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地图题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17
基于时空观念素养的高考“历史地图”试题分析及教学反思作者:贾全全魏凤岐来源:《中学历史教学》2019年第06期随着2017年新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颁布,高中历史在课程性质、理念、目标、结构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提出了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与教学的新理念。
”[1] 同时,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将具体教学目标进行划分,制定了相应的学业质量水平标准。
这样,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水平成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学—考”的重要指导,解决了教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到什么水平”和考试“考到什么层次”等问题,为我们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育任务明确了方向,也为学科考试命题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
一直以来,对考试试题的分析和研究是反观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学反思的重要手段。
课程考试,尤其是高考,作为最具有影响力的学科教学评价方式,对课堂教学起着“指挥棒”的作用。
研究高考真题,把握其中的命题趋向和发展变化,借以快速找到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操作路径,可谓行之有效、事半功倍。
本文即以2016年到2018年全国卷、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地高考卷中的“历史地图”真题为例,尝试从“时空观念”素养的学业质量水平要求来分析试题,总结其特点和规律,以为课堂教学提供经验借鉴。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指的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2] 而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其水平标准是“以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
”[3]就“时空观念”素养来说,其学业质量水平主要分为4个等级,笔者将其要点概括为时空定位、时空描述、时空联系和时空解释等四个方面。
一、时空定位历史事件基本史实“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世界历史地图1、古代主要文明分布注释: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古代文明发展体现出独立发展,多元格局的特点。
从文明区分布变化,可以看出亚欧非大陆文明区总体呈现不断扩展趋势,但扩展范围相对有限,并且比较集中于沿海地区和江河流域;2、罗马帝国与汉朝交往的主要路线注释:通过丝绸之路,以间接交往为主;汉朝班超曾经派遣甘英出使罗马,由于安息国的阻挠,甘英没能抵达罗马;166年,罗马皇帝派使来华,抵达汉朝,建立了直接联系。
3、新航路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注释: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
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开始大量增加,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主义也开始出现;注意地中海沿岸和大西洋沿岸的位置以及主要国家,新航路开辟后发生了商业革命,商业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伴随着新航路开辟而来的全球贸易与物种交流影响巨大,结合选修2相关内容明确物种种类,物种传播方向。
4、其他航路开辟注释:英国、荷兰等国在北大西洋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俄罗斯人开辟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路,西欧人不断探索南半球的新世界。
欧洲人寻找新航线背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积极开展海外贸易;受早期新航路开辟活动的刺激;西班牙、葡萄牙已把控了东西贸易新航线,他国只能向高纬度地区探索;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经济重心转移,大西洋沿岸国家(荷兰、英国、法国等)的航海活动兴起;欧洲殖民扩张运动兴起。
影响:推动欧洲逐步建立世界殖民体系。
促进大西洋沿岸国家崛起;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世界逐渐联成一个整体;增进欧洲人对世界的了解。
5、三角贸易(16世纪至19世纪末)注释:路线及内容:欧洲奴隶贩子从本国出发装载盐、布匹、朗姆酒等,在非洲换成奴隶前往美洲,在美洲换成糖、烟草和稻米等种植园产品以及金银和工业原料返航。
新课标高考历史41题历史图片题专题训练(含参考答案或解析)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两幅示意图,提取两项相关唐、宋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信息:唐代海陆并举宋代海路发达。
说明:唐朝国家统一,北方经济发展,南方得到开发,国力强盛,国际威望很高,保障了海陆丝绸之路的畅通。
宋朝民族政权并立,路上丝绸之路衰落,经济重心南移,制瓷业、丝织业、茶叶等生产发达,造船航海技术发达,促动海路交通。
信息:宋朝出现了少数民族的建立的政权,如辽、西夏、金。
唐朝没有出现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说明:唐朝国家统一,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宋代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信息:清代南北大运河通州段上,河上行船往来穿梭,桥上行人来往持续,岸上人群熙熙攘攘,一片繁忙景像。
清代北京鼓楼前,店铺林立,百货竞陈。
说明:清代的北京,不但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商业城市。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从上面图表中分别提取这两国历史变迁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41、浏览旧报纸和网络资源是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
阅读1921年《申报》和2009年“凤凰网”资讯频道中洋务运动专刊的节选材料,回答问题提取《申报》、“凤凰资讯”网中相关洋务运动的信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信息:①李鸿章为中国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2分)说明:他是洋务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具有改革思想,受到当时开明知识分子的尊重;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促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2分)信息:②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2分)说明:洋务运动中的近代企业的创办和近代企业制度的引进,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新式学堂的创办推动了教育近代化;近代海军的建立推动了军事近代化。
(2分)③洋务运动遇到的阻力大,发展艰难。
高中历史图表题答题技巧篇一:高考历史图表型选择题解题技巧例举(2)高考历史:图表型选择题解题技巧例举图表型历史选择题是近年来备受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的题型之一。
它是以图表为载体,考查考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概括及知识迁移的学科能力。
解答图表型历史选择题:第一,审清设问,明确要求。
设问是试题的命题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
因此,做题时要带着设问观察图表,增强审题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第二,读全图表,把握方向。
要认真审读图表, 这包括图表的标题、图表的内容尤其是图表中的文字,还有图注。
最大可能地从图表中提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第三,排除干扰,科学判断。
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与图表的关系、题干与选项的关系、选项与选项的关系,注意肯定法和排除法相结合、图表信息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尽量排除干扰项和无效信息做出科学判断。
下面结合一些具体事例谈谈图表型选择题的解法。
1.历史照片,如文物、遗址图等都是纪实照片,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历史活动所造成的结果。
解答题时,要从图片(包括图片的标题、内容、出处)最大程度获取有效信息,将所得信息融入课本相关知识,并综合题干的要求分析判断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例1]下图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的一页,从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信息中国当时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电话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当时的教学中已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电话的应用完全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A.①②③④B.①③C.①③④D.②③【解析】有人说标题是图表的“眼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图片标题“国文教科书”及图片是文字“电话”可以作出判断,②④与材料无关,①③项正确,正确答案是C。
【例2]如图所示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广告。
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B.实业救国的思潮C.工人阶级的诞生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解析】图片中的文字是图片的点晴之笔,是准确理解图片的窗口的切入点,审题时一定要特别加以关注。
高考历史地图知识专题复习指导现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历史地图约近130幅,按照地图中的内容,我们基本上可以将它分为三类,即“各朝或各国疆域图”、“战争形势示意图(含对外关系图)”和“经济发展分布图”。
历史地图是教材具体内容的扩展、延伸,有利于学生直接观察和深化理解教材的内容,是高考命题专家比较重视的一个高考知识切入点。
由于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识别和解读能力参差不齐,它是考生历史学科能力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
因此,在高考专题复习时,历史地图知识是我们值得重视一个专题,我们必须要认真复习,并及时总结这方面的解题经验。
《高考文综考试大纲》拟订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核目标和要求中第一条“目标”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并提出三个层次的“要求”:即①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②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③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历史地图知识的考查正是这一项的目标和要求的具体体现。
那么,有近些年来,有哪些地图知识已经考查过呢?它是如何进行考查的呢?我们在复习时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一、近年来高考历史地图试题及解答分析(一)近年来高考考过的“各朝或各国疆域图”试题及解答分析1、【1996年高考】右图是南北朝后期形势,填出北朝两个政权的名称:A ________B ________此题正确答案为A北周、B北齐。
我国北方先后出现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
北魏分为东魏(控制某某以东)和西魏(控制某某以西),后又分别为北齐和北周所取代。
东魏和西魏的位置学生不会搞错,但此题解答的关键就是要弄清楚东魏和西魏最后被哪个政权所取代。
2、【2006年高考】对比图5,从图6可以观察到的政治局势变化是A.尊王攘夷B.楚王问鼎C.三家分晋D.秦修万里长城此题的正确答案为C“三家分晋”。
我们通过观察可以看到,图5是“春秋形势图”,图6是“战国形势图”,首先应该排除D“秦修万里长城”,因为它是在秦灭六国之后,为了抵御匈奴南下进扰,巩固北部边防,秦始皇命蒙恬主持修筑了万里长城。
2023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选择性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1955年,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一件盂造型雅致、纹饰精美,刻有“匽侯”等文字。
“匽侯”即为“燕侯”,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封地在蓟。
这反映了()A.青铜器的普遍使用B.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C.分封制的日趋完善D.诸侯祭祀礼仪活动频繁2.《史记》注最有影响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驷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今有学者认为,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
该学者意在强调()A.《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 B.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C.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D.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3.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收录两汉及以前画家16人;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其中包括顾恺之、张僧繇等杰出画家。
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有()①纸张的普遍使用②门阀士族的推动③北人的大量南迁④儒家思想的影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绍兴和议之后,金人所需茶叶“自宋人岁供之外,皆贸易于宋界之榷场”。
1198年,金朝认为向南宋购茶“费国用而资敌”,次年在今山东、河南等地设坊制茶。
然其茶叶价高味差,售卖不畅,遂“罢造茶之坊”,继续向南宋购茶。
这表明()A.金朝辖境内不适宜茶树的种植B.金朝财政负担沉重C.茶在金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5.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
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
”此谕意在()A.加强中央集权B.维护国家一统C.调整民族关系D.规范文书体例6.1842年,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并以船炮图说,饬江苏、福建、浙江三省督抚详勘”。
浙江巡抚认为现有旧船“虽不能争胜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其他督抚亦有相似意见。
高考历史41题典型例题1.比较汉与明清经济示意图,提取两项有关汉与明清经济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说明。
信息一:汉朝主要的粮食产区集中在黄河流域;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说明:江南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高产作物的引进。
信息二:汉朝手工业中心都集中在黄河流域;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兴起众多工商业市镇。
说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隋以来大运河的兴建。
2.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唐朝和美国政府机构的信息,并结合所学说明。
图一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图二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示意图信息一:都是通过权力的分散达到中央政府部门互相制约与平衡,防止部门集权。
说明:唐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
信息二:都是三权分立,但权力分割的形式不同。
说明:唐朝三省六部制是将宰相权力分为决策权、审核权、执行权;美国三权分立体制是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
信息三:体现的本质不同。
说明:唐朝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美国三权分立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信息四:两者权力运作方式不同。
说明:唐朝三省六部制是集权下的分权,皇帝大权独揽;美国三权分立是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8 唐朝长安平面图图9 北宋东京平面图比较唐朝长安平面图与北宋东京平面图,提取两项有关唐宋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信息一:唐朝长安城市格局规范整齐,而北宋东京城市布局则不十分规范整齐。
说明:北宋都城布局是依据河流流向而规划的。
信息二:唐朝坊与市分开,商业区固定在特定区域,而北宋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说明:北宋商品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信息三:唐朝长安城市布局突出政治、军事功能,北宋东京突出商业、文化功能。
说明: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流行,出现了娱乐的瓦肆、夜市、商业区。
信息四:唐朝宫城在正北,北宋宫城在中心。
说明:北宋君主专制加强。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海南卷)一、选择题1.西藏地区考古资料显示:距今5000年前后的卡若遗址出现了粟的栽培和猪的饲养;在昌果沟遗址发现了距今3370年前后的炭化粟和上百粒青稞;在故如甲木和曲踏遗址发现了2—4世纪的茶叶、丝绸以及青铜与铁等金属制品遗存。
这有力佐证了西藏地区()A.生态环境受到新物种引进的严重影响B.与其他地区存在持续的物质文化交流C.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D.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2.狮子不是中国本土物种。
有学者研究认为,狮子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为中国人所了解,其形象从汉代起扎根于中国艺术,代表有看门狮子、象征祥瑞的器物装饰以及狮子舞等,舞狮作为中国民间节庆常有的节目,也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
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A.见贤思齐的重要内涵B.兼收并蓄的基本特点C.崇德尚贤的思想理念D.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3.隋末起义的领导者成分复杂,大致可分为乡民、贵胄大族、豪族官吏三类,起自民间者不占优势。
起义从当初逃兵役、反暴政的行为演变为推翻隋朝的政治斗争。
《唐会要》记“创业君臣,俱是贵族”。
这说明()A.隋唐的选官制度发生了重要的转变B.唐初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激烈C.隋唐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了新阶段D.唐初统治仍以士族地主为政治基础4.南宋初年在邕州(今广西南宁一带)设有买马司,专门负责从大理等地区买马的事宜。
在贸易中除使用银钱以外,还以盐和锦、彩等丝织品进行交换。
陆游诗中咏道:“国家一从失西陲,年年买马西南夷。
”这一举措()A.加深了民族间的交融B.缓解了南宋财政危机C.体现了羁縻政策失效D.推动了南宋文化繁荣5.图1是《东坡笠屐图》。
其文本故事最早的叙事是:东坡在儋耳→观闵客草舍→偶得一箬笠戴归→归女小儿皆笑,邑犬皆吠,此后陆续增加了“遇雨”“从农家借箬笠穿屐而回”“东坡向海南友人黎子云借阅柳宗元文集”“东坡看过其笠屐图像后自为题咏”等情节。
《东坡笠屐图》的故事不断被演绎的主要原因是()图1A.文人通过艺术创作还原真实历史场景B.民众借助历史人物故事表达精神诉求C.理学思想强化了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D.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根深蒂固6.晚清秀才刘绍宽在1894年前就阅览过《物理小识》等西学书籍,但仍学经义。
三、图片式:例1(2013全国卷一)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示例三:信息:汉代北方地区的州比唐代北方地区的道密集;唐代北方地区的道比汉代北方地区的州少。
说明:中央集权程度加深;地方控制力减弱;唐代裁撤合并行政区域,减少了行政支出,缓解经济负担。
示例四:信息:吐蕃、南诏不见于汉代说明:从汉至唐边疆民族地区有所发展;与中原联系加深;密切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唐代少数民族政策效果明显;促进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缓和民族矛盾。
示例五:信息:汉代交州与唐代岭南道所辖变化不大说明: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示例六:信息:州、道开始都是监察区,后来演变成行政区。
说明: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地方与中央关系不断调整,机构设置随形势而变化)。
例2(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材料材料一: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材料二: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12分)参考答案:(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
(8分)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
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概括综合。
(4分)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加2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
第二十五节历史地图类开放题解题方法一、题型分析历史地图一般通过地图的图例说明和图片内容共同体现历史的时空观念。
增强学生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该题型一般以考核历史地图变化为问题切入点,围绕都城的变迁,地理名称的变化,疆域的改变,行政区域划分战争形式的发展及进程,区域经济特征,文化交流路线,经贸路线等反映历史现象的动态和人类活动的进程。
二、解题模板一1.设问类型:分别提取图 A、图 B、图 C 的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2.解题步骤步骤一:看问题,审清题目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解答。
步骤二:读材料:(1)看地图时间。
(2)看地图图例,注意地图中的关键词语。
(3)分析图例的数量以及分布特征进行判断,并指出结论得出的理由。
步骤三:写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
三、解题模板二1.设问类型:以地图信息创设情境,以地理空间转移主题写历史短文。
2.解题步骤步骤一:看问题,审清题目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解答。
步骤二:读材料:(1)据地图中重要地点联系重大历史事件。
(2)根据地理空间演变的特点提炼重大历史事件的主题。
(3)联系历史事物的发展演变解读材料中地理空间转换的意义。
步骤三:写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
四、归纳总结:读历史地图主要遵循“三读”“二补”的步骤“三读”指的是(一)读出历史地图反映的时间和空间、(二)读出历史地图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三)读出历史地图上呈现的关键信息。
“二补”指的是(一)以文补图和(二)以图补文,即把题干所给的文字信息和历史地图结合起来分析,相互补充、相互印证。
使用“三读”“二补”法,有利于我们准确获取历史地图所反映的历史事实、观察并分析历史事实发生的原因、总结历史事实演变的规律。
五、经典例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历史1.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
侯,伯,子、男。
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A.实录历史事实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D.强调文化差异2.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
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城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
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兼并程度B.经济发展水平C.人口自然增长D.移民流入数量3.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4.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
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
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A.“百姓日用即道”B.“心外无物”C.“存天理,灭人欲”D.“工商皆本”5.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
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
这反映出()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6.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
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A.绅商是社会转型的主要动力B.“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C.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D.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7.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强阶级基础。
2024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湖南卷)一、选择题1.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
这说明西周()A.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B.血缘政治色彩浓厚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2.据史料记载,秦人“畏有司而顺”,楚人“好游侠”“易发怒”。
秦末,六国旧地都出现了反秦斗争,其中楚地声势最大,反应最为激烈。
这可用于()A.证实秦对楚地的统治最为严苛B.说明秦楚之间文化冲突无法弥合C.证明秦朝的制度不适用于楚地D.解释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3.表1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
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表1时间户口数(万)人口数(万)东汉永和五年(140)64.98281.32西晋太康初年(280—289)14.2385.39南朝宋昇明三年(479) 4.1933.48A.大规模的瘟疫流行B.战乱异常频繁C.豪强大族势力膨胀D.官府组织移民4.敦煌文书多见唐中叶以后的雇工契,如唐宣宗大中八年(854)某人雇长工,契约中写明工期和酬劳,规定受雇者必须认真劳作,不得旷工,“若先悔者,罚青麦十驮”。
由此可推知当时()A.雇工经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C.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D.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5.唐末以后出现的新藩镇,其军队主要靠强迫征发而来,难以结成牢固的军人集团。
到后周时,中央禁军成为最强大的力量。
这些变化()A.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重建B.从源头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C.促进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D.使重文轻武观念逐渐被接受6.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开篇曰“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
汉族文臣润色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
明朝又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这说明()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B.元朝民族矛盾逐渐缓和C.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D.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7.清朝新科进士任职意愿向来“以吏、户二部为优选”,而癸卯(1903)、甲辰(1904)两科进士的选择已大相径庭,最终仅有三人流入吏部,担任主事。
绝密★启用前2020年山东省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
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2.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
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
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强化了经济控制C.开通了丝路贸易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3.如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
它反映了唐代()表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
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5.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