、仁政、民贵君轻、无为而治、法治、变法革新、兼爱、非攻1.儒家(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__克己复礼__”;首创私学,主张“__有教无类__”,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__民贵君轻__”的民本思想;在伦理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__君舟民水__”的著名论断,认为“人之性恶”。
2.道家(1)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主张“__无为而治__”,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状态。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__以法治国__,实行君主专制,倡导及时变法革新。
4.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规律认识】(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
(2)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3)“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考点深化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考点扫描】【基础过关】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主要派别及其主张(1)道家:①老子:“道”、朴素辩证法、“无为而治”。
②庄子:“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
(2)儒家:①孔子: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提出“正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②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说”;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③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3)法家:韩非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4)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2.重要意义(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2)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
(3)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易混易错 (1)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的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大背景。
(2)孔子、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墨子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其它思想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3)道家思想及宋明理学都试图将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汉代儒学(1)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增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2.评价: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细节点拨新儒学有利于维护统一,神化皇权;儒家经典成为全国统一教科书;汉武帝“独尊儒术”等共同促进了儒学自汉代始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
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专题十一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和文化时空坐标阶段特征本专题围绕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及文学艺术的发展,主要从儒家思想的演变以及科技、文学、书法、绘画和戏剧的发展过程来叙述。
线索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思想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后,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经过历代儒学家们的改造,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
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线索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贡献显著。
中国古代艺术源远流长,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队伍的壮大,文学艺术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
第31讲百家争鸣备考指导素养目标把握一个时代特征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1)运用唯物史观认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认识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生产关系的变动,明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通过对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庄子等主要思想的学习,树立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注意两大历史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知识排查教材深化一、早期儒学1.孔子(1)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
(2)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3)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
(4)开创了儒家学派,撰写《春秋》等“六经”。
2.孟子(1)提出道德规范有仁、义、礼、智四种。
(2)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3.荀子(1)强调“天行有常”。
(2)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3)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情境体验1.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设立、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
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的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