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白先勇余光中
- 格式:ppt
- 大小:143.50 KB
- 文档页数:34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填空题现代文学部分1.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第二卷更名《新青年》)。
2.《青年杂志》1915年第一卷第3、4号上连载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揭示了文艺进化论是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
3.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是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的胡适论文《文学改良刍议》,深入地阐述了他的“八事”,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新文学的工具。
4.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5.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革命文学的宗旨,强调“国语的文学”也就是文学工具的革命,是新文学建设的第一步。
6.林纾连续发表了两篇文言文小说《妖梦》和《荆生》,以影射的形式痛骂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人的文学革命的主张。
7.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的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是新文化激进派的大本营,五四退潮后南京的东南大学和《学衡》杂志是新文化保守派的根据地。
8.胡适在1920年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
9.周作人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的第一首杰作”,是新诗摆脱旧诗集窠臼的标志性作品。
10.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4号上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从此诞生了中国文学体裁的一个新品种—杂文。
11.1919年3月,胡适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在《新青年》上发表,宣告了中国自己创造的第一部话剧剧本的诞生。
12.1921年1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在北京诞生。
13.王鲁彦是“乡土写实派”的代表,废名是“乡土抒情派”的代表。
14.在中国的话剧史上,第一个值得纪念的话剧团体是春柳社,由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倩等组成。
15.1922年,田汉创办了《南国》半月刊,从此进入了他的长达8年之久的“南国”艺术时代。
16.1921年6月8日,周作人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美文》,指出国外美文的相关分类。
论白先勇小说的悲剧意识炜淇【摘要】:本文从悲剧情感、悲剧意识分析《台北人》和《寂寞的十七岁》,从作者独特的生活环境、人生体验以及与之俱来的美学追求,还有特定社会、时代的特征两个维度探讨悲剧意识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悲剧意识,《台北人》,《寂寞的十七岁》白先勇,这位被余光中视为“现代中国最敏感的伤心人”,以《台北人》和《寂寞的十七岁》为例,就抒发了他富有深意的悲剧情怀。
表现了女性悲剧情感和一大批从大陆大台湾到海外的华人的痛苦哀嚎和动荡不安的灵魂。
而《寂寞的十七岁》则从主人公杨云峰的成长角度,透露了一位生活环境优越、但缺乏家庭关怀的少年寂寞的心境。
一时代的悲剧命运各类女性的寂寥苦难的人生悲剧,是《台北人》首先展示的主题。
例如《永远的尹雪艳》,主人公尹雪艳,一个外表美艳而内心冷酷的女性,到台湾之后又成了台北上层社会的交际花。
她清冷阴柔、素雅高洁,却粘上她的人都招致了悲惨的下场。
在这样一个道德败坏、人性沦丧的社会,根本不存在真挚的爱,男人们只把她视为玩物,而她也只能以牙还牙。
能不动声色“永远不变”,因为她谁也不爱,揭示了风尘女子自甘堕落的悲剧命运。
《台北人》的悲剧意识另一重主题是,离乡背井者的绝望、没落、颓败的悲剧情绪。
高级将领、中级军官、将军夫人、经理、金融家、小职员等形形色色的人物。
他们都不是土生土长的台北人,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随国民党从大陆逃到台湾的四川人、广西人……虽然在社会上的地位也各异,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不是真正的台北人。
二、成长个体的悲剧情怀悲剧情怀不是时代的专利权,即便从横向的角度看,每个个体的成长中仍或多或少体现出各种悲剧色彩,其中《寂寞的十七岁》就讲述了一位出身很好、性格孤僻、学业不佳的少年——杨云峰的悲剧命运,在家无法面对期望颇高的父亲、在学校无法和老师同学自如地交往,以至于到了自己给自己打电话的地步,一次意外的受伤,得到了一位好心的同学魏伯炀的帮助,可对魏伯炀的友谊逐渐发展为超出一般友谊的情感,随之而来的闲言碎语使他们疏远了,感情依靠旋即又被寂寞代替了。
乡愁中的感伤主义色彩——读白先勇的作品有感(2008-01-02 09:55:02)转载标签:文化摘要:中西合璧、悲剧色彩和感伤主义是白先勇创作的特点,但感伤主义更具个人色彩,作家通过塑造不同人物的乡愁形象来表现。
本文试着从作品中的不同阶层的人物的乡愁去进一步挖掘作家内心深处的感伤情怀与实质。
关键词:白先勇;感伤情怀;乡愁;白先勇创作的三大特点:中西合璧、悲剧色彩和感伤主义。
因此,白先勇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伤感主义色彩,他的每一篇作品都几乎流露出郁结在作者心中的无限的哀愁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而构成白先勇作品的感伤主义色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就作品中所突现的“乡愁”——怀念祖国、故乡、亲人的无限哀愁。
是什么原因导致作家如此深有感触?他们又是以怎样的方式表现的呢?近代中国的历史发生了一场剧烈的变化,1949年中国大陆解放,一部分的中国人由于对中国的情况不理解就离开大陆到了台湾,后来美国经济的强行侵入,使得台湾的经济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那一些人就对台湾产生了一种茫然的心态,他们不知何去何从?成了所谓的“无根的一代”,从内心深处产生了无限寂寞孤独的“乡愁”。
他们身处异国,但经常怀念的却是自己童年时代的祖国、亲人、故土。
所以在台湾的某些作家的作品中就形成了一种感伤的情绪,曲折地反映了爱国主义思想和深沉的民族感情。
而白先勇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他作品中的乡愁是通过各类人表现出来的,下面就他的作品来试将人物归类。
一类是台湾上层人物表现出来的“乡愁”。
在《游园惊梦》中,钱夫人的“感伤”,她虽然到了台湾后但心中总是念念不忘大陆的东西,对南京的一切总是难以忘怀,口中总不离南京,常常用台湾的的东西与大陆的东西来对比。
在穿衣服上,尽管衣料旧了看起来不够亮,但一想到是从南京带出来的就宁愿用它来裁衣也不愿意到鸿翔绸缎庄买份新的。
因为“她总觉得台湾的衣料粗糙,光泽扎眼,尤其是丝绸,哪里及得上大陆货那么细致,那么柔熟。
”在与人谈到看戏上,她觉得台湾里演的戏不值得看,“好久没看了”、“住在南部,难得有好戏”。
梦萦桂林摘要:大陆与台湾的政治对峙导致了许多流亡到台湾而一时无法回到大陆的中国人无限怀念故乡。
情思细腻的文人往往将这种特殊的思乡之情寄寓在作品中,余光中的《乡愁》抑或是席慕容的《我的家在高原上》皆是如此,白先勇的作品中亦有关于其故乡——桂林的影子。
白先勇先生对故乡的思念却具有一种特殊性,他的思乡具有一种“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落寞和无奈。
通过归纳白先勇的作品对桂林的描述与怀想,结合社会原因与白先勇的人生经历,分析这种乡愁的特殊性,总结出白先勇思乡背后“今非昔比”的主体意识。
关键字:桂林意象;思乡;今非昔比;无奈逝去的事物或人总可以勾起人们无限追忆,这些回忆可能是快乐、温馨的,也可能是忧伤、凄冷的。
中国人向来对家乡有一种特殊的情节,尤其是离开家乡后,这种感情就显得特别的真切。
当家乡成为故乡,那片自己曾经熟悉的土地再也触及不到,所有曾经在那里发生的故事都将离自己远去,这样的忧伤对于游子来说是无比深切的。
白先勇出生于广西桂林,虽然他在桂林仅生活了7年,但是桂林的记忆碎片却深深扎在了他心中。
因此白先勇的作品往往有桂林的影子,或者直接以桂林为背景。
《花桥荣记》、《玉卿嫂》皆以桂林为背景。
为什么桂林会频频出现在白先勇的作品中?如果单单是为了使作品题材更丰富,那么大可不必,因为白先勇亦可以写重庆、写上海、写香港等等,从他的人生经历来看,选一个背景并不难,所以不必一定要选桂林。
但是他恰恰就是选了桂林,选择了曾经带给他许多美好回忆的故乡,这其中对于故乡的怀想是他选择桂林的重要原因。
有关桂林的作品在白先勇的创作生涯中中独树一帜,使他的作品带有了桂林的气息,并构建了桂林意象。
故乡的概念往往在人们离开家乡后变得清晰,思乡则往往在游子的身上发生,尤其当他们遇到不如意之事时,思乡则变得尤为深切。
从大陆逃亡到台湾的中国人因为政治的缘故,曾三十几年与大陆失去联系,那些还留在大陆的人、事、物切牵绊着他们的心。
匆匆逃亡,许多了人失去了财富、权利、亲人、爱人等等。
东北师范大学东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三)16秋在线作业1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月亮下/一共有两个人/穷人和富人/纽约和耶路撒冷"”,上述诗句出之于哪首诗( )A. 《苹果树下》B. 《岁月》C. 《麦地》D. 《哎,大森林》正确答案:2. 被称为“中国话剧史上的‘扛鼎之作’”的剧作是()A. 《龙须沟》B. 《白毛女》C. 《茶馆》D. 《关汉卿》正确答案:3. 《记波外翁》记叙的是在动荡年代里知识分子的悲剧,这动荡年代指的是( )A. 抗日战争时期B. 解放战争时期C.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D. "文化革命"十年浩劫时期正确答案:4. 小说《受戒》描写了和尚娶妻生子、杀猪吃荤、赌钱等行为,以及小和尚明子和小英子的爱情故事,作品通过这些描写,表达了()A. 对违背佛门清规的出格行为的批判B. 超脱世俗欲求的虔诚信仰的赞美C. 把出家做和尚看作是一种谋生职业的否定D. 对原始淳朴的民间日常生活的肯定与赞美正确答案:5. “无论如何,人贵有一点精神/我始终信奉无神论:/对我开恩的上帝——只能是人民。
”上述诗句出之于诗篇()A. 《我》B. 《相信未来》C. 《有赠》D. 《重读<圣经>》正确答案:6. 布局精雕细琢,工于营造意境,用诗的语言托物寄情,歌颂祖国美的生活以及创造美的普通劳动者:具有上述特点的作品是()A. 《太阳下的风景》B. 《社稷坛抒情》C. 《茶花赋》D. 《黄鹂》正确答案:7. 朱帘秀是哪篇作品中的人物()A. 《茶馆》B. 《游园惊梦》C. 《关汉卿》D. 《青春之歌》正确答案:8. 《哦,香雪》中,香雪觉得木匠父亲为她考上中学而特意制作的铅笔小木盒笨拙、陈旧,她用四十个鸡蛋在火车上换了一个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这一情节是为了表现香雪( )A. 忘厂艰苦朴素的传统B. 追求时髦C. 忘本思想D. 对现代科学文化、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正确答案:9. 《关汉卿》一剧的中心线索是()A. 以关汉卿与朱帘秀的爱情为中心线索B. 以关汉卿的生平事迹为中心线索C. 以关汉卿的剧本《窦娥冤》的创作和演出为中心线索D. 以王著刺杀权奸阿合马为中心线索正确答案:10. 陈翔鹤的小说是()A. 《将军族》B. 《陶渊明写挽歌》C. 《红旗谱》D. 《透明的红萝卜》正确答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三)16秋在线作业1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以下是一些关于台湾的文学作品:
1.《台湾三部曲》:作者是施叔青,讲述了台湾自日本殖民统治结
束至1970 年代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风貌。
2.《台北人》:作者是白先勇,该作品通过描写台湾社会中不同阶
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反映了台湾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3.《鹿港小镇》:作者是罗大佑,该作品是一首歌曲,以鹿港小镇
为背景,讲述了一个青年离开家乡到城市闯荡的故事,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4.《听听那冷雨》:作者是余光中,文章通过对台湾春雨的细腻描
绘,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5.《台湾往事》:作者是郑愁予,本书收录了郑愁予的诗作,包括
《错误》《水手》《如雾起时》等,表达了对台湾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台湾的历史、文化、社会和人民生活,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中国当代文学作家作品(一)理论类黄浩——《当代中国散文:从中兴到没落》老舍——《答复茶馆的几个问题》孙瑜——《编导<武训传>记》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程光炜—《不知所终的旅行—九十年代诗歌宗论》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论戏剧观》、《戏剧界》韩少功——《文学的根》李希凡、蓝翎——《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评<红楼梦研究>》李炳银——《问题报告文学面面观》毛泽东——《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1977 年版《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当代文艺思潮》余秋雨——《文化苦旅自序》丁帆、徐兆淮——《新时期风俗画小说纵横谈》、《论新状态文学——90 年代文学新取向》(二)作品类1、小说阿城——《棋王》、《孩子王》、《树王》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残雪——《山上的小屋》陈登——《风雷》陈染——《无处告别》、《与往事干杯》、《私人空间》冯志——《敌后武工队》方方——《风景》、《祖父在父亲心中》、《大篷车上》公刘——《读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格非——《褐色鸟群》、《迷舟》古华——《爬满青藤的木屋》、《芙蓉镇》(胡立香、奉书田)菡子——《万妞》浩然——《艳阳天》胡正——《汾水长流》洪峰——《极地之侧》、《瀚海》峻青——《黎明的河边》(小陈、老杨、小佳)、《最后的报告》、《海燕》、《胶东纪事》、《党员登记表》谌容——《人到中年》(陆文婷)路翎——《洼地上的“战役”》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柳青——《铜墙铁壁》、《创业史》(梁生宝、梁三老汉、郭也富、郭振声)刘流——《烈火金钢》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刘真——《黑旗》李准——《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梁斌——《红旗谱》(朱老忠)林白——《一个人的战争》、《说吧,房间》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高粱酒》、《狗道》、《高粱殡》、《狗皮》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虚构》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三年早知道》曲波——《林海雪原》(杨子荣)、《山呼海啸》、《桥隆飙》苏童——《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妻妾成群》、《离婚指南》、《已婚男人杨泊》孙犁——《山地回忆》、《风云初记》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春之声》、《蝴蝶》、《布礼》《左伊犁》、《活动变形记》王朔——《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顽主》、《看上去很美》吴强——《红日》萧平——《三月雪》辛北——《走出迷惘》雪克——《战斗的青春》西戎——《宋老大进城》、《赖大嫂》徐星——《无主题变奏》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许三观卖血记》、《活着》杨沫——《青春之歌》(林道静)、《芳菲之歌》、《英华之歌》叶辛——《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风凛冽》、《蹉跎岁月》张浩——《沉重的翅膀》、《方舟》、《爱是不能忘记的》、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炜——《古船》、《九月寓言》宗璞——《红豆》(江梅)、《我是谁》、《弦上的梦》曾卓——《悬崖边上的树》知侠——《铁道游击队》白先勇——《游园惊梦》、《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崔德志——《报春花》(主人公:白茹)陈忠实——《白鹿原》陈建功——《飘逝的花头巾》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陆文夫——《小巷深处》(朱江霞)杜鹏程——《保卫延安》(彭德怀、李诚)邓友梅——《在悬崖上》、《那五》冯德英——《苦菜花》冯骥才——《啊!》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高云览——《小城春秋》高行健——《野人》、《车站》韩少功——《爸爸爸》、《马桥词典》、《女女女》、《归去来》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人事厂长》贾平凹——《满月儿》、《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浮躁》、《小月前本》柯云路——《新星》(李向勇)陆文夫——《小巷深处》、《美食家》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山中,那十九座坟茔》李龙云——《有这样一个小院》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卢新华——《伤痕》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刘心武——《班主任》(谢惠敏、宋宝琦)、《钟鼓楼》刘白羽——《日出》、《长江三日》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刘震云——《塔铺》、《一地鸡毛》、《单位》刘树纲——《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雷抒雁——《小草在歌唱》莫应丰——《将军吟》欧阳山——《三家巷》茹志娟——《百合花》、《剪辑错了的故事》、《静静的产院》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陈毅市长》《约会》《寻找男子汉》孙甘露——《访问梦境》、《我是少年酒坛子》孙捷生——《南方的岸》苏叔阳——《左邻右舍》汪曾祺——《受戒》、《异秉》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小鲍庄》、《小城之恋》、《长恨歌》王愿坚——《党费》、《粮食的故事》、《三人行》、《星火燎原》(小通讯员、新媳妇)、《妈妈》、《三根火柴》袭巧明——《思念你,桦林!》姚雪垠——《李自成》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章炳麟、马缨花)《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刑老汉和狗的故事》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张天翼——《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百炼成钢》、短篇集《夜归》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立波——《山乡巨变》(盛佑京、刘雨生)赵树理——《“锻炼锻炼”》、《登记》、《三里湾》(王金山、范登高、袁天成、马多寿)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罗广斌、杨益言——《红岩》2、诗歌艾青——《鱼化石》、《归来的歌》、《礁石》、《光明的赞歌》北岛——《回答》海子——《麦地》、《春天,十个海子》韩东——《山民》、《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公刘——《读罗中的油画<父亲>》顾城——《一代人》、《远与近》、《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黑眼睛》江河——组诗《纪念碑》、《太阳和他的反光》绿原——《又一名哥伦布》、《重读〈圣经〉》牛汉——《半棵树》、《华南虎》舒婷——《致像树》、《神女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雷抒雁——《小草在歌唱》(革命烈士张志新)李亚伟——《中文系》余光中——《春天,遂想起》、《乡愁》、《白玉苦瓜》翟永明——组诗《女人》于坚——《感谢父亲》、《尚义街六号》杨炼——《大雁塔》、《诺日朗》杨牧——《站起来,大伯》伊蕾——组诗《独身女人的卧室》斟卓——《有赠》、《悬岩边的树》闻捷——抒情诗集《天山牧歌》(包括《吐鲁番情歌》﹑《博斯腾湖畔》﹑《水兵的心》﹑《果子沟山谣》《撒在十字路口的传单》等组诗和叙事诗《哈萨克牧民夜送“千里驹”》——、叙述长诗《复仇的火焰》郭小川——《致青年公民》、《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在社会主义高潮中》、《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严厉的爱》、《望星空》、《厦门风姿》、《乡村大道》、《甘蔗林——青纱帐》、《秋歌》、《林区三唱》、《西出阳关》、《团泊洼的秋天》贺敬之——《回延安》、《桂林山水》、《三门峡》、《梳妆台》、《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3、戏剧曹禺——《胆剑篇》老舍——《茶馆》、《龙须沟》田汉——《关汉卿》、《文成公主》杨绛——《干校六记》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李云龙——《小井胡同》沙叶新——《陈毅市长》、《约会》、《假如我是真的》、《寻找男子汉》苏叔阳——《丹心谱》沈西蒙等——《霓虹灯下的哨兵》朱祖贻、李恍——《甲午海战》张中兴——《负暄琐话》4、散文、报告文学、杂文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怀念萧珊》、《小狗包弟》、《解剖自己》、《随想录》《再思录》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叹》,散文《道士塔》、《一个王朝的背影》、《苏东坡突围》、《上海人》刘白羽——《长江三日》、《红玛瑙》、《日出》、《樱花漫记》、《平明小札》、《冬日草》吴伯箫——《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歌声》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爱,是不能忘记的》、《挖荠菜》、《拣麦穗》、《盯梢》曹靖华——《花》、《好似春燕第一枝》、《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杨朔——《香山红叶》、《茶花赋》、《荔枝蜜》、《亚洲日出》、《海市》丰子恺——《缘缘堂续笔》、《南颖访问记》、《庐山面目》、《上天都》冰心——《樱花赞》巴人——《况钟的笔》碧野——《天山景物记》川岛——《记重印游仙窟》邓拓——《燕山夜话》丁铃——《“牛棚”小品》何为——《第二次考试》峻青——《欧行书简》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养花》茅盾——《斯德哥尔摩杂记》孙梨——《晚年集》、《春露集》、《无为集》陶承——《我的一家》唐弢——《“言论老生”》唐敏——《女孩子的花》秦牧——《社稷坛抒情》、《土地》钦文——《鉴湖风景如画》钱钢——《唐山大地震》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我的老师》万全——《搪瓷茶缸》徐迟——《歌德巴赫猜想》(报告文学)杨绛——《干校六记》叶梦——《羞女山》、《今夜,我是你的新娘》周涛——《巩乃斯的马》、《守望峡谷》陈白甘——《云梦断忆》陈平原——《学者的人间情怀》陈昌奉——《跟随毛主席长征》丁一三——《九一三事件》方令孺——《在山阴道上》黄宗英——《小丫扛大旗》高行健——《绝对信号》、《野人》、《车站》贾平凹——《秦腔》、《一棵小桃树》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史铁生——《我与地坛》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魏钢焰——《船夫曲》徐开垒——《竞赛》叶圣陶——《游了三个湖》姚雪垠——《惠泉吃茶记》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杨植霖——《王若飞在狱中》周作人——《知堂回想录》端木蕻良——《传说》穆青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王石等——《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在烈火中永生》农村小说(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周立波——《山乡巨变》赵树理——《三里湾》柳青——《创业史》浩然——《艳阳天》陈登——《风雷》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三年早知道》李准——《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西戎——《宋老大进城》、《赖大嫂》爱情小说宗璞——《红豆》邓友梅——《在悬崖上》陆文夫——《小巷深处》历史剧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曹禺——《胆剑篇》朱祖贻、李恍——《甲午海战》田汉——《关汉卿》、《文成公主》沈西蒙等——《霓虹灯下的哨兵》。
1、《人生的智慧》叔本华这本书里他尽量以世俗、实用的角度考虑问题。
因此,这本书尤其适合大众阅读。
2、《孤独是生命的礼物》林清玄 / 余光中 / 白先勇本书收录了余光中、林清玄、白先勇、刘克襄、马家辉、朱天衣等知名作家的散文作品,还可在作家笔下看见关于前辈木心、胡适、罗兰、林海音、潘人木、钟鼎文等的往事回忆。
3、《十一种孤独》理查德·耶茨这本书似乎在告诉我们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我们的悲剧所在。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逃避,作者写下这么多看似无药可救的孤独,塑造这么多愚钝可笑的角色,并非出于恶意或绝望。
4、《走出孤独:疗愈情感饥渴的六种策略》科里·弗洛伊德科里·弗洛伊德在本书中给出了详尽的答案。
他详细介绍了孤独的成因,并提供了疗愈情感饥渴的六种策略。
帮助读者改善人际交流方式,改善成瘾行为,远离有毒的感情,更好地寻找爱,获得爱,最终走出孤独,拥有高质量的亲密关系。
5、《孤独:回归自我》安东尼·斯托尔个人所能感受到的最深刻、最治愈的心理体验都发生于内部。
因此,独处的能力是成熟的标志,它不但可以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够引导他们完成内在的整合和精神的升华。
6、《孤独六讲》蒋勋作者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
7、《好的孤独》陈果孤独让你与自己对话,内心才是一切的答案。
所有复杂会变得简单,所有空虚会变得充实,所有焦虑会变为平静,所有脆弱会变为强大。
从此再也不会感到迷茫,再也不会为谁受伤。
8、《孤独患者》朱莉·达什她喜欢动物,喜欢阳光灿烂的天气,也喜欢她的小猫发出的呼噜呼噜的声音。
从外表上,你看不出她和其他女孩的区别,但玛格丽特的确与众不同。
9、《过于喧嚣的孤独》捷克作者诗意地叙述了在废纸回收站工作了三十五年的汉嘉,他把珍贵的图书从废纸堆中捡出来,藏在家里,抱在胸口。
10、《灵魂只能独行》周国平作者肯定精神生活的独立价值,通过对古代哲人言行的追述,对人生所面临问题的思考,阐释了哲学在我们人生和社会中的意义,富有智慧和启迪性。
白先勇树犹如此读后感白先勇先生的散文是这样一种文字,初读起来,显得平淡朴素、明白如话,却经得起反复回味、一再咀嚼——虽然他只是信笔写来,态度却是一如既往地从容淡定、波澜不兴,从不会以花哨的语言煽情和卖弄,但那种历尽坎坷的忧患意识和悲悯情怀总是弥漫在字里行间,而一股生命如寄、人生实难的悲怆感受,也时时让你悲从中来,不自觉地潸然泪下。
《树犹如此》是白先生的散文自选集,其中收录的,主要是白先生回忆个人经历和思乡怀人等方面的文章,时间跨度则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直延伸到当下,基本囊括了白先生的文字生涯。
从中既不难看出白先生数十年来的文学经历,同时也能够清晰窥见他的心路历程。
白先生系地位显赫的名将之后,他出生于乱世,童年遭逢家国巨变,在他早年的记忆中,更多的是“空袭时的惶恐,得病后被隔离的孤独,辗转各地的逃难以及十里洋场的光怪陆离。
”这样一种无根飘零的命运,一种凄惶苍凉的情结,凝结在他的笔下,转化成一种生命短促与人生无常的悲凉感受,一种难以释怀的身世感慨和浓郁乡愁。
当然,白先生对历史兴衰与人世沧桑的独特感悟,早已超越了乡土地理的范围以及个人情感的范畴,最终变成了他文学创作的心灵“原乡”。
诗人余光中曾经评价:“小说家白先勇是现代中国最敏感的伤心人。
”然而,作为散文家的白先勇,又何尝不是一位“最敏感的伤心人”呢?如果说白先勇小说的底色是哀悼,那么他散文的底色则既有哀悼,也有真情,可以说是“以血泪、以人间最纯真的感情去完成的生命之歌”。
白先生写自己的至亲,比如母亲和姐姐,虽然一再抑制自己的感情,却依然还是情动于中,令人动容;他写自己的挚友,比如知己好友王国祥——尤其写到与重病缠身的王国祥依依作别,一个人驾车“开上高速公路后,突然一阵无法抵挡的伤痛,袭击过来,我将车子拉到公路一旁,伏在方向盘上,不禁失声大恸。
”也同样让人黯然神伤、无法控制。
面对人世间的大悲剧与大苦痛,白先生总是推己及人,由一己而亲友,由亲友而社会,最终在他的文字中上升为一种近乎宗教救赎的普遍关怀,而对人类——包括同性恋者、艾滋病患者等所有弱势群体在内的广大人类的同情与悲悯,也成为白先生散文写作的永恒主题。
由新浪网读书频道、北京燕山出版社联袂推出的“华文…世纪文学60家‟全民网络大评选”历时两月于近日落下帷幕。
这次评选从深刻影响20世纪文坛的众多现当作家中,评出同时得到专家、读者共识的60位作家,并命名为“世纪文学60家”,根据专家、网上读者评分在综合分中各占50%权重的原则,最终鲁迅名列榜首,张爱玲、沈从文、老舍、茅盾进入前五名。
钱钟书排名第九,贾平凹排名第六,余华第十,莫言十二,金庸十五,王朔四十三,苏童三十六,梁实秋三十二,余光中二十五。
最终结果:排名作家专家评分读者评分评选结果1、鲁迅100 100 1002、张爱玲100 97 98、53、沈从文100 96 984、老舍94 94 945、茅盾100 88 946、贾平凹94 92 937、巴金94 90 928、曹禺100 84 929、钱钟书80 99 89、510、余华85 92 88、511、汪曾祺100 76 8812、徐志摩85 89 8712、莫言94 80 8714、王安忆94 77 85、515、金庸70 98 8415、周作人94 74 8417、朱自清70 74 8418、郁达夫78 83 80、519、戴望舒94 66 8020、史铁生80 79 79、5 20、北岛78 81 79、5 22、孙犁94 62 78 22、王蒙78 78 7824、艾青94 60 7725、余光中78 73 75、526、白先勇85 64 74、527、萧红85 61 73 27、路遥60 86 7329、闻一多78 67 72、530、林语堂54 87 70、531、赵树理85 55 7032、梁实秋67 71 6933、郭沫若70 65 67、5 33、陈忠实67 68 67、535、张恨水64 70 6736、苏童58 75 66、5 36、冰心51 82 66、538、穆旦78 82 66、539、丁玲78 47 62、540、顾城29 95 6241、舒婷51 69 6042、张承志67 51 5943、王朔45 72 58、544、刘震云58 58 5845、韩少功54 57 55、546、阿城54 56 5547、张洁64 44 5448、三毛22 85 53、249、铁凝51 53 5250、张炜60 40 5051、李劫人78 22 5052、宗璞64 33 48、553、郭小川58 36 4754、柳青58 36 4755、施蛰存51 42 46、555、施蛰存51 42 46、556、张贤亮42 49 45、556、刘恒64 27 45、556、高晓声45 46 45、5 56、李锐51 40 45、5 60、徐于 45 43 44。
白先勇小说的艺术特色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概括。
第一,小说题材广泛,思想内涵丰富复杂,表现历史的沧桑感和人生的无常感。
小说中有交际花、舞女、佣人、军政要员等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物。
余光中曾说:“其作品在主题上可以说为当代台湾的中上层社会塑下了多面的浮雕。
”第二,人物形象塑造。
白先勇小说一反传统的写作方法,把人物刻画放在第一位,情节描写放在第二位,善于抓主要特征写人物的性格。
在艺术结构上,不是概述人物所有的生平经历,而是截取一个特定的时间,在其中穿插人物从前的经历,常常采用时空交错的方法,表现出人物的独特性格。
白先勇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多用白描手法,而且多描写人物的穿着打扮,较少描写容貌。
此外,作家还常用内心独白的方法来刻画人物的心理。
小说的语言口语化,带有浓浓的上海腔或江苏腔。
第三,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艺术技巧。
白先勇自小爱读古典小说,受《红楼梦》、《金瓶梅》等的影响深,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对人物穿着、佩戴的描写都散发着浓郁的古典文学味。
白先勇后来还接触了许多外国文学,欧美文学对他的小说创作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如福克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物内心独白、人道主义,以及意识流写法、象征手法等。
第四,结构短小精悍,结构严密。
白先勇的小说除长篇小说外一般都很简短,不是展现人物生活的整个过程,而是突出人物命运巨变的断面,不用复杂曲折的情节埋没人物,而是淡化情节来突出人物。
以下以《台北人》中的两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和《游园惊梦》为例来分析白先勇小说的艺术特色。
《永远的尹雪艳》写的是舞女尹雪艳的形象,她原本是上海百乐门的红舞女,在上海时,有许多社会上层人士以获得尹雪艳的芳心为荣,即使是国民党败北到了台北,尹雪艳凭借自己舞女的本领仍然过着舒适的生活。
小说情节性很淡,主要描写了一个打扮永远洁白素净的女子形象——尹雪艳。
小说里作家对尹雪艳的容貌几乎没有描写,都是通过她的衣着打扮来塑造形象的。
“尹雪艳从来不爱擦胭抹粉,有时最多在嘴唇上点着些似有似无的蜜丝佛陀;尹雪艳也不受穿红戴绿,天时炎热,一个夏天,她都浑身银白,净扮的了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