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中国古代思想科技与文化
- 格式:pptx
- 大小:361.05 KB
- 文档页数:18
初三历史专题复习(2)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知识点回顾】1、商朝青铜器的代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2、商朝出现了“甲骨文”,说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3、战国时期,秦国修筑的,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4、孔子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提出“仁者爱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要求以德治国。
5. 老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6、西汉时,人们已经发明了造纸术。
东汉,蔡伦改进了。
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7、东汉末年;著《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8、华佗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发明了“麻沸散”;创编出“五禽戏”9、祖冲之:南北朝人;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领先世界近千年10、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1、北宋毕昇发明了,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传到波斯、欧洲,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2、战国时发明了指南工具——司南。
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
经过辗转传入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13、唐朝时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应用于战争。
中国的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传入欧洲,对欧洲的火器制作与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14、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宋应星和《》: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自主复习】1、内容:2、时间:10分钟3、要求:(1)细读;(2)勾划、圈点和批注;(3)读后能独立完成后面的填空。
【拓展延伸】1.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
2.古代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的原因。
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民族交融【能力训练】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项发明,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专题12【认读导引】两大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三条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其他思想及佛教、道教思想对儒学的冲击;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成就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五大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汉朝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宋明时期理学诞生;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四大发明和古代文学艺术成就。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地位历程地位原因春秋战国:儒学创立和发展受到统治者的冷落“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这些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需要秦朝受到压制秦朝统一后,儒学依旧遵守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汉朝:董仲舒新儒学处于独尊的地位在继承先秦“仁”“仁政"等思想的基础上,增加了“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将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宋明:儒学转型和成熟,发展为理学正统地位依然如故经朱熹、王守仁等人汲取佛、道的精华,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内容.儒家思想发生了转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阶段,儒家思想走向极端,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明清之际:批判继承,重新焕发生机遭到怀疑和冲击,但仍居于正统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封建统治的腐朽1.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
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基层社会C.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D.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A[宋代时乡约是士人教化乡民的工具,由理学家撰写,但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由地方官推行,宣讲“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一变化反映出明清时期皇权借助儒学向基层社会扩张,故选A项。
]二、古代中国科技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最高水平宋元时期四大发明已全部出现,并传播到世界各地两宋时期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宋词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明清时期传统科技继续发展,但未转化为近代科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小说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2.唐诗宋词中有大量涉及体育活动的内容,还有许多描写女子体育活动的诗词.这反映了唐宋时期()A.乡村居民生活的丰富多彩B.文学作品表现形式多样C.文化生活市民化的发展趋势D.士人阶层热衷竞技活动C[根据材料“唐诗宋词中有大量涉及体育活动的内容,还有许多描写女子体育活动的诗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体育活动较为丰富,这体现了文化生活市民化的发展趋势,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专题03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一、单选题1.(2021·广东梅州市·高三二模)公元前374年,齐国国君在临淄创办了稷下学宫,花费大量财力物力招徕天下有识之士,此后150多年稷下学宫成为齐国君主咨询问政及稷下学者议论国事的场所,成为各种学术流派的集聚之地。
齐国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A.推动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B.繁荣春秋时期文化教育C.实现富国强兵以争霸天下D.实现诸子百家思想交融2.(2021·广东高三二模)据史料记载,汉武帝经常更换年号,通常每隔六年或四年即换一个新年号,象征新的开始。
王莽代汉,制造大量祥瑞,以证明自己是应天受命的新君,国号也改为“新”。
据此可知A.社会矛盾倒逼政府变革B.君主集权促进思想革新C.主流观念影响政治行为D.政治权威源于文化演变3.(2021·广东广州市·高三二模)我国各地汉墓出土了许多被定名为“泗水取鼎图”的画像石,这些画像石上.都刻有秦始皇于泗水上观看取鼎时的一个关键情节:鼎已被发现并“系而行之”,然而遭“龙齿啮断其系”,终“不得”,令秦始皇绝望以致失态。
这反映了汉代A.存在天人感应观念B.泗水取鼎图的情节真实可信C.传承秦朝政治制度D.青铜铸造的技术超越了秦代4.(2021·广东湛江市·高三二模)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汉代董仲舒在《贤良对策》中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
两者都A.强调等级秩序的重要性B.追求精神境界和向往理想人格C.践行“克己复礼”的主张D.重视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责任5.(2021·广东惠州市·高三一模)《春秋》一书多次记载了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
战国时期,齐宣王曾向孟子请教齐桓公、晋文公富国强兵争霸之术,但孟子回复:孔子的弟子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争霸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据此推断,孟子意在A.融合诸子百家思想B.倡导仁政治国理念C.重构春秋争霸历史D.维护分封宗法制度6.(2021·广东深圳市·高三二模)朱熹认为,虽学者必由《大学》入门,穷理正心,达于圣学,但“洒扫应对”也可到圣人事,“理无大小故也”。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考点一:古代中国的思想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5,4分)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 选项符合题意。
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 选项排除。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
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6,4分)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解析】由人物“程颢”可大致推测本题考查方向为“程朱理学”,根据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知程颢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主张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选项符合题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材料主第1页(共9页)。
2012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非选择题历史小诊断[2012·湖南怀化]25.西汉时,湖南耒阳人蔡伦对造纸术作了创造性改进,制成了植物纤维纸。
25.×;改错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每小题有一处是错误的,请写出错误的内容并加以改正。
)[2012·福州]北宋司马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错误:司马迁改正:司马光判断题[2012·湘潭]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2012·湘潭]东汉时期邵阳人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轻便廉价的植物纤维纸。
×[2012·呼和浩特]孟子当时看到战争的残酷性,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非正义战争。
( )×[2012·贵州六盘水]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8分,仔细观察图片后,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相应题目的括号内)图一《金刚经》局部图图二《资治通鉴》书影图三詹天佑与袁隆平图一是我国古代活字印刷技术印刷的作品。
(▲)×图二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史学名著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图三的两位科学家在我国交通运输业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上述图片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我国科技和史学的部分成就。
(▲)√列举题:[2012·黔东南]列出《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作者及所属朝代。
《史记》作者:司马迁;朝代:西汉。
(2分)《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朝代:北宋。
(2分)填空题[2012·聊城]东汉张仲景的《》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明朝李时珍的《》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将下面各小题补充完整[2012·四川内江](1)孔子的弟子们将他的谈话以及他与门人的问答编成《》。
这本书为后人研究孔子提供了宝贵资料。
专题0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解读本专题属于高考高频考查专题。
从命题角度来看,注重考查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演变及特点、主要的思想家及其主张,如百家争鸣的特点、先秦时期儒家倡导的施政为民思想、汉代儒学地位的上升、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及其价值等;对于科举制,既可单一考查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及现实意义,又可综合考查儒学发展的思想价值。
从学科素养角度来看,注重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
从考查题型来看,以选择题为主。
复习本专题需要注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思想发展的脉络,注意各种思想的基本含义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需要适当阅读一些经典原文或思想史资料,也需要理解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思想与生活的联系,对古代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进行一定的思考和探究。
本专题在高考中属于高频专题。
本专题主要内容包含四大发明及其影响、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古代文学形式以及代表作、代表人物。
从命题角度来看,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多以作品的特点或影响考查相关人物或科技文化发展的概况,如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外传、古代军事著作对火药和指南鱼的记载、古代书法艺术的特点、古代文学的成就及其代表人物等。
从学科素养的角度来看,多考查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即古代科技、艺术与文学成就的历史阶段特征。
复习本专题内容应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一分为二地认识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民族文化观和世界文化观。
复习过程中还应学会运用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原理来理解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阶段特征古代科技成就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古代艺术中国古代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各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构成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中国画、京剧等是中国文化的突出代表古代文学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均有突出成就,涌现出许多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时代特征】:1、隋唐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2)经济:曲辕犁、筒车的出现,我国犁耕技术完善,水利事业发展,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3)文化:科技发展,雕版印刷术、火药发明;楷书、草书流行,唐诗更是流芳百世。
2、.宋元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消除藩镇割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2)经济: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中国的封建经济高度发展。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市”“坊”界限被打破;纸币出现;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经济部门;景德镇成为瓷都。
(3)思想文化:理学产生;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发明与外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词、元曲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文人画、风俗画各领风骚。
【考情预测】1.对这一时期政治史的考查,预计侧重于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科举制的发展进程、运作机制、重大影响及其评价;对宋元地方制度的考查会注重宋代地方制度和元代行省制的基本特征、实质及其影响等知识点,多以观点、漫画、古籍材料等形式切入,以选择题为主。
2.对这一时期经济史的考查,预计侧重于农业、手工业、城市经济的发展、意义和影响等,主要以表格、观点、图片、古籍材料等形式切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但也可能出现主观题。
3.对这一时期文化史的考查,预计集中在科技发明、书法绘画艺术、程朱理学等方面,尤其会侧重市民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等,主要从概念、图片和古籍材料等角度切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命题视角】视角一唐宋时选拔高级官吏注重从政经验唐宋时期,科举制虽然为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但这些出身于知识分子的官员根本没有从政经验,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为此,唐玄宗时提出京城的官员,必须具有州县做官经历,才能担任中央的高级官员。
宋代进一步形成了具有地方工作经历和行政才能的复合型的士大夫官僚。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重难点梳理】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百家争鸣,启于春秋,兴盛于战国,它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②社会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③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④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竞相礼贤下士,重用人才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哲学思想——“性善说”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法家:韩非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课题33 百家争鸣课程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主张。
(2)历史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社会变革的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
(2)礼崩乐坏、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剧烈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二、其他主要学派学代表主要内容历史影响派道家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庄子天道、自然无为、“齐物”法家李悝“尽地力之教”;严刑峻法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商鞅废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奖励耕战、废井田制,加强中央集权韩非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事异则备变”墨家墨子“兼相爱、交相利”;提出非攻、尚贤、节用等主张;对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大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1.不能辨别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它们主要体现在范围不同:(1)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
(2)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
2.老子倡导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
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不胡为的意思;通过“有所不为”来实现有作为,其实质还是积极有为。
专题03 中国古代科技思想文化1.中国古代文化灿烂、科技发达,其成果惠泽后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以诗赋取士的制度促使士人去研习诗文。
他们把文学创作当作是一种基本训练,这对诗歌创作的普及是有作用的。
而盛唐诗的极高艺术造诣,可以说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
材料三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加上 A,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材料四这部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1)材料一(a)图中的文字被称为什么?根据(b)图,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统一文字的重要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诗繁荣的制度因素。
盛唐时期,哪位诗人被称为“诗仙”?(3)材料三中“A”处是哪项重大科技发明?(4)根据所学知识,写出材料四中“这部书”的名称。
2.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材料一六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们开始定居生活,饲养家畜,播种农作物,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农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
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考古发现充分反映了这一现象。
材料二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华大地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家,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其中,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
材料四某同学将部分中华文化制作了如下表格:领域内容诗歌小说雕塑④______图片介绍①______ 是唐代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飘逸洒脱,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
有人说其“斗酒诗百篇”。
《②______ 》是我国古代优秀的长篇小说,以贵族青年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描写了家族和社会变迁。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雕塑,数量众多,造型宏伟精巧,是统治阶级宣扬③______ (宗教)的重要体现。
作为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1) 约7000年前的稻谷最可能出现在哪个遗址?图2的陶盆最可能在哪个遗址被发现?(2) 上面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时期)沿革示意图(部分),①②空格内应是______ 和______ 。
中国古代史-科技与文化【知识梳理】知识点一青铜器与甲骨文1、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铜器2、发展:商朝以后,数量增多,种类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
3.青铜工艺:采用“泥范铸造法”,青铜主要包含铜、锡、铅三种原料代表(商朝):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2、甲骨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
地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知识点二百家争鸣老子与孔子百家争鸣(1)原因: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渐确立。
(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大变革)(2)代表学派(3)意义: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战国时期各学派精彩纷呈,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观点,这一文化繁荣的景象叫百家争鸣。
知识点三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知识点四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1)唐诗::①李白享有“诗仙”的美誉。
②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
③白居易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2)书法:唐朝最著名的书法家是颜真卿(特点:端正劲美,雄浑敦厚,代表作品《颜氏家庙碑》)和欧阳询(特点:方折峻丽,笔力险劲,代表作品《九成宫醴泉碑》)。
(3)画家:唐朝最著名的画家是阎立本(善长人物故事画,代表作品《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情景,特点是形态各异,神形兼备)和吴道子(代表作品《送子天王图》,特点是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知识点六宋元时期的文化(1)繁华的都市生活北宋东京(大相国寺)、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
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戏剧表演的主要表演形式是杂剧。
兴起于宋代兴盛于元代。
传统节日:春节(古代叫元旦)、元宵节、中秋、端午节。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及其西传1、造纸术:①西汉出现丝絮纸和麻纤维纸。
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
②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成了植物纤维纸。
③造纸术于6世纪初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并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2、印刷术:①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
②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书籍。
③宋代雕版印刷业很发达。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④元朝出现锡、木活字。
后来又有铜、铅活字印书。
⑤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
3、指南针:①战国时期发明“司南”。
②北宋已会使用磁针指南,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
③南宋时指南针传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国,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发展,并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4、火药:①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②北宋时火药已广泛用于军事领域。
③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
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④13世纪中期,火药传入阿拉伯,后来又从阿拉伯传入欧洲。
●古代中国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1、先秦:①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
②春秋时期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③战国时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2、秦汉:①编写于公元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比西方早500年提出了勾股定理的特例。
②西汉《九章算术》中许多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③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
3、三国两晋南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比欧洲早ll00多年。
4、隋唐:①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②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定了子午线的长度。
③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
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