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阅读人物形象(物象)作用专题训练
- 格式:docx
- 大小:33.62 KB
- 文档页数:19
高考语文通关宝典题点训练专题5小说阅读3剖析物象和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目标讲解 ]小说中的物象和次要人物虽然不是小说的中心内容,但也是小说艺术世界、艺术构想中的有机构成部分,也是小说阅读的常考点。
在二轮复习训练中,要要点解决好对物象和次要人物作用不可以联合文本内容平常而谈的问题,做到能“联合文本内容详细说明”。
【真题回做】(2013 ·新课标全国Ⅱ )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文后题目。
峡谷阿城山被直着劈开,于是中间有七八里谷地。
大概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超出这样,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
峡口处,倒一棵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边。
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
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
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
巨石上伏着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有时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不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
那鹰却突然不见去处。
顺道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
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
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
凑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正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
仿佛有了噪音,聆听却什么也不响。
忍不住干咳一两声,老是自讨没趣。
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走近了,刚刚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重沉沉地垂着。
突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根源。
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
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其实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
骑手轻轻一夹,立刻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
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
蹄声在峡谷中展转,又响又高。
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项《分析小说形象》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8分)抢盐刘永飞①一大早,王月荣就接到儿子的电话,儿子在电话里的声音很急促,他说,妈,你放下电话赶紧去买盐,买得越多越好。
②王月荣有些意外,她问买盐干啥?儿子说,您就别问了,现在我这里所有的人都在抢购,这附近的超市已经买不到盐了,我等会要去更远的郊区碰碰运气。
③王月荣还是没明白儿子的意思,她问没事儿买那么多盐干什么,又不能当饭吃、当汤喝。
儿子在电话那头就不耐烦了,他说,您先别问那么多赶紧去买吧,我晚上再给您解释。
儿子还说,别告诉其他人,知道的人多了,反而自己买不到了。
④儿子挂掉电话,王月荣心怀忐忑,她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城里人怎么突然抢起盐来了。
可是王月荣转念一想,城里人学问大,懂得的东西多,要抢购什么东西总是有道理。
再说了,儿子是不会骗自己的。
想到这儿,她把自己简单地收拾了一下,带足了钱和手提袋匆忙出了门。
⑤出了门的王月荣没有直接踏上去镇上的小路,而是犹豫了片刻,返身往村后走去,她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白文举。
她和白文举家处得不错,尤其白文举会说话,见了面儿总是先夸一阵王月荣的儿子有本事,说什么同是大学毕业生,有的人回家务农或外出打工了,可是她的儿子不但落户到城里,而且还在城里买了房子。
这话王月荣爱听,儿子的确是她的骄傲。
⑥所以,她愿意把这个好消息和白文举分享,说不定白文举又会对她的儿子一阵猛夸呢。
此时的王月荣走得很急,脚步却努力迈得很轻,整个人就显得鬼鬼祟祟。
⑦去白文举家要经过李秀英的门口,走到李秀英门口,她的脚步更轻了,像过地雷阵那样小心翼翼,这件事儿她不想让李秀英知道,她烦李秀英。
这主要是因为李秀英嘴巴大,啥事都往外说,她的一张嘴就像个广播站,一天到晚地发信号,无非是张家长李家短什么的。
最让王月荣反感的是她竟给人说,自己的儿子留在城里不是自己的本事,是找了个城里媳妇的缘故,还说什么“倒插的杨柳不是柳,倒插门的女婿不是人”的怪论。
2023高考复习专题之小说阅读典例专题二形象题型一概括人物形象一、典题展示1.(2022年全国甲卷《支队政委》)老胡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6分)①坚决果断/顾全大局。
老胡腿部受伤化脓,为了不耽误革命工作,他果断决定让战友给自己挤出脓血。
②意志坚强/坚强不屈/刚毅坚强。
没有医疗器械和麻药,他忍受剧痛,有不屈的意志。
③信念坚定/有革命信仰。
环境的艰苦和身体的痛苦都不能改变他革命的信念。
2.(2020年全国卷Ⅱ《书匠》)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6分)(文本见《优化方案P85》)①对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
“寿数长”给人以历史的沧桑感,“这么多年了”“已经是三十年前了”表现了老董对岁月变迁的感慨。
②面对自己职业起点的人生感慨。
老董回忆自己学习古籍修复的起点,饱含对人生的感慨。
③对老馆长的怀念。
老董带老馆长后人“我”重游旧地以及回忆起“我”爷爷画画的场景,表达了对与老馆长共度的生活的眷念。
④对古籍修复工作有人传承的期许。
老董喃喃说“我带您的后人来了”暗含老董希望古籍修复工作能有人传承下去。
3.(2020年全国卷Ⅱ《书匠》)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6分)①坚持行业规矩/敬业精神。
老董把“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当作自己的从业原则,为此甚至跟权威叫板。
②恪守职业操守/执着精神。
敬畏与热爱自己的职业,为了一本书,即使再次失去工作,也认为值得。
③精益求精的精神。
为染蓝绢不断试验,最终完成修复任务。
④淡泊名利,坚持传统技艺的传承。
修书成功成为“英雄”后,拒绝了图书馆给他转正,选择了急流勇退、默默无闻。
二、解题思路总结此类题的解题思路、答题要点与常见知识术语。
题型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一、典题展示1.(2019年全国卷Ⅱ《小步舞》)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6分)(文本见《优化方案P89》)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
有关高考小说人物形象类题型例析一、概括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分析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
小说主要通过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来打动读者。
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是小说文本中的常考题。
部分考题只概括不分析,部分考题是先概括再分析。
设问方式1.(2018·全国卷Ⅰ)小说中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2018·全国卷Ⅱ)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
3.(2017·江苏高考)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朋友”的生活状态。
4.请简要概括文中某人的性格特征。
5.概括×××段所描写的人物的形象特点。
6.×××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文本分析。
解题思路四步欣赏人物,准确概括人物特点1.重视人物的身份特征。
小说中人物的身份特征包括人物的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素,直接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形成。
在分析回答某一人物的形象时,须结合全文,准确把握其在文中的身份特征,进而可准确判断出该人物的行为依据。
2.揣摩人物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包括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等。
细节描写的范围很宽广,它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细节描写,尤其语言、行动的细节描写,是揭示人物性格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
3.分析人物的交互关系。
小说中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
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情节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表现各自性格的有效途径。
所以理清人物之间的行为关系,分析他们的交互评价、情感态度等,有助于理解小说中的人物。
4.注意区别“性格特点”与“形象特点”。
“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容;而“形象特点”除“性格特点”外,还应把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考虑进去。
玻璃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
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
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
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
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
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
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我谢绝了。
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
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
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
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伤的。
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你……那酒店怎么啦?”“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这……”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
”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
”我说。
小说专题训练-----多次写到某一物象的作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岛茉莉江志强岛,孤零零地悬在大海深处。
驻扎岛上的只有八个兵。
班长兼炊事员老黄年龄最大,兵龄最长。
给养船半个月来岛一次,送来米面粮油、书报杂志,还有兵们的信。
北归之时,给养船就把兵们写的信捎走,靠港后寄向祖国各地。
每当此时,兵们总是齐刷刷站成一排,朝着给养船的航向敬礼。
平日里,兵们也像在陆地上一样,出操、训练、读报、唱歌、唠嗑、巡逻,剩下的时间都用来写信。
每次寄出的信都厚厚的、鼓鼓的。
单薄的信封,似乎载不动笔尖下流淌的河。
对这八个兵,基地首长格外牵挂,数次捎话过来:“岛上还缺啥?尽管提!”于是,班务会上,老黄组织大家讨论:“咱岛上还缺啥?”两名新兵压低声音说:“缺网……”老黄笑了:“没网,也要守岛。
没网,也能活着。
”继续想……一个老兵嘴里蹦出一个字:“土。
”“土”字说到了每个兵的心坎上,大家不约而同地点头。
只是,兵们没向首长提出来。
部队运力有限,若非紧急情况,甭给首长添麻烦。
一个冬日的上午,老黄搭乘给养船离岛探亲。
归队时,他的行囊里装着一包土,足足二十斤。
老黄在值班室的地上铺开几张旧报纸,小心翼翼地把土摊开:“正宗的东北黑土!”士兵们围着黑色的土,长时间盯着没抬眼。
他们把手伸向了土,轻轻地揉搓着,眼里溢出明亮的光。
接下来,副班长小吕探亲归队时,同样带回二十斤土。
小吕的老家在华北平原,他带来的土呈褐黄色,是那种可以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的土。
一年下来,兵们相继探亲归队时,都把家乡的土带到岛上。
这下,岛上的土丰富起来——东北的黑土、华北的褐土、云贵高原的砖红土、黄土高原的黑垆土……这么多不同的土,如何存放?老黄的意思是“融在一块儿”。
小吕不同意:“土与土的品质不一样,搅和到一块儿,怕是不行。
老黄乐了:“刚上岛那阵子,兵与兵的品质不一样、习性也不一样。
现在呢,统统融到一块儿了。
”于是,不同颜色的土,被兵们融在了一起。
又一个春天来了。
题点训练三分析物象和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目标解说]小说中的物象和次要人物虽说不是小说的中心内容,但也是小说艺术世界、艺术构思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小说阅读的常考点。
在二轮复习训练中,要重点解决好对物象和次要人物作用不能结合文本内容泛泛而谈的问题,做到能“结合文本内容具体说明”。
【真题回做】(2013·新课标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峡谷阿城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
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
峡口处,倒一棵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
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
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
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
巨石上伏着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
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
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
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
靠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
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
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
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
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
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
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
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
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
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
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
2019年高考语文语文总复习专题一《小说人物形象及作用的分析》及考题演练卷【人物形象】小说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反映社会生活。
鉴赏小说,主要是鉴赏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格。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注意从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细节描写三方面入手。
分析细节描写,首先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其次看是否具有典型意义,看其是否经过精心选择,巧妙安排。
1、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称为典型人物。
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具有更集中、更普遍的代表性。
2、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方式从内容上来看,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从表达形式上来看,有以下两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3、小说的核心任务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
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4、分析人物形象设题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可能涉及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等。
(一)常见考查题型(1)结合小说,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试分析概括×××这一形象的作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二)思路导航对小说人物的鉴赏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
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小说专题训练---某物象反复出现的作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掌柜贾大山林掌柜的“义和鞋庄”不大,只有两间作坊,两间门市。
门市柜台上,除了放着算盘、笔砚、账簿,还放着一把特制的小巧玲珑的铡刀。
据说,只要顾客问一声:“掌柜的,鞋底里面,垫的是纸是布呀?”林掌柜便微微一笑,一手接过鞋,一手抬起小铡刀,咔嚓一声,把鞋铡作两截,送到顾客眼皮底下看——林掌柜又叫“铡刀林”。
可是,在我的记忆里,那把小铡刀从来没有用过,只是那么放着,并且总是擦得明晃晃的。
一天,我正骑着石头狮子玩耍,杨跛子过来了,一跛一跛地走到林掌柜的柜台前面,说:“买鞋!”顾客不少,林掌柜见他来了,赶忙拿出几双鞋,让他挑选。
他拿起一双鞋,朝柜台上一扔:“铡一双看看!”林掌柜望着他,笑而不语。
“不敢铡?”“敢铡。
”“不敢铡就不是好货!”“这么着吧,爷们儿!”林掌柜拿起那双鞋,一面用纸包着,一面笑着说:“这双鞋,拿去穿,钱,不忙给;鞋底磨通了,鞋帮穿烂了,好货赖货一看便知。
”话儿也柔和,手儿也利落,话说完了,鞋也包好了,朝他怀里轻轻一扔,“别客气爷们儿,拿着,穿坏了再来拿!”杨跛子真的不客气,白白拿走一双鞋!顾客们都很气愤,林掌柜却依然笑着,说:“只当铡了一双。
”父亲和林掌柜是至交。
遇到下雪下雨的天气,或是生意不忙的时候,林掌柜便来我家杂货铺子里闲坐。
两人到了一起,就要喝一点酒,“老哥,喝点儿?”“喝点儿,老哥。
”他们到里间屋里,在炕上放个小桌,对面坐了,慢慢地喝。
——我家卖酒,也卖松花、咸蒜、豆瓣酱。
每次分别的时候,两人总要互相奉承一句:“我最馋你的豆瓣酱。
”“我最服你的小铡刀。
”我也深深喜爱林掌柜的小铡刀。
有一次,他们喝着酒,我问:“林大叔,你那小铡刀快不快呀?”“快呀,飞快飞快。
”“一年铡多少鞋?”“早先铡一些,后来就不铡了。
”“既然不铡了,要它干什么?”“放着。
”父亲说,“世界上有些东西,一定得有,用到不用的时候,便是用好了。
高考小说阅读人物形象(物象)作用专题训练 一、【高考真题感知】(2016全国卷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6分) 玻 璃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问题】“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讲述故事:学.科.网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④揭示主题:结尾处,通过“我”的眼睛展示了王有福不愿状告酒店、怀疑酒店的诚意,照相馆经理大骂。揭示了社会伦理、法制等不同观念的矛盾。(每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3点即可。) 【解析】解答此题,应从人物形象作用角度去思考:①讲述故事的角度,②推进情节角度③衬托人物的角度④揭示主题的角度。可从内容上、结构上两方面去考虑。 二、常见提问方式 1、“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第XX段中对主人公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3、结合XXX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 4、小说以“XX”事物为中心叙亊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筒要分析〃 5、“XX”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XXX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在表现人物方面的作用。。 三、人物形象作用解析 1、主人公及其作用 考查点: ① 人公是谁? ②主人公的作用。 思路:小说都是通过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揭示主旨。因此,有时着墨不多的人物恰恰是主人公。 2、次要人物作用 ①对主人公起对比、衬托、衬托作用,使主要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②推动情节发展或者造成情节陡转。 3、线索人物作用 思路:线索人物是特殊的次要人物, ①在“人物形象”方面会对主人公起对比、衬托、衬托突出作用; ②在“情节”方面起线索作用,以他的所见、所闻串起小说内容,使小说更具真实感; ③在“主旨”方面经常是借助线索人物的感触,揭示主旨。 四、解题思路 ①从与其他人物关系来看,即对其他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②从与故事情节来看,即对故事情节发展作用看,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制造悬念等。 ③从与文章的主题来看,即对文章主题表现作用。 五、答题模式 1、内容上:(写了什么):概括人物(或事物)形象特点是什么。 2、作用上:(1)人物类:重点考虑与其他人物关系(衬托、对比等)、展开情节、文章主题方面。(2)事物类:烘托人物性格,寄托人物情感,制造悬念、激发兴趣,与主人公一起揭示主题。 六、专项巩固训练 1、(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6分) 走 眼 王伟锋 老街两边,一溜儿开有十多家古玩店。“珍宝斋”的门店在老街的最里面。老板姓赵,做这一行已经有20多年了。赵老板内行,眼力好。据说,好东西只要打他眼前一过,没有看走眼的。 一次,老街有家店收了一件钧瓷,吃不准货色。半条街的人都看过了,但谁也不敢拍板下结论。店主亲自出马,恭恭敬敬地请赵老板赏脸,过去给看一眼。赵老板热心,当即过去,反复把玩了,淡淡地说:“收着。” 店主心中一喜,禁不住颤声问:“能收?” 赵老板朗声道:“能收!”后来,那件钧瓷出手,价钱竟然翻了10倍。自此,赵老板名声日隆。 但是,新近开张的“云芳斋”的李老板却偏不信这个邪。李老板的店原本开在省城,不知怎么一时兴起,在小镇开了一家分店。他初来乍到,想干一件露脸的事,好在老街尽快站稳脚跟。 这天,“珍宝斋”来了个外乡人。看打扮,像是落难之人。一进店,那人便掏出一个精巧的盒子,说盘缠儿不够了,身上有块玉,想换俩钱花。伙计打开盒子,一看,心里一惊,赶忙一溜小跑,把正在后院竹椅上闭目养神的赵老板请了过来。 赵老板看过,沉吟片刻,问卖家:“想淘换多少钱?” 卖家说:“少说也得这个数。”说着,伸出五根手指。 赵老板不语,站起身来,踱了几步,站定,对着卖家伸出了三根手指。 卖家摇摇头,固执地伸出五根手指,神色凝重地说:“这可是家传的宝贝,低于这个数,免谈。” “收了。给客人添茶。”赵老板微微皱了皱眉头,不动声色地吩咐道。客人走后,赵老板拿了盒子,低声嘱咐了伙计几句,然后不紧不慢地踱着方步,回后院品茶去了。 卖家出了古玩街,在镇上拐了几个弯,又勾回头,一闪身进了“云芳斋”的后院。伙计远远地看得仔细,回来向赵老板汇报。赵老板低头沉思良久,叹了口气,说:“这个李老板,不怎么地道啊!” 隔天,李老板和街上的几个店主来到“珍宝斋”,进门便嚷:“听说贵店新近收了件好东西,拿出来,让大家开开眼!” 赵老板拱手道:“小玩意儿而已,不值一提。”见赵老板不肯拿出玉,李老板暗自得意,忍不住大声嚷嚷:“赵老板,您不让我们开眼,莫非您这一次走了眼,收了个扔货?” 赵老板干咳一下,默不作声。李老板愈发得意起来:“呵呵,想不到,老街赫赫有名的赵老板,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这可关系到“珍宝斋”的声誉,连伙计都急了,赵老板依旧笑而不答。 李老板恣意取笑一番之后,领着一群人得意洋洋而去。伙计实在忍不住了,说:“老板,您怎么一句话也不说啊?莫非咱们真的着了人家的道,收了个赝品?” 赵老板粲然一笑,说:“玉的确不怎么样,但盒子实实在在是个好东西。上等的古檀香木,名家雕刻的纹饰。你说,究竟是谁走眼了?”伙计明白过来,心里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他不解地问:“既然如此,你为何不当众说明,羞辱李老板一番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赵老板长叹一声,说:“都在这个圈子里混饭吃,得饶人处,且饶人吧!” 一个月后,“珍宝斋”做成了一笔买卖,一个雕工精良的古檀香木盒子卖了个好价钱,整条老街都轰动了。 不久,老街的人发现,“云芳斋”的牌子在夜里悄悄摘掉了,店面转给了一个本地人。 (本文有删改) 【问题】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6分) 2、(2015浙江卷)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