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文本阅读鉴赏之人物、情节、主题
- 格式:ppt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11
《小说阅读之旅》——小说情节、人物与主题分析教案一、引言1.1 课程背景1.1.1 小说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1.1.2 通过小说阅读,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1.1.3 小说阅读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人生和人性。
1.2 课程目标1.2.1 让学生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人物和主题分析方法。
1.2.2 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1.2.3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1.3 课程内容1.3.1 小说情节分析1.3.2 小说人物分析1.3.3 小说主题分析二、知识点讲解2.1 小说情节分析2.1.1 情节结构: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结构,如起承转合。
2.1.2 情节发展:分析情节的起伏和转折,理解情节的推动力。
2.1.3 情节高潮:分析情节的高潮部分,理解情节的紧张和冲突。
2.2 小说人物分析2.2.1 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包括外貌、性格、行为等。
2.2.2 人物关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如亲情、友情、爱情等。
2.2.3 人物动机:分析人物的动机和行动背后的原因。
2.3 小说主题分析2.3.1 主题提炼:从小说中提炼出主题,理解小说的核心思想。
2.3.2 主题表达:分析小说如何通过情节、人物等表达主题。
2.3.3 主题意义:理解小说主题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
三、教学内容3.1 小说情节分析3.1.1 学习如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如起承转合。
3.1.2 学习如何分析情节的发展,理解情节的推动力。
3.1.3 学习如何分析情节的高潮部分,理解情节的紧张和冲突。
3.2 小说人物分析3.2.1 学习如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包括外貌、性格、行为等。
3.2.2 学习如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如亲情、友情、爱情等。
3.2.3 学习如何分析人物的动机和行动背后的原因。
3.3 小说主题分析3.3.1 学习如何从小说中提炼出主题,理解小说的核心思想。
3.3.2 学习如何分析小说如何通过情节、人物等表达主题。
小说阅读的基础知识整理:范昌琪校对:韩晓东一、定义: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人物性格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1、人物: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2、情节:一般结构:(序幕)——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3、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三、小说的分类:1、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
2、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科幻、公案、传奇、武侠、言情小说等。
3、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4、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四、考点透视小说阅读的考查与其他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涉及的考点相同,但侧重点不同。
小说阅读设题的特点与小说这一文体本身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
小说阅读考查的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1.梳理情节。
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概括时要注意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②认清小说是单线结构还是双线结构。
③注意那些与情节发展有关联的“人物”“事物”。
④分析某一情节(情节链条中的某一点)的作用。
2.分析环境。
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就指定的环境描写来分析其对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或表达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气候及景物,主要是用来表现心情,渲染气氛等;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③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⑤推动情节的发展;⑥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3.赏析人物。
①指出小说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其好处或者其作用;②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小说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注意点: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典型环境)中去理解;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分析人物;重视小说中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小说人物性格。
高考语文小说文本阅读答题指导第一部分题目主题类【高考预测】2023年语文高考,关于小说的题目和主题的试题依然可以在客观的选择题和主观的简答题里出现,直接考查题目或者主题的可能性极小,所以客观题读懂选项,主观题读懂题干,在复习的过程中将小说的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语言、形象、结构、环境、表达技巧和文本特征要有一套整体的体系。
确定答题的思路,结合文本作相应的阐释。
【应试技巧】(一)小说主题意蕴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二)挖掘小说主题意蕴,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三)小说主题意蕴阅读突破点①整体阅读,宏观感受,把握作品思想内容。
②注意标题和体裁。
标题是文章的高度概括,有时就是小说线索,必须关注。
③抓关键性语句。
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以及作者的评述、诠释的一些关键语句。
抓住“文眼”就把握了探究的方向,所以小说中一些内涵丰富的语句,如意蕴丰富的哲理句、意味深长的双关句、生动可感的修辞句、观点鲜明的议论抒情句以及结构上起到重要作用的语句。
④注紧扣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⑤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和作家的相关状况,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知人论世可以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⑥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尤其情节的突转,人物与人物的对比,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等手法。
(四)常见题型1.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主题。
(或)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
2.结合小说主题,谈谈你对某句话的理解或看法。
3.结合某某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
4.读了全文,小说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5.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专题七探究主题、标题、人物、情节、句子的含义题型归纳一、探究主题探究小说主题,往往要结合情节、环境、人物甚至写作背景进行,但一般都是从人物角度,尤其是主要人物角度探究。
因为小说主题的多义性和选择性,所以,有时探究主题就重点探究其多义性、选择性,如对这篇小说,有人认为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有人认为反映了那样一个主题,要求说出你的看法,这时探究方法除了要结合人物外,还可以从题材、社会环境和描写人物的方法等角度展开。
二、探究标题高考对标题探究的角度有三个:一是标题含义(意蕴),二是标题作用(妙处),三是分析是否可以更换标题。
1.探究标题含义(意蕴)标题含义有表层义、深层义和主旨义(情感义)三个层面。
表层义是指标题本义;深层义主要指在文中的指代义、比喻义或象征义;主旨义是指标题传达出的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理解标题含义,尤其是其深层义和主旨义,一定要对文本仔细琢磨,善于抓住文中的点题词句,联系主旨来思考。
2.探究标题作用(妙处)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②概括故事情节。
③形成结构线索,贯穿全文。
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⑤强化突出人物形象。
⑥暗示、揭示小说主旨,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⑦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等。
当然,标题的作用还是与标题自身有关:①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②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③如果以形象特征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
④如果以问题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思考”的作用。
3.探究标题是否可以更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比较:①能否体现主题;②能否表达情感;③是不是线索;④是不是简洁、醒目、形象、生动、富有诗意;⑤是不是富有情感或悬念,引人入胜;⑥是不是体现作者的构思;⑦是不是突出人物形象的某种个性化特征等等。
重难点04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把握整体阅读方法(二)小说情节、环境、人物及主题的关系小说常见主题小说阅读步骤——读文“4步法”第一步:划分层次,初识情节小说本质上也是一种记叙文,可以按照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先明确记叙的对象、事件及其前因后果,把握事件“发生——经过——结果”的完整过程;也可以按照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把握。
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必须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二步:依托情节,初识人物通过情节的发展以及情节发展过程中对人物的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初步判断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生活的具体环境,有哪些言行和想法,与其他人有着怎样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初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在这一步中不要忽视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直接评价语。
第三步:抓住时空,初识环境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时空里。
从时间上看,人物生活在什么时代里;从空间上看,人物生活在哪个特定区域内(如南方或北方,城市或农村等)。
抓住了人物生活的时空特点,就初步认识了小说中的环境特点及作用。
当然,在这一步中如能注意到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能快速概括其特点及作用,那就更好了。
第四步:提炼整合,初识主题把握住小说的主题是读懂小说、整体把握的具体体现,但小说的主题表达不像论述类文本那样直白,也不似散文用抒情议论来表达,它往往通过象征、暗示、比拟等手法,让读者借助情节、环境等感悟出来。
这就是阅读小说“入”和“出”的过程,是“悟”的过程,要在综合归纳上下功夫,除了要联系小说的三要素看主题外,还可联系小说的标题、题材、含有意蕴的段落和语句,这样多方联系综合,才能准确概括出小说的主题。
1、试题位置:小说,在高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
自2010年国家考试中心将命题卷称为“新课标全国卷”以来,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聚焦在小说阅读上,小说阅读成为了高考测试中的必考内容,目的就是要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说主题分析知识点一、主题的概念和作用主题是指一部作品或故事所要表达的基本思想或意义。
它是作品的核心,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手法和元素去展现和阐述。
主题在文学作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给读者带来思考和感悟,使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
二、主题的呈现方式主题在小说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出来,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式:1. 事件与人物的关联:主题可以通过事件或人物之间的关联来展现。
例如,一个小说可能围绕着亲情展开,通过事件和人物的塑造来表达作者对亲情的思考和感悟。
2. 感情与思想的揭示:主题还可以通过人物的感情与思想来揭示。
这种方式常用于心理小说中,通过人物内心的独白或对话来表达主题。
3. 象征和隐喻:有时候主题会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方式来呈现。
这需要读者通过对小说的解读和思考去发现其中的象征和隐喻所代表的主题。
三、主题的分析方法为了深入理解和分析小说的主题,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主题分析方法:1. 文本分析法:通过对小说文本的详细研读和解析,挖掘出隐藏在文字之间的主题。
这需要读者运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文学知识来分析文本中的细节和形象,揭示出主题的内涵和意义。
2. 作者意图分析法:通过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思想和文学观点,分析其创作动机和意图,从而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主题。
这需要读者深入研究作者的其他作品和相关文献,对作者进行全面的了解。
3. 读者反应分析法:通过对读者的反应和解读来分析小说的主题。
这可以通过读者的评论、讨论和分析来进行,了解不同读者对主题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深入了解主题的多重意义和可能性。
四、主题分析案例下面以一部现代小说《荆棘鸟》为例进行主题分析:《荆棘鸟》是法国作家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的代表作之一,主题集中表现了主人公杜兰特对自由和人性的思考。
首先,小说通过杜兰特的行为和对话展现了对自由的追求。
在小说中,杜兰特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历经磨难,但从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
他努力逃离监狱,并寻求自由的生活方式,表达了对束缚和压迫的反抗。
骆驼祥子情节人物赏析《骆驼祥子》情节人物赏析。
《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老舍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的贩夫走卒——骆驼祥子的悲惨命运。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祥子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凉,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本文将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进行赏析,以探讨作品的深刻内涵。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小说的情节。
故事以北京城的胡同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贩夫走卒骆驼祥子的生活遭遇。
祥子是一个勤劳朴实的人,他靠着拉车谋生,为了实现自己的小小愿望,他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把自己的身体当作骆驼一样去耐劳。
然而,命运对他并不公平,他的车被人偷了,他的女人也离开了他。
在绝望中,他决定用自己的骆驼一样的毅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然而,当他终于有了自己的车,却因为车祸而失去了一条腿,最终走向了悲惨的结局。
小说的情节虽然简单,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通过祥子的遭遇,作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例如社会的不公平、贫富差距、道德沦丧等。
祥子的命运就像是整个社会的写照,他所经历的磨难和不幸,实际上是整个社会阶层的痛苦和无奈的体现。
小说情节的设置,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禁对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悲凉产生深深的思考。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小说的人物。
小说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和鲜活的形象。
首先是主人公骆驼祥子。
祥子是一个普通的贩夫走卒,他勤劳朴实,有着对生活的执着和对未来的憧憬。
他用自己的骆驼一样的毅力去谋生,虽然遭遇了很多磨难,但他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他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读者,让人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敬佩。
除了主人公,小说中还有其他一些鲜明的人物形象。
比如祥子的女人,她是一个勇敢坚强的女性形象,她为了生计也不得不离开了祥子。
她的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妇女的悲惨处境和对生活的无奈。
另外还有祥子的邻居阿Q,他是一个典型的无赖形象,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对祥子造成了很多伤害。
小说鉴赏优秀的小说,无论长短,每篇都是一个精美的世界。
鉴赏,就是在这个世界中,读者的心灵和作家的心灵的交流。
通过长期的鉴赏,我们可以从中获得阅历、知识、才华、情趣,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开阔、充实、美好。
正因为这样,小说鉴赏在语文教学和各级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小说解析1、小说释义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特点主要有三点:第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反映或表现生活的主要手段;第二,有较完整、生动的情节;第三,有具体的、典型的环境描写。
因此,人物、情节和环境被称为“小说的三要素”。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时,某大学举办了一次超短故事比赛,并要求内容要涉及宗教、王室、性和神秘。
获得比赛第一名的某大学生写的故事是:“我的上帝,女王怀孕了,谁干的?”当时,女王未婚,但女王却夸奖了此文的作者。
美国科幻小说家蒂支·布朗曾写出过一篇只有25个字的科幻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突然响起了敲门声……”2、小说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小说可分为不同的种类:按照篇幅及容量分为长篇(如《红楼梦》)、中篇(如《阿Q正传》)、短篇(如《最后一课》)以及微型小说(如《德军剩下来的东西》);按照写作体制分为章回体(如《三国演义》)、日记体(如《莎菲女士的日记》)、书信体(如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自传体(如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按照小说内容分为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学幻想小说、公案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传奇小说等等;按照语言形式分为文言小说(如《促织》)、白话小说(如《祝福》)。
3、小说的历史(古代小说)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1)上古到先秦两汉,这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酝酿和萌生时期。
主要是先秦的“寓言”。
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
(2)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怪”(谈神说鬼)、“志人”(记录名人轶事)小说,合称为“笔记小说”。
小说类文本审美阅读的基本知识及鉴赏方法小说审美阅读的基本知识一、小说的内涵:小说是一种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它是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具体描写,来形象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
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人物: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从三个方面入手:(1)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和正、侧面的描写角度,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
(2)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
(3)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分析环境描写,不应当孤立地进行,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在一起。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二、小说的分类:按篇幅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篇幅一般在1000字左右)。
按题材内容分: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历史小说、战争小说、侦探小说等。
按文体样式分:诗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章回体小说、童话体小说、传记体小说、笔记小说、话本小说、传奇小说等。
按创作技法分:写实小说、写意小说、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现代派小说等。
小说鉴赏的一般方法一、理清情节线索: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
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
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活动,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小说是以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题材。
1.人物形象:人物
2.故事情节:情节
3.环境描写: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4.社会生活(主题主旨)
【四要素】
1.叙事人称:一二三
2.人物描写角度
正面---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细节(=动作)
侧面---对比反衬借助物象衬托借助环境衬托
说人物,从其它三方面答
人物---语言---推动情节---凸显主旨---凸显人物性格---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说情节(故事),
1.情节结构
(起承转合或者开头,发展,高潮,结局)
2.情节安排===顺倒插补
(插:插一杆子和逻辑线没关系的事情进来;补:补进来和逻辑线有关系的事情===郭老师吃东西越吃越涨肚,其实国老师今早已经吃过早餐了)
情节---凸显人物性格可能丰满,可能立体---突显主旨---吸引读者兴趣
3.线索===单双
双(比方电视节目来回切)
说环境,
自然,社会
五特点:时,地,人,景,事.
环境---衬托人物---突显主旨---推动情节发展--读者有悬念
主旨,
揭--人性真善美
寓---重大问题寓于故事中
刺---针砭时弊,现实进行揭露和鞭挞
提---反映小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