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5
FNH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属于一种最常见的良性肝细胞病变,在所有肝肿瘤中的占比可高达80%,其临床症状不典型,所以难以及时发现,一般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或因为一些疾病影响做剖腹手术时会偶然发现。
该疾病虽然属于良性肝脏疾病,但是如果没有及时发现,随着疾病的进展,结节性增生较大时,容易引发破裂出血,因此需要加强重视。
本文就FNH 的FNH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讲解,希望给大家提供一定的帮助。
1FNH的认识FNH是仅次于肝血管瘤的是第二常见良性肝脏疾病,一般在40-50岁的女性中较为多发,男性患者较少见。
FNH通常表现为5厘米左右的单个肝脏结节,该疾病属于良性,所以一般不会对患者造成严重损害,至今没有关于FNH发生恶变的报道。
FNH的发病机制目前还没有完全明确,可能和先天性血管畸形,血管功能不全造成胆管生长紊乱有关。
而FNH的组成成分为正常的肝细胞,只是其中心区域有部分纤维组织形成的纤维瘢痕,因此也可作为该疾病的一个诊断要点。
2FNH的症状很多患FNH疾病的患者没有任何症状表现,但是在特殊情况下,患者可能会有一些症状,具体如下:2.1右上腹疼痛当由肿瘤对机体周围的器官组织造成压迫时,会引发右上腹疼痛,这也是FNH的一个最常见症状,疼痛的时间段不固定,短则几分钟,长则数小时,当患者出现这一症状,排除消化系统等疾病时可到医院进一步排查。
2.2肝功能异常部分FNH可能会造成肝功能出现异常,比如ALT、AST等酶类指标升高等。
2.3体重减轻部分患者的体重可能会减轻,这是因为肿瘤导致患者食欲降低而引发的。
2.4恶心呕吐当肿瘤对患者的消化系统造成影响时,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这一症状,不过这个症状不常见。
需要注意的是,当患者患FNH时,其症状可能和其他肝脏疾病很相似,因为其症状属于非特异性,所以当有上述任何症状出现时,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完善相关检查,从而对该疾病进行明确诊断。
DWI联合多层螺旋CT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结节的价值【摘要】目的:评价DWI与多层螺旋CT(MSCT)联合对肝脏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研究样本以本院收治的肝脏良恶性结节患者为主,共在2020.6-2022.8期间收集80例,以临床与术后病理结果作为依据,分成甲组(n=60,良性结节)和乙组(n=20),恶性结节),两组进行相关参数的评比。
结果:甲组、乙组MTT差异不显著,P>0.05;相较于乙组,甲组ADC值高,BF、BV、PS低,数据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DWI联合MSCT有利于对肝脏结节良恶性进行准确鉴别,提高确诊率,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良恶性结节;肝脏;多层螺旋CT;DWI肝脏结节作为临床常见肝脏疾病之一,其具体分成两类,即良性结节、恶性结节,前者具体涉及肝囊肿、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硬化结节等,后者具体涉及肝转移瘤、胆管细胞癌、肝细胞癌等肝脏恶性肿瘤。
一直以来,如何对肝脏结节病变进行定性是临床一直以来重点关注的问题。
MRI(磁共振成像)、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计算机断层扫描)等是临床鉴别诊断肝脏结节病变的主要影像学方法。
相关研究发现[1],MRI、CT等在检查过程中对病变形态、增强表现等依赖性较强,而量化参数比较缺乏,所以误诊、漏诊情况时有发生。
本文以本院收治的肝脏良恶性结节患者80例作为研究样本,现作以下评析报告: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20年6月-2022年8月作为收集研究样本的时间,80例均为本院收治的肝脏良恶性结节患者,依据临床与术后病理结果分组,60例良性结节患者设定为甲组,男患者38例,女患者32例;30-72岁为年龄区间,均值(54.8±3.9)岁;6例肝脏转移瘤,24例肝囊肿,30例肝血管瘤。
20例恶性结节患者设定为乙组,男患者11例,女患者9例;31-73岁为年龄区间,均值(54.9±3.8)岁;16例转移性肝癌,4例原发性肝癌。
应用CT与MRI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价值分析与研究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是指肝脏内出现的结节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
如何准确快速地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是临床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CT和MRI成像技术已经成为临床常规检查手段,在肝脏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CT和MRI两种影像学技术的应用、价值及其在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中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探讨。
1. CT在诊断中的应用和优势CT技术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它具有成像速度快、分辨率高以及对骨质和软组织结构显示清晰等优势。
在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时,CT可以清晰显示肝脏内的结节状病变及其内部的血管结构,对于组织的密度差异也能够显示出来,有利于医生对病变的形态和特征进行观察和判断。
CT检查还可以使用造影剂增强技术,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肝脏内血管的灌注情况,有助于诊断恶性肿瘤。
1. CT与MRI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通过CT和MRI对该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CT和MRI成像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全面了解病变的性质、范围及对邻近结构的影响,有利于医生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2. CT与MRI在诊断肝脏疾病中的优势和劣势CT和MRI在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中各有其优势,CT成像速度快,对于钙化等密度变化的结节状病变的显示效果较好,但对于软组织的显示不如MRI清晰;MRI对于软组织的成像效果好,可以更好地反映肝脏病变的性质,尤其在弥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但成像时间较长。
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CT或MRI进行诊断,以获得最准确的诊断结果。
1. CT与MRI在联合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研究者开始探讨CT与MRI联合应用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一些研究表明,CT与MRI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对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诊断准确性,特别是对于未明确诊断的病例,联合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磁共振肝脏快速容积成像技术及增强CT对肝脏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肝脏结节性病变是指肝脏出现的各种肿块、结节,包括肝脏良性和肝脏恶性肿瘤、结节性肝炎、肝硬化结节和其他炎症性病变。
对于肝脏结节病变的鉴别诊断是临床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目前,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肝脏结节病变的主要手段之一。
磁共振肝脏快速容积成像技术及增强CT作为现代医学影像学中的两项重要技术,对肝脏结节病变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从磁共振肝脏快速容积成像技术和增强CT对肝脏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
磁共振肝脏快速容积成像技术(Liver Funtional Volume Imaging, LFVI)是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肝脏进行快速容积成像的一种技术。
通过采用高速成像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整个肝脏的立体图像,包括肝脏的大小、形态、解剖结构等信息。
与传统的磁共振成像相比,LFVI技术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肝脏的整体情况,尤其对于肝脏结节病变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LFVI技术在肝脏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中具有以下几个优势:LFVI技术可以全面展示肝脏的结构,能够清晰地显示肝脏的血管分布、肝脏的解剖结构、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数目等信息,有助于医生全面地评估肝脏的情况。
LFVI技术能够通过观察肝脏内部的血流情况,对肝内肿瘤进行早期诊断。
由于肝脏是一个高血流量的器官,肿瘤的生长会影响到肝脏的血流,因此可以通过LFVI技术观察到肿瘤周围的血流变化,从而及早发现肿瘤。
LFVI技术能够对肝脏进行3D重建,可以将肝脏的解剖结构真实地呈现在医生面前,有利于医生对肝脏结节性病变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
增强CT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在肝脏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中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
增强CT技术通过给患者静脉注射造影剂,再进行扫描,可以观察肿瘤的血管灌注情况,从而对肝脏结节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
与LFVI技术相比,增强CT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势:增强CT技术扫描速度快,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肝脏的图像信息,有助于对急诊情况下的肝脏结节病变进行及时的诊断。
《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要点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benign occupation of the liver,BOL)的检出率不断提高,但在其诊断与治疗方面却尚无规范可循。
1 循证医学证据级别与推荐强度2 BOL的分类BOL的分类参照2010版WHO提出的消化系统肿瘤组织学分类进行命名。
值得注意的是,肝脏不典型增生结节、肝脏胆管细胞乳头状瘤、肝脏胆管细胞囊腺瘤(BCA)、肝腺瘤、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等属癌前病变。
3 BOL的诊断要点BOL的诊断应重视肝病背景和流行病学背景。
我国>80%的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炎或肝硬化病史,而除肝脏不典型增生结节以外的BOL极少合并肝硬化。
腹部超声检查通常用于BOL筛查和随访。
多排螺旋CT (MDCT)或MRI平扫加增强扫描则用于确诊BOL,且两者可为互补。
MRI检查鉴别肝硬化增生、不典型增生结节及小肝癌方面更具优势,尤其是新型对比剂钆塞酸二钠的应用可明显提高小肝癌的诊断准确性。
PET/CT 检查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有一定价值,可选择性应用。
实验室检查对大多数BOL诊断无帮助,但肝包虫病血清学试验对诊断有决定性意义,AFP、CA19-9、CEA等肿瘤标志物有助于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当临床治疗决策必要而影像学检查无法确诊时,可行肝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对于特定类型的BOL,肝穿刺活组织还可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以获取组织学分型并指导治疗。
4 BOL的鉴别诊断BOL的诊断须建立在排除肝脏恶性肿瘤基础上。
因此,诊断BOL的过程也是与恶性肿瘤相鉴别的过程。
实性BOL需与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胆管细胞癌等鉴别;囊性BOL需与肝脏胆管囊腺癌(BCAC)等相鉴别。
肿瘤影像学特征,生长速度,肝炎及肝硬化病史,AFP、CEA、CA19-9等肿瘤标志物是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
5 BOL的处理原则推荐1:BOL的诊断必须结合病史,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并在排除肝脏恶性肿瘤的基础上作出诊断(证据级别Ⅰ,推荐等级强)。
肝癌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周康荣螺旋CT在肝脏检查中的优势非常明显,除一般或共同的优点外,如容积扫描和采样以及一次屏气扫描减少病灶的漏检,部分重叠重建也可增加小病灶的检出率等,其最突出的优点是利用肝脏双重血供的特点,发挥螺旋CT扫描速度快可以控制扫描期相的优势,进行动脉期、门静脉期,或者双期甚至多期增强扫描。
以往的常规CT即使采用动态扫描也难以完成某一期相的全肝扫描。
至于采用何种方式扫描,必须结合具体病例和临床要求而定。
螺旋CT可提高小的局灶性占位病灶的检出率,对这些病例,螺旋扫描应列为常规。
增强扫描,究竟采用何期扫描,以及采用单相、双相还是多相(多期)扫描,不同学者意见略有分歧。
综合多数学者以及我们自己的经验认为,凡富血供的病灶动脉期扫描最具诊断价值,故必不可少,但单纯动脉期扫描,有其固有的一些缺点,门静脉期扫描可克服和弥补其不足,因此一般作双期扫描为宜。
临床上经常遇到的富血供病灶主要为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CC)、海绵状血管瘤、局灶性结节增生(FNH)、腺瘤和部分肉瘤,有5%-12%为转移性病灶,后者主要见于甲状腺癌、肾癌、乳腺癌、黑色素瘤、平滑肌肉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如胰岛细胞瘤、类癌等转移,结肠癌和胃癌中的少数转移灶也可能为富血管病灶。
对少血供病灶,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其检出率明显高于动脉期,一般作单相门静脉期扫描即可。
这类病灶临床上主要见于大多数转移性肝癌,以及少数原发性肝癌和机化性血管瘤等。
由于临床情况往往较复杂,事先难以预料病灶血供情况,故需灵活掌握和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而定。
如临床上疑及肝癌患者,双期扫描较为合适。
如已知为肝外原发性肿瘤患者,特别是结肠癌或胃癌病例,无论是术前检查或术后随访,一般作门静脉期扫描即可,当然小部分人也推荐采用双期扫描,其优点为检出率也许略有增加,但必然增加患者的曝光量,延长检查时间,摄片数量也增加,故各有得失。
弥漫性肝脏病变,如脂肪肝和肝硬化等的CT检查,螺旋扫描较常规CT 扫描并无很大优势。
肝脏局灶性结节样增生( FNH )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NH)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影像学表现特征独特,可以与其他肝脏病变进行鉴别诊断。
本文将详细介绍FNH的影像学表现及与其他病变的鉴别诊断。
一、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1)增强扫描:FNH的发生与门静脉血供密切相关,因此在动脉期增强时,病灶呈明显均匀持续强化,呈等或稍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的密度。
动脉期后,病灶逐渐变淡,但仍然保持一定程度的强化。
此外,可见在病灶内部形成的细小动静脉瘘。
(2)延迟相扫描:在门静脉期扫描中,病灶的密度逐渐减低,可能出现中央瘢痕或病变内部的低密度区。
2.MRI表现:
(1)T1WI:病灶呈等或稍低信号,中央瘢痕呈明显低信号。
(2)T2WI:病灶呈明显高信号,中央瘢痕呈等或稍高信号。
(3)增强扫描:与CT类似,病灶在动脉期呈明显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后逐渐变淡,但仍然保持一定程度的强化。
二、鉴别诊断:
1.肝细胞瘤(HCC):FNH和HCC在影像学上有一些相似之处,
但两者的强化方式和内部构成不同。
FNH的强化程度较低且均匀持续,而HCC的强化程度较高,且可见坏死灶、出血或囊变等特征。
2.肝血管瘤:肝血管瘤在动脉期呈明显强化,但门静脉期几乎
完全减弱。
与FNH相比,肝血管瘤的强化程度更高。
3.肝转移瘤:肝转移瘤在CT和MRI上表现为多发或单发的病灶,其边界模糊,强化方式与FNH不同,常伴有肝外转移灶。
附件:
本文档未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
无。
CT诊断与鉴别诊断肝内小结节病变徐吕翔,王占梅,白 波(哈尔滨市第四医院CT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20)摘要:目的 分析肝内小结节病变的CT征象,评价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肝内小结节病变的CT征象,并讨论其诊断价值。
结果 本组26例中,小肝癌5例,小血管瘤8例,小囊肿11例,肝转移瘤2例。
结论 根据肝内小结节病变CT表现,结合相关临床资料,可明确诊断。
关键词:临床诊断学;螺旋CT;鉴别诊断;强化;肝脏3期增强扫描学科分类代码:32011140 中图分类号:R4451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775(2004)06-0454-01 随着我院螺旋CT投入使用后,笔者收集了26例肝内小结节病变的病例,并对其CT表现进行鉴别诊断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1 临床资料本组共26例,男性19例,女性7例,男女比例为2171∶1。
年龄43~71岁,平均62岁。
112 方法扫描前空腹口服1%~2%泛影葡胺500~800 m L后,采用东芝Asteion全身亚秒螺旋CT机扫描。
平扫时一般选用层厚5mm,增强扫描时,用高压注射器将100m L60%造影剂经静脉注入,速度为3 m L/s,注射开始让患者屏气,进行肝脏螺旋3期扫描(注入造影剂后,20~25s进行肝动脉期扫描,55~60s门静脉期扫描,延迟5~10min后进行平衡期扫描)。
2 结果211 小肝癌CT表现本组5例小肝癌平扫时肝内可见小结节状低密度影,被膜显示不清,增强扫描时肝动脉期病灶呈多结节样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病灶再度呈低密度征象,其周围被膜环形强化。
212 小血管瘤CT表现本组8例小血管瘤平扫时见小类圆形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早期病灶边缘开始强化,然后进一步向中央强化,延迟5~10min后,病灶呈等密度充填。
213 肝小囊肿CT表现本组11例肝小囊肿平扫可见边界清晰光滑的类圆形低密度影,CT值接近0,增强扫描无强化。
FNH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引言良性肝细胞再生性病变(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良性肝脏病变,常见于30-40岁的女性。
FNH的影像学特征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FNH的影像学诊断和与其他病变的鉴别诊断。
影像学表现影像学特点FNH在超声、CT和MRI上具有一些共同的影像学特点,包括以下几方面:1. 肝内单个结节或多发结节,常常为孤立性;2. 结节直径通常小于5cm;3. 结节边界清晰,呈圆形或椭圆形;4. 结节内部常可见集中状钙化灶;5. 结节内部常可见血管化分隔(Central Scar),表现为强化不完全的非结节区域;6. 结节的周边常可见异位肝细胞;7. 结节的周边常可见管腔增强(Perilesional Enhancement),呈环形或环带状。
影像学诊断超声在超声检查中,FNH常呈低回声,具有清晰的边界,并可见到内部强回声和钙化灶。
超声还可评估血流情况,FNH常表现为低血流灶。
CTCT是诊断FNH的主要影像学方法。
在平扫上,FNH呈等密度或低密度,但其密度均匀一致,与周围肝组织相似。
增强扫描时,FNH常表现为早期强化,且强化程度显著高于周围肝组织,并可见到Central Scar和Perilesional Enhancement。
MRIMRI对FNH的诊断也有重要价值。
在T1加权像上,FNH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并可见到Central Scar的低信号。
在T2加权像上,FNH呈高信号,但与周围肝组织不同,T2信号均一而且清晰。
增强扫描时,FNH的中心区域可呈轻度强化,而Central Scar常呈低信号。
鉴别诊断FNH与其他肝脏病变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HCC常具有不规则的边界、较大的结节、不规则的强化模式,且病变周围常伴有血管侵犯。
2. 包裹性转移灶(Intrahepatic Metastasis):转移灶常多发、不规则,并可见到周围肝组织的破坏。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CT诊断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是常见的良性肝脏疾病,通常在成年女性中发生。
FNH
通常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结节状增生,其内部有充满富含动脉血管的纤维囊腔,而没有胆管,这是其与肝细胞肝癌的区别之一。
在CT图像上,FNH表现为高密度、均一分布和强化,通常在肝脏的静脉期和动脉期均保持高密度。
在CT检查中,FNH的外观为单个或多个由充满了血管的纤维囊腔组成的球形结节。
通常,FNH的大小在1至5 cm之间,大多数为1至2 cm。
FNH通常位于肝脏的右叶,但也可能位于左叶或胆管区域。
通常,FNH的边缘清晰,内部均一,没有坏死或囊变等异常结
构。
在CT检查的不同期间,FNH的表现不同,在静脉期和动脉期均需要注意。
在静脉期,FNH通常呈低密度,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对比度较高;在动脉期,它通常呈高密度,并出现
明显的强化。
动态增强扫描还可以显示病变的动态血供,FNH的血管丰富性有助于与其他
病变区分,如肝血管瘤和肝细胞癌。
FNH通常无需治疗,但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在CT检查中,也应注意FNH特征性的外观,以避免误诊为其他良性或恶性病变。
如肝血管瘤、肝细胞癌、肝脏转
移瘤等,这些病变在CT图像上可以呈现类似的表现。
因此,除了CT检查外,通常还需要
结合病史、症状、临床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进行综合评估,以确诊和治疗。
关于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作者:2015-07-11 10:54阅读:247 次文章来源:未知
近年来,医学影像学技术为肝脏结节性病变的准确和特异性诊断提供了支持,但在慢性肝病背景下进行肝脏结节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仍然困难,其也是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关键。
本文对2006—2010年在我院经CT检查发现的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CT影像学特点,评价CT检查对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6—2010年在我院经CT检查发现的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患者85例,男45例、女33例,年龄24~79岁、平均46岁;本组患者均经临床及术后病理证实,其中肝硬化结节34例、肝血管瘤13例、肝坏死结节10例、肝错构瘤6例、肝动脉静脉瘘15例、肝炎性假瘤5例、结核瘤2例。
1.2 检查方法患者检查前8h禁食、禁水,肌注654-Ⅱ10mg,以减少胃肠蠕动伪影;扫描前0.5h服温水500~600ml,上检查床时再服温水300ml;取仰卧位,应用吸气后呼气屏住呼吸模式。
采用飞利浦16排螺旋CT机扫描,电压为100~140kV,电流为120~250mA;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肝下缘,层厚5mm、层距5mm,扫描时间5~8s;应用螺旋扫描模式,先平扫,然后增强扫描,动脉期25~30s、门脉期68~70s、平衡期160~180s,延迟扫描5~12min;选用非离子型优维显、欧乃派克等为增强造影剂,剂量80~120ml,应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为
2.5~
3.5ml/s,注射完毕后追加生理盐水20~30ml。
2 结果
(1)肝硬化性结节34例:其中多发29例、单发5例,病灶直径0.5~3.5cm,平扫示不规则稍高密度31例、高低混杂密度3例,边界清楚30例、边界不清楚4例,中心坏死或液化6例;增强扫描示均匀明显强化21例、不均匀明显强化5例、轻度强化8例,均无钙化。
(2)血管瘤13例:其中多发9例、单发4例,病灶直径2.0~6.9cm,平扫示稍低密度灶10例、等密度灶3例;增强扫描示明显强化9例、轻度强化4例,中心坏死或血栓形成5例,中心钙化2例。
(3)坏死结节10例:病灶直径0.2~2.6cm,平扫均呈低密度灶,边界清楚;增强扫描示边缘轻微延迟强化8例、轻度延迟强化2例。
(4)错构瘤6例:病灶直径1.0~2.6cm,平扫呈稍高密度灶4例、低密度灶2例;增强扫描示轻度不均匀强化5例、无强化1例,中心钙化2例。
(5)动脉静脉瘘15例:其中多发13例、单发2例,动脉-门脉瘘9例、动脉-肝静脉瘘2例、门脉-肝静脉瘘4例,病灶直径2.0~3.9cm,平扫呈等密度13例、低密度2例,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强化。
(6)炎性假瘤5例:病灶直径1.8~3.0cm,平扫示低密度灶3例、混杂密度2例,增强扫描示不均匀轻度强化4例、无明显强化1例,均无钙化。
(7)结核瘤2例:病灶直径2.3~2.6cm,其中呈明显簇状钙化1例、呈慢性肉芽肿改变1例。
3 讨论
3.1 CT检查诊断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优势
CT检查是诊断肝脏疾病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脂肪肝、肝硬化等肝脏弥漫性病变及各类结节性病变较为方便、可靠的方法,其可以避免肝活检的有创性,有利于肝脏形态学评价和对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评估。
CT检查包括平描和增强扫描,快速螺旋扫描很好地克服了移动和容积效应,能够对病灶进行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或任意角度三维重建,且已经实现各项同性,可以清楚地显示病灶的解剖部位、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利于病灶准确定位和诊断;此外,CT检查对钙化、囊变、含气病变及肝脏形态学变化评估均有优势,对实质与间质的比例,对纤维化、脂肪沉积的程度等都有很好的判别,对肝脏弥漫性病变如脂肪肝是比较可靠的诊断方法。
CT平描因具有简便易行、肯定的密度分辨率、良好的时间与空间分辨率以及强大的后处理技术等优点,在肝脏疾病筛查中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不足之处是对某些局灶性模糊结节易出现漏诊。
因而,必须认真、细致观察分析图像,必要时运用薄层扫描或利用后处理软件显示技术,或采用增强扫描,以便及时发现CT平扫不能发现的病灶。
3.2 肝内良性结节性病变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
(1)肝硬化结节:由于肝硬化门脉供血减少或缓慢,可能存在动脉供血少量增加的状况,故在病毒性肝炎或脂肪性肝炎背景下呈高密度、稍高密度、稍低密度或等密度征象及缓慢持续性强化,延迟扫描与肝脏实质趋同,当有部分结节发生液化坏死时,则病灶强化减弱或不强化,且在部分结节周围可见水肿形成的低
密度假晕征;在静脉期、平衡期扫描是增强检查的常规手段,而延迟扫描对门脉供血明显减退的结节则呈现明显低密度改变,故延迟扫描是非常重要的检查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有明显边界和轮廓的低密度结节,要警惕其中增生性结节的恶变倾向,须密切随诊,防止癌变;而无包膜形成则是与小肝癌的鉴别要点。
(2)血管瘤:肝脏血管瘤分动脉型、静脉型、曲张毛细血管型等,其中动脉型血管瘤充盈迅速,强化程度与血管相同;静脉型及毛细血管型血管瘤充盈缓慢,有血栓和坏死的情况下不强化。
在常规增强扫描的同时,足够长时间的延迟扫描是诊断肝内血管瘤的有效手段,尤其对不典型血管瘤具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大的血管瘤中心多发生出血、液化、坏死并伴有血栓形成,也可发生囊变或钙化,边界清楚,须与血管肉瘤鉴别;而在短期内增大、中心出血、强化明显不均匀,则提示有恶变倾向。
(3)坏死性结节:呈明显不规则的低密度结节征象,且常表现有液化、坏死或囊变,动态追踪可见病灶消失或变大,周围伴有纤维化、水肿,形态不规整,周围纤维间质增多。
对于无明确囊壁且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的坏死性结节,应与囊肿相鉴别。
(4)错构瘤:呈混杂密度、病灶明显局限、多为单发、边界清楚、有钙化或脂肪,是错构瘤的特征性表现。
对于富血供的错构瘤应与血管瘤相鉴别。
(5)动静脉血管瘘:多在增强扫描时发现,包括肝动脉-门静脉瘘、动脉-静脉瘘、门脉-静脉瘘等,多伴有急慢性汇管区炎症,跨越肝段,表现为即时显影、消退也较快。
应追踪动脉或静脉血管以便与血管瘤相鉴别。
(6)炎性假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分支状,以混杂密度多见,早期表现有肉芽肿样改变,缓慢强化且强化程度较低。
应与慢性肝脓肿相鉴别。
(7)结核瘤:重要征象有病灶形态不规整,呈混杂密度,且多见钙化,局部萎缩。
(8)肝腺瘤:表现为类圆形,有完整包膜,呈等、低或稍高密度,多数呈明显均匀强化、少数强化程度低。
(9)肝局灶性增生结节:平扫多数呈稍高密度或等密度,少数表现为低密度,明显持续强化;而中心延迟强化性纤维瘢痕和离心性粗大血管是其特异征象。
(10)囊肿或液化灶:肝囊肿合并感染或囊内出血时呈混杂密度,可见囊壁强化。
应与坏死结节或软化灶鉴别。
综上所述,CT检查具有方便、快捷、经济等优点,对肝内良性结节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明显的优势和价值,可以作为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主要检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