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种子发芽了
- 格式:ppt
- 大小:6.18 MB
- 文档页数:17
种子发芽了科学教案8篇种子发芽了科学教案篇1活动目标:1、体验种子发芽实验的乐趣,了解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
2、学习制作“观察记录表”及记录方法。
3、培养探究精神。
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2—3种刚发芽的种子。
2、幼儿自备种子及种子发芽实验的用具。
3、准备幼儿姓名标签一套。
活动过程:1、观察种子。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的几种刚发芽的种子,引导幼儿观察,引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启发讨论。
a怎样使种子发芽?b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c做种子发芽实验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实验?d鼓励幼儿提出各种假设,并进行实验。
3、动手操作。
a引导幼儿在自己的器皿中放上几粒种子,并按自己的想法放入泥土、沙子、布、小石子等。
b提醒幼儿在容器中加上水。
c启发幼儿在自己的容器上贴上姓名标签做记号。
4、提出要求。
a提醒幼儿经常给种子换水、晒太阳,观察、记录种子的变化。
b请幼儿自制《种子发芽记录表》,要求幼儿每天进行观察、记录,最后得出结论。
活动延伸:1、教师有意识地带领幼儿做种子发芽小实验。
例如:将种子放入无水空瓶中;将种子放入加了很多水的瓶中,并放在阴冷处;将种子放入加适量水的瓶中,并盖上黑罩;将种子放入加适量水的瓶中,放在温暖朝阳的地方。
2、过一段时间,将这些瓶子放在一起比较,观察哪些种子发芽了,哪些种子没有发芽。
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种子发芽了科学教案篇2活动目标1、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2、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一)情景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种子,引导幼儿了解种子的多样性。
师:种子商店送来了很多种子,我们一起看看有哪些种子宝宝?2.幼儿分组观察,引导幼儿从形状、颜色、大小、软硬度等方面进行观察。
3.集中讨论交流:(1)种子商店送来了哪些种子?(2)这些种子长得有什么不一样?4.小结: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种子,比如:稻谷、玉米粒、红豆等,它们的形状、颜色、大小、软硬也不同。
《种子发芽了》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背景分析《种子发芽了》是小学生自然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进修本课程,学生可以了解植物发展的过程,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爱认识。
本课程适合小学生进行进修,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进修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种子的发芽过程,认识植物发展的基本原理。
2. 能力目标:观察和记录种子的发芽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爱认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认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种子的发芽过程,植物发展的基本原理。
难点:观察和记录种子的发芽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种子的结构和功能;(2)种子的发芽过程;(3)植物发展的基本原理。
2. 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了解种子的发芽过程;(2)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观察和记录种子的发芽过程,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3)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结果,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种子和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种子的作用和植物的发展过程,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进修兴趣。
2. 播放视频:播放关于种子发芽过程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种子的发芽过程,为后续实验做准备。
3.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种子发芽实验,每组选择一种植物种子进行观察和记录,记录种子的发芽时间、发芽方式等信息。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比较不同植物种子的发芽情况,总结规律和结论。
5. 练习应用:安置种子发芽实验的作业,让学生在家中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加深对种子发芽过程的理解和掌握。
6. 总结提升:通过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引导学生深化对种子发芽过程的认识,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爱认识。
六、教学评判1. 实验报告评判:评判学生的实验报告,看是否能准确记录种子的发芽过程并总结规律。
种子发芽日记
今天我在花园里发现了一颗小小的种子,我决定把它种下去,
看看能否让它发芽。
我挖了一个小小的坑,把种子轻轻地放进去,
然后轻轻地盖上土壤,给它浇了一点水。
接下来的几天,我每天都去看看种子,但是没有看到任何变化。
我有些着急,不知道是不是我种下的方法有问题。
但是我还是每天
都给它浇水,希望能够让它长出来。
终于,第五天的时候,我看到了一点绿色的嫩芽从土壤中冒了
出来!我高兴地跳了起来,这颗种子真的发芽了!我知道我要继续
照顾它,让它茁壮成长。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每天都给种子浇水,看着它一天天长大。
它的叶子变得越来越绿,茎变得越来越粗壮。
我真的感到非常开心,因为我看到了生命的奇迹。
通过这次经历,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生命的力量和魅力。
种子发芽,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奇迹。
我要好好珍惜这颗小
小的植物,让它继续茁壮成长,成为花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这
次的种子发芽经历,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生命是如此的美好,我们要好好珍惜。
1.种子发芽了【课标对应】1.本单元通过种植、观察、探究、归纳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初步了解植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已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7.3说出植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列举当地的植物资源,尤其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
8.1描述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这些部分具有帮助植物维持自身生存的相应功能。
8.2说出植物通常会经历由种子萌发成幼苗,再到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的过程。
【教材分析】《种子发芽了》一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单元中的第一课,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都属于生命科学领域,本课内容的设计,依据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标准,对应新《课标》8.2“亲手种下盆栽植物的种子,观察和记录种子发芽成幼苗,再到开花结果的过程”和12.1“用简单的实验或依据生活经验,探讨水、阳光、空气、温度、肥料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小学科学1《种子发芽了》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种子发芽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2)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3)掌握观察和记录种子发芽的方法;(4)培养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的兴趣。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采用观察、实验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观察力;(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1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袋子种子,引起学生的注意。
并问学生,“你们知道种子是怎样发芽的吗?”,带领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2. 教学主体(40分钟)(1)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种子的外观和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然后教师向学生介绍种子的主要部分:种皮、胚芽、营养物质等,并解释它们的功能。
(2)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
教师向学生描述种子发芽的过程,从种子吸水开始,到根发芽、茎长高、叶片展开,直至长成一棵小苗。
在描述的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辅助学生理解。
(3)观察和记录种子发芽的方法。
教师向学生介绍观察和记录种子发芽的方法。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每个小组提供一些种子,并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观察和记录。
观察的内容可以包括:种子吸水的变化、根的生长方向、叶片的展开情况等。
(4)课堂练习。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例如,填空题、选择题等。
3. 课堂练习(10分钟)教师将一些课堂练习发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完成。
然后教师可以进行答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纠正错误。
4. 反思(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通过实验观察到了哪些现象?发现了什么规律?有没有遇到过难题?是如何解决的?”等等。
通过反思,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资源1. 种子实物或图片2. 观察实验所需的小组实验物品3. 课堂练习题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种子的结构、功能以及发芽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
种子发芽了作文种子发芽了作文种子发芽了作文1种子发芽需要温度吗?我想应该要吧!你瞧,菜田里的种子有了适宜的温度,都快快发芽了。
可是我又不敢确定,于是,我带着这个疑惑准备回家做一个温度对种子发芽有什么影响的对比实验。
我回到家,从柜子里拿出六粒绿豆做实验,我的实验设计是:研究问题: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改变的条件:温度不改变的条件:一样的种子、每次浇一样多的水,受到一样的光照等。
实验设计:把一组绿豆放在冰箱冷藏室里,一组放在常温下,在30度左右,每次浇一样多的水,照得光也必须相同,看哪一组绿豆先发芽,如果常温下先发芽,那说明温度对种子发芽有影响,如果冰箱里的先发芽,那说明温度对种子发芽没影响。
于是,我开始做实验了,先那出两个碟子,垫上纸,再在每个碟子里放三粒绿豆,然后放在了它们应该放的.地方。
因为冰箱里光线暗,所以常温下的绿豆被我盖了一个盖子,好让它们这个条件相同。
9月6日,也就是做实验的第二天,我刚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跑去看绿豆,只见常温下的绿豆已经长出了一个很小很小白色的根,它的身体也渐渐在膨胀,豆子外面的皮也起了几根皱纹。
而冰箱里的绿豆却丝毫没有动静,仿佛一个小姑娘在安静地睡觉。
9月7日,我发现常温下的绿豆根已经长长了一大段,根是由粗慢慢变细,这组绿豆已在长大,可冰箱里的绿豆还是照样按兵不动。
9月8日,我发现常温下的绿豆根上长出了“胡须”,根比原来更长了一些。
啊!终于,冰箱里的绿豆长出了一个几乎小得看不见的白色小根。
9月10日,常温下的绿豆已经快长出叶子了,现在有了一个小小的绿芽,绿豆的绿皮已经掉了一半,冰箱里的绿豆也已经在生长,根也长了一些,能让人看得清楚一点了。
9月12日,常温下的绿豆叶子已经长出了2、3片,绿油油的,可爱极了,个子也长高了很多,已把上面的盖子给顶掉了,我只好又给它换了一个更大更高的盖子。
冰箱里的绿豆不知怎么回事,突然慢慢悠悠地生长了,直到现在根在长了一点点。
过了几天,常温下的绿豆已经连续长出了很多绿叶,冰箱里的绿豆也比原来长大了。
种子发芽了教案8篇种子发芽了教案篇1【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尝试做种子发芽的观察记录。
2、培养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各种不同的种子(黄豆、绿豆、花生、蒜头、南瓜籽),幼儿自带的各种容器,幼儿观察记录本。
活动一播种种子【活动过程】1、认识种手和种子麟酌各和条件。
(1)教师出示各种不同的种子,让幼儿识别并说出不同种子的名称。
(2)教师引导幼儿回顾以往的经验,说出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师提问:你见过种子发芽吗?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呢?2、选择种植条件进行种植。
(1)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希望种植的种子。
(2)幼儿将自己选择的种子依据自己认为应有的种植条件,种在不同的容器内。
有的孩子选择把种子种在水里,有的孩子选择种在土壤里。
有的孩子把种好的种子放在阳光能晒到的地方,有的孩子将其放在阴暗角落里。
活动二做观察记录【活动过程】为了方便孩子们记录,我们为每个孩子制作了一个观察记录本。
孩子们像小科学家一样,每天都在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种子发芽的情况,并随时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他们还让老师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写在观察图边上。
1、幼儿每天观察两次种子,并进行必要的辅助管理(换水、浇水)。
2、引导幼儿根据观察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记录(绘画)。
帮助幼儿用文字进行辅助记录。
教师提问举例:(1)你把种好的种子放在了什么地方呢?(2)为什么把它种在水(土壤)里呢?(3)今天你观察到了什么?活动三实验总结【活动过程】1、引导比较、尝试分析引导幼儿比较同一品种的种子在相同的种植条件下发芽情况的异同,并让幼儿尝试分析其中的原因。
教师小结:同一品种的种子在相同的种植条件下,也会有所不同,这是由种子本身的差异及后天的管理造成的。
(1)比较种子在土壤(不浇水)和水中发芽情况的异同。
教师小结:水是种子发芽的必备条件。
(2)比较种子在有空气的条件和无空气的条件下发芽情况的异同。
教师小结:空气是种子发芽的必备条件。
种子发芽了《种子发芽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掌握种子发芽的原理;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3. 帮助学生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种子发芽的基本原理;2. 种子发芽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3. 种子发芽的环境要求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 讲解种子发芽的定义和意义;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种子需要发芽?发芽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发芽需要什么条件?第二步:实验设计1. 准备实验材料:种子、土壤、水、透明容器;2. 根据实验目的和方法设计实验步骤;3. 让学生自主探究种子发芽的过程,引导他们记录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第三步:实验展示1. 学生依次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并说明实验过程和结果;2.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种子发芽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3. 引导学生讨论种子发芽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第四步: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学校的花园或植物园,观察不同植物的种子和发芽过程;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了解丰富的植物资源和植物生长环境;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等活动,实践种子发芽的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表现进行实时评价,及时纠正错误和指导改进;2.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报告模板,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和体会收获;3.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和讨论,评选出最佳实验成果并进行表彰。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种子发芽的原理和方法,培养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勇于探索,积极实践,为美丽的自然环境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