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文教授辨治疑难病的思路与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175.85 KB
- 文档页数:2
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治疗直肠癌经验张学文教授是我国首批国医大师之一,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张师从医六十余载,德艺双馨,治疗直肠癌疗效甚佳,笔者有幸侍诊左右,颇受启发,获益良多,现将其治疗直肠癌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一、病机以浊毒瘀滞为主直肠癌归属大肠癌。
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发病与遗传因素、饮食因素、息肉、慢性炎症刺激等密切相关。
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变细,带黏液或血液,伴里急后重。
直肠癌在大肠癌中预后相对较差,局部复发率较高。
随着疾病发展,癌肿范围扩大.可侵犯骶丛神经引起剧痛,累及前列腺或膀胱引起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畅、血尿等症状。
张师认为根据症状不同。
中医可归类为“积聚”、“肠覃”、“脏毒”、“锁肛痔”等。
《外科大成》言:“锁肛痔,肛门内外如竹节锁紧,形如海蛰,里急后重,便粪细而带匾,时流臭水,此无治法。
”《素问·灵兰秘典论》日:“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久居湿地,外感湿邪,导致水湿困脾,脾失健运,则内外之水湿日久不去;饮食不节,恣食膏粱厚味、酒酪之品,或过食生冷,或暴饮暴食,均可损伤脾胃;或情志所伤,所愿不遂,肝气郁结,横逆伐脾土,脾失健运,运化升降失常,水湿浊物不去,水湿内生;肾为先天之本主水,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先天不足或年高体虚之人,脾虚肾亏,水湿失主,运化失常,以致水湿浊物内停。
水湿浊物停滞日久,蕴而酿毒化热,湿热下迫,与肠中之糟粕交阻搏击,损伤肠络,导致肠道气血瘀滞,毒瘀浊互结,壅蓄不散。
日久则积生于内,发为大肠癌。
张师认为本病病位在肠,但与脾、肝、肾关系密切。
先天禀赋不足或异禀质,或劳累过度,则阴阳偏颇,对某些致癌因素敏感,易招致邪毒入侵,更伤正气,从而发生本病。
本病早期病初可见脾虚、肝郁、肠腑湿毒、热毒、瘀毒内蕴,多以邪实为主;日久可累及肺肾心之阴阳,本虚之证较为突出,以脾肾阳(气)虚、气血两虚、肝肾阴虚多见。
国医大师张学文从虚、痰、瘀、毒辨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者:董斌刘绪银姜良铎鱼富丽张学文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年第08期〔摘要〕張学文教授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中医病名应为“心络痹”。
张教授认为本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十分复杂,起病隐匿,难以察觉,从微渐积,发病与年老体衰、膏粱厚味、劳累、饮酒、情志、痰瘀毒邪损伤有关。
其在长期的医疗临床实践中发现,本病从虚、痰、瘀、毒辨证论治,疗效明显。
本病形成周期较长,而虚痰瘀毒贯穿本病的始终,虚痰瘀毒常夹杂而至,临证常分为气阴两虚证、气滞血瘀证、痰瘀交夹证、毒瘀互结证,治疗时扶正、化痰、活血、解毒之法亦需要徐徐图之,以解毒祛瘀通脉汤为基础方化裁治疗。
张教授根据病性,提出消磨法治之。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心络痹;虚痰瘀毒;消磨法;解毒祛瘀通脉汤;名医经验;张学文〔中图分类号〕R256.2;R541.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1.08.001Chinese Medicine Master Zhang Xuewen's Experience in Distinguishing and Treating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Plaque From Deficiency, Phlegm, Blood Stasis and ToxinDONG Bin1, LIU Xuyin2, JIANG Liangduo3, YU Fuli4, ZHANG Xuewen5*(1. Xi'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rain Disease Hospital, Xi'an, Shaanxi 710032,China; 2. Xinshao Count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Xinshao, Hunan 422900,China; 3. Dongzhimen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102, China;4.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Xianyang, Shaanxi 712000, China;5. 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Xianyang, Shaanxi 712000,China)〔Abstract〕 Professor Zhang Xuewen thinks tha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me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 should be "Xinluobi". Professor Zhang thinks that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 is very complex, the onset is hidden, and it is difficult to detect, and from the micro product gradually. The onset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 is related to aging, rich fatty diet, fatigue, drinking, emotion, phlegm, blood stasis and toxin damage. Professor Zhang found that the disease was treated by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from deficiency, phlegm, blood stasis and toxin, and the curative effect was obvious. The formation cycle of the disease is long, and the deficiency, phlegm, blood stasis and toxin run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disease. Deficiency, phlegm, blood stasis and toxin are often mixed. Clinical syndromes are often divided into Qi and Yin deficiency syndrome,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and toxin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The method of strengthening the right, resolving phlegm,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detoxification also needs to be drawn slowly. The treatment is based on Jiedu Quyu Tongmai Decoction.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nature of the disease, professor Zhang proposed the attrition method.〔Keywords〕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 Xinluobi; attrition method; experience of famous doctor; Zhang Xuewen冠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下简称冠脉斑块)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
张学文奇症医案赏析编者按奇症即怪病,是指稀奇少见、症状怪异,临床极易误诊误治或临床茫然无措的疾病,属疑难病。
张学文教授系陕西中医学院终身教授、首届国医大师,长期致力于疑难病的研究,对奇症的治疗有深刻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湖南省新邵县中医院刘绪银长期侍诊张学文,治奇症经验进行了整理总结。
本版从11月28日起,将陆续刊登张学文奇症医案赏析,与广大读者共赏。
化瘀涤痰潜阳息风治惊叫如狂马某某,男,48岁,干部,1980年4月21日初诊。
患者于每夜睡后2~5时突然惊叫而醒,并两手掌心相对猛力拍击,两足内侧用力撞击,甚或以拳击墙,以足乱踢,心中明了,但不能自制。
约20分钟后才渐复如常。
患者平素头痛眩晕,胸中痞闷,右半身肢体麻木,写字时手颤抖。
颜面晦暗,两手掌有斑点紫红如朱,舌紫黯、舌下脉络粗张、苔厚腻而滑,脉弦硬。
辨证为痰瘀交结,肝肾阴亏、阳亢化风。
治以活血化瘀涤痰、滋肾潜阳熄风为法。
药用丹参30克,豨签草30克,川牛膝15克,桑寄生15g,地龙12克,乌梢蛇12克,生熟地黄各12克,僵蚕10克,川贝母(冲服)10克,枸杞子10克,女贞子10克,鳖甲10克,琥珀(冲服)6克,羚羊角(先煎)5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并丹参注射液2毫升肌注,每日2次。
二诊:患者初服2~3剂时,发作反而转频。
坚持服完15剂,惊叫、拍掌、踢脚、击墙、胸闷等症状逐渐平伏。
睡眠转佳,手足心发热而以足心为甚,仍右半身肢体麻木。
舌黯好转,滑腻苔略减,脉尚弦硬。
原方加龟板、五加皮各10克,续服15剂。
三诊:诸症消失,以养肝滋肾、活血化痰之品善后。
按夜间惊叫在正常人亦可发生,多因受惊偶尔发生,醒后复归于正常。
但马某某经常发生,且醒后常拍掌、踢脚、击墙等类狂行为,且平素有头痛眩晕、胸闷、肢体麻木、颤抖等不适表现,舌、脉异常,当是病态,必须予以治疗。
对于惊叫如狂症的病位、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历代医家罕见论述,无经验可以借鉴。
张学文认为本病当属脑病,涉及肝与跷脉。
UC头条:国医大师张学文:辨治胃痛经验点击加载图片▲张学文国医大师(1935.10-)张学文,首届国医大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60余年,善治中医脑病、温病、疑难杂症。
胃痛就是张老善治的疑难病之一,现将张老治疗胃痛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仁。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脘痛”之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胃脘当心而痛。
”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胃痛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消化道症状。
现代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等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均可按中医胃痛进行辨证论治。
胃痛病因病机胃痛多由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虚弱等病因引发,从而导致胃气瘀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起病之初病因一般较单一,日久常因多种病因相互作用,而使病情变得错综复杂,最终成为久痛之疑难病证。
张学文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将其病因病机分为以下几种。
➤郁怒伤肝,肝胃不和由于忧思郁怒等情志刺激不能正确排解,致情志抑郁而不畅,犯脾克胃,或肝气郁结,疏泄失职,郁久横逆犯胃,引起肝胃不和,轻者胃胀胃部不适,呕吐恶心,重者胃痛不止。
或肝郁日久化火,肝火犯胃,伤及胃阴,不仅胃痛,并伴泛酸、嘈杂、烦躁易怒等症状。
如《沈氏尊生书》所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点击加载图片➤脾胃虚弱,阴阳两虚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及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加之后天失养,饥饱劳逸过度,或治疗用药失误,或他脏有病累及脾胃而发生疼痛。
若素体阳虚,或用药过于苦寒,或寒邪客胃等,寒则收引凝滞而致胃部冷痛。
若素体阴亏,加之气郁化火、寒邪化热、温药助燥、胃阴不足等因素,更伤其阴,则脉络失养而胃部灼痛。
张学文教授活用磁石治疗疑难病经验(疾病防治)张学文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专家,作为张氏世医的第三代传人,他思维敏捷,辨证细腻,倡导“择方用药恰到好处”。
现将其活用磁石治疗疑难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磁石是一味应用历史悠久的矿物类中药,来源于氧化物尖晶石族矿物磁铁矿。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称为“玄石”,并列为中品,至今已有大约2千年的应用史。
磁石具有吸铁能力,吸铁力越强者,药力越佳。
其味辛、咸,性寒,归肝、心、肾经。
张学文教授认为,一般的金石药物皆质重而有毒,不可久服。
惟磁石不同,它禀性中和,无猛悍之气,更有补肾益精之功。
关于磁石的补益作用,自古就有记载。
如《名医别录》载其“养肾脏,强骨气,益精除烦”,《药性论》谓其“补男子肾虚风虚”。
张学文教授经过临床实践并结合自身体会,认为磁石确有补益作用,这一点与其磁性密切相关。
近年来磁疗保健品的日益兴起和发展,他认为磁疗的保健机理与磁石的补益作用是一致的。
如现已认识到,磁化后的水进入人体后可激活酶系统,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提高抗病能力。
在临床实践中,张学文教授善用磁石治疗多种疑难病。
特别是高血压、失眠、耳鸣、耳聋、白内障、肾不纳气之虚喘、梅尼埃综合征、癫痫、癫狂、更年期综合征等。
现举例如下。
阴虚阳亢之动脉硬化、高血压张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热血瘀一证十分常见,病人表现出头昏目眩,头胀头痛,烦躁不宁,腰膝酸软,兼高血脂、动脉硬化、血压升高,舌质红,舌下静脉瘀紫而胀,脉弦硬。
古方杞菊地黄丸虽为良方,但清肝活血之力不足,天麻钩藤饮清肝平肝之效虽优,但补肾之力不足,于是张教授综合二方之义并取之长创“新加杞菊地黄汤”。
在原杞菊地黄汤的基础上,加磁石30g先煎,取其质重入肾,既滋肾水而明目,又潜降肝阳而安神之义。
加川牛膝、川芎以化脑中瘀阻又引血下行,草决明降脂通大便,生山楂兼顾心脑之血脉。
对于阴虚阳亢之高血压,张教授的体会是磁石作用胜于龙骨、牡蛎,当肝阳上亢严重时,配伍生龙骨、生牡蛎。
国医大师张学文临证用药心得编者按: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在5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疑难病的诊治用药更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本版从今起将其运用黄芪、水蛭、牛膝、三棱、鹿衔草、山楂、三七、益母草、黑木耳、豨莶草的经验陆续刊出,以飨读者。
黄芪是临床应用最广的一味补气中药,几千年来被广泛地用于多种病证的治疗,而且其作用不断有新的发现,所治病证也越来越多。
补气升阳用广效良关于黄芪之甘温补气升阳,《神农本草经》即有类似记载。
药理研究发现,其有类性激素作用和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因此应用很广,也确有很好的疗效。
张学文应用黄芪几十年,体会到此药的补气作用和升阳作用非常显著,如辨证准确,配伍得当,往往可以收到理想效果。
补气疗虚主治久病元气虚损,身体羸弱之少气懒言,语言低弱,四肢疲乏,精神不振等。
此时常与人参等配伍。
古人认为,黄芪善补肌表气虚,人参善补五脏之气,两药合用,则内外表里气虚皆补,适用于元气虚损较重者。
如保元汤、十全大补汤等均是参、芪并用,补力强劲。
补气健脾黄芪补气,尤长于补中益气。
脾胃气虚,疲乏无力,四肢倦怠,食少便溏或泄泻者,炙黄芪配伍白术、茯苓、党参、山药等,有很好的益气健脾作用。
如古之名方补中益气汤、黄芪健中汤等。
补气生血黄芪补气为主,而气血同源,故可用于气虚兼血虚之证,通过补气而生血。
适用于劳倦内伤之肌热面赤,脉洪大而虚或血虚头昏头晕者。
常配伍当归,如当归补血汤,也可配伍桂圆肉、鹿角胶、鸡血藤、阿胶等补血药。
补气摄血用于气虚不摄之便血、崩漏、月经过多等。
常配伍人参、白术、桂圆肉、当归等,如归脾汤。
补气助阳气虚日久,常兼阳虚。
黄芪甘温,如配伍附子、肉桂等,可用于气阳两虚之证。
如再造散即益气助阳兼解表证之方,黄芪在方中可补元气,固肌表,助药势,有助于驱邪外出。
补气升阳黄芪补气,味薄而主升清,本身就有一定升提清阳作用,如配伍人参、白术、柴胡、升麻之品,则可升发脾胃清阳,主治中气下陷之久泄、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等清阳下陷之证,如补中益气汤、升陷汤。
【名医】国医大师张学文治疗原发性嗜睡的思路与方法美国睡眠协会2000年的一份调查研究结果显示,43%的成年人每月可有数天出现嗜睡,并影响其日常活动;20%的成年人甚至每周都有几天出现嗜睡[1];嗜睡会影响人的学习、工作效率,会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情感障碍等危害。
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60余年,在中医急症、中医脑病、温病、疑难病等诸多领域均有所研究。
笔者侍诊张师5年,张师治疗原发性嗜睡症经验颇丰,现将其临证的思路介绍如下。
01病因病机嗜睡症又称为原发性嗜睡症、非器质性嗜睡症,是指患者易倦嗜睡,呼之即醒,醒后又睡的一种病态[2]。
中医学无“嗜睡”病名,根据嗜睡症的临床特征,张师认为属于中医“多寐”“多眠”“欲寐”“多卧”等范畴,称为“但欲寐”[3]。
《灵枢·大惑论》云:“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说明睡眠与阴阳、营卫之气的运行有关。
《灵枢·大惑论》曰:“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
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
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
”《灵枢·天年》曰:“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
”《灵枢·海论》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由《内经》论述可知正常的寐寤取决于阴阳二气的升降出入,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
任何原因导致阴阳的升降出入失常,即阳不出阴均可造成多寐[2,4]。
嗜睡的主要病机为阳虚、湿阻、痰热、瘀血,导致阳气升降出入失常而致脑窍失荣。
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肾阳主一身之阳;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衰,或失治误治,或忧思、劳累、房事过度,或寒邪湿邪伤阳,导致阳气虚衰,神气不足,精明之府失于清阳之荣,故而嗜睡。
《诸病源候论·嗜睡候》曰:“嗜眠者,古人有肠胃大,皮肤涩者,则令分肉不开解,其气行于阴而迟留,其阳气不精神明爽,昏塞,故令嗜眠”[5]。
国学大师张学文脑病治疗经验摘录清脑通络汤.草决明30克,川芎12克,赤芍10克,山楂15克,丹参15克,磁石(先煎)30克,菊花12克,葛根15克,地龙10克,豨莶草30克,川牛膝15克,水蛭6克。
清脑降压,活血通络。
中风先兆(小中风),症见头痛头昏、眩晕、耳鸣、肢体麻木、手足逐渐不利、疲乏无力、舌质淡紫、舌下脉络淤阻、脉弦细等。
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法治脑萎缩西医认为脑萎缩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大脑机能减退性疾病,主要指脑组织结构体积缩小,细胞数目减少,并有轻度胶质增生及脑动脉不同程度退行性病变。
多发于50岁以后,发病与遗传,感染,中毒,代谢与内分泌障碍等相关,常继发于各种脑病,主要是脑供血不足,脑缺血,缺氧,脑微循环障碍所致。
临床表现为情绪不稳,性格行为改变,记忆障碍(健忘),智能障碍,严重时发展成痴呆。
张师认为,传统中医虽无脑萎缩病名,但有与脑痿相关的认识,如《灵枢.口问》日:”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痿眩冒。
”本病当属中医的”痴呆”,”震颤”,”健忘”,”痿病”等病证范畴。
发病有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禀赋不足,或调节摄入失当,营养不良,气血精化源匮乏,或情志,劳累,房事过度,气血阴精耗伤,阴精虚则血燥,气虚则行血不力,因虚致瘀,大病久病,脏腑失调,痰浊内生,阻滞血脉,或跌扑损伤脑络,血脉瘀滞;或感染邪毒,内陷损伤脑髓,均可导致脑络瘀滞,以致气虚精不能上奉,脑失充养,髓海不足,脑髓萎缩。
因此,治疗主要是活血化瘀,通络化痰,补养气血,滋肾开窍,不可急于滋补,以免滋腻生痰滞血,脑窍更加壅塞。
只有痰化瘀去,血脉流利,方可使气血上汇于脑,脑才得充养。
张师认为本病初起常是阴血耗伤,肝肾不足,阴虚肝热,脑脉不利,治疗以滋阴清肝,化痰通络为主,常用验方清脑通络汤及古方杞菊地黄汤加减,药用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当归,川芎,磁石,生山楂,五味子,鹿角胶。
国医大师张学文治疗脑卒中经验理法方药传播有价值的中医药资讯,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9篇原创内容公众号中风又称脑卒中,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导致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㖞斜,或不经昏仆,仅以半身不遂,口舌㖞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本病是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
本病因其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致残率高等特点,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给病人、家属及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国医大师张学文从事临床教学工作50余载,对中医急症、中医脑病、疑难病及活血化瘀法的应用等领域均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特别是对脑病学的研究更是功勋卓越。
笔者有幸师从于张学文,从中受益匪浅,现将张学文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辨证论治张学文根据中风病的发病规律,并结合自己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将中风病概括为四期六证,即中风先兆期、急性发作期、恢复期、后遗证期,而六证则为肝热血瘀、气虚血瘀、痰瘀闭窍、瘀热腑实、颅脑水瘀、肾虚血瘀。
并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证型制定了不同的治疗方案。
肝热血瘀证临床表现为眩晕、头痛或面赤目胀,心烦急躁,或短暂性语言謇涩或失语,或一过性肢体瘫痪无力。
大便秘结或黏腻不爽。
舌质红黯或舌下有瘀斑,脉弦滑或细涩。
此期多为中风早期,治宜清肝化瘀,通脑活络,自拟清脑通络汤,药物组成:菊花、葛根、草决明、川芎、地龙、水蛭、赤芍、天麻、山楂、磁石、丹参、川牛膝等。
气虚血瘀证临床表现为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神疲乏力,语言不利,面色白光白。
舌质淡黯,苔白或白腻。
脉细涩等。
此期可见于缺血性中风发作期、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治宜益气活血,自制“通脉舒络液”(丹参、黄芪、川芎、赤芍等)静脉点滴加辨证口服汤剂治疗,总有效率达98.2%。
痰瘀闭窍证临床表现为突然昏仆,神志不清,肢体偏瘫,喉中痰鸣,语言不利或失语。
舌体胖大或歪斜,舌质黯,或有瘀斑,脉弦滑。
国医大师张学文治脑萎缩经验及案例脑萎缩临床表现为严重认知功能缺陷或衰退的临床综合征,如进行性思维、记忆、行为和人格障碍等,可伴随精神和运动功能障碍症状,损害影响职业、社会功能或生活能力。
据相关研究发现,1990年至2014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老年痴呆患病率为3.4%;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与文化程度呈负相关。
国医大师张学文从事中医临床工作60余年,在中医急症、中医脑病、温病、疑难病等诸多领域均有研究,现将其治疗脑萎缩的经验介绍如下。
病因病机脑萎缩病程可达数年至数十年,病因复杂,发病与外伤、感染、中毒、血管疾病、遗传、生活方式等相关,最主要因素是脑血管长期慢性缺血而造成的。
脑组织处于慢性缺血、缺氧状态,脑细胞形态及功能受到影响,即形成脑萎缩。
起病缓慢,不易被发觉,病程长,进展缓慢,而且可能逐渐加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张学文认为传统中医虽无“脑萎缩”病名,但与脑萎缩相关的论述可见于痴呆、虚劳、郁症、健忘、眩晕等。
《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辨证录》曰:“人有年老而健忘者,近事多不记忆,虽人述其前事,犹若茫然,此真健忘之极也。
”《医林改错》指出:“脑气虚,脑髓小,脑气与耳窍之气不接,故耳虚聋;耳窍通脑之道路中,若有阻滞,故耳实聋。
”“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
”《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有“中风后善忘”之说,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指出:“中风初起,呆遗尿,老年厥中显然。
”张学文基于中医对脑的生理病理的认识,认为脑萎缩的病理关键是虚、瘀,中医可定义为脑萎缩。
张学文认为其病机主要是脏腑气血阴精亏虚、脉络瘀滞导致上输不足,髓海失充。
脑为髓海,肾藏精生髓以充脑,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忧思、劳累、房事过度,耗伤精血,或年老体衰,肾精亏虚,导致精血亏虚,既可髓失化源,髓海不足而萎缩;又可因阴精不足生燥热,煎熬血液致瘀,导致上输障碍,脑失充养而萎缩。
张学文教授活用磁石治疗疑难病经验中风先兆——清脑通络汤(张学文方)(组成)草决明30g,川芎12g,赤芍10g,山楂15g,丹参15g,磁石30g,(先煎),菊花12g,葛根15g,地龙10g,豨莶草30g,川牛膝15g,水蛭6g。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主治)清脑降压,活血通络。
中风先兆症(小中风),症见头痛,头昏,眩晕,耳鸣,肢体麻木,手足逐渐不利,疲乏无力,舌质淡紫,舌下脉络瘀阻,脉弦细等。
(方解)草决明、菊花清肝脑之热,水蛭、赤芍、川芎、山楂、丹参化心脑之瘀,磁石平肝阳之亢,川牛膝补肝肾之虚,地龙、豨莶草通络降压,且草决明和山楂可以降血脂,以软化血管。
(加减)肝肾不足加山茱萸、杜仲、桑寄生,语言迟钝者加胆南星、菖蒲、郁金、天竺黄,胸闷胸痛者加瓜蒌、薤白、三七;肢体不利者加鸡血藤、威灵仙。
(按语)清脑通络汤是多年临床总结出来的针对临床常见的中风先兆症(俗称小中风)的经验方。
高血压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杀手,其形成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早期以头昏眩晕、肢麻舌麻、血压升高或上下波动、血脂增高等为主要特征。
早期预防和治疗对减少脑出血的发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针对早期病机肝热血瘀拟定的清脑通络汤,应用于临床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高冠心”是临床常见疾病,此方加上瓜蒌、薤白、三七等,也可以运用于既有高血压又有冠心病的患者。
(方源)《疑难病证治》中风——复脑愈风汤(高辉远方)(组成)生黄芪20g,赤芍、防风、当归、川芎、地龙、红花、石菖蒲、远志各10g,络石藤15g,胆南星8g,全蝎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30天为1疗程。
(功效主治)益气活血,祛风化痰。
用于中风引起的半身不遂,肢痿不用,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言语謇涩,舌淡暗、苔薄白,脉虚弱,证属气虚血滞,痰瘀阻络者。
(方解)本方为王清任黄芪赤风汤合补阳还五汤化裁而成。
方中重用生黄芪,大补元气而起废痿,使气旺血行,祛瘀而不伤正,为方中主药;气虚而致血瘀,风痰留阻经络,形成本虚标实,单补气则血瘀不祛,风痰难除。
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治疗疑难病中药应用心得(三)牛膝分川怀,补消两擅长牛膝,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平,其味甘苦酸,临床用途甚广。
《神农本草经》载其“主寒湿痹痿,四肢拘挛,膝痛不可曲,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
”现代药理研究已知其对子宫和肠胃有收缩作用,并能扩张心脑血管、降压、利尿等。
此药性平,无寒热燥腻之弊,补消兼长,临床常用,每收效理想。
(一)活血祛瘀,引血下行,善治头部诸疾牛膝之功,前人多谓其善补肝肾,强筋骨,善治腰膝酸痛和下肢无力,此诚然也。
但验之临床,消多于补。
因其形状象牛之膝,又善治腰膝部疾病,故谓其名牛膝。
然而,其活血祛瘀,引血下行,实属其主要功能。
考“引血下行”之语,自《本草衍义补遗》提出以后,遂为后世所重视。
《本草经疏》曰其“走而能补,性善下行。
”尤其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说:“牛膝善引上部之血下行,为治脑充血证之好品”,所以其镇肝熄风汤、建瓴汤中均重用此品至30g,临床收效颇佳。
查《名医别录》有牛膝“填骨髓,除脑中痛及腰脊痛”之语,张老根据多年临床体会,认识到牛膝之活血祛瘀、引血下行,尤善治脑部诸疾。
比如临床可用治①肝阳上亢:患者常有血压高,或不稳定头痛,头麻木,四肢困乏等症者,以川牛膝为主,配合菊花、磁石、天麻、川芎、豨签草、地龙等,取其既可补益肝肾,又可引血下行之功,常用川牛膝15g左右,疗效较好。
②中风证属风中经络:常表现为肢体麻木、偏瘫、言语謇涩、手足痿废不用等,可用川牛膝配合丹参、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兼气虚者可加炙黄芪等,具有较好的活血化瘀止痛及引瘀血下行之功。
③梅尼埃综合征:以眩晕不能站立,甚则呕恶等症为主,用川牛膝配合二陈汤,加磁石、丹参、桑寄生、钩藤、天麻等,治疗多例,甚为效验。
④老年性痴呆症:此病多表现为反应迟钝、记忆力明显减退等,若属肾虚血瘀者,可用怀牛膝配合熟地、山萸肉、菟丝子、巴戟天、菖蒲、川芎等品。
⑤头痛:牛膝性平微苦,凡实火或虚火上冲之头痛、瘀血头痛均可以此作主药,引瘀热下行,而头痛可愈。
国医大师张学文:辨治内科疑难病用药经验张学文,首届国医大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张学文教授擅长治疗内科疑难杂症,用药独具特色。
现整理总结其部分临证用药思维与经验如下,以飨同仁。
喜用活血化瘀药张学文治疗内科杂症擅长应用活血化瘀法,尤其在治疗疑难病临床实践中认识到“久病顽疾,多有瘀血阻滞之势”,凡疑难病久治不愈者,应考虑应用活血化瘀之法。
但在应用时,要分清主次,注意兼夹,掌握好化瘀药量的多少,由小到大慎重用药,密切观察。
活血化瘀药种类较多,临床应用时应根据其药力强弱峻缓择优选择,一般依其作用强弱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性质平和的养血化瘀药,如丹参、山楂、当归、川牛膝、三七、丹皮、赤芍、益母草、泽兰等;二是活血祛瘀之力较强者,如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等;三是药力峻猛的破血消瘕药,如水蛭、虻虫等。
丹参张学文临证善用丹参、生山楂、川牛膝、三七等药物,认为其活血化瘀之力平和,久服不伤正气,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瘀血证,用量也可稍大些。
三棱、莪术祛瘀又兼止痛之功,理气活血止痛之功甚好,尤其对胃脘痛(如慢性胃炎)、胸胁诸痛有较好疗效。
水蛭破血消癥之力较猛,临床常用研末冲服或水煎服,治疗瘀血阻滞之脑出血和一些血栓性疾患等收效甚好,未见明显副作用。
善用化痰祛湿药中医之“痰”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痰,咯吐而出,或黄或白,有形质可见,一般称之为有形之痰;广义的痰,是指机体气机郁滞,气不化液,津液凝聚,或阳气衰微,无力蒸化敷布津液,或由于火热煎熬,瘀血阻滞、湿浊壅塞而生,或秽浊之气积聚,从而阻滞清窍、脉络,由于其乃病理变化而生,外无形征可察,症状离奇古怪,临床辨证疑惑难定,用药也颇感棘手。
临床许多疑病、奇病、怪病多责之于痰。
茯苓痰与饮同为病理性产物,又都是致病因素。
由于气滞血瘀,可致津液为痰,痰瘀胶结,终成痼疾。
故中医有“痰瘀同源”之说。
张学文认为痰瘀同治是治疗许多疑难病的重要方法,所以在运用活血化瘀药的同时,结合辨证加入祛痰药,如橘红、半夏、茯苓、鲜竹沥、天竺黄、竹茹、胆南星等。
张学文教授用药经验张学文教授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病学术经验张学文教授用药经验张学文教授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病学术经验张学文教授用药经验研究学术立治则张教授在繁忙的教学、临床实践中,对中风、脑病、急症、温热病及疑难病等方面有精深的研究,并提出许多新的学术观点,如认为温病的特点是热毒证,可用《千金方》清热解毒十二法:泻火法用青葙子丸和三黄散;益气法用茵陈汤加人参;养阴法用治消渴除肠胃实热方和干地黄汤;辟秽法用太乙流金散;凉血法用犀角地黄汤;疏风散邪法用连翘汤和犀角汤;燥湿法用白头翁汤或地榆汤;祛瘀法则以黄连、犀角与蟅虫、蒲黄配伍;芳香化浊法用五香连翘汤;开窍安神法用紫雪丹等;熄风法用大黄泻热汤;通利法用八正散或地肤子汤等。
并指出因虚致瘀、瘀阻脑络是中风发病之根本,分为先兆、急性发作、恢复、后遗症4期,肝热血瘀、气虚血瘀、痰瘀阻窍、瘀热腑实、颅脑水瘀、肾虚血瘀6证,分别采用清脑通络汤(菊花、葛根、草决明、川芎、地龙、赤芍、胆南星、山楂、磁石、鸡血藤、丹参、川牛膝等)、通脉舒络注射液、蒲金丹(郁金、蒲黄、丹参等)、通腑化瘀法(生大黄、枳实、玄明粉、丹参、川牛膝、桃仁、菖蒲、胆南星等)、脑窍通口服液(丹参、赤芍、红花、茯苓、水蛭、麝香等)、桃红四物汤加鹿角胶、鹿衔草、桑寄生、川牛膝、肉苁蓉、丹参、黄芪等。
内科急症不仅以发病迅速、变化急骤而出现高热、昏迷、谵语、抽风、惊厥、剧痛、癃闭,而且以五脏器官损害而出现的亡阴亡阳、气脱血脱、津液枯竭等危重病证,可采用简便迅速和行之有效的急救措施,具体治法有汗、吐、下、开窍、救逆、祛痰、熄风、解毒、止血、针灸、按摩及外治法。
根据颅脑瘀血与水湿痰浊互阻于脑窍的主要病机,提出“颅脑水瘀”论,属气滞者用通窍活血汤加减(丹参、赤芍、红花、桃仁、益母草、川芎、川牛膝、茯苓、白茅根、水蛭、麝香等);气虚者用补阳还五汤加茯苓、白茅根、川牛膝、丹参或水蛭、三七;善用川牛膝、白茅根、茯苓、益母草、泽泻等具有活血利水双向调节作用的药物。
国医大师张学文:辨治难治性高血压经验患者某,女,时年39岁,2014年10月9日初诊。
患者于2013年8月发现血压高(205/110mmHg),未予诊治,2014年9月4日,因乏力就诊于陕西省西安市某综合三甲医院,就诊时血压220/130mmHg,查红细胞2.39×1012/L、血红蛋白78g/L、血小板85×109/L、肌酐429.6μmol/L、尿素氮16.04mmol/L、尿酸638.1μmol/L、尿隐血2+、尿蛋白3+;肾脏彩超示:双肾偏小并弥漫性病变、双肾动脉血流阻力增高。
门诊以慢性肾病5期、肾性贫血、恶性高血压收入肾病内科住院治疗,住院期间给予护肾、纠正贫血、降压等治疗,住院治疗1个月余,期间血压最低降到170/110mmHg,并且每至下午血压复升至190/120,虽经高血压专科医生会诊,反复调整降压药,仍然未能将血压降至正常范围,诊断为肾性难治性高血压。
患者因个人原因未选择透析治疗,出院后前来寻求中医治疗。
来诊时血压170/110mmHg,血红蛋白:81g/L,血小板:78×109/L,肌酐:396.7μmol/L,尿蛋白:3+,患者除觉乏力外,诉每日下午时有头胀感,一过性耳内吹风样轰鸣声,其他无明显自觉不适。
查体足踝部轻度水肿,面色晦暗,舌瘦小质淡白苔薄少,微黄腻,脉弦细数。
诊断:(阴虚阳亢、气血两虚兼水湿内停型)风眩;肾水;虚劳(西医称为难治性高血压病;慢性肾病5期;肾性贫血)。
治则:滋阴潜阳、补气养血兼利水渗湿。
方药:天麻钩藤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
药物有天麻15g,钩藤(后下)30g,黄芪30g,当归30g,阿胶(烊化冲服)20g,桑寄生20g,天冬15g,白芍15g,山萸肉15g,山药30g,泽泻15g,白茅根3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砂仁(后下)10g。
15剂,每日1剂,水煎450mL,分早中晚3次,饭后温服。
▲天麻10月25日二诊:测血压140/80mmHg,肌酐324μmol/L、尿蛋白2+、血红蛋白98g/L、血小板78×109/L。
张学文教授运用古方治疗疑难病症举隅张红艳1 潘忍宜2 指导:张学文311陕西中医学院2004级研究生(陕西咸阳712046) 21陕西三原县医院针灸科(陕西三原713800) 31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张学文教授从医55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擅治脑病及杂病,善用古方。
本文介绍其治疗疑难病症的医案三则,以窥其经验之一斑。
关键词:张学文 疑难杂症 古方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649(2006)1120003202 70华诞的博导张学文教授出身中医世家,是张氏世医的第三代传人,在至今55年的行医和45年的执教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擅治疗脑病及杂病。
我们有幸师从张学文教授侍诊,获益良好。
兹摘录临证治验数则,以窥一斑。
1 用黄连解毒汤加味治疗白塞氏综合征案 郑某,男,38岁。
于2005年12月12日初诊。
患者自诉:反复口舌生疮,牙龈肿痛7~8年,颜面、口周、头颞侧发际内,项部及背部常出疖子,上眼睑易出红斑且发痒肿胀,反复外阴溃疡。
自服“三黄片”等药后,症状有所缓解,但由于工作繁忙,稍有劳累则可反复发作。
故请张师诊治。
症见:口舌生疮,疮面约2~3mm,疮面发白,周围红肿,牙龈肿胀,颜面、口周、项背部长有疖子,伴见口臭。
食纳可,二便调,舌质红,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根部黄腻,脉弦数。
综合脉证,乃湿热内蕴,肝经郁热之候。
属祖国医学狐惑病范畴,故治以黄连解毒汤加味,以清心泻肝,清热解毒。
药用:黄连、生草、大黄各6g,黄柏、山栀、僵虫、赤芍、玄参各10g,川牛膝、连翘、麦冬、二花、山楂各15g,蚤休、生地各12g。
7剂。
并嘱药渣再熬待温后泡洗双脚。
12月22日复诊。
药后诸症均较前明显好转,口疮溃疡较前减轻,右眼睑潮红,食纳可,夜休安,二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既切中病机,仍宗前法,原方去蚤休、黄柏,加野菊花12g、黄芩10g,15剂。
病毒性心肌炎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治方病毒性心肌炎是因嗜心性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心肌非特异性间质性炎症,临床以心律失常(心悸)、心前区不适(胸闷)或隐痛、短气为主要表现。
现代中医常按其临床表现归属于中医“心痹”、“心悸”、“胸痹”、“心痹”等范畴。
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长期从事温病研究,根据本病的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认为本病属“温病”范畴,是在正气不足或邪毒雍盛的情况下,温热邪毒舍心所致。
张师认为本病初起邪毒从肌肤或口鼻而入,侵淫肺卫,内舍心经心脉,故临床除表现为胸闷隐痛、心悸外,常见发热、鼻塞、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夹湿邪则可损伤脾胃,出现腹泻、腹胀等消化道症状。
此时,若失治误治,或邪毒雍盛,留而不去,内伏于心,蕴久则化热,既能损伤心体,导致心气阴两伤;又可与血搏结,导致血脉瘀滞;表现出心悸、胸闷、心痛、脉律失常,或迟或结代或数或细弱。
严重者,邪毒扰动心神,出现心烦、谵语、神昏。
气阴损伤严重则出现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表现为厥证。
恢复期主要是气阴已伤,邪毒未尽,血脉不和。
张师还认为,在病变过程中,痰湿是重要病理产物。
因心主血,津血相关,血不利则津停为水湿,久停则化为痰。
水湿既泛溢肌肤,又可内停于心肺,还可壅塞血脉,加重血脉瘀阻,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病情加重,表现为虚里应手无力、唇青紫、呼吸困难、喘促不能平卧、肌肤肿胀。
分期辨治张师基于其中医病机之毒、虚、瘀,主张治疗当以解毒益心化瘀为总则,根据病理演变分期辨治,临床常分为邪在卫气、邪毒舍心、恢复期三个阶段和变证论治。
邪在卫气本证为初起证候,证见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身疼痛、口渴、胸闷心悸、短气,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结代。
夹湿者,腹泻、恶心欲呕、舌苔黄腻。
治以解表散邪为法,方药用清解七味饮(经验方)加减:生石膏30~60克,葛根、薄荷、柴胡、金银花、黄芩各10克。
热甚加连翘、赤芍、丹皮,口渴甚加天花粉,咽喉疼痛加马勃、山豆根、玄参,胸痛加赤芍、丹皮、丹参。
国医大师张学文辨治脑病常用药对国医大师张学文在中医治疗脑病、急症、疑难病等方面有较深造诣,他根据脑的生理病理特点和脑病的证候表现,运用四诊辨证,对证施药,特别是用药对随证加减治疗脑病,疗效确切。
现将张学文辨治脑病常用药对经验总结如下。
平肝熄风类天麻配钩藤天麻甘平柔润,息风止痉力强,尤长于养液平肝息风,宜于虚风内动、风痰上扰所致的眩晕、四肢麻木、抽搐等;钩藤轻清微寒,入肝、心包经,长于清肝热、熄肝风,宜于肝热肝风所致的惊痫抽搐等。
二药相须配对,平肝熄风之力倍增。
张学文用此药对加减治疗肝风内动、风痰上扰之头痛、眩晕、中风、癫痫等病证。
地龙配僵蚕地龙咸寒,性下行降泄而善走窜,入肝经,既清热息风定惊,又通络止痛,兼以平喘;僵蚕辛咸,气味俱薄,升多降少,长于熄风化痰止痉,祛风止痛,既可祛外风,又可熄内风。
二药配伍,一升一降,升降协调,熄风止痉、化痰平喘、通络止痛力增强。
张学文用此药对加减治疗风痰阻络之头痛、癫痫、中风等病证。
川牛膝配钩藤川牛膝苦降,性善下行,有活血化瘀,补肝肾,引血下行之功;钩藤甘寒,功专熄风止痉,清热平肝。
二药合用,钩藤以清热平肝为主,川牛膝以活血、引血下行为要,清上引下,肝肾同治,共奏平肝熄风之功。
张学文用此药对加减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目眩、头胀头痛、半身不遂等病证。
生龙骨配生牡蛎龙骨质重性凉,入心、肝二经,功专镇潜浮阳,重镇安神,敛肺肾,收汗固精;牡蛎咸寒质重,入肝、肾二经,益阴退虚热,镇纳浮阳,收敛固精,摄纳阴阳。
二药配对,相须为用,镇潜固涩,养阴摄阳,阴精得敛则可固,阳气得潜而不浮越,从而使痰火不上泛,虚火不上冲,虚阳不上扰,阴阳调和,阴平阳秘。
张学文用此药对加减治疗肝肾阴虚、肝阳化风上扰之眩晕、头痛等症。
益气活血类黄芪配丹参黄芪补益脾肺元气;丹参活血化瘀,《本草纲目》谓其“能破宿血,补新血”。
二药属气血配对,益气兼活血,气旺推血行,血行则气旺,发挥益气活血的作用。
张学文用此药对配伍川芎、红花、地龙、川牛膝等药治疗气虚血瘀脑络痹阻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