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驱动形式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电动汽车的驱动形式
(1)第一种驱动形式。
为一种典型的电机中央驱动形式。
此种驱动形式是参考了传统内燃机汽车的驱动形式,发动机以驱动电机代替,离合器、变速器和差速器则不变。
(2)第二种驱动形式。
由于驱动电机能在较大的速度范围内提供相对恒定的功率.因此多速变速器可被一个固定速比减速器(即只有一挡,传动比恒定)代替,此时离合器也可省去,如图2-3所示。
此种驱动形式可以节省机械传动系统的质量和体积。
另外可以减少操作难度。
(3)第三种驱动形式。
与第二种形式类似,只是驱动电机、固定速比减速器和差速器被整合为一体,布置在驱动轴上。
此时,整个传动系统被大大简化和集成化,另外从再生制动的角度出发,这种驱动形式较容易实现汽车动能的回收再利用。
(4)第四种驱动形式。
取消了差速器,取而代之的是两个独立的驱动电机,每个驱动电机单独完成一侧车轮的驱动任务,称为双电机电动轮驱动形式。
当车辆转弯时,两侧的电机就会分别工作在不同的速度下,不过这种驱动形式需要更加复杂的控制系统。
(5)第五种驱动形式。
相较于第四种驱动形式,第五种进一步简化了驱动系统:驱动电机与车轮之间取消了传统的传动轴,变成电机直接驱动车轮前进,同时一个单排的行星齿轮机构充当固定速比变速器,用来减小转速和增强转矩,以满足不同工况的功率和转矩需求。
此种驱动形式称为内转子式轮毂电机驱动形式。
(6)第六种驱动形式。
完全舍弃驱动电机和驱动轮之间的传动装置后,轮毂电机的外转子直接连接在驱动轮上,此时驱动电机转速控制与车轮转速控制融为一体,称为外转子式轮毂电机驱动形式。
汽车的驱动型式
常见的驱动型式:
有4X2 6X2 6X4 6X6 8X4 等,
X前的数字表示车辆车轮总数,X后面的数字表示驱动轮数。
非驱动的叫轴,驱动的叫桥。
不论轴或桥,两端都有两个轮毂,前面的数字表示全部轮毂数,后面表示能驱动的轮毂数(注意不是轮胎数,一个轮毂也可以装两个轮胎。
并装双轮算一个轮子,一根车轴也就按两个轮子算)
把两个数字各除以2,就是汽车轴数与驱动轴轴数,如8X4指该车共有4轴,其中两轴是驱动轴。
货车的驱动轴都在后面
4X2前驱后驻车表示两轴车,前轮驱动,后轮驻动(刹车),这类车主要是微型轿车、小型轿车和部分的小型普通客车。
4X2后驱后驻车表示两轴车,前轮转向,后轮驱动、驻动。
该类车主要是面包车、客车、货车。
6X2单后驱单后驻车表示:
6X4双后驱双后驻车表示:
8X4双后驱双后驱车表示:
挂车是没有驱动,三轴的挂车驱动型式:6X6无驱三后驻半挂车。
前驱汽车原理
前驱汽车是一种汽车驱动形式,其原理是通过前轮驱动力来推动车辆前进。
在前驱汽车中,发动机和变速器位于车辆前部,动力从发动机传递到变速器,再通过传动轴传递到前轮,通过前轮的转动来推动车辆前进。
前驱汽车相对于后驱汽车而言,具有一些优势。
首先,由于发动机和变速器位于前部,使得整个车身重心向前移,提高了车辆的稳定性和操控性,尤其在湿滑路面和弯道行驶时更加稳定。
其次,前驱汽车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车辆空间,车辆内部空间更大,乘坐舒适度更高。
此外,前驱汽车还具有更低的生产成本和更高的燃油效率。
然而,前驱汽车也存在一些缺点。
由于驱动力和转向力都集中在前轮上,会造成前轮承受较大的负荷,容易出现轮胎磨损和悬挂系统损坏等问题。
此外,在高功率发动机和大扭矩条件下,前驱汽车容易出现轮胎打滑和驶离轨道等情况。
综上所述,前驱汽车通过前轮驱动力来推动车辆前进,具有稳定性高、空间利用率高和燃油效率高等优势,同时也存在前轮负荷大等缺点。
因此,在选择汽车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驾驶条件合理选择前驱汽车或者其他驱动形式的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的驱动方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定义国际电子技术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简称IEC)对混合动力车辆的定义为:“在特定的工作条件下,可以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能量存储器、能量源或能量转化器中获取驱动能量的汽车。
其中至少有一种存储器或转化器要安装在汽车上。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至少有一种能量存储器、能量源或能量转化器可以传递电能。
串联式混合动力车辆只有一种能量转化器可以提供驱动力,并联式混合动力车辆则不止一种能量转化器提供驱动力。
”混合动力汽车的驱动类型根据混合动力驱动的联结方式,混合动力系统主要分为以下三类:一是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
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一般由内燃机直接带动发电机发电,产生的电能通过控制单元传到电池,再由电池传输给电机转化为动能,最后通过变速机构来驱动汽车。
在这种联结方式下,电池就象一个水库,只是调节的对象不是水量,而是电能。
电池对在发电机产生的能量和电动机需要的能量之间进行调节,从而保证车辆正常工作。
这种动力系统在城市公交上的应用比较多,轿车上很少使用。
二是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
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有两套驱动系统:传统的内燃机系统和电机驱动系统。
两个系统既可以同时协调工作,也可以各自单独工作驱动汽车。
这种系统适用于多种不同的行驶工况,尤其适用于复杂的路况。
该联结方式结构简单,成本低。
本田的Accord和Civic采用的是并联式联结方式。
三是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
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的特点在于内燃机系统和电机驱动系统各有一套机械变速机构,两套机构或通过齿轮系,或采用行星轮式结构结合在一起,从而综合调节内燃机与电动机之间的转速关系。
与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相比,混联式动力系统可以更加灵活地根据工况来调节内燃机的功率输出和电机的运转。
此联结方式系统复杂,成本高。
Prius采用的是混联式联结方式。
根据在混合动力系统中,电机的输出功率在整个系统输出功率中占的比重,也就是常说的混合度的不同,混合动力系统还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一是微混合动力系统。
汽车底盘四大系统的类型、组成及其功用一.汽车传动系:1.类型:按结构和传动介质不同,汽车传动系的类型分为机械式、液力机械式、静液式、电力式等。
现代汽车上普遍采用机械式和液力机械式传动系。
2.组成:传动系由离合器、变速器、传动轴、万向传动装置和驱动桥组成。
其中驱动桥又包括:主减速器、差速器、半轴和桥壳。
3.传动系的功用:将发动机发出的动力按照需要传给驱动车轮。
4.传动系的布置形式::a .汽车的驱动形式:汽车的驱动形式通常用汽车车轮总数乘以驱动车轮数来表示。
b. 传动系的布置形式:1、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2、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3、发动机后置、后轮驱动4、越野汽车。
二.汽车行驶系:1. 类型:按结构形式的不同,汽车行驶系分为轮式行驶系、半履带式行驶系、全履带式行驶系、车轮——履带式行驶系。
2. 组成:轮式汽车行驶系一般由车架、车桥、车轮和悬架组成。
3. 行驶系的功用:a. 接受发动机经传动系传来的转矩,并通过驱动轮与路面间附着作用,产生路面对汽车的牵引力,以保证整车正常行驶。
b. 传递并承受路面作用于车轮上的各向反力及其形成的力矩。
c. 缓和各种冲击和振动,保证汽车平顺行驶,并且与汽车转向系很好地配合工作,实现汽车行驶方向的正确控制,以保证汽车操纵稳定性。
三.汽车转向系:1. 类型:按转向能源的不同,汽车转向系分为机械式转向系和动力式转向系两大类。
2. 组成:机械式转向系由转向操纵机构、转向器和转向传动机构三部分组成。
3. 转向系的功用:改变和保持汽车的行驶方向。
四.汽车制动系:1. 类型:按功用汽车制动系可分为行车制动系、驻车制动系、第二制动系和辅助制动系。
a. 行车制动系是使行驶中的汽车减速甚至停车的一套专门装置,在行车过程中经常使用。
b. 驻车制动系是使已停驶的汽车驻留原地不动的一套装置。
c. 第二制动系是在行车制动系失效的情况下保证汽车仍能实现减速或停车的一套装置。
d. 辅助制动系是在汽车下长坡时用以稳定车速的一套装置。
汽车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汽车性能的要求不断提升,汽车的驱动方式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在本文中,我将简述汽车常见的驱动方式及其英文缩写,并根据深度和广度要求,对这些驱动方式进行全面评估。
1. 前驱方式(Front-Wheel Drive,简称FWD)前驱方式是指汽车的发动机动力通过前轮传输到地面,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车辆重量分布均衡,使得车辆更容易控制并且燃油效率更高。
然而,前驱方式在强大动力和高速驾驶时会出现转向倾向,影响了车辆的稳定性。
2. 后驱方式(Rear-Wheel Drive,简称RWD)后驱方式是指汽车的发动机动力通过后轮传输到地面。
相对于前驱方式,后驱方式的车辆在转向时更加稳定,但在低附着力路况下易出现打滑情况。
后驱方式车辆的操控性和加速性能较好,适合运动驾驶。
3. 全驱方式(All-Wheel Drive,简称AWD)全驱方式是指汽车的所有轮子都能接受发动机动力,根据实际路况智能分配驱动力来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牵引力。
全驱方式的优势在于适应性强,能够适应各种路况,但在燃油效率上可能会略逊于前驱或后驱方式。
4. 四驱方式(Four-Wheel Drive,简称4WD)四驱方式与全驱方式类似,但通常是指通过手动开关或者电子控制来实现前后桥联动,使得车辆在越野等特殊路况下能够提供更强的牵引力。
四驱方式适合于越野和恶劣路况下的行驶,但在普通路况下可能会降低燃油效率。
总结回顾:通过对汽车常见的驱动方式及其英文缩写的简述和评估,我们可以了解到每种驱动方式都有其优势和劣势,适用于不同的驾驶需求和路况。
对于普通城市驾驶,前驱方式和全驱方式可能更加适用;而对于运动驾驶或者越野行驶,后驱方式和四驱方式可能更具优势。
在选择汽车时,需要根据自己的驾驶习惯和实际需求来进行选择。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汽车的驱动方式是影响汽车性能和行驶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汽车的驱动方式可能会有更多的创新和发展,以满足人们对驾驶体验和安全性的不断提升的需求。
除了发动机,变速箱,车桥等,卡车的驱动形式也对卡车的装载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所谓驱动方式,是指发动机的布置方式以及驱动轮的数量、位置的形式。
卡车一般均采用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的布置方法。
卡车常见的驱动形式有4×2、6×2、6×4、6×6、8×4等,“×”前的数字表示汽车车轮总数,“×”后面的数字表示驱动轮数,并装双轮算一个轮子,一根车轴也就按两个轮子算。
把两个数字各除以2,就是汽车轴数与驱动轴轴数,如8×4指该车共有4轴,其中两轴是驱动轴。
图为沃尔沃FH系列不同驱动形式的底盘布置汽车的用途、总质量和对车辆通过性能的要求等是影响选取驱动形式的主要因素。
驱动轮数的增加能够提高卡车的承载能力和通过能力,但驱动轮数越多,汽车的结构也越复杂,整备质量和制造成本也随之增加,同时也使汽车的总体布置工作变得困难。
4×2车型:图为4×2牵引车底盘图为北奔4×2牵引车一般总质量较小的车辆采用,4×2底盘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但承载能力不高,货物装载量有限。
6×2车型:6×2型式又可细分为双前桥型、中间提升桥和后提升桥三种,目前市场上较为常见的是双前桥车型。
图为6×2载货车底盘提升桥车型所谓提升桥,是应用在悬浮桥车上的一种辅助承载桥。
它能够根据载荷大小而抬起或放下。
一般在重载时放下,起到提高卡车承载力和减少对路面磨损的作用。
在空载或少量载货时抬起,减少道路摩擦阻力,节省燃料消耗。
采用提升桥的车辆由于采用双后轴,后桥的承载能力好,且整车制动效率高。
图为斯堪尼亚后提升桥牵引车图为斯堪尼亚悬浮桥气囊提升装置图为欧曼中间提升桥牵引车但在我国,许多司机使用不规范,在重载时不将悬浮轴放下,对路面造成了严重的损坏,这让悬浮桥成了昂贵的备胎架,不能发挥出自身的优势。
悬浮桥载货车在某些地区受到限制和反对,国家发改委也不再批准新的公告产品。
汽车构造习题附答案(陈家瑞下)(总4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十三章汽车传动系统概述一、填空题1.汽车传动系主要是由离合器、变速器、万向传动装置、主减速器、差速器和半轴等装置组成。
2.按结构和传动介质的不同,汽车传动系的型式有_机械式、_液力机械式、静液式(容积液压式)和电力式等四种。
3.机械式传动系由_离合器_、_变速器_、_万向传动装置和_驱动桥等四个部分构成。
4.汽车的驱动形式为4X4,表明共有4个车轮 4 驱动。
5.汽车传动系的基本功用是将发动机发出的动力传给驱动车轮。
二、解释术语1.汽车型号后的标记4×2、4×4、6×6汽车的车轮数×驱动轮数,第一个数字代表汽车的车轮数,后一个数代表驱动轮数,如EQ2080(原EQ240)E型汽车有6个车轮,而6个车轮都可以驱动,即表示为6×6。
2.驱动力发动机发出的转矩经过传动系传给驱动车轮,驱动车轮得到转矩便给地面一个向后的作用力,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地面给驱动车轮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就是驱动力。
(×)五、问答题1.汽车传动系的功用是什么汽车传动系的作用是将发动机发出的动力通过变速、变扭、变向传给驱动车轮。
2.应具有哪些功能1)减速和变速功能——减速用以降速增扭,因为车用发动机输出的最大转矩较小、而转速又很高,如果将这一转速和转矩直接传给驱动车轮,车轮转速过高,且车轮产生的牵引力矩又过小,不足以克服阻力矩,使汽车无法运动,所以必须减速增扭。
变速用以改变行车速度,以便与经常变化的使用条件(包括汽车实际装载质量、道路坡度、路面状况、交通情况等)相适用,使发动机在最有利转速范围内工作。
2)实现汽车倒驶——发动机不能倒转,而在变速器内设置倒挡。
保证在发动机旋转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实现汽车的倒向行驶。
3)必要时中断动力传动——如发动机起动、换挡、制动时,发动机不熄火,而通过分离离合器或变速器挂空挡来实现汽车的短暂停歇。
汽车的发动机布置与驱动方式有多种,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类型:
1.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FF):这是最常见的发动机和驱动方式,发动机位于车
辆前部,前轮负责驱动和转向。
这种布局可以提供更好的乘坐空间和操控性能。
2.前置发动机后轮驱动(FR):发动机位于车辆前部,后轮负责驱动,这种布局
在驾驶体验上更为运动,通常在高性能车型上使用。
3.中置发动机后轮驱动(MR):发动机位于车辆中部,后轮负责驱动。
这种布局
主要用于高性能车型,例如保时赛车的Cayman。
4.后置发动机后轮驱动(RR):发动机位于车辆后部,后轮负责驱动。
这种布局
在跑车中更为常见,例如保时捷911。
5.全轮驱动(AWD或4WD):所有车轮都由发动机驱动。
这种布局提供了更好
的牵引和操控性能,通常用于需要高牵引力或越野能力的车辆。
每种发动机布置和驱动方式都有其特性和适用场景,选择哪种取决于车辆的用途和设计目标。
1、全时四驱(Full-Time 4WD)指的是车辆在整个行驶过程中一直保持四轮驱动的形式,发动机输出扭矩以固定的比例分配到前后轮,这种驱动模式能随时拥有较好的越野和操控性能,但不能够根据路面情况做出扭矩分配的调整,并且油耗较高。
2、分时四驱则(Real-Time 4WD)是由电脑芯片控制两驱与四驱的切换,在正常路面,车辆以两轮驱动模式行驶,遇到越野路面或者车轮打滑时,电脑将探测并自动将动力分配到另外两轮。
对于分时四驱模式而言,控制程序的优劣会影响到驱动形式切换的智能化。
3、还有一种是由驾驶员手动控制以切换驱动形式的兼时四驱(Part-Time 4WD)。
4、适时四驱所谓适时四驱,如果单纯从字面来理解,就是指只有在适当的时候才会的四轮驱动,而在其它情况下仍然是两轮驱动的驱动系统。
这个名称是有别于需要手动切换两驱和四驱的分时四驱,以及所有工况下都是四轮驱动的全时四驱而来的。
相比全时四驱,适时四驱的结构要简单得多,这不仅可以有效也降低成本,而且也有利于降低整车重量。
适时四驱的缺点仍然是存在的,目前绝大多数适时四驱在前后轴传递动力时,会受制于结构本身的缺陷,无法将超过50%以上的动力传递给后轴,这使它在主动安全控制方面,没有全时四驱的调整范围那么大。
代表车型:CRV、RAV4、现代ix35(超过40码自动进入双驱模式)。
分时四驱它的优点是结构简单。
但缺点也非常明显,一是电脑切换两驱与四驱的时间较长,操作起来非常麻烦,而且遇到恶劣路况不能迅速反应,往往错过了脱困的最佳时机;二是因为分时四驱没有中央差速器,所以不能在硬地面(铺装路面)上使用四驱系统,特别是在弯道上不能顺利转弯,给行车安全造成较大隐患。
装配车型:雪佛兰科帕奇、荣威W5全时四驱是使汽车四个车轮一直保持有驱动力的四驱系统。
其因为具备了中央差速器,所以避免了分时四驱系统不能在硬地面使用的弊端,而且由于车辆的四个车轮随时都具有驱动力,所以即使遇到恶劣路况,也不需要驾驶者涉入,直接就能起作用,比分时四驱更加可靠。
当前汽车的驱动方式及其特点当前汽车主要有四种驱动方式:前驱、后驱、全驱和电动驱动。
每种驱动方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1. 前驱(Front-Wheel Drive,简称FWD):前驱是指发动机的驱动力通过前轮传导到地面上。
前驱是目前市场上最普遍的驱动方式,有很多原因支持其普及。
前驱的一个主要优势是成本相对较低。
由于不需要传动轴和差速器等复杂的传动系统,车辆的制造成本相对较低。
此外,前驱也可以提供更好的燃油经济性,因为前轮驱动的车辆的重量通常更轻,相对燃料消耗也较低。
前驱车辆的操控性也具有一定优势。
由于大部分车辆的重量集中在前部,前驱车辆的前轮可以提供良好的操控性能和车辆的稳定性。
此外,前驱车辆在湿滑路面上也比较容易保持抓地力。
然而,前驱的一个主要缺点是悬挂系统容易受到驱动力的干扰。
由于驱动力和悬挂系统在前轮上相互作用,前驱车辆在加速时可能会有明显的扭转和抬头,从而导致悬挂系统的影响。
2. 后驱(Rear-Wheel Drive,简称RWD):后驱是指发动机的驱动力通过后轮传导到地面上。
后驱曾经是大多数汽车的标配,但目前市场份额有所下降。
仍然有一些特定的场景,后驱仍然是最佳选择。
后驱车辆在动力传输方面具有优势。
发动机的驱动力通过后轮传导到地面上,这使得后驱车辆在弯道驾驶和加速时可以提供良好的平衡和动力输出。
后驱车辆的重心通常较低,能够提供更好的操控性。
后驱车辆还具有良好的耐久性。
后驱车辆的动力系统相对简单,并且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布局使得车辆的散热性能更好。
这使得后驱车辆适合长途行驶和大型载重。
然而,后驱车辆的成本相对较高。
后驱车辆需要传动轴和差速器等复杂的传动系统,这使得后驱车辆的制造成本相对较高。
此外,后驱车辆在湿滑路面上的抓地力也相对较差。
3. 全驱(All-Wheel Drive,简称AWD):全驱是指车辆的所有轮胎都能接受发动机的驱动力。
全驱系统通常通过传动系统的控制来分配驱动力到前后轮或左右轮。
汽车的驱动方式为了满足不同使用要求,汽车的总体构造、布置与驱动方式是不同的。
按发动机和各总成相对位置的不同,现代汽车的布置与驱动方式通常有如下5种。
它们是广泛应用在小型车上的前置前驱(FF);大部分货车、小型客车及部分高级轿车使用的前置后驱(FR);在高性能跑车、大型客车上应用广泛的中置后驱(MR)和后置后驱(RR);以及过去只用在越野车上而现在渐渐普及的四轮驱动(4WD)。
1、前置后驱(FR)即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这是一种传统的发动机布置与驱动方式。
国内外的大多数货车、部分轿车和部分客车都采用这种形式。
采用这种驱动方式的汽车,它的前轮承担转向,后轮承担驱动,发动机输出的动力通过离合器、变速器、传动轴输送到后驱动轿上,并在此得到减速增扭后传送到左、右半轴上,驱动后轮使汽车运行。
优点是前后轮各司其职,转向与驱动分开,负荷分布比较均匀;缺点是由于传动轴从前面的发动机一直传到后桥上,使车内地板中间凸起,车内座椅不好布置。
2、前置前驱(FF)即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这是20世纪70年代末才真正兴起和在技术上逐渐完善的驱动形式,现在大多数中小型轿车都是采取这种方式。
它将变速器之后的东西都往前挪,变速器与驱动桥做成一体,固定在发动机旁将动力直接输送到前轮上,前轮同时承担了转向和驱动两个重任,省去了长长的传动轴,缩短了传递动力的距离,减少功率传递损耗也就相应节省了燃油。
FF驱动方式具有较多的优点:操纵机构简单、发动机散热条件好;没有纵向传动轴,轿车地板不必为它凸起一条通道,有利车厢内的布置;车架不必为后桥腾出空间位置,可以降低车身高度,有利于行车的稳定性;发动机横置缩短了发动机舱的长度,有利于汽车的小型化,而在汽车总长不变的情况下能增大客舱的长度和空间;前轮成为驱动轮,变成了“拉”着汽车前进,有利于方向控制。
其缺点是:上坡时汽车质量后移,使前驱动轮的附着质量减小,驱动轮易打滑;下坡制动时则由于汽车质量前移,前轮负荷过重,高速时易发生翻车现象。
汽车驱动电机的类型及特点
汽车驱动电机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直流电机:直流电机是最早被应用于汽车驱动电机的一种电机。
它具有结构简单、控制容易、启动扭矩大等特点,但它的效率低和维护成本高是它的缺点。
2. 永磁同步电机:永磁同步电机具有高效率、低能耗、高功率密度、响应速度快等优点,但是稳态性能受电机转速和工作温度的影响较大,同时价格相对较高。
3. 风冷异步电机:风冷异步电机是一种无需水冷却的电机,具有结构简单、维护成本低等优点,但是由于异步电机本身的劣势(启动扭矩较低),在需要大启动扭矩时会出现短暂的动力不足现象。
4.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是一种新型的电机,具有响应速度快、高效率、高功率密度等优点,但是整体成本较高。
这些不同类型的电机各有优缺点,汽车制造商需要根据不同的车型、用途以及价格等因素进行选择。
我们中的人,要么痴迷于操控灵敏的转弯和洒脱的漂移,要么钟情于驾驭复杂多变的艰难与崎岖,要么已经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爱车,要么仍在憧憬能够拥有一辆能够诠释自己灵魂的爱车,似乎只有体会和享受到这专属感的驾驶乐趣才能令循规蹈矩的生活更加生动、充满未知与挑战。
我们为之着迷的大多数纯正血统的汽车也固执地选择和秉承一种诠释其品牌灵魂的驱动方式进行生产,日复一日地等待并吸引发觉它们、驾驭它们的伯乐们。
【前驱、后驱、四驱盘点汽车的驱动形式】众所周知德国的奔驰和宝马是以造前置发动机后轮驱动的轿车闻名的,而大众几乎全系列平台都是前置前驱。
即便有四驱版本的存在,也是在前置前驱平台上开发出来的衍生产品。
而日系车也一样,丰田擅长造后驱车,像丰田皇冠、锐志、雷克萨斯系列车型等,都为后轮驱动。
而本田则擅长造前驱车,几乎所有的本田都是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的,就像大众一样,即便有四驱版本也只是从前驱平台上衍生出来的产品。
奥迪A6采用的quattro四轮驱动那什么是汽车驱动方式?汽车驱动方式是指发动机的布置方式以及驱动轮的数量、位置的形式。
前置前驱示意图最基本的分类标准是按照驱动轮的数量,可分为两轮驱动和四轮驱动两大类。
一般的车辆都有前、后两排轮子,其中直接由发动机驱动转动,从而推动或拉动汽车前进的轮子就是驱动轮。
本田CRV四驱结构图汽车的驱动方式有5种,分别为FF、FR、MR、RR、4WD。
除4WD以外的其他四种是以两个大写字母表示。
第一个字母是表示发动机安装位置;第二个字母是表示驱动轮。
前面的F是表示发动机前置(FRONT),M是中间的意思,发动机在前后车轮的中间位置(MIDPOINT),R是表示发动机后置。
名爵TF采用中置后驱后面的大写字母如果是F的话,意思为前轮驱动,R则表示后轮驱动。
4WD是四轮(wheel)驱动(drive)的缩写形式。
那我们分别来介绍一下这五种汽车驱动方式,让大家对车辆有个较直观的认识,首先来看一个FF车型,中文叫前置前驱车型。
汽车驱动电机的原理是什么
汽车驱动电机的原理就是利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从而驱动车辆进行运动。
汽车驱动电机通常采用直流电机或交流电机。
直流电机的原理是根据洛仑兹定律,当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产生一个磁场,而受到磁场作用的导体将会受到一个力的作用,导致引起转动。
直流电机通过电源提供电流,然后通过电刷与电枢之间的电流进行交流,形成磁场和力的作用,从而带动转子进行转动。
交流电机的原理是基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洛仑兹定律。
交流电机通过提供交流电源,使电流通过电枢产生一个旋转的磁场。
该旋转磁场与电枢内的磁场相互作用,产生一个转动力矩,从而带动转子进行转动。
随着技术的发展,汽车驱动电机逐渐采用无刷电机。
无刷电机相较于传统的直流电机和交流电机,具有更高的效率和寿命。
无刷电机的原理是通过永磁体产生固定的磁场,并通过传感器实时感知转子位置,控制电流与磁场的相互作用,从而实现高效率的驱动能力。
无论是直流电机、交流电机还是无刷电机,他们都采用了电能到机械能的转化原理,通过电流与磁场的相互作用,实现车辆的驱动运动。
最近总是有人问我说自己的车是前驱还是后驱为什么这么设计等等!还有为什么有的四驱车的前轮半轴离合器总是坏。
汽车的驱动形式最基本的就是后轮驱动,这一点也许让一些车迷惊讶,后轮驱动不是用在高级车上的吗?但事实的确如此。
在二战以前几乎所有的汽车都是后轮驱动。
采用后轮驱动的原因在当时决不是故意将驱动轮和转向轮分开以提高驾驶乐趣,而是出于一种很直接的思维方式,怎么说呢,就好象现代自行车必然是后轮驱动的一样。
同时,以当时的悬挂和传动系统的制造水平根本无力制造什么驾驶乐趣。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前轮带动的汽车已经成为现代汽车的主流,而后轮驱动的汽车一般只出现在较高级的房车和较注重操控乐趣的汽车上。
(用来负重的商用车也多为后轮驱动,因为负重后前轮的下压力减轻,前轮驱动容易出现打滑的现象)
为什么需要FR?
后轮驱动(REAR WHEEL DRIVE),就是单由一对后轮把引擎的动力传到地面。
除此以外,引擎的布局直接影响后驱车的操控特性。
FR的优点相对于其余两款后轮驱动的汽车(MR、RR)在于车型限制少,可以制造单厢车型(早期的MPV就用此类设计,大众即将投产的MICROBUS也有一款FR车型两厢式(BMW的紧凑3系和大名鼎鼎的X5!!!!!)、三厢车和敞蓬车(例子太多了………..)车身的轴距宽容度高,有较高的载客弹性。
车身重量分布平均,提高操控性和车身稳定性。
故此,在FF以外,FR是车厂的必然选择。
日常接触的FR车实在太多BMW E46/E36 3系,凌志IS200/GS300,他们都有良好的操控表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都有良好的重量分布,前后轴的负重比例接近50:50,这使得车身的摆动减低,换言之驾驶者更容易掌握和控制汽车的动态。
清脆的转向反应:
就算对汽车结构认识不深,先驾驶前轮带动汽车,再转架FR车,通常第一反应是感到方向盘的感觉变得准确而敏锐,转向感觉清脆而利落。
了解过FR的机械结构便不难明白这点。
前轮是负责转向的机构,它需要一套极其精确的控制上下和转向活动几何的悬挂系统,让轮胎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紧帖路面,才能把转向的工作做好,前置发动机的一个优点是凭借引擎和排挡箱的重量将轮胎紧紧压向路面,不管是上坡下坡或者平坦的路面都如此。
只要悬挂及转向系统设计精良,转向效果已经有一定的保证。
理想的重心编排:
这里要澄清一个概念性的问题,所谓前置引擎,实际上是很笼统的说法,因为前轮驱动和后轮驱动的前置引擎方式本身已经大有不同。
首先,从左右轮的轮毂相连成为一条界线,引擎和排挡箱安放在这条线的前与后已经对操控性造成了极大的分别。
为了缩小引擎和排挡箱所占用的空间、缩短传动行程,前轮驱动的汽车必然采用横置引擎,因为受传动轴的限制,引擎大多被安置在这条界线之前;即是说,全车最重的部件是悬挂在前轴之前!像标致和丰田特别将引擎和排挡箱向后倾斜,籍此将重量转移,但极其量也只能将重心拉后到传动轴的正上方。
FR汽车,无论采用直列或V型还是水平对向引擎,均会作纵置摆放,引擎便能设定在轮毂界线的上方。
排挡箱摆放在其后,这样安排可以称做前中置引擎。
如此,重量集中在前后轴中间偏前的位置,当驾驶者和乘客上车后,前后轴所承受的重量就接近相等了。
(说到这里插一句,以传统的定义来说,引擎放在前轴之前为前置引擎;放在前轴与后轴的中间为中置引擎,放在后轴之后为后置引擎,所以象S2000这类前后悬长很短的跑车虽然看似FR布局,可是严格来说已经可以列为MR跑车,最起码在操控特性上已经拥有MR的特性,而BMW虽然用了这种布局形式,
可是因为它的车长和轴距都相对较短,全车的重心集中感相对较弱,所以在感觉上它仍似一部传统的FR)在刚才提到的前轮传动z轴,是最影响转向系统操作的东西。
传动轴的两端各有一组万向节UNIVERSAL JOINT),车轮转向角度越大,所受的扭力也就越大,并且超过某个角度后,转向便会变得困难,因此前轮带动汽车较后轮驱动汽车有更大的摆动幅度。
其次FF车的前轮与引擎动力相连,只要一踩油门,前轮就会出现扭力转向,出现抢呔或者汽车偏离原本的转向角度;后驱车自然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
实战焦点—油门和制动!我一直在琢磨如何形容FR的特性,想来想去也许始终只有两个字最贴切—好玩!好玩是缘于动力是从后边推着车子走。
这种感觉可以好玩。
当然,也可以很危险!因为FR倾向于转向过多,所以驾驶FR的重点是如何善于使用转向过多来帮助入弯,诀窍在于油门。
有机会的话,各位可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一片很大很大很大很大的空地上(能撒满水更棒),保持约90度的转向角度,先保持油门行车,然后再逐渐加深油门,这时自然可以感受到车尾开始外走的感觉,再突然加大油门,突如其来的强大扭力会破坏原有的抓着力,车尾便向外甩。
这说明后驱车的动态是受油门的控制,当突然的扭呔、制动、收油,原本的惯性就会被破坏,动态平衡也会被打破。
驾驶FR车转弯,首先要感受前轮的抓着力,同时要用心感受来自后轮的动力,以细微的油门动作保持车身的动态平衡直至通过APEX,(这是最重要的,因为完全放开油门汽车会因牵引力不足而不愿入弯,而如果油门过大就会突破后轮的抓着极限,造成甩尾!)要尽量发挥车架和轮胎本身的性能,而不要轻易的作离谱的动作妄图将车强行拉入APEX。
到达APEX以后开始加油,若车尾走出原来的轨迹,就用油门来调节车身的动态。
FR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有很多朋友赛车看多了,驾车时每每喜欢LATE BRAKE 入弯,这种动作在驾FR时是万万要不得的。
这也是驾FR和FF的一个很大的区别,驾FR在入弯前必须适当的减速和转挡,有两种情况必须杜绝:其一不能太迟制动,其二不能让车辆出现转向不足,两样都会导
致车辆的失控。
关于转档有一点说明:
因为汽车分手排和自排,如果是自排车因为排挡的逻辑更倾向于保护发动机,在高转速工作时回拒绝转入低档,这常常会导致OVERSPEED入玩。
而手排车也要小心,有些朋友喜欢用ENGINE BREA,即转入低档利用引擎的摩擦力来降低车速,但必须指出的是,在过高的发动机转数下转入低档会造成后轮的锁胎,有可能未入弯车辆就失控了。
早制动虽是定论,但必须配合适当的解除制动时机才行,如果开始打方向入弯,如果此时还在制动,就会加重前轮的负荷,形成转向不足。
再继续打方向同时松开制动器却立刻变成转向过多。
如果已经甩尾过度需要救车,首先反向扭呔是必须的,但救车是否成功关键还在右脚上!制动或完全收油都会突然间令前轮阻力增大,势必令甩尾加剧。
反而需要保持轻微的加油和松油动作,让车尾重拾抓着力,车身便容易再次受挫。
不过若甩到无可挽救的地步,那----
就求上帝保佑吧!! <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