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简介(超实用)
- 格式:doc
- 大小:295.58 KB
- 文档页数:50
古代汉语语法古代汉语语法是中国最古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语言理论之一。
汉语是一种更复杂、更完整的语言,在古代,大量的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用汉语写成,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用汉语书写的,所以古代汉语语法对语言学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和作用。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有词法、句法和文法三种,其中词法主要研究古代汉语的词汇问题,句法主要研究句子的构成和句子之间关系,而文法则主要研究文章的构成及文章之间关系。
首先,词法主要研究古汉语的词汇问题,词法有实词、虚词、介词、副词和词组等多种形式,而且古汉语的词汇应用比今天更丰富多彩,它的词汇分类更加细致化,例如元音词、辅音词、繁音词、简音词以及动词、名词、形容词等,一般古汉语的词汇都比现代汉语的词汇多。
其次是句法,句法主要研究句子的构成和句子之间关系,古汉语的句法相比今天要复杂得多,不但有简单句,还有复合句、复杂句以及句子结构比今天复杂的极度复句。
此外,古汉语还有与今天完全不同的句法构成,如疑问句、表语句等,它们的句子构成更加复杂,使用起来也比今天的句法更为复杂。
最后是文法,文法主要研究文章的构成和文章之间关系,古汉语的文章构成与今天有很大不同,古汉语文章分为四部分:标题、开头、正文和结尾,文章之间的关系通过引语、总结和抒情等展开,也有不同的文章框架,这些文章框架都是古汉语特有的,其文章构成也有比今天复杂的地方,如古汉语一般以整篇文章为一个整体,而今天更多的是以每段为一个整体。
古代汉语语法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提高了汉语的完整性和复杂性,也为今天的汉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环,也是中国汉语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块砖石。
今天的汉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古汉语的发展,古代汉语语法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古代语法知识点总结古代语法是指古代汉语的语法体系,是指古代汉语中的语法规则和结构。
从古代文献中可以看出古代语法的发展过程,古代语法主要包括古代汉语的词法、句法等方面的规则,古代语法的形成和发展与古代文学的发展及古代汉字书写系统的建立有着密切联系。
下面就古代语法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古代语法的发展古代语法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汉语初期、古代汉语中期和古代汉语后期。
这三个阶段的古代语法体系在其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原始古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为后来的文言文语法奠定了基础。
1、古代汉语初期古代汉语初期是古代语法的最早阶段,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
在这一阶段,古代汉语的形态结构相对简单,主要存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基本的词类,其语法规则基本以词类的功能和位置来体现。
在此阶段,古代汉语词法变化主要有三点表现:一是名词有天地人三大类名词之分;二是动词词义丰富,形容词的“句用”,句子内部逻辑关系用词法体现;三是代词疑问词的交互使用和加行为词或名词构成复合礼貌性用语。
2、古代汉语中期古代汉语中期,是古代汉语语法发展的第二阶段,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之间。
在这一阶段,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开始趋于严谨和规范,新的词法变化和句法结构开始逐渐发展。
在此阶段,古代汉语的词法变化逐渐丰富,名词的格、数、量的变化规则开始逐渐形成。
动词的时态、语态、方式等变化也开始逐渐规范化,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也开始有了更为准确的规则。
句法结构也开始逐渐完善,主谓宾结构、定语后置等句法规则开始逐渐成为古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3、古代汉语后期古代汉语后期是古代语法发展的第三阶段,时间大约在公元3世纪至公元10世纪之间。
在这一阶段,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这一阶段也是古代文言文语法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在此阶段,古代汉语的词法变化逐渐趋于规范,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词类的词法规则开始逐渐完善。
句法结构也逐渐趋于规范化,主谓宾结构、定语后置等句法规则的使用也逐渐趋于标准。
古代汉语(语法)一、实词和虚词●词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及其联系,它以一定的客观事物为概括的对象;●语法反映的是语言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之间的各种关系,它以语言结构为概括的对象。
●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既有词汇意义也有语法意义。
●虚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主要表示语法意义,依附于实词或语句。
二、偏正结构:(1)定语+体词性中心语eg.(定语)今日之事何如?(史记·项羽本纪)(2)状语+谓词性中心语eg.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定语)。
(论语·述而)(3)谓词性中心语+补语eg.君(定语)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齐策)eg.(定语)出自北门,忧心殷殷。
(诗经·邶风·北门)⏹体词:主要作主、宾语,一般不作谓语(判断句)⏹谓词:主要作谓语,也可以作主、宾语三、古代汉语的词类--实词●体词:名词(普通、专有、时间、方位名词) 数词(基数词、概数词、序数词)量词(物量词、动量词) 代词(人称、指示、疑问代词)●谓词:代词(指示、疑问代词) 动词(及物、不及物、能愿动词)形容词(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一)、名词(1)普通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小国寡民)(2)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民族、国家名、朝代名●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庄子·秋水)●初,郑武公取于申,曰武姜。
(左传·隐公元年)(3)时间名词:●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
(李斯《谏逐客书》)●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左·昭四)(4)方位名词:●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
”(左传·成公二年)●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庄子·逍遥游)(二)、动词1、及物动词――能够带受事宾语●季氏将伐颛臾。
最全的古汉语语法知识本章首先介绍与句子、短语、词有关的一些基础概念,然后再由这些基础概念出发来介绍与句子、短语和词有关的基础分类。
由于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与词的构成有关的问题,在词的后面作些简要的说明。
第一节语法的基本单位这一节我们先简要说明句子、短语、词及它们最基础的分类。
一、句子、短语和词句子是前后都有停顿,并且带有一定的语调、表示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形式。
古代汉语是书面语言,句子前后的停顿是通过后人所加的标点符号中的句号、问号、感叹号等来表示的。
如:(1)[齐师]{大败}。
(公羊传·成公元年)(2)[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3)[子玉]{无礼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以上三例都是句子,例(1)句子的停顿用句号表示,后两例是用问号和感叹号来表示。
至于这些句子的语调,今人只能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调比照地来认识,很难确切地知道古人当时到底用一种什么样的语调来说这些句子。
以上三个句子全都表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
一个句子常由主语和谓语这样两个句子成分构成,在以上四个句子中,用点和△标示的不同部分,分别是主语和谓语。
主语表示一句话的话题,通常是说话者和听话者已知的信息,所以主语趋向于有定。
谓语则是对主语的陈说,对于听话者来说,谓语对主语的陈说常是未知的信息。
主语、谓语可以由词直接充当,也常由短语来充当。
短语又叫词组,它有时可以直接成句,但更常见的形式是,在它用做主语或谓语之后,再构成句子。
以上例(1)中的主语“齐师”和谓语“大败”,就都是短语。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以上例(1)中的“齐”、师”等就都是词。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
短语、词与句子是不同的语法单位,句子是使用单位,人们用句子来进行言语活动;而短语、词则是备用单位,它们并不在言语活动中直接使用。
从大的方面看,一个句子在使用时,可以有两种不同的作用。
一种作用是关于客观世界说了些什么,逻辑学上称之为表述了一个命题;另一种作用则并未直接表述命题,即关于客观世界没有直接说些什么。
中国古代语法中国古代语法是指在古代中国使用的语法规则和结构。
古代中国的语法体系以古汉语为基础,包括了音韵、词汇、句法和修辞等方面的规则。
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是古代语法的基础。
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相对简单,由声母、韵母和声调组成。
声母是在音节前面的辅音,韵母是在音节中的元音,声调则是音节的音高。
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对词语的构造和句子的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古代汉语的词汇系统丰富多样。
古代汉语的词汇主要由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组成。
单音节词是古代汉语中最基本的词汇单位,双音节词则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合而成,多音节词则由多个音节组合而成。
古代汉语的词汇系统丰富多样,不仅包括了基本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还包括了量词、副词和连词等。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也有其独特之处。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主要包括主谓结构和主谓宾结构。
主谓结构是由主语和谓语组成的简单句结构,主谓宾结构则是由主语、谓语和宾语组成的复合句结构。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相对简单,但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却非常丰富。
修辞是古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通过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夸张、借代和排比等。
比喻是通过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语言来表达抽象概念,夸张则是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来加强语言的感染力,借代是通过用一个词或短语来代替另一个词或短语,排比则是通过连续使用相同的句式结构来达到修辞效果。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给语言表达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变化性。
在古代中国,语法规则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意思,更重要的是为了达到修辞的目的。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通过修辞的运用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和感染力强。
古代汉语的语法体系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文化和语言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语法是指古代中国使用的语法规则和结构,包括音韵、词汇、句法和修辞等方面的规则。
古代汉语的语法体系以古汉语为基础,音韵体系相对简单,词汇系统丰富多样,句法结构相对简单但修辞手法丰富多样。
古汉语语法知识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各种宾语前置例子: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
(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何以言之?(•赤壁之战‣)5)、方位词宾语前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古汉语文言语法概要介绍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同现代汉语比较,总的看来是相同或相近的,但也有一些不同或差异较大的地方。
相同之处就不谈了,下面只谈一下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
从实词、虚词、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四个方面来谈。
第一节文言实词一、古今异义现象(一)古多单音词、今多双音词古汉语中以单音节词汇为主,而现代汉语中以双音节词汇为主。
因此,我们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不要把两个文言单音词的词组,误认为是一个双音词。
例如:①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④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⑤遂与外人间隔。
()()⑥无论魏晋。
()()⑦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⑧阡陌交通。
()()必须注意这一现象,不要把它们误认为是一个单词,而笼统地理解成一个意思。
在翻译文言文时,要扎扎实实地把每一字的词义都解释出来。
(二)古今词义的变化1.有些词汇一直沿用至今,词义和用法没什么变化。
如:人、日、月、牛、羊、山、水等,这一类词多属于基本词汇,读书时不会造成障碍,相反却能起到沟通古今语言的作用。
2.有些词的词义有一些变化。
例如:“劝”现代含义是“劝解”、“规劝”,古代的含义是“勉励”、“鼓励”,例句:孙权劝学,“劝学”是鼓励吕蒙学习的意思。
“访”今义是“探访”、“访问”,古义是“咨询”,即征求意见。
例句:“王访于箕。
”(《尚书.洪范》)向箕子征求意见。
“给”今义是“给予”,古义是“供给”、“供应”例句:“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
”是供应他食用。
“河”今义是指一般较小的流水。
古义是专指黄河。
例句:“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这类词的古今义之间有着细微的不同,要仔细掌握,否则就不能准确地翻译古代汉语。
3.有些词的词义变化很大,古义和今义完全不同。
例如:①夸父与日逐走。
(《山海经》)“走”字的古义是“”②孟子去齐。
(《孟子·公孙丑下》)“去”字古义是“”,与今义正相反。
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词汇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学习古代文言文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语法和词汇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常用词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文。
一、基本语法1. 主谓宾结构古代文言文的句子常采用主谓宾结构,即主语用于表示动作的执行者,谓语表示动作的动作,宾语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例如:“吾爱汝”,意为“我爱你”。
2. 定状补结构古代文言文的句子中常出现定状补结构,即通过定语、状语和补语来修饰主谓宾结构。
定语用于修饰名词,状语用于修饰动词,补语用于补充动作的结果或状态。
例如:“丹心报国”,意为“以红色的心报答国家”。
3. 并列与从属古代文言文的句子常采用并列和从属的句子结构来表达不同的语义关系。
并列结构表示同等重要的概念或动作关系,从属结构表示主次、因果或条件关系。
4. 结构短小精炼古代文言文注重言简意赅,追求结构短小精炼的表达方式。
句子中通常删除主语、谓语和宾语等成分,重点突出动作和事件。
二、常用词汇1. 人称代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人称代词包括“吾”、“尔”、“之”等。
其中,“吾”用于表示第一人称,“尔”用于表示第二人称,“之”用于表示第三人称。
2. 动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动词包括“行”、“作”、“爱”等。
其中,“行”表示行为的执行,“作”表示动作的进行,“爱”表示情感的表达。
3. 名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名词包括“人”、“国”、“心”等。
其中,“人”用于表示人的概念,“国”用于表示国家的概念,“心”用于表示内心的情感。
4. 形容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形容词包括“红”、“白”、“青”等。
其中,“红”表示颜色的概念,“白”表示颜色的概念,“青”用于表示颜色的概念。
5. 副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副词包括“甚”、“必”、“宜”等。
其中,“甚”表示程度的概念,“必”表示必然的概念,“宜”表示适合的概念。
在学习古代文言文时,我们必须掌握基本的语法和词汇。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词的本义:多义词的几个意义,其中一个意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
我们所讲的本义是指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2、引申义和本义的关系:二者间的关系有远有近。
1)近引申义同本义之间一般是一词多义的关系。
2)远引申义同本义之间可以是一词多义,也可以是两个同源词。
3、依据什么来探求词的本义:1)借助词的书写形式。
如“诛”从言,本义是谴责。
2)考察文献语言用例。
如“狱”在先秦文献中都是“诉讼”、案件义,到汉代文献才有当“监狱”讲的,因而本义是“诉讼”。
4、词的引申义: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5、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1)相似:a形貌性状相似。
如“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
b 功能作用相似。
如“关”由门闩引申为关卡。
c方式情态相似。
如“奋”由鸟展翅引申为举起、扬起。
2)相关。
a甲事物对乙事物具有标志作用,借甲代乙。
如“齿”由门牙、牙齿引申为年龄。
b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
如“倡”由领唱引申为一般的唱,再引申为以演唱为职业的人。
C借形状特点指代事物或人。
如“刚”由坚硬引申为金属钢。
D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
如“陵”由大土山引申为帝王的坟墓。
3)相因。
引申义和本义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
如“危”本义为陡峭、高峻。
陡而高则易倾,故引申为不稳定。
6、词义引申的趋势:1)从个别到一般。
如“江”从专称长江引申为泛指河流。
2)从具体到抽象。
如“道”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
7、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直接引申义。
由直接引申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对本义来说,就是间接引申义。
如“防”的本义;堤坝。
直接引申义:堵水、防水。
间接引申义:禁阻、防备、防止→约束→规范、标准。
8、引申的方式:1)以本义为起点,向着同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意义的引申脉络,叫连锁式引申。
如“防”。
2)以本义为中心向不同的方向派生出数个直接引申义的词义引申脉络,叫辐射式引申。
古代汉语一、语法:(一)词法虚词: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形代表几个不同的虚词。
实词1.虚词:(1)以代词用法为主的虚词:之代词: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爱公孙段,欲立之相当于“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那么你之后就没有人再继续了)相当于“我”:幸来告语之指事代词“这”:之二虫,又何如。
之子于归。
(这个姑娘出嫁了)助词介词,连词:“的”:民之主也;以君之力,不能毁魁父之丘。
(这样的)云梯之械(这样的)。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
“之”字本意:到(某地)去其相当于“之+的”代人,作定语:其妻归,告其妄代物:问其主代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主谓结构的主语:而观其辟人也作语气词表示委婉的语气:吾其还也(我还是走吧)表示推测的语气:民其无知也(百姓大概无知吧)增加反问的语气:如之何其废之表反问“难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其”字本意:箕是代词,代前边出现的人,事:闻君行圣人之道,是亦圣人也(这)(译作:这、这个、这样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和这个相反)天下皆是也(这样的)作指事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现代汉语中,“之”、“其”、“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
者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所者代词名词+者(复指代词),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语气词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放在句尾和“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不算是国家呢?)所所只能+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所读者(所读的书)所仰望而终身也吾先子所畏也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所以”(所凭借的原因):故今具道所以未见所以敬王也(没有见到你所用来尊敬王的表现)或、莫都是不定代词或或曰……(有人说……)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莫否定性不定代词:天下莫不闻莫不中音(没有哪一个声音不符合节拍)善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都有副词用法或(作状语,表不肯定):或者不可乎(也许不行吧)今者或是之亡矣(大概)莫(表否定):民莫有斗心(老百姓没有抗争的决心)焉都是合音词“于之”,“于是”诸“之于”,“之乎”焉“于之”,“于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在这儿问路)不复出焉(于之)(不再从这儿出去了)善莫大焉(于之)语气词用法:在句尾:于我心有戚戚焉则就木焉(就和死差不多了)在句首:焉有仁人在立,罔民而可为也?诸“之于”:投诸渤海之尾“之乎”:有诸?(有这件事吗?)孰、何、安、胡、曷——代词,“什么”孰:指事,指人何:何事。
一、词类的活用(一)定义: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
(二)分类1、使动用法(1)定义: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实质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兼语句)结构的容。
格式:主语+使+宾语+名、动、形例:齐使田忌将而往。
《史记·膑》(注:“使田忌将”是递系结构。
)齐威王欲将膑。
《史记·膑》(注:“将膑”是使动用法。
)(2)分类①名词的使动用法。
A名词用作动词,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注:使死生)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B作使动的名词后面也可省略宾语。
例: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向《新序·节士》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A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所以用使动。
例:焉用亡.以陪邻?《左传·僖公十三年》(注:使亡)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鸿门宴》(注:使之活)尉。
《史记·涉起义》(注:使尉忿恚)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
柳宗元《封建论》(注:使之痛)△①使之活、使之痛、使尉忿恚,是递系结构。
②“活“可以扩展为动补结构“救活”。
③古代汉语里,递系结构和动补结构比较少见。
B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例: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荀子·天论》(注:不能病→不能使之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注:烧而走→烧而走之)C古代汉语里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例:晋侯饮.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论语·子路从而后》天汉四年春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宫。
《汉书·武帝纪》△分辨及物动词是否用作是动的方法①认真分析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来确定(最主要)。
②破读。
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使动,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战国策·触龙说太后》强.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
……本荒而用侈,则天下不能使之富。
《荀子·天论》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贾谊《过秦论》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洲》2、意动用法(1)定义: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格式:主语+认为+宾语+名、形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战国策·齐策一》(意动用法:主观认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荀子·劝学》(使动用法:客观命令) (2)分类①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格式:主语+把+宾语+看作+名例: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柳宗元《封建论》 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格式:主语+认为+宾语+形例: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庄子·秋水》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荀子·天论》 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韩非子·五蠹》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晁错《论贵粟疏》 渔人甚异.之。
陶潜《桃花源记》 3、名词用如动词(1)名词的使动用法。
(2)名词的意动用法。
(3)名词用如一般动词。
①普通名词用作动词。
例:主之子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触龙説太后》增数目.项王。
《史记·鸿门宴》左右欲刃.相如,相如目叱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朔方城。
《汉书·武帝纪》驴不胜怒,蹄.之。
柳宗元《三戒》阴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②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史记·项羽本纪》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史记·膑》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
徐宏祖《游天都》(三)条件1、两个名词连用,活用为动词。
①主谓结构。
格式:名+名→名+动例:乃丹书帛曰:“胜王.。
”《史记·涉起义》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②动宾结构。
格式:名+名→动+名例:遂王.天下。
《韩非子·五蠹》擅爵.人,赦死罪。
贾谊《治安策》面.山而居。
《列子·汤问》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辅助性代词)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格式:所+名→所+动,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例:非博士官所职..乃丹书帛曰:“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史记·涉起义》..,莫若皇帝。
《庄子·盗跖》世之所高..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晁错《论贵粟疏》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格式:能愿动词+名、形→能愿动词+动例: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论语·公冶长》 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史记·甘茂列传》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
《庄子·盗跖》 厌(厌:堵塞)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
《荀子·修身》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格式:副+名→副+动例: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
《史记·西门豹治邺》 不足生于不农..。
晁错《论贵粟疏》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
格式:名、形+代词→动+代例:高之..,下之..,小之..,臣之..,不外是矣。
《荀子·儒效》 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
晁错《论贵粟疏》 既臣大夏而君之..。
《汉书·骞传》 是欲臣妾我也,是欲豫我..也。
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6、名词后面用介宾结构作补语,活用为动词。
格式:名+介宾结构→动+介宾结构例:请勾践女女.于王。
《国语·勾践灭吴》 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史记·商君列传》 7、名词用“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
格式:(名)+而+名→(动)+而+动。
《荀子·天论》例: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
《史记·项羽本纪》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盐铁论·相刺》不耕而食,不蚕而衣...8、名词后面有“者”,活用为动词。
格式:名+者→动+者例:平地三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
括《梦溪笔谈》主之子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触龙説太后》△名词用作状语(不是词类活用,现代汉语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
)1、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现代汉语中少见)(1)表示方位或处所。
译为:向、在+名例: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山海经·夸父逐日》大月氏复西.走。
《汉书·骞传》睢至秦,秦王庭.迎。
《战国策·睢说秦王》蜀太守以下郊.迎。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
《汉书·高帝纪》(2)表示工具或依据。
译为:用、依照+名例: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
《战国策·睢说秦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汤问》..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
《三国志·华佗传》失期,法.皆斩。
《史记·涉起义》(3)表示对人的态度。
译为:用对待+名+的态度例:彼秦者……虏.使其民。
《战国策·策三》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鸿门宴》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史记·韩信破之战》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膑》(4)表示比喻。
译为:像+名+一样例:嫂蛇.行匍伏。
《战国策·秦策一》子产治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史记·循吏列传》行以进,平立。
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雁鹜..熊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柳宗元《熊说》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志异·狼》2、时间名词用作状语(1)古今用法一致: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用在动词前。
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白《早发白帝城》(2)古今用法不一致:“日”、“月”、“岁”等作状语。
①用“而”或“以”连接起来,这种格式现代汉语里没有。
译为:在……的时候。
例:长驱至齐,晨.而求见。
《战国策·冯客孟尝君》②在具体行动前表示频数、经常,“岁”、“月”、“日”作状语+行动性动词。
译为:“岁岁”、“月月”、“日日”或“每年”、“每月”、“每日”。
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③表示情况逐渐发展,日、月+形、动。
译为:“一天天地”、“一天比一天地”、“一月月地”。
例: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
柳宗元《捕蛇者说》④表示对往事的回溯,用在句首。
译为:“往日”或“从前”。
例:日.君以骊姬为夫人,民之疾心固皆至矣。
《国语·晋语》二、古代汉语的词序(一)主:主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在宾语之前,修饰语在被修饰语之前,这在古今是一致的。
(二)次:在先秦古籍中,最突出的特殊词序是宾语在一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之前。
这有如下三种情况:1、疑问代词作宾语(1)上古汉语的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
也?《左传·伯克段于鄢》例:敢问何谓..也?《庄子·逍遥游》彼且奚适..?《韩非子·历山之农者侵畔》方此时也,尧安在..?欺天乎!《论语·子罕》吾谁欺..△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助动词的前面。
?《左传·成公三年》例:臣实不才,又谁敢怨...(2)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放在介词前面。
幸教寡人?《战国策·睢说秦王》例:先秦:先生何以..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韩愈《中丞传后叙》秦后(拟古):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哉?苏轼《前赤壁赋》而今安在..归?仲淹《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吾何以传女曹哉?汪琬《传是楼记》..△介词“以”的宾语常常为了强调而前置。