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下)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2
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神农‛传说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3、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lei)、耜(si),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二、耕作方式的演进和生产工具的革新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奴隶社会(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
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根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兴旺的古代农业一、古代中国的农业1、耕作方式: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商周石器锄耕 ,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春秋战国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含义: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的各种手段 ,表现在:改进生产工具:春秋战国出现铁犁牛耕。
唐朝:曲辕犁。
〔耕犁定型〕水利设施: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工程:春秋战国都江堰、西汉坎儿井生产技术:育种、施肥、适时耕种、因地制宜、农书总结等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一带——魏晋南北朝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唐朝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完成南移 ,江浙地区是全国经济重心。
促进南方经济文化的开展。
3.经营方式:〔1〕商周:生产工具落后 ,集体劳作。
〔2〕春秋战国:小农经济形成。
原因: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实立特点:①个体〔家庭〕经营为主。
②男耕女织。
〔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
④精耕细作。
评价:①在封建社会长期占主导 ,农民有生产积极性 ,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和政治稳定。
②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根底 ,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
③分散性、封闭性和落后性 ,到明清不利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开展。
④脆弱性:在天灾、战乱、苛政、土地兼并的影响下容易破产。
※:近代逐渐解体原因:1840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导致家庭手工业破产和农产品商品化。
1956最终瓦解原因:1956完成三大改造 ,个体小农经济被改造为集体经济。
4、古代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2〕夏商周〔奴隶社会〕:实行井田制。
性质:土地国有制 ,不得买卖。
春秋瓦解:原因是铁农具牛耕的使用+税制改革使公田向私田转化。
〔2〕战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整个封建社会沿用。
三种形式:①土地国有②土地地主私有③土地自耕农私有局限性: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土地兼并严重 ,汉出现大地主田庄→贫富分化 ,自耕农减少 ,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甚至出现流民问题 ,社会矛盾激化。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第一节、“自由放任”的美国一、1929-1933世界经济大危机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木主义制度的基本孑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Z间的矛盾)②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激化③具体原因:盲目生产、无序竞争、自由放任主义盛行、财富分配严重不均,以及胡佛政府的不干预等因素2、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人册溃为先导,出现疯狂的股票抛儕风3、席卷:股市崩溃迅速席卷美国整个经济部门,并在资本主义世界引起连锁反应4、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剧增、生产下降5、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6、影响①破坏社会生产力②浪费社会资源③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切孑盾A、国内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间的矛盾;(工人-罢工)B、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山于英、法等国向殖民地转嫁危机)C、资木主义国家Z间的矛盾。
(关税战、倾销战、市场战、货币战。
)二、胡佛政府的反危机措施1、一贯措施: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2、1932年措施:1932年是美国四年一次的总统大选举,为了赢得选举,胡佛采取了两大举措:①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贷款;(主要目的是维护大资产阶级利益)②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人公共工程项目。
但他依然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削减政府开支,反对联邦政府进行救济,结果并未缓解危机。
3、特点: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三、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1、金融和信用危机2、工农业生产遭到巨人损失和倒退3、对外贸易额急剧下降4、国民收入锐减,失业剧增,贪富悬殊加剧,阶级矛盾尖锐5、美国社会出现全面危机。
第2节、罗斯福新政课标要求列举新政的主耍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木主义口我调密机制形成中的作川。
一、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1、1929-1933年资木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2、胡佛的反危机措施杯水车薪3、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二、罗斯福新政的实施1、目的①直接目的:结束经济混乱,摆脱危机②根本目的:巩固资本主义制度2、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1933年3月到1935年初(特征:采取应急措施,结束混乱状态,稳定人心。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笔记、提纲(工业文明的崛起与对中国的冲击)◇【考纲要求】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4、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5、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1、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的状态,将世界连成了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2、西欧国家通过早期殖民扩张,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原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为工业革命的出现提供了前提。
3、两次工业革命后,亚、非、拉美的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终于形成。
4、单元线索: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逐渐解体。
5、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曲折发展。
◇【知识整合】一、新航路的开辟1、开辟瓣航路的背景:(1)、必要性(原因):①、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②、社会根源:《马可波罗游记》欧洲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动机)。
③、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④、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⑤、思想因素: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一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可能性(条件):①、科学技术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
②、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过程:①、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暴风角)。
②、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直达印度。
③、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
④、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3、影响(1)、对世界:①、加强了欧洲同亚、非及美洲之间的联系,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②、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③、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2)、对欧洲:①、欧洲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一、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篇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1.1 夏王朝的政治制度 - 夏王朝的建立和结束 - 夏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君主制、宗法制 1.2 商王朝的政治制度 - 商王朝的建立和结束 - 商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君主权力和贵族集团 1.3 周王朝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 - 周王朝的建立和结束 - 西周和东周的政治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职官 - 周代封建社会的特点:封建等级制度、分封制度2. 秦汉时代的政治和社会制度2.1 秦朝的统一中国和秦始皇的政绩 - 秦朝的建立和结束 - 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秦始皇的权力集中、行政区划的改革2.2 西汉和东汉的政治制度 - 刘邦和汉高祖刘邦的政绩 - 西汉和东汉政治制度的特点:皇帝的权力、郡县制度 2.3 秦汉时代的社会制度 - 农业经济和中央集权制度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 儒家学说、礼乐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二、第二章世界古代史篇1. 四大文明古国和古希腊文明1.1 埃及文明 - 埃及:尼罗河文明的发源地 - 内典、外典和显灵信仰 1.2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 古巴比伦:第一位国王汉谟拉比 - 宝冠、泡立塔和木板书写 1.3 印度河流域文明 - 印度文明:吠陀时代的四个阶级制度 - 婆罗门教和吠陀教典 1.4 古希腊城邦和罗马共和国 - 希腊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 罗马共和国:三级法官制度和元老院的特点2. 基督教和欧洲封建社会2.1 基督教的起源和特点 - 耶稣和基督教的创立 - 基督教的传播和影响:罗马帝国的两个时期 - 基督教教义和天主教会的组织 2.2 欧洲封建社会 - 封建主和农奴的关系 - 封建领主和农奴的权力和义务 - 封建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三、第三章中国古代史的重大事件篇1. 古代中国的战国时期1.1 战国的形成 -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 - 诸侯国争霸和战国的形成 1.2 诸子百家和思想的兴盛 - 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等学派的兴起 - 孟子、墨子、老子的主要思想 1.3 战国时期的经济和文化状况 - 铁器、货币和交通的发展 - 文化繁荣和齐国的礼仪音乐 1.4 秦灭六国和统一中国 - 秦朝的建立和结束 - 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和其后续影响2. 近代中国的中外交通和中国的对外侵略2.1 近代中国的中外交通:鸦片战争和条约勒迫 - 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结果 - 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 2.2 近代中国的对外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结果 - 八国联军对中国的侵略 2.3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影响四、第四章世界近代史篇1. 平等互利和民族自决的倡导1.1 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和《国际联盟宪章》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巴黎和会的召开 - 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和影响1.2 《国际联盟宪章》 - 国际联盟的设立和目标 - 《国际联盟宪章》的内容和遗产2.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二战后的国际秩序重建2.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结果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战场 - 盟军胜利和法西斯集权制度的瓦解 2.2 联合国的设立和冷战的爆发 - 联合国的设立和宗旨 - 冷战的爆发和两个阵营的形成 2.3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产生和核武器的威胁 - 原子弹和氢弹的发明 - 核武器的威胁和遏制政策的制定以上提纲是历史必修二的复习内容及重点,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进行复习和准备考试。
高二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二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供大家学习参考!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三大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3、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①铁农具(春秋战国)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西汉中期:犁壁,牛耕得到广泛推广;唐代:曲辕犁的出现标志传统步犁基本定型;②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代筒车灌溉工程:都江堰坎儿井二、自耕农经济产生的原因、时期及评价1、原因:生产力发展(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出现2、产生:春秋时期3、评价:优点:自给自足,生活稳定,生产积极性高;缺点:a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发展;b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常因水旱灾害或统治者过度剥削而破产。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商周:井田制(国有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四、中国古代纺织制瓷业业的成就丝织业:⑴汉代“丝国”唐代出现缂丝技术⑵明清:苏杭是丝织业中心棉织业⑴元代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⑵元明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⑶明后期棉布成为主要衣料制瓷业:(1)新石器时代:陶器(2)东汉:青瓷(3)南北朝:白瓷(4)唐:南青北白,制瓷成为主要部门(5)宋: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6)元:青花、釉里红,进入彩瓷时期五、古代手工业主要经营形态1、官营手工业(夏商周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2、私营手工业(明中后期占据主导地位,并产生雇佣关系)3、家庭手工业六、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广泛使用白银;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七、古代城市发展(唐、宋、明清)1、唐:长安城布局完善,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2、宋: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打破坊市界限;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3、明清: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业市镇兴起,特别是江南地区市镇繁荣八、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特征1、产生时间、地点:明代中叶以后,在江南地区纺织业中最先出现2、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3、本质特征:雇佣关系九、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阻碍)①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②政治: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③思想文化:愚昧自大,文化专制,鄙薄科技④对外关系:海禁闭关政策十、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及影响1、目的:①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直接)②巩固封建统治(根本)2、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的发展,巩固地主阶级政权;严重阻碍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金沙县第五中学万飞制)夯实基础构建体系知识迁移注重实战本书叙述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展示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复习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进行知识梳理和体系构建。
【核心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三要素: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
本单元掌握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土地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农业的区域分布特点和经济重心的南移等内容,教材中图片资料等应加以识记。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复习指导】理清两条主线:A、西方的工业文明进程和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世界由孤立走向整体;B、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的冲击,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和发展。
【核心内容】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14世纪),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促成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的殖民掠夺与扩张,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建立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壮大了西方国家的实力,闭关锁国的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因此导致了洋务运动以与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生活以与交通通讯也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复习指导】理清两条主线:A、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苏联)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B、资本主义国家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核心内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尼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相关内容;罗斯福新政、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国家干预经济、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等相关内容。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复习指导】运用新中国建立后至今所经历的时间段对教材知识进行梳理。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1—-3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2)石器锄耕(耒圭目)(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 农业的精耕细作生代工具:春秋战国一铁犁;西汉一耦犁、楼车(播种工具);隋唐一曲辕犁 耕J 乍方法:春秋战国一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一代田法 水*J 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三、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 I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菁申商周一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麒: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咐原始瓷器;东汉一青瓷;北朝一白瓷唐朝;唐朝一南青北白;宋朝一五大名窑 窜戟一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青朝」块琅彩缠四一出现丝织品;西周一斜花提纹织物;唐代一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叫一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一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原中: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含*: 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一、古代希腊罗马文明A.希腊城邦文明1.希腊城邦的形成2.雅典民主制的特点和运行机制3.斯巴达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运行机制4.希腊城邦文化的影响B.罗马帝国的兴起和发展1.罗马建立共和国和扩张2.凯撒和奥古斯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3.罗马帝国的疆域和政治制度4.罗马帝国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二、东亚古代文明A.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1.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思想2.秦朝的统一和政治制度3.汉朝的兴起和政治制度4.汉朝的国内经济状况和对外交往B.日本和韩国的古代文明1.日本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2.韩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三、撒拉丁的伊斯兰帝国A.伊斯兰教的兴起和传播1.穆罕默德的生平和伊斯兰教教义2.安达卢西亚的摩尔人文明B.西欧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帝国的冲突1.卡拉曼阿尔苏德的征服2.圣地战争的起因和结果C.撒拉丁的对外扩张和文化影响1.撒拉丁的统治和政治制度2.撒拉丁对文化和科技的贡献四、非洲古代文明A.尼罗河流域的文明1.古埃及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2.埃及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成就B.西非撒哈拉沙漠南部的文明1.马里帝国的兴起和发展2.西非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五、欧洲中世纪文明A.封建制度和领地制1.封建制度的特点和产生背景2.领地制的组成和特点B.城市兴起和商业经济的发展1.城市的兴起和城市组织2.商业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制度C.宗教和宗教战争1.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的背景2.宗教战争的起因和影响D.封建时代的文化成就1.文学、艺术和建筑的发展2.教育和科技的进步六、东南亚和南亚的古代文明A.印度古代文明1.印度教的兴起和影响2.印度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B.东南亚群岛的古代文明1.玛朗帝国的兴起和政治制度2.钦朝的兴起和政治制度七、文艺复兴与大航海时代A.文艺复兴运动1.文艺复兴的起源和特点2.文艺复兴对艺术、文学和科学的影响B.大航海时代1.地理大发现的背景和意义2.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大航海时代的成就和贡献八、明清社会和文化的变革A.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1.明朝的封建制度和中央集权2.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B.清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1.清朝的农奴制度和满洲政权2.清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C.明清的文化成就和传统文化的衰落1.明清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2.传统文化在明清时期的衰落和消亡九、政治革命与新兴国家的诞生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和影响2.英国议会制度的形成和特点B.法国大革命1.法国大革命的起因和影响2.法国大革命的阶段和重要事件C.美国独立战争和宪政制度的形成1.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和影响2.美国宪政制度的形成和特点十、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A.工业革命的起因和影响1.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和条件2.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特点1.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特征2.拉萨尔关于资本主义的理论以上提纲涵盖了高中历史必修二的主要内容,可以对各个章节进行系统的复习,有助于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重要事件的内涵。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下)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四大事件)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开始形成→拓展→初步形成→最终形成)
2.新航路开辟的时间、原因(经济根源、社会根源、直接原因等)、条件(主观、客观)。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对欧洲、对世界)。
4.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表现。
5.海洋时代的先驱——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扩展的特点和衰弱的根本原因。
6.海上马车夫——荷兰(崛起的条件、特点、衰弱的启示)。
7.英国殖民霸权确立的时间、条件;《航海条例》的时间、内容、影响。
8.早期殖民扩张的时间、方式、影响。
9.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棉纺织业的原因;
10.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特点、影响(对经济、对政治思想)。
1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中心、主要成就、特点、影响。
12.分析两宋丝路架构的市场与19世纪中期的世界市场的区别。
区别:两宋是区域性市场,近代是全球性市场;两宋以政治经济和平交往为主,近代还伴以武力征服和殖民掠夺;古代以中国为主导,近代以西方为主导;两宋是以手工制成品和奢侈品为主,近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两宋丝路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近代世界市场具有破坏性与建设性的双重作用。
13.工业革命如何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4.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世界工厂的原因
15.垄断组织形成的原因、实质、影响
16.经济思想: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干预主义、新自由主义(时间、含义)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影响?
2. 1929-1933年经济危机范围特别广的原因?
3.胡佛应对危机的措施?
4.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目的、主要内容(五点)、突出特点。
5.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影响、成功的原因;
运用多种史观看罗斯福新政
6.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哪些?(六点)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实质?滞胀的根本原因、表现?
8.建立福利国家的实质、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原因影响?
9.新经济出现的时间?原因?特点?影响?
10.英国撒切尔夫人经济改革的经济背景?
11.美国里根总统和克林顿总统的经济政策?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861年、1917年、1918年、1921年、1922年、1925年、1936年、1953年、1964年、1985年、1991年苏俄或苏联的重大事件。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时间、背景、目的、主要内容、特点、评价
2.新经济政策的时间、原因、主要内容、特点、评价(实质、理论和实践意义)?
3.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之路(时间、背景、特点、成就、问题)
4.斯大林模式的农业集体化之路(时间、目的、成就、问题)
5.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时间、如何评价?经验教训?
6. 斯大林模式、西方模式(英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角度:生产资料所有制、
7、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的背景、重点、内容、成果、评价、失败原因?
8.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的重点、两个阶段、成就、失败原因?
9.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的两个阶段、内容、苏联解体的原因
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二战后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和两个明显趋势是什么?
2.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如何演变?
3.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时间、原因?内容?影响?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异同点?
5.世界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形成的背景、时间、目的、影响?
6.如何评价二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7.欧洲走向统一的原因、过程、特点、影响?
8.欧盟成立的时间、原因?欧元问世的影响?
9.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的时间、原因、目的、特点、影响?
10.亚太经合组织的时间、背景、特点、评价?
11.区域集团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12.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13.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加速的原因、表现、影响?
14.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
15.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的时间、目的、影响?世贸和关贸的区别?
16.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