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地方政府竞争_的比较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07.75 KB
- 文档页数:5
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碳排放的视角标题: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碳排放:一种权衡与抉择财政分权和环境污染碳排放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两大重要问题。
财政分权指的是中央政府将某些特定的财政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以激励地方政府积极参与社会经济事务。
然而,这种分权制度也可能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加剧环境污染的程度。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碳排放的影响,并探讨环保意识在控制碳排放方面的作用。
在财政分权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获得了更多的财政权力,可以自主决定资金的使用方向。
这其中,地方政府往往倾向于支持那些能够带来短期经济利益的项目,如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环境保护项目。
因此,财政分权的实施往往伴随着更高的环境污染碳排放。
财政分权也可能对企业行为产生影响。
在财政分权制度下,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可能会采取各种手段来吸引企业投资,这就可能促使一些高污染企业将生产转移到当地,进而增加当地的碳排放量。
同时,财政分权还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均,阻碍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环保意识在控制碳排放方面的重要作用。
环保意识指的是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只有当社会大众普遍具备了环保意识,才能更有效地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在财政分权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更应该重视环保意识的培育,通过加强环保宣传,推广低碳生活,严格环境法规等措施,降低社会对碳排放的依赖。
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碳排放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可能带来短期经济效益,又可能给环境带来长期的不可逆的破坏。
因此,在实施财政分权的必须加强对环保意识的重视和培养,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存。
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为我们的地球贡献一份力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财政分权作为我国重要的制度安排,是否对环境污染产生影响?如何从预算内外双重视角探讨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这是本文旨在探讨的问题。
政府经济论文题目一、最新政府经济论文选题参考1、政府经济学中的寻租理论研究2、现代市场经济与政府经济职能3、强制责任保险: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视角的考察4、政府经济管理规范化与经济法制度创新5、地方政府经济干预行为的经济学解释6、论政府经济管理的绩效7、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定位及其实现8、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理论借鉴及其定位9、中国与欧美政府经济职能演进的历史比较10、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1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研究——基于辽宁的实证分析12、政府经济和政府理性--公共经济学的缘起与发展13、中国过渡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分层探析14、地方政府经济学:理论与实践15、公共物品理论与政府经济行为定位16、关于政府经济行为的经济法思考17、政府经济和政府理牲——公共经济学的缘起与发展18、财政分权、转移支付与地方政府经济性投资效率19、重构政府经济基础——对转变政府职能问题的深度思考20、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及其法律规制二、政府经济论文题目大全1、地方政府经济学2、公共产品短缺的政府经济学分析3、政府经济职能和体制改革4、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转变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5、绿色采购问题及政府经济政策选择6、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激励制度与科学发展7、政府干预与干预政府——关于政府经济行为的理性分析8、地方政府经济学:理论与实践9、我国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的研究10、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经济行为分析11、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转换12、新时期政府经济职能探讨13、加入WTO与政府经济职能转变14、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中政府经济"权力"变迁的博弈分析15、制度及其变迁进程中政府经济职能的理论分析16、政府干预理论与政府经济职能17、城市土地出让中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研究18、关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政府经济职能的思考19、当代西方政府经济理论的演变与借鉴20、乡镇政府经济职能改革思考三、热门政府经济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政府经济职能:市场机制的补充者2、WTO与政府经济职能定位3、经济法与政府经济管理4、论宏观调控与政府经济行为的契合5、论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缺陷与矫治6、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研究述评7、论“政府经济人”及其对政府执行力的制约8、从“搜寻理论”到“失业”释解与政府经济对策9、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途径述评10、美国政府经济危机转嫁行为评析11、市场经济下政府经济职能的力度分层探析12、从经营企业到经营土地——转型期乡镇政府经济行为的演进13、我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激励有效性分析14、转型期政府经济职能的定位15、美国和日本政府经济职能比较研究16、政府经济的监督理论分析与制度安排研究17、我国政府经济管理模式的定位18、国家干预的理论演进与西方政府经济职能的调整19、关于政府经济职能演变趋势的理论分析20、论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目标及实现路径四、关于政府经济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基于公共选择视角2、经济转型中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变异分析3、市场化、经济结构变迁和政府经济结构政策转型——中国经验4、基于政府间竞争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以“铁本事件”为例5、政府失灵与政府经济职能重塑6、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的法律规制7、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短期化的体制性根源8、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的思考9、进一步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的若干设想10、公共产品与政府经济行为分析11、论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定位及实现途径12、政府经济职能错位及矫正13、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短期化的体制性根源--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探讨之一14、利益相关性原理对分析政府经济政策行为的方法论意义15、政府经济作用定位的分析16、从政府经济行为看地方保护主义17、政府经济行为的法律规制18、制度变迁中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19、论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经济职能多元性20、论政府经济职能实施绩效评估体系的框架构建五、比较好写的政府经济论文题目1、面向绿色建筑推广的政府经济激励机制研究2、印度拉奥政府经济改革研究3、政府经济管理行为分析4、中国省级政府经济职能研究5、政府经济调控与市场运行机制6、经济发展新阶段政府经济职能的创新7、有限政府下的政府经济职能界定8、转轨中政府经济权威的重新定位9、厦门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财政与政府经济行为研究10、信息社会挑战现代经济学──政府经济理论的批判与重建11、撒切尔政府经济政策浅析12、约束与制度变迁——对政府经济职能的抽象思考13、公共需求与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以浙江为例14、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的循环经济与政府经济职能15、论产业结构优化中的政府经济职能16、政府经济学中的寻租理论研究17、经济全球化下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18、兼顾效率与公平:英国新工党政府经济与社会改革的有益尝试19、节能减排政府经济手段研究20、现阶段乡级政府经济职能探析——以豫南M乡为个案。
温州招商引资环境的省内对比及政策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温州是浙江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经济中心。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地区之一,温州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吸引国内外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温州招商引资环境也在不断优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关注。
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温州的招商引资环境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对外资吸引力不够强,政策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
如何进一步改善招商引资环境,提升对外投资吸引力,已成为当前温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温州市招商引资环境的概述和与省内其他城市的对比分析,进一步研究温州市的招商引资政策和经济发展对招商引资的影响,为温州市的招商引资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问题提出温州作为浙江省经济发达地区之一,拥有着较为优越的招商引资环境。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以及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温州如何在招商引资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亟待深入研究。
在这样的背景下,问题提出如下:温州当前在招商引资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与其他省内城市相比,温州的招商引资环境有何优势和劣势?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温州招商引资环境的省内对比及政策分析,深入挖掘温州市招商引资的现状和问题,为未来的招商引资工作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和发展路径。
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温州招商引资环境的概述及省内其他城市的对比分析,深入探讨温州市的招商引资政策与省内其他城市的政策差异,分析不同政策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比分析和政策研究,旨在找出温州招商引资环境的优势和劣势,为进一步完善温州市招商引资政策提出建议,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为其他省内城市提供参考,借鉴温州的经验,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2. 正文2.1 温州招商引资环境概述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城市之一。
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摇篮,温州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商业服务业,是国内著名的小商品集散地。
地方政府竞争与中国的区域市场整合机制——中国式分权框架下的地区专业化研究王凤荣董法民摘要:市场化是我国30多年来渐进式改革实践的基本取向,而政府行为在市场化演进中的作用却是理论界聚讼不休的焦点问题。
中国式分权背景下,政府行为在中国经济市场化演进中的作用机理及其逻辑框架为:由财政分权和政治集权驱动的我国地方政府竞争,对区域间的市场整合具有双刃效应。
利用K r ug—grl an专业化指数计算全国30个瘩1999—20t0年的地区专业化水平,在控制了各种变量之后,使用G M M 方法考察地方政府竞争对地区专业化的影响。
研究发现,地方政府行为中旨在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的积极竞争(即顺市场力量)促进了地区专业化,而地方保护主义等消极竞争导致地区逐渐封闭并形成大而全的产业体系。
此外,还发现地方政府竞争对地区专业化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效应和跨时效应。
关键词:政府竞争;中国式分权;地方保护;地区专业化一、引言市场化是我国30多年来渐进式改革的基本取向,也是缔造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关键性制度安排之一①。
市场化改革的题中之意在于,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逐渐增强,而政府行为(计划)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渐弱化。
因此,市场化与政府行为在理论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改革实践中更是如影随形。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财政包干和分税制改革打破了此前高度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使地方政府逐渐拥有了对财政收入的剩余控制权。
与财政分权相对应的是政治集权,这种基于政绩考核的制度性安排向地方政府提供了市场化的激励。
正是经济分权和政治集权结合所形成的中国式分权制度②,内生决定了地方政府之间必然会展开竞争。
地方政府一方面通过税收、公共服务等手段吸引要素的流入,另一方面通过地方保护等手段限制要素的流出③。
许多文献都关注到了地方保护主收稿日期:2012一10—0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政府竞争、企业并购与产业整合的机制与效应研究”(项目编号11N Y l48);山东省自然科学基会项目“我国企业并购的产业整合机制与效应研究”(项目编号2009ZR B02104);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青年团队项目“企业并购的决策机制、授融资行为与宏微观效应研究”。
“竞合式”: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的新走向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既体现为地方政府间平行的横向关系,即同级地方政府间的关系;也体现为地方政府间斜交的横向关系,即不同级的不同地区的地方政府间关系。
无论哪种形式的横向关系,地方政府间均不存在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更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本文通过相应的描述和分析认为,在现有的条件下“, 竞合式”范式的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应是既现实又理想的制度选择,它将为理顺并重塑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提供一种比较新颖的方式。
(1) 政府间的低水平竞争必然导致地方保护主义。
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各地区在经济上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
一些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行政区范围内构筑起了自我封闭、自我配套的经济结构体系,人为地进行“超经济强制性”封锁。
地方保护主义使区域经济发展有悖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加强了地方政府间相互分离的趋势以及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倾向,成为危及整个社会稳定与协调发展的潜在因素。
(2) 政府间的低水平竞争致使要素市场分割化。
地方政府具有强烈的属地经济观念,在地际竞争中,往往视行政边界为“经济边界”,有意识地限制生产要素的跨行政区自由流动,人为地分割要素市场,使区域性的有序、竞争的统一市场难以形成。
(3) 政府间的低水平竞争造成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
由于行政区域的独立性和排它性,在发展上基本是各自为政,缺乏系统的地区协调发展规划,工业生产门类齐全自成体系,造成重复建设和地区产业结构趋同。
区域之间重复建设、产业结构“同构化”不仅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而且给区域经济发挥比较优势,分工协作发展带来障碍,并且是形成统一市场的一大阻力。
三、刘汉屏则明确的将地方政府竞争定义为“一个国家内部不同行政区域地方政府之间提供公共物品,吸引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而在投资环境、法律制度、政府效率等方面开展的跨区域政府间的竞争。
”[2 ] 笔者从提升地方政府竞争力的角度,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收支政策的比较分析在中国政府的财政管理中,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有着重要的角色。
中央财政管理主要包括财政预算、征税和国家债务等方面,而地方财政则涉及到土地财政、地方税收和政府出资等方面。
本文将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政策入手,进行比较分析。
一、财政收入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税收、国有资产收益和债务等方面。
而地方政府则主要依靠土地利用收益、地方税收和政府出资等方面。
可以看出,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相对较为稳定和多元化。
在税收方面,中央政策推出的各种税收政策会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产生影响。
例如,个人所得税纳税人数增加,地方政府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就会随之增加。
此外,中央政策维护国家经济稳定的能力也更强,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来稳定市场,进而实现经济繁荣,也为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提供了保障。
而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其财政收入素质的高低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更多地取决于地方政府的税收管理和政府出资情况。
就税收管理而言,地方政府需要开展预算管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和税收增长规划等工作,以确保税收收入的稳定和高效。
而政府出资则包括政府购买服务、政府采购、基础设施以及地方财政自有资金投入等,它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的最大来源之一。
二、财政支出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包括政府采购、社会福利、对外援助、公共安全、军队建设等方面。
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则主要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以及环保等方面。
可以看出,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更多地集中在国家级行政单位上,而地方政府则更多地关注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政府采购方面,虽然中央政府的规模更大,但由于地方政府的自主权较高,地方政府也有较大的议案上传和议案公开的权利,因此在选定供应商、欠款追收、财务核对等方面,地方政府相对更加灵活和主动。
至于支出效率,则由于资金来源及用途不同而异。
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国家层面的重大工程和项目得以顺利进行,而地方政府则由于金融条件有限,工程的进度和规模往往受到较大的制约。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总第116期)[经济专论]文章编号:1003-6636(2005)03-0010-05;中图分类号:F06216;文献标识码:A “地方政府竞争”的比较分析李一花(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摘 要:西方联邦制理论的精髓在于通过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责任,促进地方政府竞争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但由于中西方地方政府所处的政治体制、制度环境、市场化水平等的差异,决定了双方在竞争主体行为、竞争手段、竞争效应以及规制协调等方面表现出很大不同。
通过比较研究,将对规范我国地方政府的竞争行为产生良好的启发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方政府;竞争,比较;财政分权;协调The Co m para ti ve Ana lysis of “L oca l Governm en t Co m petiti on ”L I Yi 2hua(School of Econom ics,Shandong University,J inan,Shandong 250010,P .R.China )Abstract:The quintessence of W estern federalis m theory is t o boost l ocal g overn ment co mpetiti on and econo m ic efficiency by endo 2wing l ocal g overn ments with more res ponsibilities .Ho wever,the differences bet w een Chinese and W estern l ocal g overn 2ments in political regi m e,instituti onal envir on ment and marketizati on level deter m ine that they behave distinctly in ter m s of behavi or of co mpetiti on entities,means of co mpetiti on,effects of co mpetiti on,and g overnance and coordinati on .The co mparative study will be of significance of reference t o regulating the co mpetiti on behavi or of l ocal g overn ments in China .Key words :l ocal govern ment;competiti on;comparis on;decentralizati on of fiscal powers;coordinati on 在西方学术界,财政分权及辖区间政府竞争的研究是一个热门话题,研究成果丰富。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对财政分权也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和研究,但“地方政府竞争”理论作为财政分权理论的重要分支和衍生内容,在我国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对中西地方政府竞争问题的比较分析还很缺乏。
笔者认为,系统总结和剖析中西“地方政府竞争”的差异,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西方地方政府竞争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有针对性地加以借鉴。
为此,本文从中西地方政府竞争理论、竞争政策、竞争主体、竞争手段、竞争效应以及竞争协调等方面对中西“地方政府竞争”问题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规范我国地方政府竞争行为、构建良性竞争秩序产生有益的启发作用。
一、竞争理论比较西方经济学界最早涉及“地方政府竞争”问题的是美国经济学家Tiebout 。
他在《地方支出的纯理论》(1956)中提出了“用脚投票”理论。
他认为,居民的自由流动权利和他们拥有不同偏好的事实,使得他们能够迁移到那些“公共品———税收”组合最适合自己偏好的地区。
居民用脚投票的退出机制的存在,对于辖区政府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将产生压力,使得地方政府改善公共品提供和公共服务质量。
于是,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等条件下,地方辖区政府之间对流动性要素的争夺产生类似于市场竞争的效率,从而有利于地方公共品的配置。
可以说,Tieboutλυ收稿日期:2005-01-07作者简介:李一花(1971~),女,山东省东营市人,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财政税收理论与政策。
理论开辟了地方政府竞争研究的先河。
在此以后,又有很多经济学家对Tiebout模型的假定进行放松或修正,从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而使得地方政府竞争理论不断丰富。
从总体上看,西方的地方政府竞争理论一般都采用分阶段博弈的框架展开研究:首先根据对政治体制的假定确定地方政府的目标及财政约束、政府可以动用的竞争工具和战略特征、产品和不同要素的流动特征,确定博弈每一阶段地方政府可以采取的战略;通过模型来得到博弈的均衡结果,并通过与最优均衡下的结果进行对比来确定地方政府竞争是否有效,利用比较静态分析来得到可验证的结果。
模型之间的差异体现在对现实状况的不同抽象程度、抽象方式、解释的问题等方面。
我国学者较早涉及地方政府竞争问题的是樊纲、张曙光(1990)①。
他们分析了地方政府之间在投资和货币发行领域的横向竞争以及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在同一领域的纵向竞争。
但此时的地方政府竞争还不是独立经济主体间的竞争,更类似于“兄弟竞争”。
张维迎、粟树和(1998)在解释中国国有企业民营化时,运用产权、制度和博弈等理论研究了中国地方政府竞争问题。
其结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方分权政策导致地方竞争,地方竞争又反过来引发了民营化。
德国的中国问题专家何梦笔在《政府竞争:大国体制转型理论的分析范式》中,从经济转型的高度提出政府竞争概念应作为分析中国经济转型的适当范式和恰当出发点。
冯兴元(2001)认为政府间的竞争主要体现为制度竞争,制度竞争意为通过对外在规则和内在规则的调整以提升一个区域的成本竞争力,从政府竞争的角度来理解有效率的制度形成将有助于说明转型的内在逻辑。
周业安(2002)对中国地方政府竞争做了更具体的考察,提出了进取型、保护型、掠夺型三种不同的地方政府竞争行为。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西方地方政府竞争理论的分析是在同一框架下展开的,分析问题集中、系统、层层深入;而我国的地方政府竞争研究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系统的分析范式,更倾向于采取结构的、描述的方式来分析地方政府竞争,同时这些分析也多围绕不同的问题展开,缺少系统性。
二、竞争政策比较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来看,无论在市场层面还是政府层面,都充分体现了竞争优先的理念,而且为了确保竞争的充分和公正,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和制度来保障和规范。
如德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早在1909年即已颁布实施,《反限制竞争法》1957年开始推行。
后者的颁布施行标志着德国完成建立社会市场经济制度。
德国的反不正当竞争与反限制竞争的主管部门为联邦卡特尔局。
美国的《谢尔曼法》出台于1890年,旨在禁止垄断或垄断图谋,以及禁止限制贸易的合并和串谋;《克雷顿法》出台于1914年,规定禁止某些兼并行为;《联邦贸易委员会法》也出台于1914年,规定禁止不公平竞争。
美国的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事务分别由司法部和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主管。
从竞争法的内容来看,《反限制竞争法》的任务是反垄断和反限制竞争,包括反对行政垄断和行业垄断。
《反限制竞争法》既可以是行为指向,也可以是结构指向。
一般需要把两者结合在一起考虑。
《反限制竞争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规制的三大类行为包括:垄断行为(独占、兼并、股份保有、董事兼任、独家交易),限制竞争行为(限制转售价格、差别待遇、掠夺性定价、搭售和附加不合理的交易条件、强制交易和联合行动),不正当竞争(采用欺骗手段从事交易、诋毁竞争对手、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广告、巨奖销售、制造困难以妨碍竞争对手正常经营、商业贿赂、侵犯商业秘密)。
对政府竞争行为进行规制,不仅有上述的竞争法,还有广义的竞争政策。
竞争政策包含了政府可以采取的、旨在促进竞争的所有行动措施。
它既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限制竞争法》两部法律,还涵盖了许多其它的内容,如包括对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减少一些领域中的政府管制,削减对特定公司(如国有企业)的补贴计划以及减少对外国产品或者生产者的政策歧视等。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限制竞争法》等法律和政策,不仅规制了企业的竞争行为,也同样包括对政府竞争行为的约束。
西方国家不仅在市场层面致力于建立和维持一种市场竞争秩序,而且,在政府体系内部,对于上下级政府以及同级政府之间也要建立和维持一种竞争秩序。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我国对竞争政策一直不够重视,竞争政策的地位低于产业政策的地位。
在实际操作中,国家甚至把竞争政策也当作一种类似产业政策的政策,急需时用之,不急需时弃之。
竞争法属于为市场经济立宪的法律,标志着一个国家建立λϖ ①《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
市场经济过程的功德圆满。
尽管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已于1993年出台,但恰恰作为经济宪法的《反限制竞争法》迟迟未能出台。
没有《反限制竞争法》,在垄断或限制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就不可能有效地反对不正当竞争,规范地方保护行为。
就目前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来看,也有很多的缺陷和不合理之处。
第一,没有详细规定具体严格的罚则和缺少可操作性,因此也难以规制地方政府和部门的违规违法行为。
第二,作为我国规制竞争的主管部门———国家工商部门,其权威性和独立性都不够,因此,在反对行政垄断和部门垄断上软弱无力。
第三,关于反对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规定立法层次较低,操作性不强,再加上司法不够独立,因而治理效果很难提高。
第四,跨省区案件执行困难,司法和行政程序混乱,不利于竞争的自由全面展开。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对政府间竞争重视不够,因而没有从法律和政策上去很好地规范竞争者的行为。
立法的滞后和现有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对竞争秩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竞争主体比较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制度使我国的各级政府身兼二任。
作为社会行政管理者,政府动用行政权力,对辖区的社会事务,如社会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设施进行管理和投资,以体现公共事务管理者的身份和职责;同时,地方政府也是国有资产的代理人,对辖区内国有资产及其运行承担所有者职责。
政府的双重身份和双重职责很难分清,经常捆绑在一起使用。
而且随着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包干制、分税制的实施,地方政府作为一级拥有自身经济利益的主体身份越来越强烈。
我国经济体制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在转型的过渡阶段,为了减轻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阵痛和振荡,增大改革的产出,减少成本,转型必须在政府的控制之下有条不紊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