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汽车的驱动方式及其特点
- 格式:ppt
- 大小:4.17 MB
- 文档页数:17
新能源汽车的专业特点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电力、油气、氢气或其他新能源驱动动力的汽车。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恶劣空气污染形势最主要的解决方案之一,而且它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下面是新能源汽车的专业特点:
1、低污染:新能源汽车可以减少空气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
它们可以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有效减少空气污染的影响。
2、能源利用率高:新能源汽车可以充分利用能源,减少能源的浪费。
它们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或其他自然能源作为动力,有效避免过量使用燃料,从而提高能源使用率。
3、驱动力充沛:新能源汽车不但能减少污染,还能满足汽车的运行要求。
它们可以从太阳能、风力以及其他自然能源中获得足够的动力,使汽车的动力有效稳定。
4、运行距离长:新能源汽车具有较强的运行性能,可以满足汽车的运行要求,其电池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和较高的能量密度,可以实现更长的运行距离。
总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它会推动全球节能减排的发展,并成为世界节能减排和环保的趋势。
- 1 -。
后轮驱动的车的原理
后轮驱动的汽车是指动力通过引擎传递给后轮进行推动的一种驱动方式。
它与前轮驱动和四轮驱动的特点不同,下面将介绍后轮驱动的原理。
后轮驱动的汽车主要由引擎、变速器和驱动轴组成。
引擎负责产生动力,通过变速器将动力传递给驱动轴,再由驱动轴传递给后轮,从而推动汽车前进。
在后轮驱动系统中,引擎通常位于汽车的前部,将动力通过一根长的驱动轴传输到后轴。
驱动轴负责将动力传递给后轮。
后轮驱动系统的优点在于可以实现更好的操控性和平衡性。
由于动力传递到后轮上,使得汽车的重心向后倾斜,从而使汽车的前轮更轻盈,方便进行转弯和操控。
同时,后轮驱动还可以提供更好的牵引力,尤其在起步和爬坡时,后轮驱动的汽车表现更为出色。
此外,后轮驱动还有助于实现更好的加速性能。
由于牵引力集中在后轮上,汽车在加速过程中可以更有效地转化动力,使得加速更迅猛。
而且,后轮驱动还能够提供更好的车辆稳定性和抓地力,尤其在高速行驶时,车辆更加平稳和可靠。
总之,后轮驱动的车辆通过引擎将动力传递给后轮,实现汽车的推动。
它具有良好的操控性、平衡性和加速性能,对于需要更高牵引力和稳定性的情况下,后轮驱动系统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混合动力汽车电机驱动系统一、混合动力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的特点混合动力汽车以电机驱动为辅助动力,来降低燃料消耗,实现低污染、低燃油消耗。
相较于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使用的电驱动系统一般有以下特点:1、混合动力汽车使用的电机的响应要求更高,混合动力汽车上的电机往往要求频繁启停、频繁加速以及频繁切换工作模式。
2、混合动力汽车的电驱动系统具有体积小、质量轻、功率密度和工作效率高等性能,这是因为汽车内部空间有限。
3、相较于纯电动汽车上的电动机,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抗震性和抗干扰性。
混合动力汽车的电驱动系统的工作环境更为恶劣,干扰更大。
4、传统电动机一般工作在额定功率附近,而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机的工作范围相对宽泛。
二、混合动力汽车对驱动电机的要求汽车行驶时需要频繁地启动、加速、减速、停车等,在低速行驶和爬坡时需要大转矩,在高速行驶时需要降低转矩和功率。
为了满足汽车行驶动力性的需要,获得好的经济性和环境指标等,就对电机提出了十分严格的要求。
1. 电压高。
采用高电压可以减少电机和导线等装备的尺寸、降低逆变器的成本和提高能量转换效率等。
2. 高转速。
电机的功率 P 与其转矩 M 和转速 n 成正比,即 P ∝M.n,因此,在 M 一定的情况下,提高 n 则可以提高 P;而在 P 一定的情况下,提高 n 则可降低电动机的 M,采用小质量和小体积的电机。
因此采用高速电机是电动汽车发展的趋势之一。
现代电动汽车的高转速电机的转速可以达到 8000-12000r/ min,由于体积和质量都小,有利于降低整车的装备质量。
3. 转矩密度、功率密度大,质量轻,体积小。
转矩密度、功率密度大指最大转矩体积比和最大功率体积比。
转矩密度、功率密度越大,HEV 电机驱动系统占用的空间越小。
采用铝合金外壳等降低电动机的质量。
各种控制装置和冷却系统的材料等也应尽可能选用轻质材料。
4. 具有较大的启动转矩和较大范围的调速性能,以满足启动、加速、行驶、减速、制动等所需的功率与转矩;应具有自动调速功能,减轻操纵强度,提高舒适性,能达到与内燃机汽车同样的控制响应。
前轮驱动原理
前轮驱动是一种常见的汽车驱动方式,它将发动机的动力传输到前轮上,推动汽车前进。
相比于后轮驱动和四轮驱动,前轮驱动在车辆设计中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本文将详细介绍前轮驱动的原理和特点。
首先,前轮驱动的原理是通过传动轴将发动机的动力传输到前轮上。
传动轴通常由传动齿轮、万向节和半轴组成,它们将发动机产生的扭矩传递给前轮,从而推动汽车前进。
相比于后轮驱动,前轮驱动可以将动力传输到前轮上,使得车辆的重心更加稳定,提高了车辆的操控性能和稳定性。
其次,前轮驱动的设计可以使得车辆的内部空间得到更好的利用。
由于没有传统的传动轴和差速器,前轮驱动的车辆可以设计出更加宽敞的车内空间,提高了乘坐舒适度和便利性。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家庭轿车和小型SUV采用前轮驱动的原因之一。
此外,前轮驱动还可以降低车辆的生产成本。
相比于后轮驱动和四轮驱动,前轮驱动的设计更加简单,零部件更少,生产成本更低。
这也使得前轮驱动的车型在市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然而,前轮驱动也存在一些缺点。
由于前轮既要负责驱动又要负责转向,前轮驱动的车辆容易出现转向失控的情况。
此外,前轮驱动的车辆在爬坡和通过不平路面时,容易出现轮胎打滑的情况,影响了车辆的通过性能。
综上所述,前轮驱动作为一种常见的汽车驱动方式,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它通过将动力传输到前轮上,提高了车辆的操控性能和稳定性,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然而,前轮驱动也存在一些缺点,需要在实际使用中加以注意和克服。
在选择汽车时,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使用环境,综合考虑前轮驱动的优缺点,做出合适的选择。
《怎样让小车动起来》讲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小车随处可见,从汽车到玩具车,它们的运动方式和原理各不相同。
那么,怎样才能让小车动起来呢?这其实是一个涉及到多种科学知识和技术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深入探讨一下。
要让小车动起来,首先得有一个动力源。
常见的动力源有以下几种:一、电力驱动这是在现代小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驱动方式。
比如电动汽车和电动玩具车。
电力驱动的原理是通过电池提供电能,电能驱动电机转动,电机再通过一系列的传动装置带动车轮转动,从而使小车前进。
电池的选择很重要,不同类型的电池有着不同的性能和特点。
例如,锂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重量轻的优点,但成本相对较高;铅酸电池则成本较低,但能量密度和重量方面表现稍逊。
电机的性能也会影响小车的动力。
直流电机和交流电机是常见的两种类型。
直流电机控制简单,但效率相对较低;交流电机效率高,但控制较为复杂。
二、燃油驱动大部分传统的汽车都是燃油驱动的。
燃油在发动机内燃烧,产生的能量推动活塞运动,通过曲轴连杆机构将直线运动转化为旋转运动,再经过变速器、传动轴等传动装置传递到车轮,使小车行驶。
燃油的品质会直接影响发动机的性能和效率。
高质量的燃油燃烧更充分,能提供更强的动力。
发动机的类型有很多,如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等。
它们在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上有所不同。
汽油发动机转速高、噪音小,但燃油经济性相对较差;柴油发动机扭矩大、燃油经济性好,但噪音较大。
三、人力驱动这是最原始也是最简单的驱动方式,常见于自行车和一些儿童玩具车。
人力驱动依靠人的肌肉力量,通过脚踏板、链条等传动装置带动车轮转动。
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在设计人力驱动的小车时,要充分考虑传动效率和阻力的问题,以减少能量的损耗。
除了动力源,小车的传动系统也至关重要。
传动系统的作用是将动力从动力源传递到车轮,并根据需要改变速度和扭矩。
常见的传动方式有:1、链条传动:结构简单,成本低,但容易出现链条松动和磨损的问题。
2、皮带传动:运行平稳,噪音小,但传动效率相对较低,且皮带容易老化。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性能特点与应用研究摘要:新能源汽车是由蓄电池、驱动电机和相关控制系统构成的新型驱动系统,通过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来控制汽车的驱动。
在汽车运行过程中,不会像传统燃料汽车那样产生大量废气污染,这对改善室内能源结构和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永磁同步电机以其高效率、重量轻、体积小、可靠性高的特点,已成为当今新能源汽车领域应用的主要电机类型,以确保驱动电机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可靠应用,有关单位应研究汽车运行需要的性能参数,有效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性能。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性能特点;应用1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概述永磁同步电机的研究应用是当前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此类电机的应用能够有效减少电机对汽车内部空间的占用,实现整车重量的进一步降低,能够从成本和功率密度方面获取更多效益。
为满足新能源汽车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需求,驱动电机的调试范围需要进一步提升,相关生产单位应结合电机冷却热平衡技术、转子动力相关理论、电机控制理论、电机结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
在发展过程中,永磁同步电机在高频响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动态响应性能及刚度的有效改善,同时也有效遏制了能引发较强噪声的共振问题。
高密度转子、定子绕组相关技术为永磁同步电机性能参数的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持,现阶段涌现出的众多科研成果成为推动永磁同步电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广泛应用的重要基础。
2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性能分析2.1交流感应电动机的结构交流异步电机的结构主要包括定子、转子、转子轴、前后端盖、轴承、位置传感器、低压电缆线束和高压电源线束。
定子主要由定子芯、定子绕组和机器底座组成,定子芯由硅钢板堆叠而成,定子绕组由聚酯薄膜圆形铜线或圆形铝线缠绕而成,根据设计师的要求缠绕成相应的匝数,然后进入定子芯槽。
转子主要由转子芯、转子轴、转子绕组组成,对于线圈型交流异步电机,转子绕组由嵌入转子槽内的缠绕铜线组成;对于鼠笼式交流异步电机,其转子称为鼠笼转子,主要通过高温铝铸造通过转子芯,然后转子芯槽内部,两侧由铝铸造,因此称为铝环。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分类及其特点1.根据结构和工作原理分类驱动电机按照工作电源种类可分为直流电机和交流电机。
按结构和工作原理可分为直流电机、异步电机、同步电机。
目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常用的驱动电机有直流电机(DC Motor)、感应电机(IM)、直流无刷电机(BLDC)、永磁同步电机(PMSM)以及开关磁阻电机(SRM)等。
(1)直流电机。
在电动汽车发展的早期,很多电动汽车都是采用直流电机方案。
主要是看中了直流电机的产品成熟,控制方式容易,调速优良的特点。
但由于直流电机本身的短板非常突出,其自身复杂的机械结构(电刷和机械换向器等),制约了它的瞬时过载能力和电机转速的进一步提高;而且在长时间工作的情况下,电机的机械结构会产生损耗,提高了维护成本。
此外,电机运转时的电刷火花会使转子发热,浪费能量,散热困难,还会造成高频电磁干扰,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整车性能。
由于直流电机的缺点非常突出,目前的电动汽车已经将直流电机淘汰。
(2)交流异步电机。
交流异步电机是目前工业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类电机,其特点是定、转子由硅钢片叠压而成,两端用铝盖封装,定、转子之间没有相互接触的机械部件,结构简单,运行可靠耐用,维修方便。
交流异步电机与同功率的直流电机相比效率更高,质量约轻了1/2。
如果采用矢量控制的控制方式,可以获得与直流电机相媲美的可控性和更宽的调速范围。
由于有着效率高、比功率较大、适合于高速运转等优势,交流异步电机是目前大功率电动汽车上应用较广的电机。
但在高速运转的情况下电机的转子发热严重,工作时要保证电机冷却,同时交流异步电机的驱动、控制系统很复杂,电机本体的成本也偏高,另外,运行时还需要变频器提供额外的无功功率来建立磁场,故相与永磁电机和开关磁阻电机相比,交流异步电机的效率和功率密度偏低,不是能效化的选择。
汽车一般以一定的高速持续行驶,所以能够让高速运转而且在高速时有较高效率的交流异步电机得到广泛应用。
(3)永磁同步电机。
汽车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汽车性能的要求不断提升,汽车的驱动方式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在本文中,我将简述汽车常见的驱动方式及其英文缩写,并根据深度和广度要求,对这些驱动方式进行全面评估。
1. 前驱方式(Front-Wheel Drive,简称FWD)前驱方式是指汽车的发动机动力通过前轮传输到地面,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车辆重量分布均衡,使得车辆更容易控制并且燃油效率更高。
然而,前驱方式在强大动力和高速驾驶时会出现转向倾向,影响了车辆的稳定性。
2. 后驱方式(Rear-Wheel Drive,简称RWD)后驱方式是指汽车的发动机动力通过后轮传输到地面。
相对于前驱方式,后驱方式的车辆在转向时更加稳定,但在低附着力路况下易出现打滑情况。
后驱方式车辆的操控性和加速性能较好,适合运动驾驶。
3. 全驱方式(All-Wheel Drive,简称AWD)全驱方式是指汽车的所有轮子都能接受发动机动力,根据实际路况智能分配驱动力来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牵引力。
全驱方式的优势在于适应性强,能够适应各种路况,但在燃油效率上可能会略逊于前驱或后驱方式。
4. 四驱方式(Four-Wheel Drive,简称4WD)四驱方式与全驱方式类似,但通常是指通过手动开关或者电子控制来实现前后桥联动,使得车辆在越野等特殊路况下能够提供更强的牵引力。
四驱方式适合于越野和恶劣路况下的行驶,但在普通路况下可能会降低燃油效率。
总结回顾:通过对汽车常见的驱动方式及其英文缩写的简述和评估,我们可以了解到每种驱动方式都有其优势和劣势,适用于不同的驾驶需求和路况。
对于普通城市驾驶,前驱方式和全驱方式可能更加适用;而对于运动驾驶或者越野行驶,后驱方式和四驱方式可能更具优势。
在选择汽车时,需要根据自己的驾驶习惯和实际需求来进行选择。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汽车的驱动方式是影响汽车性能和行驶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汽车的驱动方式可能会有更多的创新和发展,以满足人们对驾驶体验和安全性的不断提升的需求。
当前汽车的驱动方式及其特点当前汽车主要有四种驱动方式:前驱、后驱、全驱和电动驱动。
每种驱动方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1. 前驱(Front-Wheel Drive,简称FWD):前驱是指发动机的驱动力通过前轮传导到地面上。
前驱是目前市场上最普遍的驱动方式,有很多原因支持其普及。
前驱的一个主要优势是成本相对较低。
由于不需要传动轴和差速器等复杂的传动系统,车辆的制造成本相对较低。
此外,前驱也可以提供更好的燃油经济性,因为前轮驱动的车辆的重量通常更轻,相对燃料消耗也较低。
前驱车辆的操控性也具有一定优势。
由于大部分车辆的重量集中在前部,前驱车辆的前轮可以提供良好的操控性能和车辆的稳定性。
此外,前驱车辆在湿滑路面上也比较容易保持抓地力。
然而,前驱的一个主要缺点是悬挂系统容易受到驱动力的干扰。
由于驱动力和悬挂系统在前轮上相互作用,前驱车辆在加速时可能会有明显的扭转和抬头,从而导致悬挂系统的影响。
2. 后驱(Rear-Wheel Drive,简称RWD):后驱是指发动机的驱动力通过后轮传导到地面上。
后驱曾经是大多数汽车的标配,但目前市场份额有所下降。
仍然有一些特定的场景,后驱仍然是最佳选择。
后驱车辆在动力传输方面具有优势。
发动机的驱动力通过后轮传导到地面上,这使得后驱车辆在弯道驾驶和加速时可以提供良好的平衡和动力输出。
后驱车辆的重心通常较低,能够提供更好的操控性。
后驱车辆还具有良好的耐久性。
后驱车辆的动力系统相对简单,并且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布局使得车辆的散热性能更好。
这使得后驱车辆适合长途行驶和大型载重。
然而,后驱车辆的成本相对较高。
后驱车辆需要传动轴和差速器等复杂的传动系统,这使得后驱车辆的制造成本相对较高。
此外,后驱车辆在湿滑路面上的抓地力也相对较差。
3. 全驱(All-Wheel Drive,简称AWD):全驱是指车辆的所有轮胎都能接受发动机的驱动力。
全驱系统通常通过传动系统的控制来分配驱动力到前后轮或左右轮。
汽车四驱技术发展现状四驱系统使得汽车四个车轮都能分配得到驱动力,极大增加了汽车的越野能力和驾乘乐趣。
四驱也是分为不同形式的,其主要指的是四轮介入时间,从这方面分类,目前市面上四驱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即全时四驱、分时四驱、适时四驱。
全时四驱:代表技术:奥迪 quattro,奔驰 4matic技术特点:反应速度快,脱困能力强,动力大车辆在任何状态下,所有车轮均会获得动力。
全时四驱车型通过障碍物能力极强,反应速度更快。
但是比较费油。
新技术:quattro ultra 将全时四驱进行改变,理论上quattro Ultra可以实现前驱模式,如此一来,燃油经济性就大大的提高了,这恰恰是解决了油耗偏高的问题。
适时四驱:技术特点:相比分时四驱,模式切换更智能。
相当于全时四驱的弱化版本适时四驱(Real Time 4WD)是只有在适当的时候车辆才会使用四轮驱动,其它情况下仍然是两轮驱动的四驱系统。
相比全时四驱,适时四驱的结构更简单,较适合于前横置发动机前驱平台的车型配备,这使得许多基于这种平台打造的SUV或者轿车有了装配四驱系统的可能。
适时四驱会根据车辆的行驶路况,自动切换两驱或四驱模式,不需要人为操作。
这种四驱系统相对于分时四驱系统来说,免去了繁琐的手动操作,缺点是在前后轴传递动力时,受制于结构本身的缺陷,无法将超过50%以上的动力传递给后轴,还有部分适时四驱系统的前后轴间采用开放式差速器,在一些复杂路段行驶时,出现单侧两个车轮打滑时,车辆无法脱困,所以遇到复杂一些的越野路段就无能为力了。
分时四驱:代表车辆:哈弗H5,丰田LC70系技术特点:可靠性强,车辆依据行驶情况自动切换四驱,反应速度相对较慢。
缺点:对车主的驾驶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对于驱动形式的选择取决车主对行驶状况的判断。
这是一种驾驶者可以在两驱和四驱之间选择的四轮驱动系统,由驾驶员根据路面情况,通过接通或断开分动箱切换两轮驱动或四轮驱动模式,这也是很多“硬派”越野车常用的四驱形式。
汽车驱动电机的类型及特点
汽车驱动电机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直流电机:直流电机是最早被应用于汽车驱动电机的一种电机。
它具有结构简单、控制容易、启动扭矩大等特点,但它的效率低和维护成本高是它的缺点。
2. 永磁同步电机:永磁同步电机具有高效率、低能耗、高功率密度、响应速度快等优点,但是稳态性能受电机转速和工作温度的影响较大,同时价格相对较高。
3. 风冷异步电机:风冷异步电机是一种无需水冷却的电机,具有结构简单、维护成本低等优点,但是由于异步电机本身的劣势(启动扭矩较低),在需要大启动扭矩时会出现短暂的动力不足现象。
4.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是一种新型的电机,具有响应速度快、高效率、高功率密度等优点,但是整体成本较高。
这些不同类型的电机各有优缺点,汽车制造商需要根据不同的车型、用途以及价格等因素进行选择。
现代家用轿车的几种常见驱动方式及特点现代轿车主要有两种驱动方式:FR和FF。
FR车叫做前置发动机后轮驱动,是传统的驱动形式。
它是前轮转向后轮驱动,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轨迹是:发动机—离合器—变速器—传动轴—差速器—左右半轴—左右驱动轮。
其特点是前后轮各司其职,转向与驱动分开,车身自重分布比较均匀。
FF 车叫做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是70年代末才兴起的驱动形式。
其特点是将变速器、传动轴、差速器高度集成,成为一个整体,与发动机一起安装在前轮上,这样前轮即承担了转向作用也承担了驱动作用。
省略了长长的传动轴,缩短了传递动力的距离,减少功率损耗也节省了燃油消耗并增大了内部空间。
但事物总有二重性,由于FF型车的大部件多集中在前面,所以前部重量较大,在遭到意外碰撞时容易产生变形,波及前轮定位。
当汽车启动瞬间和上徒坡时车身重心都会向后移,会减少前轮的正压力从而降低了车轮的牵引力,但这时汽车的阻力也是最大,这一增一减令FF车的启动加速度和爬坡能力都会逊色于FR车,因此FF形式多用于自重量不大的中低档轿车。
另外从安全的角度来分析,轿车的前置发动机起到一种安全屏障的作用,FR车的发动机是纵置的,而FF车的发动机多是横置的,两者比较,FR车在安全保障系数方面比FF 车高一些。
另外还有两种驱动形式:分别叫做后置发动机后轮驱动,即RR车及中置发动机后轮驱动,即MR车。
其中RR车与FF车很相似,只不过是将车的前后大调换而已。
这种形式似乎保持了F.F车的优点也消除了F.F车的缺点,但同时也会增添另外的麻烦。
首先变速器、离合器、油门等操纵杆要通过狭窄的车底,从车头驾驶员位置连通到车尾发动机的位置上,发动机移到后面使冷却问题不好解决,乘员厢前面失去了发动机做“安全屏障”,汽车前端要经过加固处理而使成本上升,目前只有象保时捷这样的高级跑车才用R.R形式,其它小车很少沾边。
不过对于有充分空间位置的大客车来讲,既能解决上述麻烦又能减低废气窜入车厢的程度,因此很流行R.R形式。
论述四轮驱动的形式和特点(三级)一、什么是四轮驱动?说到四轮驱动,总能使人们想起那些身材魁梧、威猛超群的越野车。
的确,四轮驱动的出现就是为了针对恶劣路况,征服那些两只车轮无法通过的险峻地形。
最初,四轮驱动是纯种越野车的专门配备。
但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汽车文化更加深入的认识,四驱车型通过性、爬坡性、转弯性能、启动和加速性能以及直线行驶性能都有较高的提升,虽说结构复杂、重量增加、成本升高、震动和噪音略有升高、油耗增加,但越来越多的车辆采用了四轮驱动系统。
四轮驱动,顾名思义是指汽车前后轮都有动力驱动,可以按照行驶路面状态的不同而将发动机输出扭矩按不同比例分布在前后所有的轮子上,遇到路况不好才不易出现车轮打滑,汽车的通过能力得到相当大地改善:对SUV、越野车来说,能提高越野路况的通过能力,而对轿车来说,则主要提高弯道的操控性能。
四轮驱动一般用4×4或者4WD来表示,注明这些符号的汽车就是有四轮驱动的功能。
二、为什么很多车辆需要四轮驱动呢?根本原因就在于,通常情况下四轮驱动比起两轮驱动,具有更高的通过性能,也就是指车辆通过复杂地形的能力。
当车辆行驶于复杂路况时,对于一辆普通的两驱车来说,一旦两个驱动轮中的任何一个车轮无论何种原因而失去行驶附着力的话,理论上讲,在不借助任何外力的情况下,车辆将无法继续前进。
车辆进行直线行驶时,两侧车轮的行驶距离是完全相同的,并无转速差异。
但在转弯时,如果继续保持这种行驶状态,将会对车辆造成严重的损伤,并且无法顺利通过弯道,原因是,车辆在弯道行驶时,外侧车轮行驶的距离要大于内侧车轮,由于通过的时间相等,所以两侧车轮之间存在转速差,所以不能采用刚性连接。
差速器的出现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差速器的差速原理是:弯道行驶时,车辆两侧驱动轮所受到的转动阻力是不同的,差速器的实际功能就在于消除两侧车轮的阻力差,也就是说,只有两侧驱动轮出现阻力差,差速器才会工作,并且差速器的“差速程度”与“阻力差”是成正比的。
汽车动力系统购车指南引擎类型和驱动方式的选择汽车动力系统购车指南:引擎类型和驱动方式的选择引言:在购买汽车时,选择合适的动力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动力系统决定了车辆的性能、燃油经济性以及驾驶体验。
其中,引擎类型和驱动方式是两个关键的选择因素。
本文将探讨不同类型的引擎和驱动方式,并提供购车指南,以帮助读者做出明智的决策。
一、引擎类型选择不同类型的引擎在燃油类型、功率输出和驾驶方式上存在差异。
根据需求和用途,下面列举了几种常见的引擎类型及其特点:1.1 内燃机引擎内燃机引擎分为汽油引擎和柴油引擎两种类型。
汽油引擎通常具有高转速、高功率输出以及平滑的加速响应,适用于追求操控性能的消费者。
柴油引擎则以高扭矩输出和燃油经济性著称,适合长途行驶和高载重需求。
1.2 混合动力引擎混合动力引擎结合了传统燃油发动机和电动机的优势。
它们可以提供更好的燃油经济性和环保性能。
混合动力车型适合经常在市区行驶的消费者,尤其是那些经常遇到交通拥堵、需要频繁起步和停车的用户。
1.3 纯电动引擎纯电动车辆使用电池驱动电动机,不产生尾气和噪音污染。
纯电动车型对环境友好,并且在城市交通中较为便利。
然而,它们的续航里程相对较短,充电设施可能受限,适合日常短途驾驶的消费者。
二、驱动方式选择车辆的驱动方式直接影响车辆的操控性、行驶稳定性以及驾驶体验。
以下是常见的驱动方式及其特点:2.1 前驱动前驱动是最常见的驱动方式,引擎的动力通过前轮传递。
前驱车辆具备良好的燃油经济性、操控性和占用空间利用率高等优势。
它们适用于大部分日常使用场景,如城市驾驶和家庭用车。
2.2 后驱动后驱动车辆的动力由后轮传递,使得车辆在加速和驾驶过程中更加稳定。
后驱车辆适用于追求驾驶乐趣、喜欢运动驾驶风格的消费者。
然而,后驱车辆通常在道路附着力较差的情况下容易失控,不太适合恶劣的驾驶条件。
2.3 四驱动四驱车辆具备优秀的操控性和通过能力,适用于越野和高性能领域。
四驱车辆的动力可以同时传递给四个车轮,在恶劣的驾驶环境下更为稳定和可靠。
汽车发动机前置后轮、前置前轮、后置后轮、前置全轮各驱动的布置有何特点汽车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的布置有何特点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简称前置后驱动(FR)。
其发动机布置在汽车前部,动力经过离合器、变速器、万向传动装置、后驱动桥,左后传到后驱动车轮,使汽车行驶。
这是一种传统的布置形式,其应用广泛适用于各类型汽车,如大多数的货车、部分轿车和部分客车都是采用这种形式。
汽车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的布置有何特点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简称前置前驱动(FF)。
发动机布置在汽车前部,动力经过离合器、变速器、前驱动桥,最后传到前驱动车轮,使汽车行驶。
这种布置形式在变速器与驱动桥之间省去了万向传动装置,使结构简单紧凑,整车质量小,高速时操纵稳定性好。
大多数轿车采用这种布置形式,但这种布置形式的爬坡性能较差,豪华一点的车一般不采用,而是采用传统的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
根据发动机布置的方向可以分为发动机前轮驱动和发动机前纵置前轮驱动。
汽车发动机后置后轮驱动的布置有何特点发动机后置后轮驱动简称后置后驱动(RR)。
发动机布置在汽车后部,动力经过离合器、变速器、角传动装置、万向传动装置、后驱动桥,最后传到后驱动车轮,使汽车行驶。
这种布置形式便于车身内部的布置,减少室内发动机的噪声,一般用于大客车。
汽车发动机前置全轮驱动的布置有何特点发动机前置全轮驱动简称全轮驱动(XWD)。
发动机布置在汽车前部,动力经过离合器、变速器、分动器、万向传动装置分别到达前、后驱动桥,最后传到前、后驱动车轮,使汽车行驶。
由于所有的车轮都是驱动车轮,因而提高了汽车的越野通过性能,这是越野汽车采取的布置形式。
以上资料由湖北合力吸污车(/)厂家工作人员编辑整理的!。
我们中的人,要么痴迷于操控灵敏的转弯和洒脱的漂移,要么钟情于驾驭复杂多变的艰难与崎岖,要么已经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爱车,要么仍在憧憬能够拥有一辆能够诠释自己灵魂的爱车,似乎只有体会和享受到这专属感的驾驶乐趣才能令循规蹈矩的生活更加生动、充满未知与挑战。
我们为之着迷的大多数纯正血统的汽车也固执地选择和秉承一种诠释其品牌灵魂的驱动方式进行生产,日复一日地等待并吸引发觉它们、驾驭它们的伯乐们。
【前驱、后驱、四驱盘点汽车的驱动形式】众所周知德国的奔驰和宝马是以造前置发动机后轮驱动的轿车闻名的,而大众几乎全系列平台都是前置前驱。
即便有四驱版本的存在,也是在前置前驱平台上开发出来的衍生产品。
而日系车也一样,丰田擅长造后驱车,像丰田皇冠、锐志、雷克萨斯系列车型等,都为后轮驱动。
而本田则擅长造前驱车,几乎所有的本田都是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的,就像大众一样,即便有四驱版本也只是从前驱平台上衍生出来的产品。
奥迪A6采用的quattro四轮驱动那什么是汽车驱动方式?汽车驱动方式是指发动机的布置方式以及驱动轮的数量、位置的形式。
前置前驱示意图最基本的分类标准是按照驱动轮的数量,可分为两轮驱动和四轮驱动两大类。
一般的车辆都有前、后两排轮子,其中直接由发动机驱动转动,从而推动或拉动汽车前进的轮子就是驱动轮。
本田CRV四驱结构图汽车的驱动方式有5种,分别为FF、FR、MR、RR、4WD。
除4WD以外的其他四种是以两个大写字母表示。
第一个字母是表示发动机安装位置;第二个字母是表示驱动轮。
前面的F是表示发动机前置(FRONT),M是中间的意思,发动机在前后车轮的中间位置(MIDPOINT),R是表示发动机后置。
名爵TF采用中置后驱后面的大写字母如果是F的话,意思为前轮驱动,R则表示后轮驱动。
4WD是四轮(wheel)驱动(drive)的缩写形式。
那我们分别来介绍一下这五种汽车驱动方式,让大家对车辆有个较直观的认识,首先来看一个FF车型,中文叫前置前驱车型。
一二三四几种常用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简介 驱动系统是电动汽车的核心,主要包括:电动机、驱动器以及控制部分。
根据应用电机的不同,目前正在应用或开发的电动汽车驱动系统主要有直流电动机驱动系统、感应电动机驱动系统、永磁电动机驱动系统、开关磁阻电动机驱动系统。
直流电动机驱动系统 在电动汽车领域最早使用的就是直流电动机。
直流电动机结构简单,易于控制,具有良好的电磁转矩控制特性,但是由于采用机械换向结构,维护困难,并产生火花,容易对无线电产生干扰,这对高度智能化的未来电动汽车是致命的弱点。
另外,直流电动机驱动系统体积大、制造成本高、速度范围有限、能量密度较低,这些都限制和妨碍了直流电动机在电动汽车中的进一步应用。
感应电动机驱动系统 交流三相感应电动机是应用得最广泛的电动机。
其定子和转子采用硅钢片叠压而定子之间没有相互接触的滑环、换向器等部件。
结构简单,运行可靠,经久耐用。
应用于电动汽车的感应电动机现在普遍采用变频驱动方式,常见的变频控制技术有三种:V/F控制、转差频率控制、矢量控制。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以脉冲宽度调制 ( PWM)方式实现V/F控制和转差频率控制,但这两种控制技术因转速控制范围小、转矩特性不理想,面对于需频繁起动、加减速的电动汽车不太适用。
近几年,电动汽车感应电动机主要采用矢量控制技术。
永磁电动机驱动系统 永磁电动机既具有交流电动机的无电刷结构、运行可靠等优点,又具有直流电动机的调速性能好的优点,且无需励磁绕组,可以做到体积小、控制效率高,是当前电动汽车电动机研发与应用的热点。
永磁电动柳驱动系统可以分为无刷直流电动机(BLDCM)系统和永磁同步电动机(PMSM)系统。
无刷直流电动机( BLDCM)系统具有转矩大、功率密度高、位置检测和控制方法简单的优点,但是由于换相电流很难达到理想扶态,因此会造成转矩脉动、振动噪声等问题。
对于车速要求不太高的电动汽车驱动领域,BLDCM系统具有一定的优势,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普遍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