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 环境 影响 评价 条例 (试行) word
- 格式:docx
- 大小:27.59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发展简介•1、什么叫环境影响评价?分析预测人为活动造成环境质量变化的一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
•2、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这种科学方法和技术被法律强制规定为指导人们开发活动的必须行为,就成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发展简介•3、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的四个阶段本文来自中华环评网,1、引入和确定阶段:1973-1979年2、规范和建设阶段:1981-1989年3、强化和完善阶段:上世纪90年代4、提高和拓展阶段:2000年至今1、引入和确定阶段:1973-1979年1969 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第一个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1973 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开始引入我国。
1979 年9 月,我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正式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979 年4 月,北京师范大学在江西永平铜矿开展了第一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 四个阶段2、规范和建设阶段:1981-1989年1981年《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明确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纳入基本项目审批程序1986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内容作了明确规定1986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管理办法(试行)》,对评价单位提出了资质要求。
1989年12月26日颁布的《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 四个阶段3、强化和完善阶段:上世纪90年代1994年起,颁布了一系列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规范。
1998年,国务院颁布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作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第一个行政法规,对环境影响评价做了全面详细明确的规定。
1999年,正式公布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管理办法》,对评价单位的资质进行了规定。
现有甲级单位198家,乙级单位721家(2004年底)。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 四个阶段4、提高和拓展阶段:2000年至今2002年10月,《环境影响评价法》,从项目影响评价扩展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但还没有上升到政策环境影响评价高度。
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法律法规通关试题库(有答案)单选题(共30题)1、对于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可燃性气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向大气排放转炉气、电石气、电炉法黄磷尾气、有机烃类尾气的,须报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B.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应当回收利用,不具备回收利用条件而向大气排放的,应当进行防治污染处理C.可燃性气体回收利用装置不能正常作业的,必须停产修复D.在回收处用装置不能正常作业期间确需排放可燃性气体的,报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后可以排放【答案】 B2、对超越法定职权、违反法定程序或者条件作出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决定的直接责任人员,建议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照《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的规定,对直接责任人员情节较重的,给予()。
A.记大过处分B.降级处分C.撤职处分D.拘役处分【答案】 B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关于建设项目防治污染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A.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优先设计,优先施工,优先投入使用B.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C.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产生污染的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D.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纳入公用配套工程进行设计、施工,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使用【答案】 B4、根据《环境保护法》,下列关于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编制有关战略发展规划,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B.建设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C.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D.制订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答案】 C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关于设置、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的有关规定,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限制在江河、湖泊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B.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C.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应当经过所在地水行政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的同意D.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应当经过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的同意【答案】 B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必须符合()、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标准,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编报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中国人民解放军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法规名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一级分类】军事法规【二级分类】军事设施保护法【颁布部门】【颁布日期】【实施日期】2006.10.01【有效性】有效【正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减轻军队规划、计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战备、训练和环境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军队规划、计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第三条编制本条例规定范围内的规划、计划,组织实施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建设项目,应当依照本条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条环境影响评价应当客观、公正,在满足军事需求的同时,综合考虑军队规划、计划或者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五条各级首长和机关应当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领导,支持军队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督促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法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第六条全军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建立和完善军队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改进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技术,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
第二章规划、计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第七条军级以上单位有关主管机关组织编制营区、港区、场区、库区、阵地建设等涉及军用土地利用的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军级以上单位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战备、训练、物资储运和装备研制、采购、试验、修理、报废等军事活动计划,应当在计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依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计划的具体范围,由全军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拟制,报总参谋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批准。
第八条规划、计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由规划、计划编制单位组织实施,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环境保护部(已撤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1.08.11•【文号】环发[2011]99号•【施行日期】2011.08.1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环发[2011]9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厅(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辽河保护区管理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加强规划环评工作,避免环境因素考虑不足而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009年10月1日起实施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进一步规范和严格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于在规划编制和审批决策过程中更加充分考虑环境因素,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具有重大意义。
为贯彻落实《条例》,现就进一步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要求通知如下:一、按照《条例》规定,编制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等综合性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等专项规划,应在编制过程中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
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的具体范围,由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拟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应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适时组织进行。
规划编制机关在报送审批综合性规划草案和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草案时,应当将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作为规划草案的组成部分一并报送规划审批机关。
未编写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的,规划审批机关应当要求其补充;未补充的,规划审批机关不予审批。
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法律法规题库与答案单选题(共50题)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耕地、草原、林地因采矿受到破坏的,()应当采取复垦利用、植树种草或者其他利用措施。
A.当地政府B.矿山企业C.地质矿产主管部门D.农业和林业主管部门【答案】 B2、2013-76.某公路工程拟通过内部未分区的自然保护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该建设项目须()。
A.避绕该自然保护区B.降低公路等级和通行能力C.缩小路基宽度,禁止设置取弃土场D.优化路由,缩短通过该保护区路线长度【答案】 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关于环境影响评价有关规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办理核设施选址审批手续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B.核设施运营单位应当在办理退役审批手续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C.开发利用伴生放射性矿的单位,应当在申请领取采矿许可证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D.关闭铀(钍)矿的单位,应当在办理退役审批手续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答案】 A4、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下列关于公众参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规划的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以及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征求公众意见B.规划编制机关在专项规划批准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审前,应当征求公众意见C.规划编制机关采取调查问卷、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意见D.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机构采取调查问卷、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公开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篇章的意见【答案】 C5、生活垃圾,是指在()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A.日常生活和生产中B.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C.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D.居民生活和商业活动中【答案】 B6、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律包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范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法的目的是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的活动,保护环境,预防环境污染,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新建、改建、扩建等生产、建设项目以及改个规模的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三条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计划或者决策产生环境影响的重大项目进行环境效益与损害的采访、实证分析和科学预测的方法,为项目决策提供环境保护的科学依据。
第四条环境影响评价应当根据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标准和技术规程,充分考虑项目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评价结果应当作为政府决策、项目审批、环境管理的依据。
第五条政府应当依法制定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的组织与实施第六条环境影响评价应当由环境保护行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作,依法组织实施。
第七条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条件,经环境保护行政部门注册,并接受监督检查。
第八条环境影响评价应当重视民众的参与,听取公众意见,并充分尊重和保护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第九条环境影响报告书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项目的基本情况、环境质量现状、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等内容,并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十条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要求,采取减少环境影响的技术和措施,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章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第十一条环境影响评价应当在项目立项前进行,重大项目应当在项目立项前对其环境影响进行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
第十二条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包括项目的申报、报告书审查、公示、听证、审核、批复等环节。
第十三条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应当在环境保护行政部门规定的时限内上报,并按照要求进行公示和听证。
第十四条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应当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进行审核,认为符合要求的,予以批准。
对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要求项目建设单位进行修改完善。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04.04.15•【文号】环发[2004]58号•【施行日期】2004.04.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监测正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试行)》的通知(环发[2004]5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为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加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现将《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试行)二00四年四月十五日附件: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试行)目录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2 编制依据3 术语4 基本原则5 厂(场)址选择6 工程分析7 环境现状调查8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9 水环境影响评价10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11 污染防治措施12 环境风险评价13 环境监测与管理14 公众参与15 结论与建议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主题内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为防止处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明确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要求,特制定本原则。
1.2 适用范围1.2.1 本原则适用于使用焚烧技术和安全填埋技术处置危险废物设施(包括一般建设项目中的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1.2.2 本原则适用于使用焚烧技术和其他方法处置医疗废物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2编制依据下列标准和文件所含的条文,通过本技术原则引用构成本原则的条文。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HJ/J 130—20031 总则1.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1 主题内容本导则规定了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工作程序、方法、内容和要求。
1.1.2 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下列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1.1.2.1 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1.1.2.2 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
1.1.2.3 1.1.2.1和1.1.2.2条款中所列规划的详细范围依照国务院“关于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的具体范围的规定”执行。
1.2 术语1.2.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规划编制阶段,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过程。
1.2.2 规划方案符合规划目标的,供比较和选择的方案的集合,包括推荐方案、备选方案。
1.2.3 环境可行的推荐方案符合规划目标和环境目标的、建议采纳的规划方案。
1.2.4 替代方案通过多方案比较后确认的符合规划目标和环境目标的规划方案。
1.2.5 减缓措施用来预防、降低、修复或补偿由规划实施可能导致的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1.2.6 跟踪评价对规划实施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分析、评价,用以验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和判定减缓措施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措施的过程。
1.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与原则1.3.1 评价目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规划编制和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所拟议的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预防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协调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3.2 评价原则1.3.2.1 科学、客观、公正原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必须科学、客观、公正,综合考虑规划实施后对各种环境要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新版)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新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根据《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科学的环境评价和有效的环境监管为基础,加强环境污染防治,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第三条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应当坚持预防为主、综合管理的方针,加强环境管理体制建设,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明确、社会参预广泛的环境保护格局。
第四条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应当注重技术支撑,提倡先进环保技术和设备的应用,促进研发和示范推广。
第五条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应当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参预环境保护工作。
第六条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应当强化法管理念,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和执行监督,依法追究违法行为的责任。
第二章建设前的环境评价第七条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实行建设前环境评价制度,依法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第八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当全面、客观、科学,评价范围应涵盖环境资源利用状况、生态环境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
第九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应包括项目规划、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等各个环节,评价结果应作为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
第十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应当向公众公开,并接受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章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第十一条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应满足国家和地方环境标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应当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
第十二条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应合理规划,在设计、施工和投产过程中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防止环境生态破坏。
第十三条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应当加强环境监测,定期报告环境状况和污染物排放情况,确保环境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第十四条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应当加强应急管理,建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时处置环境污染事故,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
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法律法规通关题库(附带答案)单选题(共30题)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建设项目对国家或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保护部门在审批时,应当征求()的意见。
A.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B.同级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C.上级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D.当地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答案】 B2、依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确有必要关闭、闲置或者拆除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场所,必须经所在地()商所在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同意后核准,并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环境。
A.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B.县级以上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C.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D.市、县级人民政府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答案】 D3、《土地复垦条例》规定:生产建设活动损毁的土地,按照()的原则,由生产建设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称土地复垦义务人)负责复垦。
A.“谁损毁、谁复垦”B.“谁破坏、谁恢复”C.“谁批准、谁负责”D.“谁破坏、谁补偿”【答案】 A4、根据《关于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有关工作的通知》(环发( 2015)177 号),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监管的有关规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城镇绿化应优先选用本地物种资源,科学规范外来物种引进,防止外来物种入侵B.优先区域内新增规划和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要将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作为重要内容C.新增各类开发建设利用规划应与优先区域保护规划相协调D.城镇开发建设活动要避免占用重要物种原生境,尽可能不破坏古树名木【答案】 D5、某已投产的2×300MW火电企业处于国务院规划的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内,其大气污染物超标排放。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对该企业应当()。
A.限期关停B.限期治理C.限期搬迁D.限期淘汰【答案】 B6、(2019年真题)下列关于风景名胜区保护的说法,符合《风景名胜区条例》规定的是( )。
3.1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反映被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数值范围0~100。
3.2 生物丰度指数指通过单位面积上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在生物物种数量上的差异,间接地反映被评价区域内生物丰度的丰贫程度。
3.3 植被覆盖指数指被评价区域内林地、草地、农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五种类型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植被覆盖的程度。
3.4 水网密度指数指被评价区域内河流总长度、水域面积和水资源量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水的丰富程度。
3.5 土地退化指数指被评价区域内风蚀、水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工程侵蚀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内土地退化程度。
3.6 环境质量指数指被评价区域内受纳污染物负荷,用于反映评价区域所承受的环境污染压力。
3.7 林地指生长乔木、灌木、竹类等的林业用地。
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和其他林地。
单位:km2。
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3.8 有林地指郁闭度大于30 %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包括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等成片林地。
单位:km2。
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3.9 灌木林地指郁闭度大于40 %、高度在2 m 以下的矮林地和灌丛林地。
单位:km2。
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3.10 疏林地指郁闭度为10 %~30 %的稀疏林地。
单位:km2。
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3.11 其它林地包括果园、桑园、茶园等在内的其它林地。
单位:km2。
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3.12 草地指以生长草本植物为主,覆盖度在 5 %以上的各类草地,包括以牧为主的灌丛草地和郁闭度在10 %以下的疏林草地。
单位:km2。
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HJ/T192-200523.13 高覆盖度草地指覆盖度大于50 %的天然草地、改良草地和割草地,此类草地一般水分条件较好,草被生长茂密。
单位:km2。
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3.14 中覆盖度草地指覆盖度为20 %~50 %的天然草地和改良草地,此类草地一般水分不足,草被较稀疏。
单位:km2。
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3.15 低覆盖度草地指覆盖度为5 %~20 %的天然草地,此类草地水分缺乏,草被稀疏,牧业利用条件较差。
单位:km2。
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3.16 耕地指耕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耕地、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农果、农桑、农林用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滩涂。
单位:km2。
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3.17 水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稻和旱地轮种的耕地。
单位:km2。
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3.18 旱地指无灌溉水源和设施,靠天然降水生长作物的耕地;有水源和浇灌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旱作物耕地;以种菜为主的耕地,正常轮作的休闲地和轮歇地。
单位:km2。
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3.19 水域湿地指天然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包括河渠、水库、坑塘、海涂和滩地。
单位:km2。
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3.20 河流(渠)天然或人工形成的线状水体。
单位:km2。
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3.21 湖泊(库)天然或人工作用下形成的面状水体。
包括天然湖泊和人工水库两类。
单位:km2。
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3.22 滩涂湿地指受潮汐影响比较大海边潮间带水分条件比较好的土地,或河、湖水域平水期水位与洪水期水位之间的土地。
单位:km2。
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3.23 建设用地指城乡居民点及县辖以外的工矿、交通等用地。
单位:km2。
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3.24 城镇建设用地指大、中、小城市及县镇以上建成区用地。
单位:km2。
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3.25 农村居民点指农村居民点。
单位:km2。
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3.26 其它建设用地指独立于城镇以外的厂矿、大型工业区、采石场,以及交通道路、机场及特殊用地。
单位:km2。
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3.27 未利用地为未利用的土地,包括难利用的土地或植被覆盖度小于5 %的土地。
单位:km2。
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3.28 沙地指地表为沙覆盖,植被覆盖度小于 5 %的土地,包括沙漠,不包括水系中的沙滩。
单位:km2。
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3.29 盐碱地指地表盐碱聚集,植被稀少,只能生长耐盐碱植物的土地。
单位:km2。
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3.30 裸土地指地表土质覆盖,植被覆盖度在5 %以下的土地。
单位:km2。
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3.31 裸岩石砾指地表为岩石或石砾,植被覆盖度小于5 %的土地。
单位:km2。
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3.32 其它未利用地指其它未利用土地,包括高寒荒漠、苔原、戈壁等。
3.33 河流长度特指是空间分辨率30 m×30 m 的遥感影像能够分辨的1:25 万水系图上的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的河流及主干渠长度。
单位:km。
数据来源:遥感更新和国家地理中心1:25 万基础地理数据。
3.34 近岸海域面积海岸线以外2 km 海洋区域。
单位:km2。
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3.35 土地轻度侵蚀评价区域内受自然营力(风力、水力、重力及冻融等)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土壤侵蚀模数≤2500 t(km2·a),平均流失厚度≤1.9 mm/a 的区域。
单位:km2。
数据来源:地面监测与遥感更新相结合。
3.36 土地中度侵蚀指评价区域内受自然营力(风力、水力、重力及冻融等)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土壤侵蚀模数在2500~5000 t(km2·a)之间,平均流失厚度在1.9~3.7 mm/a 之间的区域。
单位:km2。
数据来源:地面监测与遥感更新相结合。
3.37 土地重度侵蚀指评价区域内受自然营力(风力、水力、重力及冻融等)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土壤侵蚀模数>5000 t(km2·a),平均流失厚度>3.7 mm/a 的区域。
单位:km2。
数据来源:地面监测与遥感更新相结合。
3.38 水资源量指被评价区域内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的总量。
单位:百万m3。
数据来源:统计数据。
3.39 二氧化硫年排放量指被评价区域内每年由于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和交通工具等产生并排放的二氧化硫总量。
单位:t。
数据来源:环境统计年报。
3.40 COD 年排放量指被评价区域内每年由于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等产生并排放的化学需氧量(COD)总量。
单位:t。
数据来源:环境统计年报。
3.41 固体废物年排放量指被评价区域内每年由于工业生产产生并排放的固体废物总量。
单位:t。
数据来源:环境统计年报。
3.42 降水量指被评价区域内年度降水总量。
单位:mm。
数据来源:统计数据。
3.43 归一化系数归一化系数=100/A 最大值。
A 最大值指某指数归一化处理前的最大值。
4 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4.1 生物丰度指数的权重及计算方法4.1.1 权重生物丰度指数分权重见表1。
表1 生物丰度指数分权重4.1.2 计算方法生物丰度指数=A bio×(0.35×林地+0.21×草地+0.28×水域湿地+0.11×耕地+0.04×建设用地+0.01×未利用地)/区域面积A bio,生物丰度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4.2 植被覆盖指数的权重及计算方法4.2.1 权重植被覆盖指数的分权重见表2。
4.2.2 计算方法植被覆盖指数=A veg×(0.38×林地面积+0.34×草地面积+0.19×耕地面积+0.07×建设用地+0.02×未利用地)/区域面积A veg,植被覆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4.3 水网密度指数计算方法水网密度指数=A riv×河流长度/区域面积+A lak×湖库(近海)面积/区域面积+A res×水资源量/区域面积A riv,河流长度的归一化系数,A lak,湖库面积的归一化系数,A res,水资源量的归一化系数。
4.4 土地退化指数的权重及计算方法4.4.1 权重土地退化指数分权重见表3。
土地退化指数=A ero×(0.05×轻度侵蚀面积+0.25×中度侵蚀面积+0.7×重度侵蚀面积)/区域面积A ero,土地退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4.5 环境质量指数的权重及计算方法4.5.1 权重环境质量指数的分权重见表4。
表4 环境质量指数分权重环境质量指数=0.4×(100-A SO2×SO2 排放量/区域面积)+0.4×(100-A COD×COD 排放量/区域年均降雨量)+0.2×(100-A sol×固体废物排放量/区域面积)A SO2,SO2 的归一化系数,A COD,COD 的归一化系数,A sol,固体废物的归一化系数。
5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EI)计算方法5.1 各项评价指标权重各项评价指标权重,见表5。
EI=0.25×生物丰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水网密度指数+0.2×土地退化指数+0.15×环境质量指数6 生态环境状况分级根据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将生态环境分为五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和差,见表6。
表6 生态环境状况分级7 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幅度分级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幅度分为4级,即无明显变化、略有变化(好或差)、明显变化(好或差)、显著变化(好或差),见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