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卷]甘肃省兰州一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87.00 KB
- 文档页数:10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3.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戏曲脸谱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戏曲脸谱,是戏曲文化现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历史内容。
戏曲脸谱不仅仅是供悦目的,而且是戏曲艺术家与观众进行对话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文化语言。
正是习惯成自然的民族文化习俗和生活习俗给了这种特殊语言以约定俗成的语义,赋予它多方面的表现功能。
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又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因此,道德化成为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
在这浓重的道德化的文化氛围中生长的戏曲艺术当然也充满了道德化的色彩。
儒家强调忠、孝、节、义,这在戏曲中有充分体现。
戏曲的道德化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药人寿世的教化功能等方面。
戏曲脸谱着重表现人物性格、品德,寓褒贬,别善恶,充满着浓厚的道德评价色彩,这正是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内容在戏曲脸谱中的体现。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对戏曲脸谱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共识,如脸谱色彩的红表忠勇、黑表刚直、白表奸邪、蓝表威猛、黄表阴狠、绿表强悍、紫表耿介等。
戏曲综合了多门类传统艺术成果的同时,也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
从诗歌中引进了“意象”“意境”“趣味”等;从绘画中引进了“神似”“形似”“虚实”等;从小说中引进了“真假”等。
戏曲脸谱的审美意识同样也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的影响。
脸谱的勾画创作和中国书法的书写创作有相似之处。
书法是从一撇一捺的文字书写中产生的艺术形式,脸谱则是从一勾一抹的人物化妆中产生的艺术形式,两者在创作程序上都表现出很强的程式化特征,正所谓无法不成谱。
两者在用笔方式上也有相似之处,都讲究线条流畅而有力度,节奏鲜明而神采飞扬。
(新课标Ⅱ版)2014届高三语文名校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第01期)专题07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含解析)1.(2014届东北三省四市协作体高三等值诊断联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高等教育在教育模式上有欠缺,在课程设置上也有诸多不足,加之要偿还基础教育的欠债,因此难免左.支右绌...。
B.目前,中国排协正紧锣密鼓地选拔中国女排主教练,呼声最高的郎平,对是否参加女排主教练选拔一事讳莫如深....。
C.当中产阶级以暴力应对房产跌价、文人以暴力对待观点分歧时,要求小贩和城管相敬如...宾.,就显得有点儿幼稚了。
D.“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我们要刻苦学习,积极进取,以古人为楷模,焚琴煮鹤....,磨炼坚强的意志。
2.(2014届甘肃兰州一中高三上期中)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我们在欣赏《前赤壁赋》的华美华辞时,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其中蕴涵的哲理,从而进一步领略苏东坡自由的精神境界,则恐有买椟还珠....之憾。
B.由山东和内蒙古联合培养的运动员韩刚,不仅为内蒙古代表团夺得了本届全运会的首枚金牌,也因为双记分制度使山东分到半块金牌,可谓一举两得....。
C.自从出版了《决战》这部长篇小说,他便一发而不可收拾.......,连续创作了几部历史题材的小说。
D.“欲写龙湫难下笔,不来雁荡是虚生。
”当游览到雁荡山大龙湫瀑布时,人们真有种乐此不疲....,不愿离去的感觉。
3.(2014届甘肃临夏中学高三上期中)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现在的90后,总以为平淡的乡村生活是下里巴人....的常态,殊不知,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在向往着这样的生活。
B.伦敦奥运会也许是“超级丹”的最后一届奥运会,所以这个冠军意义非凡,这很可能是他的奥运收官之作....。
C.三国时,人民选择逃离,必然与曹操的残暴有关。
荆州是逃难者的乐园,来自徐州的难民对曹操的暴行更是没齿难忘....。
甘肃省兰州一中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答案填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Ι卷阅读题(64分)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的本义只是指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
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
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而古文经学派则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官书用二尺四寸之简书之”,所以称作“经”。
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
《春秋》属于“经”,简长二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了一半;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写。
即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
可见,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格式。
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
《论语》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
当初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受教的时间长,要记的文字多,采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
作为官方发表的文书和“经”,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人所用书桌的宽度差不多了。
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尺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
而“袖珍本”则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踞也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了,与读者更接近了。
从作用上看,《论语》既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终生涵咏。
汉代最初级的读物《仓颉篇》《急就篇》等都是识字课本。
以《急就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
甘肃省兰州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说明: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2卷〔表达题〕两局部。
总分为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1卷〔阅读题,共48分〕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一小题2分〕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不管触屏手机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你手指下的东西,一支笔也罢,一片树叶也罢,摸起来全像玻璃。
因为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赋予虚拟物体以真实的质地感。
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还处于初步阶段,味觉和嗅觉如此还完全没有。
下一步我们将有望进入超级触屏的时代。
未来,虚拟事物将更加逼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
在指尖这么小的方寸之地,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唯有借助触幻觉。
有一种触幻觉叫电振动,这一现象是在1953年偶然发现的。
一天,美国化学家爱德华·马林克罗德特接触了一个黄铜制的插座,他注意到,当灯亮时,其外表给人的感觉好似要粗糙些。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发现正是微弱的交流电导致了这种幻觉。
我们知道,交流电以某种准确的频率振荡。
当你把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由于静电吸引,在你手指皮肤下面就有电荷堆积起来。
电荷的数量将随着交流电一起振荡,所以在你手指和屏幕之间的静电吸引力也随着时间变化。
当手指在屏幕上移动时,这个静电力将吸住你手指的皮肤,阻碍它移动:由于静电力是周期性变化的,这将诱导你手指上的皮肤也发生周期性振动。
这种轻微的振动将会被手指上的触觉感受器探测到。
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外表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
测试明确,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后,只交回答题卡。
第Ⅰ卷 阅读题(共 54分) 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 高华平 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体形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佛经文本的文体形式及传播方式,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体的存在形态并促成新文体的产生。
汉传的佛经文献主要由梵文写成,因此中土的佛教徒接受佛经,首先就要面对梵文。
梵文为拼音文字,古印度人创立了一种关于梵文拼写规则的理论叫“声明论”。
这种“声明论”传入中国以后,即被汉地文人摹拟于佛经的转读,并因此发明了“四声”。
陈寅恪指出,正由于佛经传译使印度“声明论”在中土传播,文人们“于是创四声之说,并撰作声谱,借转读佛经之声调,应用于中国之美化文”,而这种注重汉字声律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诗歌创作,便使中国诗歌固有的通过节奏、韵步求和谐的路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以追求文字平仄交替、低昂互节效果的新诗体——“近体诗”或“格律诗”——史书一般称此为“永明体”。
“永明体”的出现,是中国诗歌体裁发生的一次根本的变化,它彻底改变了中国古代文体原有的发展方向。
此外,在佛教经典文本形式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小说文体也由先秦两汉记“街谈巷语”的“谈丛”,变成为一种以故事情节取胜的叙事文学体裁。
赞颂、传记体裁,前者转变成了韵散兼行的形式,后者则变成了具有一定传奇色彩的“游记”或“旅行记”。
当然,最能反映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体发生影响的,是从中古时代起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具有模拟佛经文体性质的、宣传经义或世俗故事以吸引信众的新文体、俗文体,重要的如变文、俗赞、偈颂、戏曲等。
例如“变文”是“讲唱”的。
讲的部分用散文;唱的部分用韵文。
兰州一中2014-2015-2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二语文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I卷(阅读题共54分)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王泽民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
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地应用,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
《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
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著名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尚书•洪范》记载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了。
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朱熹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
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
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
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甘肃省兰州一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满分150分钟,考试时间150分钟,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39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韶.(sháo)华蹊.(qī)跷祓.(fú)除爱憎.(zēng)分明B.诘.(jié)问机械.(jiè)偌.(nuò)大蛊.(gǔ)惑人心C.熨.(yù)帖棕榈.(lǚ)裨.(pí)将号.(háo)啕大哭D.装载.(zǎi)羞赧.(nǎn)滂.(pāng)沱卷帙.(zhì)浩繁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暮霭懊恼视若草芥百废待新B.鉴诫口讷悬梁刺股罄竹难书C.橘子穿凿芸芸众生喟然长叹D.福祉脚踝首曲一指以逸待劳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暴力袭击非但没有使国人,反而增强了国人万众一心战胜困难的凝聚力。
②到记者发稿时,在这次煤矿瓦斯爆炸事件中已有16人遇难,4人失踪,及善后工作仍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③针对巴以双方冲突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发表谈话,双方保持克制态度。
④李秀英在日本法庭一审胜诉,是一次突破,也是对正义的。
⑤有的地方的“政绩工程”脱离现实,浪费财力,群众没受益,加重了负担。
A.萎缩抢救督促伸张不仅/反而B.畏缩营救敦促声张不但/而且C.畏缩营救敦促伸张不仅/反而D.萎缩抢救督促声张不但/而且4.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运用的正确的一项是()A.在地方剧种普遍衰弱,在传统戏曲的生存状态江河日下....的背景下,东北二人转的红火无疑成为了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B.春节期间,王府井大街上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直到天黑还不绝如缕....,热闹极了。
C.印度近和年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多在8左右,综合国力也有很大增长,叫人不得不侧.目而视...。
兰州第一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包含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共50分)一、古代诗文阅读(33分)(一)文言文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洪之,本名文通,恒农人。
会永昌王仁随世祖南征,得元后姊妹二人。
洪之以宗人潜相饷遗,结为兄弟,遂便如亲。
颇得元后在南兄弟名字,乃改名洪之。
及仁坐事诛,元后入宫,得幸于高宗,生显祖。
元后临崩,昭太后问其亲,因言洪之为兄。
与相诀经日,具条列南方诸兄珍之等,手以付洪之。
遂号为显祖亲舅。
太安中,珍之等兄弟至都,与洪之相见,叙元后平生故事,计长幼为昆季。
后为怀州刺史,征拜内都大官。
河西羌胡领部落反叛,显祖亲征,命洪之与侍中、东郡王陆定总统诸军。
舆驾至并州,诏洪之为河西都将讨山胡。
皆保险拒战。
洪之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
诸将悉欲进攻,洪之乃开以大信,听其复业,胡人遂降。
显祖嘉之,迁拜尚书外都大官。
后为秦益二州刺史。
至治,设禁奸之制,有带刃行者,罪与劫同,轻重品格,各有条章。
于是大飨州中豪杰长老,示之法制。
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有犯禁者,辄捉送州。
宣告斩决。
其中枉见杀害者百数。
赤葩渴郎羌深居山谷,虽相羁縻..,王人罕到。
洪之芟山为道,广十余步,示以军行之势,乃兴课调,所入十倍于常。
洪之善御.戎夷,颇有威惠,而刻害之声闻于朝野。
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纳。
时高祖始建禄制,法禁严峻,司察所闻,无不穷纠.。
遂锁洪之赴京。
及临自尽,沐浴换衣。
防卒扶持,将出却入,遍绕家庭,如是再三,泣叹良久,乃卧而引药。
(节选自《魏书·李洪之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察所闻,无不穷纠.纠:纠正B.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覆:埋伏C.虽相羁縻..,王人罕到羁縻:笼络D.洪之善御.戎夷,颇有威惠御:治理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洪之“酷暴”的一组是(3分)①有带刃行者,罪与劫同②有犯禁者,辄捉送州,宣告斩决③洪之芟山为道,广十余步④洪之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⑤其中枉见杀害者百数⑥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纳A.③④⑥ B.②③⑤C.①②⑤ D.④⑤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元皇后本是永昌王拓跋仁的妃子,拓跋仁被诛杀后进宫做了文成帝的皇后,生下了显祖,其实李洪之并不是显祖的亲舅舅。
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试题卷(2月月考卷)语文准考证号: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A)下载zài熬菜āo汤匙chǐ诲人不倦huǐ(B)蹊跷qiāo 挑剔tī甲壳虫ké莘莘学子shēn(C)洁癖pì框架kuàng 拘泥nì远见卓识zhuō(D)逮捕dài 亲戚qī刽子手guì强人所难qiǎng2、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宁波人过大年离不开的还是一个“吃”字,年三十要吃年糕、暖锅和鲞冻肉。
鲞冻肉做的时候非常讲究火候,黄鱼把它煮化了,溶在猪肉里,猪肉就会变得晶莹剔透。
更重要的是,这道菜不是吃现煮的,而是要打冻了再吃。
(B)由浙江即时报团队制作的“浙一年,我们都去哪儿了”日前在浙江新闻网发布,其中包括杭长高铁带来的一路向西的速度之旅,阿里巴巴股票在美国市场正式开始交易,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等。
(C)翁丁佤寨,有着近400年的建寨历史,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原始佤族风土人情……被称为了“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完整的传统草房以及佤族图腾、神林、寨庄以及祭祀房等,一切都在诉说着佤族的沧桑历史和千年传承。
(D)有些词语不带光环光晕,在颂扬赞美时往往可以不动声色、不着痕迹,效果较之正统颂词更胜一筹。
不过,条件是恰如其分,一旦言过其实,颂词就会变为愚词,甚至沦为笑料。
3、下列各句中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才“跳槽”往往是由于原单位的领导人失去了人才的信赖之心,而这些人才往往成为单位之间竞争的主要力量。
这种为渊驱鱼....的行为实在令人痛心。
(B)日本与中国有绕不开的历史恩怨,又不能从日美同盟中脱身。
他可以羡慕的对象是印度,因为印度能够做到在中美之间左支右绌....。
(C)如果无安全的饮用水、无新鲜的空气、缺放心的食品,那么虽然..国人个个腰缠万贯,中华遍地黄金,也不是“美丽中国”。
甘肃省兰州一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包含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一些无序的过度开发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城市悬浮物和污染物排放大量增加,空气质量下降,能见度降低,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
雾霾天气已经逐渐被列为灾害性天气。
水平能见度小于10.0 km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称为霾或灰霾,其是由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造成的。
霾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远处光亮物体微带红、黄色。
空气中的有机碳氢化合物、灰尘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浑浊,因能见度恶化导致视野模糊,这种非水性形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在水平能见度小于10.0 km时,该现象称为霾或灰霾。
雾霾天气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天气现象,是雾和霾的混合物,还没有被列入气象观测规范。
雾与霾的区别在于霾发生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发生时相对湿度接近饱和或饱和。
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小于60%,且能见度小于10.0 km时的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
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大于90%、能见度小于1.0 km时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
因此,霾和轻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大气浑浊、视野模糊、能见度恶化,大多是在相对湿度为60%-90%时的条件下发生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这点与雾、云存在差异,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且霾粒子的分布较为均匀,其粒子是肉眼看不到的空中飘浮颗粒物,粒子大小为0.001-10.000 μm,平均直径为1-2 μm。
通常在低层大气中,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某些情况下会出现逆温现象,气温会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逆温层是指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
在逆温层中,较暖而轻的空气位于较冷而重的空气上面,形成一种极其稳定的空气层,笼罩在近地层的上空,严重地阻碍着空气的对流运动。
对流运动受阻导致近地层空气中的各种有害气体、汽车尾气、烟尘以及水汽等,只能飘浮在逆温层下面的空气层中,无法向上向外扩散,有利于云雾的形成,导致能见度降低,甚至由于空气中的污染物不能及时向大气中扩散,造成大气污染加重,给人们生产生活及交通安全带来严重的危害。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雾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
这些超细灰尘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等,是雾霾有害颗粒的重要组成部分。
雾霾天气时,大气中的气溶胶使空气浑浊受污染,进入人体后不易排出,停留在肺泡,会造成危害。
长期吸入易致鼻炎、支气管炎等症。
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病人在雾霾天长期停留,病情会加剧。
雾霾天气还会使人们的心情灰暗压抑,影响心理健康。
气溶胶颗粒凝聚后悬浮在空中,还会造成视程障碍,甚至引发交通事故。
(摘编自王润清《雾霾天气在气象学中的界定与防范》) 1.下列对于“雾霾”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造成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0 km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即为霾或灰霾。
B.雾霾天气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天气现象,是雾和霾的混合物,还没有被列入气象观测规范。
C.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小于60%,且能见度小于10.0 km时的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
D.雾霾天气时,大气中的气溶胶使空气浑浊受污染,进入人体后不易排出,停留在肺泡,会造成危害。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由于城市悬浮物和污染物排放大量增加,空气质量下降,能见度降低而形成的雾霾天气目前已经被列为灾害性天气。
B.霾和轻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大气浑浊、视野模糊、能见度恶化,大多是在湿度为60%-90%时的条件下发生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C.在逆温层中,较冷而重的空气位于较暖而轻的空气下面,形成一种极其稳定的空气层,笼罩在近地层的上空,对空气的对流运动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D.雾霾天气不仅会导致鼻炎、支气管炎等症,而且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如若造成视程障碍,则必会造成交通事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些无序的过度开发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造成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不断增多,雾霾天气的出现在所难免。
B.雾与霾的区别在于霾发生时相对湿度较小,小于60%;而雾发生时相对湿度接近饱和或饱和,大于90%。
霾和轻雾的混合物会共同造成大气浑浊、视野模糊、能见度恶化。
C.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且霾粒子的分布较为均匀,其粒子是肉眼看不到的空中飘浮颗粒物,因此,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D.人们在雾霾天气长期吸入易导致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病,心情也会变得灰暗压抑,更为严重的可能造成精神抑郁症。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珙字共父。
生有奇质,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迁礼部郎官。
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
桧死,召为吏部员外郎,兼权中书舍人。
金犯边,王师北向,诏檄多出其手,词气激烈,闻者泣下。
从幸建康,车驾将还,军务未有所付,时张浚留守建康,众望属之。
及诏出,以杨存中为江、淮宣抚使,珙不书录黄①,仍论其不可。
上怒,命再下,宰相召珙曰:“再缴则累张公。
”珙曰:“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
”执奏如初,存中命乃寝.。
之则散而求生,急之则聚而致死。
”揭榜请以自新,声言兵且至,令属州县具.数千人食,盗果散去,其存者无几。
珙乃遣兵,戒曰:“来毋亟战,去毋穷追,不去者击之耳。
”盗意益缓。
于是一战败之,尽擒以归,诛首恶数十,余隶军籍。
淳熙二年,移知建康府。
会水且旱,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秋苗米十六万六千斛。
禁止上流税米遏籴,得商人米三百万斛。
贷诸司钱合三万,遣官籴米上江,得十四万九千斛。
又运米村落,置场平价振粜,贷者不取偿。
起是年九月,尽明年四月,阖境无捐瘠流徙者。
进观文殿学士,属疾,请致仕。
疾革.,草遗奏言:“陈俊卿忠良确实,可以任重致远,张栻学问醇正,可以拾遗补阙,愿亟召用之。
”既又手书诀栻与朱熹,其言皆以未能为国报雪仇耻为恨。
薨,年五十七,谥忠肃。
珙居家孝,丧继母卓氏,年已逾五十,尽哀致毁。
内外功缌之戚,必素服以终月数。
喜受尽言,事有节选自《宋史•列传》注:①录黄,宋时中书省承旨起草的一种文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风.言者逐之风:通“讽”,暗示。
B.存中命乃寝.寝:停止。
C.令属州县具.数千人食具:准备。
D.疾革.,草遗奏言革:痊愈。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珙“为人刚正”的一组是(3分)①召礼官会问,珙不至②词气激烈,闻者泣下③珙不书录黄,仍论其不可④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⑤尽擒以归,诛首恶数十⑥事有小失,下吏言之立改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珙治盗不失仁爱。
他认为茶盗非必死之寇,应晓之以理,振之以威,令其自行散去;告诫部下不急攻来者,不穷追逃者;击溃茶盗后,只诛杀首恶,而让其余人从军。
B.刘珙关心民生疾苦。
淳熙二年,刘珙所辖地区水旱交互为患,他上奏朝廷免除百姓夏秋两季的钱粮赋税,多渠道征集粮食,确保米价平稳,全境百姓因此不至于流离失所。
C.刘珙忧劳国事。
抱病之后,他仍进言朝廷召用忠诚纯良、才学深厚的人士来担负重任,补纠缺失;在写给张栻与朱熹的诀别信中,他深深遗憾未能为国报仇雪恨。
D.刘珙为人孝顺明礼。
继母卓氏五十多岁去世,他哀伤至极以至于损害了身体;远近亲属去世,他都会穿上白色的丧服直到礼制规定的时间。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5分)(2)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一)晁补之停舟傍河浒,四顾尽荒原。
日落狐鸣冢,天寒犬吠村。
系帆凌震泽②,抢雨入盘门③。
怅望夫差事,吴山閟④楚魂。
[注]①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②震泽:太湖的古称。
③盘门:苏州城西南门名,是迄今仅存的古代水陆城门,始建于前514年(春秋吴王阖闾元年)伍子胥筑城时。
④閟(bì):掩蔽。
8.这首诗前两联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请简要分析。
(5分)9.这首诗的尾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怀古之幽情?请加以赏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1) ,雄飞雌从绕林间。
,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蜀道难》)(2)东篱把酒黄昏后,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杜牧《阿房宫赋》)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1~14题。
一代奇人辜鸿铭陈彰辜鸿铭,福建厦门人,名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
他以南生于南洋,西学于欧洲,东娶于日本,北官于燕京,故又常以“东西南北之人”自命。
得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时,年方21岁。
在英伦完成学业后,又遍游德、法、意、奥各国,先后荣获文、哲、理、工、神学等博士学位,凡十三个之多。
32岁归国后,精研中国学术,穷四书五经之奥并曾涉猎群籍。
因此认为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之冠,首家将许多典籍译成西文,传播国外。
辜鸿铭自幼即饱受西洋文化的熏陶,植基深厚,但毫无崇外的观念。
我们看他归国后,竟能就其学于西方者撷英汰芜,取精用宏,以发扬中国之学术,而又终归于儒家一路,躬行实践,迥非当时一般以口耳为学者所可比拟的。
他平日与人谈到“民族精神的异同”之点,曾肯定地认为:“英国人博大而不精深,德国人精深而不博大,惟有中国既博大而又精深!”由此可见他对我国故有文化,是何等的推崇!青年时期的辜鸿铭是在西方世界度过的,曾饱受白人世界的冷遇。
这种精神压迫的反作用力,使他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
鸿铭一代奇才,学贯中西,为世所重。
王亮畴生前尝称赞他说:“鸿铭先生,学博中西,足迹遍天下,早岁游欧美,精研各种文化科目,均能撷英掇华,发其秘奥,著为宏论。
迨归国后,专心讲学,春风化雨,桃李盈门,数十年如一日,更以余闲,从事著述,独具慧眼,尤以用西文翻译我国多种古籍,皆能尽信雅达能事;于中西文化交流之贡献,厥功其传!”足证近代学人对他钦佩之一斑。
辜鸿铭虽是学博中西,足迹遍天下,但他为人怪诞,他不但力主保存我国的旧文化,甚至连辫子、小脚、姨太太等也在他的保存范围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