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性损伤的预防与护理(2017)
- 格式:ppt
- 大小:9.73 MB
- 文档页数:49
了解手术室压力性损伤的预防与护理压力性损伤主要是由于人体局部皮肤组织受到了压迫,而产生的缺氧、缺血,进而导致的压迫部位皮肤出现的组织溃烂,这种现象在手术后的恢复中比较常见,因此如何进行正确的预防以及护理尤为重要。
对此,本文就为大家详细科普医院中护理人员是如何解决压力性损伤的。
1.什么是压力性损伤压力性损伤指的是病人在手术中由于局部皮肤受到长时间的压迫,导致了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发生了缺氧以及缺血的情况,使得压迫部位的皮肤组织出现了坏死,进而逐渐溃烂。
术中压力性损伤一般会在手术期间或者手术结束之后的几个小时~6天内发生,通常在手术后的1~3天最为常见。
压力性损伤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指的是由于病人在治疗或者诊断期间,应用到了一些医疗器械造成的损伤,这种损伤的部位形状往往与器械的形状相同;另一种是黏膜压力性损伤,指的是使用医疗器械治疗的位置受到压迫造成了压力性的损伤,主要包括了阴道黏膜、鼻粘膜、口腔黏膜等。
2.手术室压力性损伤形成的原因2.1手术时间一般来说,人体皮肤部位所能够承受的压力一般不能够超过2小时,若是超过了这一时间,并且压力大于69.87mm Hg时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损伤。
而手术治疗中常常会出现时间较长的被动体位,因此很容易出现局部血液循环不通畅而产生压力性损伤。
2.2手术体位手术期间采取斜仰联合截石位、侧卧位、侧俯卧位、仰卧位、俯卧位都会比较容易出现压力性损伤。
2.3麻醉因素麻醉药物的使用往往会导致血流动力学出现改变,也会使人们的感觉功能受到限制,使得人体自主调节的作用消失,压迫局部血管,产生血压降低而导致的组织灌注不足,最终造成血液循环不通,局部组织缺氧缺血比较严重,出现压力性损伤。
2.4手术间温湿度手术期间若是温度过低的情况下,会导致人体外周血液循环不畅,降低了皮肤的抵抗能力;而若是温度过高,还会导致缺氧现象,这两种情况都会增加压力性损伤的几率。
2.5手术病人若是病人的皮肤潮湿,往往会导致身体与手术的床面贴合的过紧,增加剪切力而形成压力性损伤。
护理学中的压力性损伤护理和预防压力性损伤,也被称为褥疮或床疮,是一种常见但可预防的皮肤病变。
它严重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并导致医疗成本的增加。
在护理学中,压力性损伤的护理和预防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压力性损伤的定义、阶段、护理和预防措施。
一、压力性损伤的定义和分类压力性损伤是由不同因素引起的皮肤和组织损伤的结果。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持续的压力和摩擦力,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组织缺血缺氧和细胞死亡。
根据美国国家压力性损伤咨询小组(NPUAP)的定义,压力性损伤被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1. 阶段Ⅰ:皮肤出现非可逆性损害,表现为红斑,不会消退。
2. 阶段Ⅱ:皮肤损伤扩展至表皮和真皮,形成浅表溃疡。
3. 阶段Ⅲ:皮肤损伤扩展至皮下脂肪组织,形成深溃疡。
4. 阶段Ⅳ:皮肤损伤扩展至肌肉、骨骼和支架结构,可能导致骨髓炎和骨髓坏死。
二、压力性损伤的护理原则1.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清洗病人的皮肤,及时更换湿度过高的尿布或床单,保持皮肤的干燥清洁,减少细菌感染的风险。
2. 减轻压力:要求病人经常改变体位,减轻身体在床上或坐垫上的压力,避免长时间处于同一姿势。
3. 适当的营养和液体摄入:提供适当的饮食和水分摄入,确保身体获得足够的营养和液体,促进皮肤的修复和再生。
4. 使用合适的床垫和坐垫:选择适合病人需求的床垫和坐垫,包括气垫床垫、泡沫床垫或减压垫,以减轻身体所承受的压力。
5. 观察和记录:及时观察和记录皮肤状态,发现任何异常变化,包括红肿、潮湿、破溃或渗液,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三、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措施1. 教育病人和家属:向病人和家属提供关于压力性损伤的知识,包括其形成的原因、阶段和护理方法,以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2. 压力分布:合理分配病人身体所承受的压力,通过使用特殊垫、枕头或支具帮助分散压力,减少局部压力的集中。
3. 早期干预:及早识别高风险人群,如行动不便、瘫痪或长时间卧床的患者,并采取预防措施,加强皮肤护理,减少压力性损伤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