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甘油三酯血症及其心血管风险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ppt
- 格式:ppt
- 大小:2.03 MB
- 文档页数:43
最新:高甘油三酯血症临床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完整版)高甘油三酯血症(HTG)是常见的血脂异常类型,中国人群中HTG患病率尤其高,2019年报道高达15%0近期人们对甘油三酯(TG)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关注较多,针对TG的干预性研究也较多,但结果并不一致。
新近发布的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全面阐述了血脂异常及其管理对民众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性,强调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D1-C)是ASCVD的致病危险因素,也是降脂药物治疗的首要靶标。
他汀类药物是降脂治疗改善心血管预后的基石。
然而,即使在充分降低1D1-C后仍有明显的心血管剩留风险,HTG就是心血管剩留风险之-,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
此外,HTG涉及多个临床学科的疾病管理,与急性胰腺炎、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1D)、慢性肾脏病(CKD)等均有明确关联,严格改变生活方式能为HTG患者带来明显的获益。
这些都是临床医师容易忽略的问题,心血管医师及相关科室医师和基层医师尤其应重视HTG o 自2011年甘油三酯增高的血脂异常防治中国专家共识发表至今,HTG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
REDUCErr研究、STRENGTH研究和PROM1NENT研究等随机对照研究对HTG的治疗策略进行了探索,但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2023年EAS高风险和极高风险患者联合调脂治疗实用指南、202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eC)持续性HTG患者ASeVD风险降低管理专家共识决策路径、2023年ESC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等多个国内外指南与共识对HTG诊断切点和治疗流程的推荐也各有不同。
尽管HTG与ASCVD x急性胰腺炎、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NAF1D.CKD 等多学科疾病密切相关,但目前不同学科对HTG的临床处理尚存不同观点。
高甘油三酯血症临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高甘油三酯血症(HTG)是常见的血脂异常类型。
HTG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及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之一,且与超重/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1D)、慢性肾脏病(CKD)有明确关联。
临床医生应重视HTG管理,近日我国发布《高甘油三酯血症临床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强调了HTG早期发现、加强生活方式改变和终生管理的临床意义,提供了简明的HTG处理流程。
HTG的诊断传统的TG采样推荐空腹采血,即禁食12h后采血进行血脂测定。
无论有无血脂异常,餐后TG水平都可升高(约0∙3mmo1/1)。
若非空腹血清TG水平显著升高,则需采集空腹血液标本来检测TG水平(TG水平分层见表1)β与空腹血脂检测相比,非空腹血脂检测时抽血更加方便。
虽然空腹血脂水平比较稳定,但目前尚无科学证据证明空腹血脂水平优于非空腹血脂水平。
进食正常饮食后2~6hJG水平平均仅升高0.2~0.4mmo1∕1o此外,非空腹脂质、脂蛋白和载脂蛋白水平(包括1D1-C水平)与心血管风险的关系更为密切,多数人全天有规律地进食,通常仅在早晨禁食数小时,因此非空腹血脂水平是代表平均血脂的更好指标。
目前国内尚缺乏非空腹TG诊断标准的流行病学依据,仍以空腹TG检测为主。
表ITG水平分层[mmo1∕1(mg∕d1)]分层情况空腹TG水平边缘升高 1.7≤TG<2.3(150≤TG<200)升高 2.3≤TG<5.7(200≤TG<500)重度升高 5.7≤TG<11.3(500≤TG<1000)极重度升高TGN1I.3(TGNIOOo)注:TG:甘油三酯HTG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饮食相关因素、疾病或代谢异常、妊娠以及药物因素(见表2)。
表2HTG病因分类病因分类具体情况遗传综合征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家族性乳糜微粒综合征饮食相关因素过量饮酒;能量摄入过多(添加糖和脂肪)疾病或代谢异常超重/肥胖;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艾滋病妊娠妊娠药物因素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噫嗪类利尿剂;皮质类固醇;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口服雌激素;蛋白酶抑制剂;维甲酸;异维甲酸;西罗莫司;1-天冬酰胺酶;胆汁酸螯合剂;吩嚷嗪类药物;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免疫抑制剂;肿瘤治疗相关药物;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生活方式改变和治疗原发基础疾病生活方式干预和治疗原发基础疾病是HTG治疗的基础。
甘油三酯增高的血脂异常防治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循证医学评论专家组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系统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应用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水平可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与致死致残率。
近年研究显示,血脂异常患者即使经过大剂量他汀强化降低胆固醇治疗后仍面临很高的心血管剩留风险,而在2型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和(或)心血管病患者中,甘油三酯(TG)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是构成心血管剩留风险的主要血脂异常表现。
因此,在关注高胆固醇血症的危害性以及强调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基石地位的同时,也应充分重视对TG增高等其他类型血脂异常的筛查和干预。
为提高国内广大临床医生对TG增高及心血管剩留风险的重视程度,推动高TG血症的规范化管理,制定本共识。
高TG血症的流行病学现状美国成年人血TG≥1.70mmol/L者达31%,TG≥2.26mmol/L为16.2mmol/L,TG≥5.6mmol/L为1.1mmol/L(美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研究,NHANES)。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18岁以上人群高TG患病率为11.9%。
北京地区1992-2002年间35-45岁青年人10年间TG水平平均升高50.3%,高TG患病率由1992年的13.3%升至2002年的30.2%,增幅为127.1%。
北京地区知晓率为13.95%.TG增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一、TG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TG在血中处于脂蛋白的核心并以脂蛋白形式进行运输。
在各种脂蛋白中,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其残粒TG含量较高,称为富含TG的脂蛋白。
TG轻至中度升高常反映乳糜微粒和VLDL残粒的增多,这些残粒蛋白由于颗粒变小,可能具有直接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也有研究显示,TG增高很可能是通过影响低密度脂蛋白或高密度脂蛋白的结构而发挥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甘油三酯增高的血脂异常防治中国专家共识 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系统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应用他 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水平可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与致死 致残率。
然而近年研究显示,血脂异常患者即使经过大剂量他汀强化降胆固醇治 疗后仍面临很高的心血管剩留风险[1] ,而在 2 型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 和/或心血管病患者中,甘油三酯(TG)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降低是构成心血管剩留风险的主要血脂异常表型[2] 。
因此,在关注高胆固醇血 症的危害性以及强调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基石地位的同时, 亦应充分 重视对 TG 增高等其他类型血脂异常的筛查和干预。
为提高国内广大临床医生对 TG 增高及心血管剩留风险的重视程度,推动高 TG 血症的规范化管理,中华医 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循证医学评论专家组会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 员会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制定并颁布本共识文件。
1. 高 TG 血症的流行病学现状 美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研究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 调查数据显示 [3] 美国成年人血 TG 水平≥1.7 mmol/L , ( 1 mmol/L=88.5 mg/dl )者 高达 31%,TG≥ 2.26 mmol/L 和≥5.6 mmol/L 者分别占 16.2%和 1.1%。
在欧洲和加拿大共 12 个国家进行的血脂异 常国际研究则发现,经过他汀治疗后,高危和低危受试者中高 TG 血症患者的比 例仍高达 39.2%和 34.4%[4] 。
近年来以我国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也有相似发现。
2002 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 岁 人群高 TG 血症患病率为 11.9%[5] 。
北京地区 1992-2002 年间 35~44 岁青 年人 10 年间 TG 水平平均升高 50.3%, TG 血症患病率由 1992 年的 13.3% 高升至 2002 年的 30.2%,增幅 127.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