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与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017.05 KB
- 文档页数:3
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解读与思考中华肾脏病杂志2013-12-13发表评论分享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的临床应用显著改善了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患者的治疗疗效,近95%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3 年生存率可达55%。
2012 年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发布了“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综合国内外的经验和资料对Ph+ALL的诊断和治疗制订了临床规范,对指导临床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这一领域的研究发展很快,在以下几个方面仍然值得思考和探索。
一、Ph+ALL诱导治疗中应考虑强化疗还是弱化疗?伊马替尼与各种诱导化疗方案联合治疗Ph+ALL已经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CR率均超过90%,最重要的是大大降低了患者在诱导化疗期的并发症和病死率,这些结果均显著高于以往单用化疗的结果。
目前关注的问题是能否从初始诱导治疗的方案中减少或完全省略细胞毒药物。
意大利GIMEMA 的研究采用伊马替尼800 mg/d 联合泼尼松龙40mg/m2治疗30 例老年患者,中位年龄为69 岁,所有患者均达到CR,且治疗不良反应降低,患者甚至不需要住院治疗,中位生存期达20 个月。
法国GRA ALL一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比较IVD(伊马替尼、长春新碱、地塞米松)方案和伊马替尼联合Hyper CVAD 强化疗方案在成人Ph+ALL 患者的疗效,结果IVD 组患者CR 率为100%,强化疗组患者CR 率为96%。
基于这些数据,已有学者提出在诱导治疗中应该考虑伊马替尼联合化疗毒性较小的方案,使患者更快、更安全地获得血液学缓解,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或后续的巩固治疗。
但是,低化疗毒性诱导策略的长期结果目前尚无法评价。
有待于更多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来最终揭示该问题。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诱导化疗时TKI 药物的最优选择。
2020年4月综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是一种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大部分均存在细胞遗传学异常情况,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儿科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儿童ALL 治愈率高达90%,但成人治疗效果不太理想,与未能规律接受高剂量强化治疗、多种预后不良因素影响及未及时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有关。
目前,成人ALL 完全缓解(CR )率可达74%~93%,但5年无病生存(DFS )率仅在40%左右[1],初诊ALL 患者的5年总生存(OS )率为38%,而复发后的5年OS 率仅为7%左右[2-3]。
相较于儿童,成人患者发生融合基因(BCR-ABL1、MLL )核型异常等预后不良的遗传学异常的频率较高[4]。
然而,目前成人的遗传学基础尚不完全清楚,因此,急需探索一条新的治疗策略来改善这种新发现的高危亚型的预后。
本文重点阐述费城染色体样(Ph 样)ALL 的流行病学,详细探究Ph 样ALL 的基因特征,最后结合流行病学和基因特征,对临床有效治疗进行阐述,旨在为不断完善该疾病的临床诊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现报道如下。
1Ph 样ALL 的流行病学分析Ph 样ALL 的发病率取决于种族、年龄阶段、诊断方法以及所选择的参考群体(如前B-ALL 或者所有ALL 患者)。
安德森癌症中心对初诊B-ALL 且正接受前期化疗的148例患者进行基因表达分析,结果49例(33.1%)患者表达为Ph 样ALL [5]。
相反,在一项英国的研究中,Ph 样ALL 患者仅占前B-ALL 患者中的15%[6]。
这些差异与研究对象的种族差异及不同人群的诊断方式不同有很大的关系。
研究发现,B-ALL 患者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100000/μL ,临床高度怀疑为Ph 样ALL ,且预后效果差。
研究结果显示,该种疾病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持续增长,青年患者为高发群体。
Ph 样ALL 患者治疗效果差,与其他类型B-ALL 相比,Ph 样ALL 细胞对门冬酰胺酶及柔红霉素产生耐药性。
Ph样ALL治疗方案引言Ph样(Philadelphia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指白血病细胞中存在t(9;22)(q34;q11)染色体易位。
这种易位产生了BCR-ABL融合基因,该基因编码一种酪氨酸激酶。
Ph样ALL的治疗方案需要针对BCR-ABL融合基因的抑制进行设计。
本文将介绍一种可行的Ph样ALL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1.靶向治疗: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来抑制BCR-ABL融合基因。
–Imatinib:是一种首选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抑制BCR-ABL融合基因的酪氨酸激酶活性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剂量根据患者的耐受性和疗效进行调整。
–Dasatinib:是另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用于无法耐受或对Imatinib治疗无效的患者。
其机制类似于Imatinib,但对BCR-ABL融合基因的抑制效果更强。
2.化疗:使用多种化疗药物来消灭白血病细胞。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一种广谱抗生素,可用于治疗感染相关的并发症。
–甲氨蝶呤:可用于减少DNA合成和细胞分裂,以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
–帕奥氮胺:是一种抗代谢药物,通过抑制白血病细胞的代谢活性来达到治疗效果。
3.骨髓移植:在化疗后进行,用于替换患者自身的白血病骨髓细胞。
–供者选择:通常选择一个HLA相匹配的供者进行骨髓移植。
供者可以是一个亲属或无关的骨髓干细胞捐献者。
–移植前处理:使用高剂量化疗和/或全身放射疗法来清除患者的白血病细胞和供者的免疫系统。
–移植过程:将供者的骨髓细胞注入患者体内,使其重新恢复正常造血功能。
监测与随访对于Ph样ALL患者,良好的监测和随访非常重要,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早期发现并处理任何复发或并发症。
- 化验检查:包括完整血液计数、骨髓穿刺检查等,用于监测患者的血象和骨髓状况。
- 分子监测:通过定量PCR或其他分子技术,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的水平,判断治疗的效果。
- 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PET-CT扫描等,用于发现任何可能的癌细胞扩散或转移。
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周晨燕朱易萍母得志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 610041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是儿童常见的恶性肿瘤性疾病。
随着儿童ALL (cALL)治疗水平的提高,儿童ALL的疗效已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完全缓解(CR)率在95%以上,长期生存率达80-85%,但Ph+ ALL一直是儿童ALL治疗失败的主要问题,它限制了儿童ALL疗效的进一步提高[1]。
1.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Ph染色体是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 Nowell等在1960年发现并命名的,是由于9号和22号染色体发生平衡易位,导致位于22号染色体上的BCR基因和来自9号染色体上的c-ABL原癌基因发生异常融合而产生BCR/ABL融合癌基因,编码一个分子量为210Kd的大分子蛋白,称p210BCR/ABL(简称p210)[2]。
由于在BCR 基因上断裂点位置不同,形成的BCR/ABL蛋白分子量仅为185Kd,称为p185BCR/ABL(简称p185, 或p190)。
他们均属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因可自身磷酸化而具有持续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在体外可使细胞发生肿瘤性转化[3]。
Ph染色体最早在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中发现,为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的标志性染色体,见于约 98%的CML患者。
随后,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亦发现Ph染色体。
成人约20-30%的ALL患者Ph阳性,50岁以上者高达50%以上。
儿童ALL中约2%~5%患者Ph阳性[4]。
伴有(9;22)/BCR-ABL异常的ALL是临床预后极差的一种白血病。
在儿童中,Ph+ ALL以年长儿为多,且发病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贫血较少,形态学分型多为L型,免疫学表现主要为B系 ALL,其原始淋巴细胞经常共表达髓系抗2原,伴有CD34表达是一个预后不良的表现[5]。
Heerema等报道在儿童 Ph+ ALL中超二倍体(>50)的发生率为13%,具有超二倍体的染色体核型常常提示预后良好[6]。
贝林妥欧单抗在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袁茜1,赵娟1,刘宁1,席亚明21 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兰州730000;2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摘要:费城染色体阳性(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ALL,目前治疗主要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联合化疗为主,耐药后复发患者预后较差。
贝林妥欧单抗是靶向CD19+ B淋巴细胞和CD3+ T淋巴细胞的双特异性抗体,在初诊、复发难治以及微小残留病阳性的Ph+ ALL治疗中效果均较好,尤其是在出现TKI耐药的复发患者以及耐受能力较差的老年患者中优势更加明显,且不良反应安全可控。
目前贝林妥欧单抗治疗Ph+ ALL 相关的大样本研究较少,其具体机制及最佳用药方案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贝林妥欧单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微小残留病;费城染色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17.021中图分类号:R5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17-0083-04费城染色体阳性(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ALL的一种常见类型,具有高度侵袭性,其编码的BCR-ABL融合基因可以激活酪氨酸激酶活性,通过MAPK/ERK、PI3K/AKT/mTOR及STAT等多种信号通路引起肿瘤细胞增殖,预后远差于Ph阴性患者[1]。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联合化疗能够显著改善Ph+ ALL患者的预后,使用该方案后完全缓解(CR)率可达91%~98%,5年总生存(OS)率可达50%,但最终多数患者因耐药导致复发,多次复发后5年OS率下降至10%,且治疗失败后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有限,预后较差[2]。
贝林妥欧单抗作为首个同时靶向CD19和CD3的双特异性BiTE抗体,在Ph+复发/难治性(R/R)或微小残留病(MRD)阳性ALL中均表现出较好的疗效,其药代动力学参数不受年龄、性别、体质量、疾病状态和肌酐清除率的影响,连续静脉输注可维持血药浓度[3]。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进展【摘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威胁生命健康的高危疾病,多发于儿童群体。
目前,儿童ALL治疗正在深入的研究当中,寻求进一步的突破。
【关键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进展前言:ALL是一种恶性肿瘤疾病,化疗作为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案,正随着诊疗水平的提升而不断改进和完善。
本文重点关注儿童ALL治疗的全新进展,介绍其有效的治疗方法。
1.ALL的主要类型1.1Ph染色体阳性ALLPh染色体阳性ALL是儿童ALL当中的高危病例,多发于10岁以上儿童群体。
BCR-ABL融合基因的过度表达是刺激白细胞增值的主要原因,在抗凋亡机制的作用下,可促进白细胞的增殖与存活。
1.2早期T-前体细胞ALLT细胞发生恶性克隆性增殖是引起T-前体细胞ALL的主要原因,是儿童ALL当中的常见类型,采用有效的化疗方案,对儿童T-前体细胞ALL的预后显著,治愈率高。
目前的研究表明,生物学因素对部分T-前体细胞ALL治疗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1.3高危B-前体细胞ALL亚型B淋巴细胞ALL存在基因异常,编码淋巴转录因子Ikaros是B-ALL预后当中不良因素,Ikaros表达对成熟淋巴细胞的发育、分化以及增殖起到调控作用,影响着B淋巴细胞的功能。
高危B-前体细胞ALL亚型主要表现为编码淋巴转录因子的缺失。
另外,蛋白激酶JAK家族变异激活存在于高危B-前体细胞ALL亚型当中,可采取JAK抑制剂进行治疗,为该类型ALL的治疗指引了重要的方向。
另外,婴儿白血病、青少年白血病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都是儿童ALL的主要类型,需要针对性的采取治疗方案,并需要在临床研究验当中不断予以改进[1]。
2.ALL治疗方案2.1诱导缓解治疗在化疗过程中,采用相应的治疗药物联合糖皮质激素、柔红霉素等,以加速白血病细胞的凋亡,直到白血病的症状和体征消失,血象和骨髓象恢复正常范围,对于高危型ALL的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
为了预防诱导缓解治疗可能带来的肿瘤溶解综合征和高尿酸血症,尿酸氧化酶得以有效应用。
Modern Practical Medicine,December 2012,Vol.24,No.12・1366・作者单位:325000浙江省温州,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通信作者:俞康,Email:yukang62@伊马替尼治疗初治Ph 阳性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金珍琳,梁彬,俞康【摘要】目的探讨伊马替尼联合化疗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 )治疗初治Ph+成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Ph+ALL )的疗效及转归。
方法采用伊马替尼联合VDCP 或VP 方案诱导化疗12例Ph+ALL 患者,完全缓解(CR )后伊马替尼联合化疗进行巩固及维持治疗,3例患者CR 后行allo-HSCT 。
结果12例患者诱导化疗第1疗程后获CR 10例,部分缓解(PR )2例,2例PR 患者继续诱导化疗最终获得CR ,中位随访时间14.8个月,中位CR1时间10.1个月。
共7例患者获得完全的分子生物学缓解(mCR ),BCR/ABL 转阴率为58.3%;共有7例患者复发,均已死亡;3例患者allo-HSCT 后,2例目前仍缓解,1例复发死亡。
结论伊马替尼联合化疗能够使Ph+ALL 患者获得较高的CR 率和BCR/ABL 融合基因转阴率,但其持续缓解时间仍较短,并存在较高的复发率,生存期短。
【关键词】白血病,淋巴细胞,急性;伊马替尼;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化疗doi:10.3969/j.issn.1671-0800.2012.12.024【中图分类号】R733.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0800(2012)12-1366-0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是临床常见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成人ALL 患者中有20%~30%出现Ph 染色体,患者预后极差,长期生存率低。
伊马替尼是一种强力的选择性BCR/ABL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用于治疗Ph+ALL 以来,大大提高了Ph+ALL 患者总体生存率,取得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